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248858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有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如下组分制成:聚酰亚胺树脂溶液(树脂固含量1-10%)8-12%;纳米铝粉0.0001-0.1;余量为溶剂。上述材料共混后经过滤导入流延模头,经冷却、欠伸、卷取等工序得到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本发明所制作出来的产品,附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受光表面或做太阳能电池的上封装膜,直接提高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专利说明】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使用该膜封装在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入光面的表面,直接提高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背景技术】
[0002]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项目当中: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一般太阳能电池的制作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转换反应发电。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1-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太阳能电池;3、以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
[0003]现有技术工作效率最高的是以II1-V族半导体无机材料为原材料的产品。例如:砷化镓/锗单一接面型的量子井陷晶结构,其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8 % ;而多重接面量子井陷晶结构之太阳电池,例如:磷化铟镓/砷化镓/锗,其光电转换效率可高达>30 %。目前应用最广,以硅为主:包括非晶硅,光电转换效率约9 % ;多晶硅,光电转换效率约14 % ;单晶硅,光电转换效率约17 %。虽然在价格上,VI族元素Si要比II1-V族半导体GaAs便宜,但其制造的价格,与高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相比,还是昂贵许多;而在应用上,质轻又无破裂之虞的全塑化有机太阳能电池可经由印刷的加工实现,除价格降低外,更适合可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且在室内或阴天均能正常使用(这是硅质太阳能电池所无法达到的),使得它的实用性及市场应用广度更加提升。
[0004]太阳能电池是一项关键技术,会推进更清洁的能源生产。但是太阳能电池的成本问题,降低了太阳能技术的经济竞争力。为克服这个问题,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可以大量减少昂贵半导体材料的使用量,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量较低,性能比不上传统的太阳能电池。
[0005]薄膜太阳能模块是由玻璃基板、金属层、透明导电层、电器功能盒、胶合材料、半导体层等所构成的。有机-无机复合太阳能电池是基于有机共轭高分子-无机纳米晶复合材料体系的太阳能电池,因同时具有机高分子材料成膜性好,能级结构及带隙易于调节,可以通过湿法制备低成本、大面积、柔性太阳能电池器件以及无机纳米晶材料高稳定性,高迁移率,可构筑有序纳米结构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纳米粒子可以引导光更好地进入太阳能电池,防止光逃逸。在传统的“厚膜”太阳能电池中,纳米粒子没有什么效果,因为所有的光线吸收都是通过这种膜,这就依赖它的厚度。然而,对于薄膜而言,纳米粒子就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它们的散射增加了光停留在薄膜中的时间,使总体吸收的光达到一种水平,可以媲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
[0006]铝与银纳米粒子在可见部分的频谱中,可以很好地聚焦光线进入太阳能电池。但是光学共振也会导致纳米粒子吸收光,这就意味着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会较低。银纳米粒子共振正好处在太阳能电 池关键吸收光谱部分,所以光的吸收是相当可观的。铝纳米粒子共振超出了太阳能电池关键光谱部分。对能量的损耗较小,此外,铝粒子很容易钝化,虽然会改变形状和大小,钝化后纳米粒子属性变化很小。纳米粒子有凹凸不平的表面,散射光线会更多地进入广谱波长范围。这会带来更大的吸收,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效率。
[0007]有机聚合物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和聚碳酸酯(PC)都具有非常优异的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透明性,因此这些材料常被用作光学器件。但是通用的聚合物材料的耐温性往往不够,限制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
[0008]耐高温透明材料是指可以经受250 °C以上加工处理的透明材料,主要用于柔性太阳能电池底板、液晶显示器的ITO底板以代替易碎的玻璃、液晶显示取向膜、用于通信连接的光波导材料及用于平面光线路的半波板。在目前可用的材料中,聚酰亚胺(PI)应当是首选材料。
[0009]无色透明PI可广泛应用于微电子以及光电子等高【技术领域】。例如在光通讯领域中用作光波导材料、滤光片、光纤、光电封装材料、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光折变材料、光敏材料以及光电材料等。在液晶显示领域用作取向膜材料,负性补偿膜、柔性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塑料基板等。在航空航天领域用作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基板材料以及天线反射/收集器材料等,还可用作大面积无缝焊接的无色表面涂层材料。由于可以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且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优良的透明性,还可用作透镜材料。但是一般的PI都是黄棕色的透明材料,通过降低分子内和分子间作用力来减少电荷转移络合物(CTC)的形成是设计无色透明PI的一个主要途径。
[0010]为适应聚酰亚胺膜做为太阳能电池应用的封装用膜等工业需求,我们发明了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该膜既可以使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背光板处,也可以使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入光膜表面,同时也可以使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中间层,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效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001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使用该膜封装在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入光面的表面,直接提高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并具经封装的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自清洁的作用。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主要有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如下组分制成:
聚酰亚胺树脂溶液(树脂固含量1-10%) 8-12% ;
纳米铝粉0.0001-0.1 ;
余量为溶剂。
[0013]所述的聚酰亚胺树脂为经引入含氟、硅、磷的基团或羟基或引入体积较大的取代基(如圈形结构及其他大的 侧基或在联苯的2,2 ' —位引入取代基以产生非共平面结构)破坏较大范围的共轭或使大分子链弯曲,引入脂肪,尤其是脂环结构单元或采用能使主链弯曲的单体(如3,4 ' 一和3,3 ' —二酐,间位取代的二胺)等改性的聚酰亚胺树脂
比如中国专利 CN102504255A、CN1970603A、CN102558556A, CN1018183B 公开的聚酰亚胺树脂;或者文献:1.颜善银等,新型含吡啶环二胺及其可溶透明性氟化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合成技术及应用2010年第03期5-12,2.何曼等,含苯并噻唑氟化聚酰亚胺制备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物理化学学报,2010,26,3073-3079公开的聚酰亚胺树脂。
