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贯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4990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壳贯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绝缘材料壳体的外壳贯穿连接器(穿壁连接器),在绝缘材料壳体内开设至少一个安装电子构件的安装腔。
背景技术
这种外壳贯穿连接器例如按接线夹的形式使用于相互对置的导线端子,所述导线端子分别通过沿接线夹纵向延伸的母线互相连接。于是利用这种接线夹按穿墙接线夹的形式插入外壳壁的通孔内。外壳贯穿连接器通过任何类型的电连接元件实现,它们例如设计为电插塞连接器或设计为接线夹。这种外壳贯穿连接器往往必须设有电子构件,例如电容器,尤其抗干扰电容器、扼流线圈、滤波器等。在下文中电子构件理解为单个有源或无源的构件或各构件联接成为一个超级功能部件,然后再将其作为浇铸的多件式组成的构件、作为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线路或以其他方式提供使用。由EP0507062A2已知一种多头连接器,包括多个安装在绝缘材料壳体内的插销。为了屏蔽电磁干扰多头连接器设有屏蔽板,以及为了抑制线路连接的电干扰影响设有芯片电容器。芯片电容器安装在直接插入多头连接器的印刷电路板上。类似地,由EP0411807B1已知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与接地板和连接器接头电连接的电容器。至少一个电容器通过L形连接器,例如通过钎焊与电连接器的触针导电连接。US4804332A公开了一种与之类似的插头形式的电连接器,包括组合在内的滤波器。所述滤波器通过接线片与插塞连接器的触针焊接。EP1415370B1公开了一种有绝缘外壳的接插套筒,它有容纳多个电子构件的空腔和安装在外壳内的导电连接端子和接地板。在所述空腔内安装一些导电弹簧,用于建立与接地板的电接触。已知其他与外壳贯穿连接器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它们作为支承轨的端子排可以锁住,以及有安装井用于容纳电子插入模件。例如由DE102006034164A1已知一种按端子排结构形式的多极闪电电流和过电压放电器,它由作为转接夹的基本部分和可插入基本部分内有保护元件的插入模件组成。基本部分有用于导电地触点接通各自插入模件的弹簧触点。接地触点通过底部支架的弹簧触点与支承轨构成。

发明内容
由此出发,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创造一种改进的外壳贯穿连接器。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外壳贯穿连接器得以解决,其中在绝缘材料壳体内开设至少一个安装电子构件的安装腔,建议,外壳贯穿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它安装在绝缘材料壳体中,延伸到对应配设的安装腔内,与可安装在安装腔内的电子构件导电接触,以及有从绝缘材料壳体伸出的接触段,在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通孔的状态,所述接触段与外壳壁导电地触点接通。因此对于一种外壳贯穿连接器, 建议将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从安装腔向外引出,目的是当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通孔时,通过可以与在绝缘材料壳体外部至少一个分段接近的接触段与外壳壁导电接触。通过在绝缘材料壳体内构成安装腔,以及安装腔由绝缘材料壳体的壁至少部分围绕,可以将电子构件受保护地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于是这种电子构件可以在阻抗行程较短的情况下与外壳接触元件导电连接,并在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通孔中时,以最短的阻抗行程与外壳壁进行导电连接。由此,在结构简单和紧凑的同时,显著改善外壳贯穿连接器的EMV特性(电磁兼容性)。这尤其通过尽最大可能减小电构件与外壳接触元件之间的扩展电阻达到预定目的。 通过将外壳接触元件与从绝缘材料壳体伸出的接触段集成在绝缘材料壳体内,成功做到当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通孔中时,外壳壁可靠和简单的导电地触点接通。特别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设计为弹簧夹,包括两个彼此对置和通过用于夹紧电子构件设计为触脚的连接端子的弹簧力相互作用的夹紧腿,以及包括可连接夹紧腿的弹簧弓。在这里,第一夹紧腿以设在弹簧弓与第一夹紧腿的自由端之间的弯折从绝缘材料壳体伸出。在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通孔的状态,弹簧夹在弹簧力作用下将弯折支靠在外壳壁上。