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壳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835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塑壳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是低压配电系统中重要的保护装置,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它起到接通、分断正常工作电流,同时具有对交流电网线路及用电设备提供过载保护、欠电压保护等。传统的塑壳断路器一般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操作机构、脱扣器、热磁系统等。塑壳断路器通常含有跳脱单元,在电流超过设定值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流。现有的塑壳断路器其跳脱单元一般包括铁芯以及缠绕在铁芯上的线圈、能被铁芯吸引的铁片,且能使锁扣解锁的装置。当过载时,铁芯由于线圈的作用下,吸引铁片,此时铁片贴合铁芯,铁片的另一端使解锁装置运动,从而使锁扣解锁,实现动、静触头的分开。但是这样的结构中存在以下缺点1、铁芯及线圈一般在壳体内占有很大空间;2、铁芯及线圈的生产加工成本较高,减少了产品的竞争 力3、断路器分断的灵敏性一般不可调。
发明内容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塑壳断路器中分断结构比较复杂,占有壳体内的空间比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动触头、锁扣及接线端,所述的壳体内锁扣的一侧依次设有脱扣板及双金属片,脱扣板能够相对壳体在锁扣和双金属片之间摆动,所述的双金属片的两端通过铜导线分别与动触头及接线端相连,所述的双金属片上设有与脱扣板相对应的推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铜导线与双金属片相焊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推杆为螺纹杆,所述的螺纹杆通过螺母固定于双金属片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的铁磁式分断结构改为双金属片式分断结构,大大的减小了壳体内空间,而且双金属片式结构比较简单,装配比较方便,同时生产成本比较低。

附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壳体;2、动触头;3、锁扣;4、接线端;5、脱扣板;6、双金属片;7、铜导线;
8、推杆;9、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由图I所示,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I、动触头2、锁扣3及接线端4,所述的壳体I内锁扣3的一侧依次设有脱扣板5及双金属片6,脱扣板5能够相对壳体I在锁扣3和双金属片6之间摆动,脱扣板5的底部设有复位拉簧,所述的双金属片6的两端通过铜导线7分别与动触头2及接线端4相连,具体的说,所述的铜导线7与动触头2、接线端4、双金属片6均是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的双金属片6上设有与脱扣板5相对应的推杆8,具体的说,所述的推杆8为螺纹杆,所述的螺纹杆通过螺母9固定于双金属片6上。当电路中电流过载时,铜导线产生大量的热,使得双金属片向脱扣板侧弯曲,脱扣板在双金属片上推杆的作用下在壳体内摆动并使得锁扣运动,锁扣运动带动动、静触头分开从而实现断路器的分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的铁磁式分断结构改为双金属片式分断结构,大大的减小了壳体内空间,而且双金属片式结构比较简单,装配比较方便,同时生产成本比较低。铜导线分别与接线端、双金属片焊接的方式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连接 可靠。螺纹杆通过螺母固定在双金属片上,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调节螺纹杆与脱扣板的距离达到调节断路器灵敏度的效果,使断路器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塑壳断路器,包括壳体(I)、动触头(2)、锁扣(3)及接线端(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I)内锁扣(3)的一侧依次设有脱扣板(5)及双金属片(6),脱扣板(5)能够相对壳体(I)在锁扣(3)和双金属片(6)之间摆动,所述的双金属片(6)的两端通过铜导线(7)分别与动触头(2)及接线端(4)相连,所述的双金属片(6)上设有与脱扣板(5)相对应的推杆(8)。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导线(7)与双金属片(6)相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塑壳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杆(8)为螺纹杆,所述的螺纹杆通过螺母(9)固定于双金属片(6)上。
专利摘要一种塑壳断路器。解决了现有塑壳断路器中分断结构比较复杂,占有壳体内的空间比较大的问题。它包括壳体、动触头、锁扣及接线端,所述的壳体内锁扣的一侧依次设有脱扣板及双金属片,脱扣板能够相对壳体在锁扣和双金属片之间摆动,所述的双金属片的两端通过铜导线分别与动触头及接线端相连,所述的双金属片上设有与脱扣板相对应的推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原来的铁磁式分断结构改为双金属片式分断结构,大大的减小了壳体内空间,而且双金属片式结构比较简单,装配比较方便,同时生产成本比较低。
文档编号H01H71/16GK202712091SQ20122040480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5日
发明者王科 申请人:王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