[0014]所述的溶剂为醇、酯、醚、胺、酮、或芳烃中的一种或几种。[0015]所述的醇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戊醇、己醇,或上述醇的氟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所述的酮为丙酮、环已酮,甲乙酮、甲异丙酮、甲基乙基酮、二异丁基酮、二丙酮醇、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所述的酯为醇醚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1-甲氧基-2-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或丙酸乙酯、二醇醚乙酸酯、丁基乙二醇乙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所述的醚为二乙醚、二丙醚、四氢呋喃、二恶烷、乙二醇乙醚或乙二醇甲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9]本发明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酰亚胺树脂;溶剂用乳化器在(Tl4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0-90V,挤出物经过滤、计量挤出、流延、冷却、牵伸、牵引、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
[002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纳米金属铝粒子很容易钝化,虽然会改变形状和大小,钝化后纳米粒子属性变化很小。纳米粒子有凹凸不平的表面,散射光线会更多地进入广谱波长范围。这会带来更大的吸收,从而提高电池的整体效率。金属铝纳米粒子的散射增加了光停留在薄膜中的时间,使总体吸收的光达到一种水平,可以媲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经使用本发明聚酰亚胺膜处理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未经本聚酰亚胺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提高3-15%。薄膜太阳能电池使用该用光固化聚酰亚胺膜后,金属铝纳米粒子可以引导光较好地进入太阳能电池,防止光逃逸。解决传统的“厚膜”太阳能电池中,纳米粒子没有什么效果而所有的光线吸收必需依赖厚度解决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1:(1)将聚酰亚胺树脂溶液(树脂固含量10%,长春应用化学所)8kg;91.999kg丙酮混合,在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0.0001 kg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T90°C,
挤出物经180目过滤器过滤、计量挤出(计量泵进出压力差为2MPa)、流延膜厚度50UM、10°C空气冷却、4倍牵伸率牵伸、离型纸覆膜、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
[0022]经使用本薄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未使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提高12.8%。
[0023]实施例2: (1)将聚酰亚胺树脂(树脂固含量8%,购于长春应用化学所)9kg ;41.9kg乙酸乙酯、50 kg四氢呋喃混合,在2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0.1 kg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T90°C,挤出物经180目过滤器过滤、计量挤出(计量泵进出压力差为2MPa)、流延膜厚度50UM、10°C空气冷却、4倍牵伸率牵伸、离型纸覆膜、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
[0024]经使用本薄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未使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提高9.6%。
[0025]实施例3: (I)将聚酰亚胺树脂(树脂固含量5%,宁波今山电子材料有限公司)IOkg ;89.95 kg四氢呋喃,在14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0.05 kg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T90°C,
挤出物经180目过滤器过滤、计量挤出(计量泵进出压力差为2MPa)、流延膜厚度50UM、10°C空气冷却、4倍牵伸率牵伸、离型纸覆膜、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0026]经使用本薄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未使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提高3.8%。
[0027]实施例4:(1)将聚酰亚胺树脂(树脂固含量3%,宁波今山电子材料有限公司)Ilkg ;28.998kg乙二醇乙醚、30kg甲基乙基酮、30kg二醇醚乙酸酯,在8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0.002 kg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T90°C,
挤出物经180目过滤器过滤、计量挤出(计量泵进出压力差为2MPa)、流延膜厚度50UM、10°C空气冷却、4倍牵伸率牵伸、离型纸覆膜、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
[0028]经使用本薄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未使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提高9.6%。
[0029]实施例5: (I)将聚酰亚胺树脂(树脂固含量1%,宁波今山电子材料有限公司)12kg ;47.992 kg N-甲基吡咯烷酮、47kg丙酸甲酯混合,在4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0.008 kg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T90°C,
挤出物经180目过滤器过滤、计量挤出(计量泵进出压力差为2MPa)、流延膜厚度50UM、10°C空气冷却、4倍牵伸率牵伸、离型纸覆膜、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
[0030]经使用本薄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未使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性能提高11.2%。
【权利要求】
1.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主要有下述质量百分比的如下组分制成: 聚酰亚胺树脂溶液(树脂固含量1-10%) 8-12% ; 纳米铝粉0.0001-0.1 ; 余量为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酰亚胺树脂为经引入含氟、硅、磷的基团或羟基或引入体积较大的取代基破坏较大范围的共轭或使大分子链弯曲,引入脂肪结构单元或采用能使主链弯曲的单体改性的聚酰亚胺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剂为醇、酯、醚、胺、酮、或芳烃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戊醇、己醇,或上述醇的氟化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酮为丙酮、环已酮,甲乙酮、甲异丙酮、甲基乙基酮、二异丁基酮、二丙酮醇、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酯为醇醚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1-甲氧基-2-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或丙酸乙酯、二醇醚乙酸酯、丁基乙二醇乙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醚为二乙醚、二丙醚、四氢呋喃、二恶烷、乙二醇乙醚或乙二醇甲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8.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酰亚胺树脂溶液;溶剂用乳化器在(Tl40°C温度环境下搅拌共混均匀; (2)在室温下将纳米铝粉加入以上溶液中用乳化器混合,并经超声波处理得到均匀混合的胶体共混物; (3)将以上共混物导入螺杆混合挤出机进行共混挤出,温度控制在8(T90°C,挤出物经过滤、计量挤出、流延、冷却、牵伸、牵引、卷取等工序,得到柔性或薄膜太阳能电池用聚酰亚胺膜。
【文档编号】H01L51/48GK103904220SQ201210587657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张迎晨, 吴红艳 申请人:中原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