夹紧腿可以在弹簧力作用下彼此相对运动,目的是夹紧连接端子,例如通过在弹簧力作用下将一个夹紧腿搁置在母线段或绝缘材料壳体下方,而另一个夹紧腿可以(几乎自由)活动。因此外壳壁同样利用于使外壳接触元件与电子构件的被它夹紧的连接端子触点接通。从而能可靠而简单地实现一种电磁兼容性(EMV)的电路,此时电子构件的连接端子处于外壳通孔区内,从而有利地进一步缩短阻抗行程。在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孔中时,外壳贯穿连接器借助支靠在外壳壁上的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外壳接触元件的夹紧段固定在外壳壁内。将外壳接触元件设计为弹簧夹带来的优点是,支靠在外壳壁上的夹紧段被所述外壳壁向下朝接线夹内腔的方向,亦即朝安装腔的方向移动,并由 此提高施加在被夹紧的连接端子上的弹簧力。当外壳贯穿连接器尚未插入外壳壁孔中时,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只通过自身弹性力预紧,所以电气构件连接端子基本上不用力或用小的力便可以置入。然后,在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孔期间,自动实现外壳接触元件与对应配设的连接端子的触点接通,或完成从置入连接端子时的预接触,到借助增大的、施加在被夹紧的连接端子上的接触力使之最终接触的过渡过程。按另一种可选用的实施形式,而这种实施形式也可以通过在绝缘材料壳体内采用不同类型外壳接触元件与弹簧夹的上述实施形式组合,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有夹线触头,包括两个通过容纳电子构件触脚的箝口彼此间隔的叉形舌簧。其中,连接端子可例如设计为触脚的形式。这种叉形夹线触头也可以实现简单而可靠地夹紧电子构件的连接端子,该电子构件安放在绝缘材料壳体的安装腔内。在这里,这两个叉形舌簧在从那里伸出叉形舌簧的叉形根部施加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也支靠在触点接通的连接端子上。在这种实施形式中,夹线触头可以事后配备(安装)在事先安装在安装腔内并在那里插入的电子构件的连接端子上。按选择同样可以考虑为电气构件连接端子采用其他接触方式,如笼形拉伸弹簧、U形弯曲的可直接插接并置入母线的导体引入孔内的夹紧弹簧、螺钉夹紧接头、刀形夹线触头、焊接触头等。在为外壳接触元件使用夹线触头时,也可以实现外壳壁的导电地触点接通。为此有利的是,叉形舌簧通过它们之间的箝口与弹簧元件连接为,使所述弹簧元件的弹簧接触段从绝缘材料壳体上侧伸出,以及在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到外壳壁中的状态下,在弹簧力作用下将弹簧接触段支靠在外壳壁上。这种弹簧元件可例如是从夹线触头区延伸出来的舌簧。这种舌簧不一定需要弯曲。然而特别有利的是,舌簧的自由端重新弯曲为大体沿与夹线触头相同的方向。由此提供插入斜度。以此方式防止在将外壳贯穿连接器插入外壳壁通孔中时在外壳壁上钩住外壳接触元件。外壳接触元件优选地连接为,使得沿接线夹宽度方向,至少两个彼此直接或间接并列成行的外壳接触元件互相导电连接。这可以或借助外壳壁通过可与外壳夹紧元件连接的电导体实现,或借助电桥分路元件实现。对于使用电桥分路元件的情况,外壳接触元件优选地有接触孔,用于安装并触点接通这种电桥分路元件。在这里,电桥分路元件可例如由电桥已知的那样借助舌簧锁定在接触孔内。特别有利的是,为了与可安装在安装腔内的电子构件的连接端子导电接触,至少一条母线从对应配设的安装腔伸出可供接触。借助至少部分延伸到安装腔内的母线,成功地达到在安装腔内的电子构件除了与外壳接触元件触点接通外,还与母线导电地触点接通。这可以是直接或间接导电地触点接通。然后,例如形式上为触脚的连接端子,便可以借助母线的构件接触元件直接与母线触点接通,以及除此之外还借助外壳接触元件,与构成边界的外壳壁,或通过横向电桥与其他外壳接触元件或母线触点接通。这样做的优点是,例如借助与母线配合作用的接触元件,通过连接端子与母线直接地连接,以及借助外壳接触元件,通过与外壳壁直接地连接,显著缩短阻抗行程。为此特别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条母线有构件接触元件,用于触点接通可安装在对应配设的安装腔内的构件的连接端子元件。这种构件接触元件可例如设计为套插在对应配设的母线上的弹簧夹,用于夹紧电子构件的设计为触脚的连接端子,所述弹簧夹包括两个彼此对置、通过弹簧力可相互运动的夹紧腿和连接夹紧腿的弹簧弓。由此成功达到触脚作为连接端子以特别有 利的方式夹紧在母线上。包括其两个彼此对置的夹紧段和连接这些夹紧段的弹簧弓的弹簧夹套插在对应配设的母线上。在这里,这些夹紧段可在弹簧力作用下相对运动。以此方式达到,母线借助电子构件的安放在它上面的触脚,按夹子的方式,被弹簧夹彼此对置的夹紧段夹紧,并因而导电地触点接通。这种弹簧夹可简单、价廉物美和节省空间地集成在安装腔的区域内,以及可以实现电子构件长期稳定的导电地触点接通。也可以借助钎焊触头之类实现电子构件与母线的导电地触点接通。为了将电子构件中的触脚固定在规定的接触位置并为触脚制备规定的接触面,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条母线毗邻对应配设的连接端子,尤其弹簧夹紧元件地,具有支承壁,它对准对应配设的接触元件,使接触元件将电子构件的触点接通(例如夹紧)的连接端子压靠在支承壁上。