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0840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是无线电收发系统中向空间辐射或从空间接受电磁波的装置,发射时把高频电流转换为电磁波;接收时把电磁波转换为高频电缆。它是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今,天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随着产品的复杂程度逐渐上升,产品中需焊接的部件也增多,导致产品中的焊接点也随之逐渐增加,因此,焊接质量的好坏和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各项数据的测试通过率,特别是对产品的无源互调失真的测试的影响。如图I、图2和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天线包括电缆101和设有连接杆102的电路板103,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插孔,所述电缆插入所述插孔,在所述连接杆的侧壁上还设有焊接口 104,所述焊接口与所述插孔相连通,且所述焊接口开设于所述侧壁的非端部位置。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将焊接口设于所述侧壁的非端部位置,加大了焊接口的加工难度,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设于该位置,焊接过程中,焊液流入间隙中,不能及时地排除间隙里面的空气,导致焊接效果差,大大降低了天线产品的质量,会造成产品产出率低、废品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线的电缆与连接杆焊接效果差的缺陷,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连接结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插孔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壁上从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焊接口。所述侧壁上设有一个焊接口,所述焊接口开设的轴向深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轴向总长度的O. 5倍至I倍之间,所述焊接口的最小宽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至I倍之间。所述焊接口的轴向深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轴向总长度的O. 5倍,所述焊接口的最小宽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所述焊接口的宽度是均匀分布的,且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所述焊接口的宽度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或者减少。所述焊接口的宽度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少,或者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再增加。[0014]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同轴装配,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间隙配合。一种天线,包括电缆和设有连接杆的电路板,所述电缆和所述连接杆分别为前面所述的连接结构件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两者之一。所述电缆外层设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连接杆形成容纳焊液的间隙。所述屏蔽层为金属编织网。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相对于上述现有技术,从所述第二连接件侧壁的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出焊接口,且焊接口开设的轴向深度和宽度大,在焊接过程,有足够的空间及时排出间隙中的空气,焊液能够能充分浸润,大大提高了焊接的质量;而且通过该设计,能通过目视检验焊接点的不良问题,以达到控制连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从而提高产品测试通过率的效果。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I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天线立体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天线剖视图;图3现有技术中一种天线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连接结构件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连接结构件的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种连接结构件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天线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天线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天线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件,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连接结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201和第二连接件202,所述第一连接件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插孔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壁上从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焊接口 20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实心圆柱体,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空心圆柱体,所述实心圆柱体插入所述空心圆柱体。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也可以说实心方柱,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空心方柱。所述焊接口 203,开设至所述焊接口的轴向深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轴向总长度的
O.5倍至I倍之间,而所述焊接口的最小宽度开设至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至I倍之间。[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口从所述第二连接件侧壁的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进行开设的轴向深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轴向总长度的O. 5倍,所述焊接口的最小宽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焊接口的宽度是均匀分布的,即所述焊接口从所述第二连接件侧壁的一端开始沿侧壁轴向方向往其另一端方向进行开设,如图6所示,得到的焊接口呈凹形,且所述焊接口开设的宽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焊接口的宽度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或者减少,即得到的的焊接口呈梯形或弧形。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焊接口的宽度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少,或者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 的增加先减少再增加,分别得到橄榄状的焊接口和两边宽中间窄的焊接口。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同轴装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也可以非同轴装配,不限于本实施例的形式;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间隙配合,所述间隙用于容纳所述焊液,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一种连接结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从所述第二连接件侧壁的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出焊接口,且焊接口开设的轴向深度和宽度大,在焊接过程,有足够的空间及时排出间隙中的空气,焊液能够能充分浸润,大大提高了焊接的质量;而且通过该设计,能通过目视检验焊接点的不良问题,以达到控制连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从而提高产品测试通过率的效果。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天线,如图7至9所示,包括电缆301和设有连接杆302的电路板304,所述电缆和所述连接杆分别为前面所述的连接结构件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两者之一。即所述电缆插入所述连接杆上的插孔内,与所述连接杆同轴且间隙装配,所述连接孔侧壁上设有焊接口 303,所述焊液通过该焊接口流入所述间隙内,从而将所述电缆与所述连接杆进行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缆外层还设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绝缘层良好接触,可避免在导体和绝缘层之间产生的局部放电,且所述屏蔽层与所述连接杆形成容纳焊液的间隙。优选的,所述屏蔽层为金属编织网。本实施例一种天线,相对于现有技术,从所述连接杆侧壁的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出焊接口,且焊接口开设的轴向深度和宽度大,在焊接过程,有足够的空间及时排出间隙中的空气,焊液能够能充分浸润,大大提高了焊接的质量;而且通过该设计,能通过目视检验焊接点的不良问题,以达到控制电缆与电路板连接杆的焊接质量,从而提高天线产品测试通过率的效果。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插孔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壁上从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焊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上设有一个焊接口,所述焊接口开设的轴向深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轴向总长度的O. 5倍至I倍之间,所述焊接口的最小宽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至I倍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口的轴向深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轴向总长度的O. 5倍,所述焊接口的最小宽度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口的宽度是均匀分布的,且是所述第二连接件直径的O. 5倍。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口的宽度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或者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口的宽度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少,或者随所述侧壁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的轴向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再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同轴装配,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间隙配合。
8.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和设有连接杆的电路板,所述电缆和所述连接杆分别为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件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两者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外层设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与所述连接杆形成容纳焊液的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为金属编织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插孔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侧壁上从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插孔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焊接口。本实用新型一种连接结构件及天线,相对于上述现有技术,从所述第二连接件侧壁的一端开始往其另一端方向开设出焊接口,且焊接口开设的轴向深度和宽度大,在焊接过程,有足够的空间及时排出间隙中的空气,焊液能够能充分浸润,大大提高了焊接的质量;而且通过该设计,能通过目视检验焊接点的不良问题,以达到控制连接结构件的焊接质量,从而提高产品测试通过率的效果。
文档编号H01Q1/00GK202797339SQ20122045023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6日
发明者刘湘萍 申请人:苏州市大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