这种支承壁可例如通过在母线内弓I入错移来实现。所述至少一条母线按优选的方式构成对应配设的安装腔的界边的底面。由此为电子构件提供稳定的支承,从而使电子构件直接或例如通过绝缘隔层间接搁置在母线上。还可以考虑将电子构件机械固定在母线上。此外也有利的是,母线在对应配设的安装腔区域内,尤其在连接所述连接端子的区域内,弯曲或折角以及伸入安装腔内。由此可以实现方便地调整电子构件连接端子的夹紧位置,亦即高度补偿。通过将连接端子直接夹紧在母线上减少阻抗行程,以及通过高度补偿可以进一步缩短。从EMV观点出发,业已证实有利的是,电子构件将其连接端子设置为尽可能靠近母线,和也可以将电子构件本身设置为离母线小的间距。在这方面业已表明有利的是,在母线与相邻的电子构件之间设定距元件,尤其电绝缘的薄隔板。此外也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在绝缘材料壳体内安装为,使得在装入外壳壁通孔内的状态,与外壳接触元件触点接通的电子构件,可将其连接端子定位在外壳壁所在平面内以及在外壳壁通孔内。在这种结构中,电子构件的至少一个触针面朝外壳通孔方向,或至少部分设在外壳通孔内部。由此最大可能地减小扩展电阻。因此在使用抗干扰电容器作为电子构件时,显著改善有效的谐振频率,其结果是导致优化在外壳贯穿连接器规定频谱内的滤波器特性。为了也能在结构上达到相应的效果,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在绝缘材料壳体内安装为,使得与外壳接触元件触点接通的电子构件,可将其连接端子定位在外壳贯穿连接器可插入其中的外壳壁通孔内外壳壁所在平面内。外壳贯穿连接器可例如设计为电插塞连接器或接线夹。在这里绝缘材料壳体可以是一体式的或由多部分组成。在将外壳贯穿连接器设计为接线夹时,绝缘材料壳体可由多个部分,以端子排的方式,由直接并列布设的独立绝缘材料壳体部分组成。每个绝缘材料壳体部分优选地分别容纳一条母线以及具有侧向开口的安装腔。因此,电子构件首先从侧面置入绝缘材料壳体部分的对应配设的安装腔内,并与绝缘材料壳体部分的对应配设的母线触点接通。接着,绝缘材料壳体部分与必要时已处于其中的电子构件组合成紧凑的接线夹。对于具有母线的接线夹,可例如在延伸通过安装腔的母线的两个彼此对置的端部区,设两个彼此对置的导线端子。通过设在彼此对置的导线端子之间并与母线毗邻的安装腔,达到接线夹紧凑的结 构。在各母线彼此对置侧存在的夹紧接头,优选地设计为弹簧夹紧连接。在直接插塞技术中,这种弹簧夹紧连接可以例如借助置入母线导体通孔内的O形载流弹簧、借助笼形拉伸弹簧、螺旋弹簧、刀形夹线触头等实现。为了操作这种弹簧夹紧连接,可以在绝缘材料壳体内装入杠杆或按钮作为操作元件。但还可以设想,在绝缘材料壳体内,在导体引入孔旁,分别加工操作孔。按另一种实施形式,为了实现形式上为外壳贯穿连接器的电插塞连接器,夹紧接头也可以设计为触针或插座接头。外壳贯穿连接器设计用于穿过外壳壁和装配在外壳壁内,以及特别有利地在绝缘材料壳体的外侧具有至少一个伸出的壁支承段,用于支承在外壳壁上。因此在绝缘材料壳体置入外壳壁内后,所述壁支承段支靠在外壳壁上。然后外壳贯穿连接器在与壁支承段对置的那一侧,可以借助至少一个锁件锁定。这种锁件可例如是单独的(将外壳贯穿连接器锁住的锁钩)。于是外壳壁便处于此锁钩与壁支承段之间。


下面借助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表示形式上为接线夹的外壳贯穿连接器的第一种实施形式透视图;图2表示图1所示接线夹侧向剖视图;图3表示图1和图2所示接线夹在连接电子构件的连接端子的区域内的横截面图;图4表示已插入外壳壁内的图1至图3所示接线夹的透视图;图5表示表示形式上为接线夹的外壳贯穿连接器的第二种实施形式透视图;图6表示图5所示接线夹侧向剖视图;图7表示图5和图6所示接线夹在电子构件连接端子连接区内的横截面图;图8表示图7所示接线夹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外壳接触元件的透视图;图9表示图5和图6所示接线夹在连接端子与多个独立的外壳接触元件连接区内的横截面图;图10表示图9所示接线夹的独立的外壳接触元件的透视图;图11表示外壳壁和此后第三种实施形式的上部接触元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2表示按图11的外壳壁和上部接触元件的纵剖面图;图13表示图11和图12所示外壳壁和上部接触元件的俯视剖面图;图14表示图11至图13所示上部接触元件透视图;图15表示通过接线夹形式的并处于插入外壳壁通孔内的状态的外壳贯穿连接器和电子构件的处于外壳壁所在平面内的连接端子剖开示出的侧向剖视图;图16表不图15所不外壳贯穿连接器和处于外壳壁所在平面内的电子构件的侧向首丨J视图;图17表示通过外壳贯穿连接器和在一侧的导体连接端子以及在相对置侧的插塞接头剖开示出的侧向剖视图;图18表不电插塞连接器形式的外壳贯穿连接器和在外壳壁每一侧的插座触点和触针的侧向剖视图;图19表示电插塞连接器形式的外壳贯穿连接器的一种实施形式和斜置并设在外壳壁所在平面内的电子构件的侧向剖视图;以及图20表示通过电插塞连接器形式的外壳贯穿连接器的一种实施形式和母线平面下沉以及电子构件设在外壳壁所在平面内的侧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由图1可以看出接线夹形式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图。接线夹设计有多部分组成的绝缘材料壳体2。在这里按端子排的方式设置片状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2b、2c、2d、2e,它们彼此相邻和相互平行排列以及互相连接。在彼此相对置侧,亦即在前侧3和后侧4,在绝缘材料壳体2中加工导体引入孔5和与之相邻的操作孔6。这些导体引入孔5和操作孔6导致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腔图中不能看到的弹簧夹紧连接。此外还可以看出,在绝缘材料壳体2上侧,多个上部的外壳接触元件7穿过绝缘材料壳体2内的孔并从绝缘材料壳体2表面在上侧向上伸出。因此,在设计为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接线夹通过外壳壁孔插入时,可以将构成外壳壁孔边界的外壳壁棱边安置在这些第一接触元件7上, 并因而建立外壳接触元件7与外壳壁之间的导电连接。
绝缘材料壳体2有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完全环绕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壁支承段8。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插入外壳壁孔内时,可将壁支承段8置于支承在与外壳孔毗邻的外壳壁上。为了能将外壳贯穿连接器I固定在外壳壁内,在与壁支承段8相对置侧和外壳壁处于中间,将一个例如有弹簧弹性的卡箍形式的锁件9,安置在绝缘材料壳体2上,并与之适当地互锁。由图2可见图1所示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横截面图。显然,外壳贯穿连接器I已插入外壳壁11的外壳壁孔10内。外壳贯穿连接器I通过壁支承段8支承在外壳壁11上,以及在与壁支承段8相对置侧,借助锁件9固定在外壳壁11上。还可以看出,构成外壳壁孔10边界的外壳壁11,其外壳壁棱边12支承在第一夹紧元件7的弯折13上。第一外壳接触元件7设计为弹簧夹(弹簧夹紧元件),包括下部夹紧腿14、与之连接的弹簧弓15和上部弹簧夹紧腿16。弯折13处于弹簧弓15与上部夹紧腿16之间。可以看出,下部及上部夹紧腿14、16的自由端近似互相平行定向,以及规定用于夹紧电子构件18的可置入它们之间的第一连接端子17a。在外壳壁11内,通过直接贴靠的制成锥形的外壳壁棱边12夹紧外壳接触元件7,达到第一连接端子17a与外壳壁11可靠的触点接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端子17a、17b设计为触脚。但也可以设想连接端子的其他方案,例如简单的、不是在两侧通过弹簧夹触点接通,而是单侧例如通过压力弹簧触点接通的连接面,或接线片等。电子构件18安装在安装腔19内,所述安装腔19开设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并且至少部分地以及优选全面被所述绝缘材料壳体围绕。此外,绝缘材料壳体2还有一些母线20,它们连续排列在一个公共平面上。在母线20的各相对置的端部区设导体端子2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它们设计为可直接插接的弹簧夹紧连接。为此在母线20的端部区分别构成导体引入孔,它有至少部分围绕此孔的孔凸缘22,以及插入母线20导体引入孔内U形弯曲的夹紧弹簧23。

为了打开弹簧夹紧连接21和脱开穿过导体引入孔5和夹紧在夹紧弹簧23上的电导体,设操作孔6,它通往对应配设的夹紧弹簧23。当然还可以设想一些实施形式,其中,U形的夹紧弹簧23或例如作为笼形拉伸弹簧,借助操纵杆操作。操纵杆以已知的方式可回转地装入绝缘材料壳体内。显然,在两个彼此相对置的导体端子21之间的区域内设夹紧点,用于夹紧下部连接端子17b。为此,形式上为弹簧夹紧元件的第二接触元件24,被横向于母线20的纵向L的侧棱搁置在母线20上。第二接触元件24同样弯成U形,以及有下支承腿25、与之连接(不能看到)的弹簧弓和在至少部分区内近似平行于支承腿25延伸的夹紧腿26。夹紧腿26弯曲为,将电子构件18的第二连接端子17b安放在母线20上,借助夹紧腿26压靠在母线20上,并在那里机械地固定和导电地触点接通。为了使构件接触元件24在母线20上位置固定,母线20可以有固定孔27。所述固定孔27不一定要两侧开口(通孔),而是也可以设计为凹槽(沟或盲孔)。在构件接触元件24的支承腿25上设朝夹紧腿26方向突起插入固定孔27中的固定凸块28。此外可以看出,母线2朝第二连接端子17b的方向弯折或弯曲,目的是为了第二连接端子17b与母线20直接连接提供高度补偿。
图3表示图1和图2所示外壳贯穿接线夹I在与电子构件18的连接端子17a、17b连接的区域内的横截面图。由图可以看出,下部连接端子17b通过下部的构件接触元件24的弹簧力被夹紧腿26压靠在母线20上。还可以看出,下部的构件接触元件24弯曲成U形的板簧的形式,包括安放在母线20下侧的支承腿25、与之连接的弹簧弓29和与弹簧弓29连接的夹紧腿26。夹紧腿26的自由端30向上弯曲,为插入连接端子17b提供导入斜面。此外可以看出,母线20有支承壁A。所述支承壁A通过母线20在连接端子17b连接区内变形,例如冲制构成。支承壁A构成规定的触点支承或连接端子17b的支承,连接端子17b借助夹紧腿26压靠在对应配设的支承壁A上并因而与母线20导电地触点接通。由图3的剖视图还可以看出,外壳贯穿接线夹I由多个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2b、2c、2d、2e组成。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2b、2c、2d、2e按端子排的方式设计为片状,以及彼此直接相邻地沿宽度方向B并列布设和互相连接。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构成电子构件18的安装腔19。为此,在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至2e内加工可以从各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2b、2c、2d和2e的侧面进出的凹槽。由此首先可以将电子构件18置入这种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至2e的凹槽内,以及与分别设置在那里的母线20借助安放在其上的下部的构件接触元件24导电地触点接通,或与外壳接触元件7导电地触点接通。接着,将毗邻的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至2e安放在对应配设的相邻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至2e上,并因而闭合安装腔19。安装腔19设计成足够大,为的是能容纳不同尺寸的电子构件。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至2e可按已知的方式例如借助伸出的锁块和对应的锁槽互锁,以及可按选择或除此之外还用螺钉互相固定在一起。但也可以设想,在安装腔19内装入期望的电子构件18后,通过胶粘或其他不可拆的方式,互相连接绝缘材料壳体部分2a至
2e0 图4表示图1至图3所示外壳贯穿接线夹I的透视图。由图4可以看出,形式上为接线夹的外壳贯穿接线夹I穿过外壳壁11的外壳壁孔。还可以看出,外壳贯穿接线夹I通过在四周围成环形的壁支承段8贴靠在外壳壁11上,以防止外壳贯穿接线夹I沿外壳贯穿接线夹I纵向L进一步插入。在与壁支承段8相对置侧和外壳壁11处于中间,形式上为卡箍的锁件9安放在绝缘材料壳体2上并与其互锁。由此防止外壳贯穿接线夹I无意中从外壳壁I脱出。图5表示外壳贯穿接线夹I第二种实施形式透视图。其结构与前面已说明的按图1至图4的实施形式基本一致。不过其区别在于外壳接触元件7的设计。虽然外壳接触元件7也以弯折13从绝缘材料壳体2上侧的孔伸出绝缘材料壳体2。但是在此实施形式中,外壳接触元件7不是设计为弹簧夹紧元件,而是包括叉形触头线夹,这在下面更清楚地说明。图6表示图5所示外壳贯穿接线夹I的横截面图。在这里可以清楚看出,其结构与图1至图4的外壳贯穿接线夹I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参见前面的说明。不过其区别在于外壳接触元件7的实施形式。可以看出,叉形夹线触头31以其朝母线20方向的自由端横向于母线20的纵向L和横向于宽度方向B地突出。然后将电子构件18的第一连接端子17a插入叉形夹线触头31的处于两个叉形舌簧之间的箝口中,以及与叉形舌簧导电地触点接通。
弹簧元件32与叉形夹线触头31连接,弹簧元件32以弯折13从绝缘材料壳体2上侧伸出,并因而穿过绝缘材料壳体2内的孔。弹簧元件32可以设计为简单的近似直线延伸的材料片,或如图中表示的那样设计为弯曲弹簧的形式。图示包括弹簧状弯曲的弹簧元件32的实施形式,其中在上部弯折13上连接弹簧弓33和支承腿34,具有的优点是,通过在弯折13与支承在绝缘材料壳体2上的支承腿34之间施加的弹簧力,达到外壳壁11可靠的导电地触点接通。叉形夹线触头31可以事后补充置入绝缘材料壳体2内,使已经处于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内的电子构件18的第一连接端子17a触点接通。为此绝缘材料壳体2在上侧有缝S,其中插入上部接触元件7。图7表示图5和图6所示外壳贯穿接线夹I实施形式在电气构件18的连接端子17a、17b连接区内的横截面图。母线20和套插在母线20上的构件接触元件的结构型式,与按图3的第一种实施形式一致,所以可以参见前面的说明。外壳接触元件7按图6则配备有叉形夹线触头31。叉形夹线触头31各有两个在保持箝口 35原状的情况下彼此间隔的叉形舌簧36a、36b。箝口 35朝自由端方向锥形展宽,为的是能以此方式为对应配设的触脚17a提供插入斜度。在箝口 35的夹紧段内,电子构件18的对应配设的连接端子17a夹紧在叉形舌簧36a、36b之间并导电连接。可以看出,外壳接触元件7通过横向接片37互相导电连接。外壳接触元件7和横向接片37优选地由薄板元件制成一体。这种整体接触件由多个沿一个平面通过处于中间的横向接片37并列布设的外壳接触元件7组成,以及安装在接线夹的绝缘材料壳体2内。图9表示另一种实施形式的接线夹I在电子构件18的连接端子17a、17b连接区内的横截面图。与按图7和图8所示实施形式的区别是,外壳接触元件7设计成单个的,以及沿横向没有互相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分离的外壳接触元件7彼此独立地安装在接线夹I的绝缘材料壳体2内。

外壳贯穿接线夹I的其他设计与前面已说明的那些实施例一致,所以可以参见相关的说明。图10表示四个并列在一个平面内的独立外壳接触元件7的透视图。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U形弯曲的弹簧臂形式的弹簧元件32与叉形夹线触头31连接,它的上部弯折13如前所述从绝缘材料壳体2伸出。以此方式,外壳接触元件7可以与外壳壁11导电地触点接通。与此相关的可参见对图6的说明。图11表不有多个并列布设的槽38的外壳壁11和其中插入外壳接触兀件7的局部剖视图,图中没有接线夹。外壳接触元件7规定用于事后插入外壳贯穿接线夹I的绝缘材料壳体2上侧的缝S内。可以看出,外壳接触元件7弯曲成U形以及有上部连接片39,在连接片39的端部,彼此相对地弯曲90°,向下伸出叉形夹线触头31。叉形夹线触头31以前面已说明的方式分别有两个彼此间隔的叉形舌簧36a、36b,它们制备一个箝口 35,用于夹紧电子构件的触脚。可以看出,外壳接触元件7以其上部区插入槽38内,以及槽38的侧壁与上部连接片39的侧棱边导电地触点接通。在这里外壳接触元件7也设计为叉形夹线触头,它们的叉形舌簧36a、36b在保持各箝口 35原状的情况下伸入用于电子构件的安装腔19内。这些外壳接触元件7在上部区借助沿外壳贯穿接线夹I宽度方向横向延伸的母线段20互相导电连接。此外借助所述母线段38,外壳接触元件7机械固定在外壳贯穿接线夹I的绝缘材料壳体2内。图12表示在外壳接触元件7的区域内局部剖切的外壳贯穿接线夹I纵剖面图。在这里清楚看出,外壳接触元件7弯曲成U形以及有上部连接片39,在连接片39的端部,彼此相对地弯曲90°,向下伸出叉形夹线触头31。图13表示图11和图12所示外壳接触元件7俯视图。在这里清楚看出,外壳接触元件7的上部连接片39分别有孔40,当卡夹在槽38内时通过它们增强上部连接片39侧棱边的弹性夹紧作用。可以清楚看出,上部连接片39的侧棱边贴靠在对应配设的槽38的侧壁上,它们因而导电地触点接通。图14表示按图13所示实施形式的外壳接触元件7的透视图。显然,在上部连接片39上加工有椭圆形的孔40和互相平行地设置两个叉形夹线触头31,它们从上部连接片39的彼此相对置端沿相同的方向向下伸出。图15表示通过形式上为接线夹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另一种实施形式剖开示出的侧向剖视图。它的结构与图2中表示的外壳贯穿连接器相似,以及已将其插入外壳壁11的通孔中。在安装腔2内装入形式上为抗干扰电容器的电子构件18。不导电的薄隔板41处于电子构件18与母线20之间。因此所述电子构件18通过处于中间的不导电的薄隔板电绝缘地搁置在母线20上。这种作为电子构件18与母线之间定距片的不导电薄隔板41,在抗干扰电容器离母线20小间距的情况下,导致改善有效的谐振频率。此外还清楚看出,电子构件18的设计为触脚的连接端子17a、17b处于外壳壁11的所在平面内。因此抗干扰电容器的至少一个触脚面朝外壳通孔以及至少部分处于外壳通孔内部。由此尽最大可能减小扩展电阻。当然,所述结构取决于电子构件18的结构形式。当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端子17a、17b的位置处于非常靠近母线20或非常靠近构成外壳通孔边界的外壳壁和外壳接触元件7时,获得突出的优点。其结果是导致小的扩展电阻,并因而造成与外壳壁11及母线20低阻抗连接。为了过滤并排除干扰,外壳和外壳壁11当然制成导电的并例如用金属薄板制造。对于多相外壳贯穿连接器,各相L1、L2、L3和N的放电线路的阻抗应尽可能相同,为的是实现所有电势统一的频率特性。图16表示形式上为接线夹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侧向剖视图。这种实施形式与图15类似,其区别在于现在电子构件18,亦即抗干扰电容器,定位在外壳壁通孔中的外壳壁11所在的平面内,外壳贯穿连接器I在该平面内插入外壳壁11的通孔中。除此之外可参见对图15所示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图17表示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一种实施形式,其中在一侧(左侧)设接线夹和在右侧设插塞连接器接头。为此在母线20的自由端构成触针42,它被绝缘材料壳体2的插塞接触孔43围绕。这种在一侧是接线夹和在另一侧是插塞连接器接头的组合,可考虑用于外壳贯穿连接器前面说明的所有实施形式,以及原则上与电子构件安装腔的具体设计和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及构件接触元件的构形无关。当然也可以取代图中表示的触针42, 采用插座触点或电插塞连接器的可拆式接触的其它实施形式。
图18表示形式上为电插塞连接器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另一种实施形式的剖视图。在这种实施形式中,在左侧存在插座触点44和在右侧仍存在图17所示的触针42。插座触点44和触针42分别被绝缘材料壳体2构成的插塞接触孔43优选地沿圆周全面围绕。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与在电子构件18下方的构件接触元件24相邻的母线20向下弯曲,以此方式为电子构件18第二连接端子17b造成相对于母线20的空隙。由此保证,电子构件18以规定的方式仅通过构件接触元件24与母线20导电连接。图19表示形式上为电插塞连接器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另一种实施形式的剖视图,其中外壳贯穿连接器I处于插入外壳壁I通孔内的状态。在这里,电子构件18从外壳接触元件7出发,沿对角线向下,朝母线20的方向置入安装腔19内,从而使第一连接端子17a和电子构件18,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如图所示已插入外壳壁通孔中的情况下,基本上处于外壳壁11通孔内外壳壁所在平面内。第二连接端子17b与母线20的连接通过移动在安装腔19右端的构件接触元件24完成。由此进一步改善旁路电容器的传输,以及优化形式上为抗干扰电容器的电子构件18的结构形式。在图示的实施形式中,母线20在右侧沿对角线长远地向上,所以设计为插塞连接器触针的自由端同样沿对角线朝上。因此插塞连接器必要时为了操作能方便地从斜上方接近并节省结构空间。图20表示图19所示形式上为电插塞连接器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一种变型。在这里,在电子构件18下方的母线20明显地向下沉降,为的是增大在外壳壁11所在平面内的通孔区用于容纳电子构件18的安装腔19。其中,电子构件18直接或优选地通过处于中间的绝缘隔板(未表示)与母线20相邻接。第二连接端子17b在这里处于一个平面内,这一平面与母线20在上述下沉附近其中设置有构件接触元件24的平面对应。因此电子构件18的第二连接端子可以用最短的行程与母线20导电连接。业已表明,这同样由于使扩展电阻减小而导致显著改善传输。图示的方案应根据电子构件18的结构形式选择,以及为了改善旁路电容器的传输,通过旁路电容器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上不同的定位,得到所述外壳贯穿连接器I与外壳壁11 和母线20导电连接。但传输主要取决于电容器与外壳触点接通的阻抗、电容器与母线20和外部接头连接的阻抗、以及取决于电容器触针和旁路电容器本身相对于导电外壳的位置。当旁路电容器设置在外壳通孔所在的平面内,并与此同时有旁路电容器的至少一个连接端子沿外壳通孔的方向或至少部分处于此外壳通孔内部时,在电外壳贯穿连接器I计划的频谱内获得最高的有效谐振频率并因而获得最好的滤波器。其他任何构件位置必然导致更大的扩展电阻。因此旁路电容器相对于外壳优选的位置,主要取决于电容器及其插销的结构形式。在这里,电子构件18的第一连接端子应非常靠近外壳通孔,或非常靠近外壳接触元件7与外壳壁11在这里发生导电接触的外壳壁11边棱。而第二连接端子17b的位置则应非常靠近母线20。由此达到小的扩展电阻并因而与外壳壁11及母线20低阻抗连接。旁路电容器本身应在必要时通过电绝缘的隔板设置为离母线20有小的距离。此外也有利的是,电容器触点接通的位置处于非常靠近外壳贯穿连接器I外部接头的地方。由此也能减小扩展电阻。还有利的是,尤其形式上为电容器的电子构件18尽可能完全安放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的绝缘材料壳体2内部,以及特别优选地被绝缘材料壳体2完全包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绝缘材料壳体(2)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开设至少一个安装电子构件(18)的安装腔(19),其特征为:外壳贯穿连接器(I)包括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7),该外壳接触元件安装在绝缘材料壳体(2)中,延伸到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内,与可安装在安装腔(19)内的电子构件(18)导电接触,以及具有从绝缘材料壳体(2)伸出的接触段(13),在所述外壳贯穿连接器(I)插入到外壳壁(11)的通孔中的状态下,所述接触段(13)与所述外壳壁(11)导电地触点接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7)设计为弹簧夹,包括两个彼此对置和通过用于夹紧电子构件(18)的设计为触脚的连接端子(17a)的弹簧力互相配合作用的夹紧腿(14、16),以及包括可连接所述夹紧腿(14、16)的弹簧弓(15),其中,第一夹紧腿(16)以设在弹簧弓(15)与第一夹紧腿(16)的自由端之间的弯折(13)从绝缘材料壳体(2)伸出,以及其中,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插入到外壳壁(11)的通孔中的状态下,所述弹簧夹在弹簧力作用下以所述弯折(13)支靠在外壳壁(11)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7)具有夹线触头(31),包括两个通过用于容纳电子构件(18)触脚(17a)的箝口(35)来彼此间隔的叉形舌簧(36a、36b)。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叉形舌簧(36a、36b)通过它们之间的箝口(35)与弹簧元件连接为,使所述弹簧元件的弹簧接触段从绝缘材料壳体(2)伸出,以及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插入到外壳壁(11)的通孔内的状态下,在弹簧力作用下以弹簧接触段支靠在外壳壁(11)上。
5.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沿外壳贯穿连接器⑴宽度方向(B),至少两个彼此直接或间接相邻地排列成行的外壳接触元件(7)互相导电连接。
6.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其特征为,为了与可安装在安装腔(19)内的电子构件(18)的连接端子导电接触,至少一条母线(20)从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伸出可供接触。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至少一条母线(20)具有构件接触元件(24),用于触点接通可安装在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内的构件(18)的连接端子(17b)。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至少一个构件接触元件(24)设计为套插在对应配设的母线(20)上的弹簧夹,用于夹紧电子构件(18)的设计为触脚的连接端子(17b),所述弹簧夹包括两个彼此对置、通过弹簧力可相互运动的夹紧腿(25,26)和连接夹紧腿(25,26)的弹簧弓(29)。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至少一条母线(20)毗邻对应配设的构件接触元件(24)地具有支承壁(A),该支承壁(A)对准对应配设的弹簧夹紧元件(24),使该接触元件(24)将电子构件(18)的触点接通的连接端子(17b)压靠到支承壁㈧上。
10.按照权利要求6至9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至少一条母线(20)构成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界边的底面。
11.按照权利要求6至10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至少一条母线(20)在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区域内弯曲或折角。
12.按照权利要求6至11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1),其特征为,在所述母线(20)与毗邻的电子构件(18)之间设定距元件,尤其电绝缘的薄隔板。
13.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7)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安装为,使得在装入外壳壁(11)通孔内的状态下,与外壳接触元件(7)触点接通的电子构件(18),可将其连接端子定位在外壳壁(11)所在平面内以及在外壳壁(11)通孔内。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外壳贯穿连接器(I),其特征为,所述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7)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安装为,使得与外壳接触元件(7)触点接通的电子构件(18),可将其连接端子定位在外壳贯穿连接器(I)可插入其中的外壳壁(11)的通孔内外壳壁(11)所在平面 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绝缘材料壳体(2)的外壳贯穿连接器(1),在绝缘材料壳体(2)内开设至少一个安装电子构件(18)的安装腔(19)。所述外壳贯穿连接器(1)包括至少一个外壳接触元件(7),它安装在绝缘材料壳体(2)中,延伸到对应配设的安装腔(19)内,与可安装在安装腔(19)内的电子构件(18)导电接触,以及具有从绝缘材料壳体(2)伸出的接触段(13),在外壳贯穿连接器(1)插入到外壳壁(11)的通孔中的状态下,所述接触段(13)与外壳壁(11)导电地触点接通。
文档编号H01R4/48GK103219599SQ201210599318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
发明者F·哈特曼, C-H·利希特 申请人:Wago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