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4518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 新型 可调节谐振器,包括壳体、固定的内部导体、可移动的谐振频率调整件;所述壳体由壳壁、壳底和壳盖组成,壳体内部为谐振腔;所述内部导体通电连接到壳底;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包括导电调整元件、导电上板和介质支撑元件,其中所述导电调整元件连接导电上板且主体为纵向的导电阀杆;所述导电调整元件可向下移动,从而所述导电阀杆可与内部导体导体配合连接。本 发明 的优点是:共振频率可调节范围大,可调谐性和机械稳定性好,设定的共振频率可以保持不变,且结构简单、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适用于电气元件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技术中,空腔谐振器通常用于滤波器生产领域。谐振器的谐振频率调整一般基于内部导体和谐振器壳盖之间的电容变化。设置于所述壳盖中的金属调谐螺钉通常被用作谐振器的调整零件。旋转调谐螺钉时,其与谐振器内部导体的间距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内部导体和谐振器壳盖之间的电容。
[0003]然而,使用调谐螺钉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增加了滤波器零件的数量和生产工序,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线程中的电接点会随着时间恶化,从而造成调谐改变,增加谐振器的内部损耗;高容量的滤波器中若调谐螺钉顶端接近内部导体末端,将会发生断裂现象。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解决传统空腔谐振器制造成本高、可调谐性差、机械稳定性差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包括壳体、固定的内部导体、可移动的谐振频率调整件;所述壳体由壳壁、壳底和壳盖组成,壳体内部为谐振腔;所述内部导体通电地连接到壳底;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包括导电调整元件、导电上板和介质支撑元件,并借助壳体外的介质支撑元件的部分来实现纵向移动;其中所述导电调整元件连接导电上板且主体为纵向的导电阀杆,导电阀杆上端设有导电帽;所述导电上板在水平面上延伸,其外表面邻近壳壁,下表面界定谐振腔的有效高度并与导电帽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所述介质支撑元件沿着壳体中心轴方向延伸,连接所述导电调整元件和导电上板并穿过所述壳盖。
[0006]所述内部导体与导电阀杆相互配合连接,从而可在内部导体设置容纳导电阀杆的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为圆柱形且与所述导电阀杆同轴,其直径略大于导电阀杆的直径;进一步地,还可在导电阀杆上设置容纳内部导体的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第二凹槽为圆柱形且与所述内部导体同轴,其直径略大于内部导体的直径。
[0007]本发明共振频率调整范围为750?2500MHZ。当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位于最上端位置时,所述导电阀杆与内部导体的间距达到最大值,共振频率最大;当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向下移动直到导电阀杆部分与内部导体配合连接时,所述导电阀杆与内部导体的间距减少,共振频率减小,导电阀杆与内部导体之间的电容增大。特别地,从所述导电阀杆部分与内部导体配合连接到导电阀杆完全与内部导体配合连接的阶段中,共振频率发生缓慢回增现象。
[0008]优选地,所述导电上板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导电帽的横截面面积。
[0009]优选地,所述内部导体或导电阀杆或两者涂有电介质涂料。
[0010]优选地,所述谐振腔或谐振腔部分、导电阀杆和导电上板为圆柱形。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共振频率可调节范围大,可调谐性和机械稳定性好,设定的共振频率可以保持不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可调节谐振器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发明图1沿A-A和B-B的剖视图。
[0014]其中,100-可调节谐振器;101-内部导体;102_壳壁;103_导电阀杆;104_导电帽;105-导电上板;107_壳底;110-谐振腔;111-介质支撑元件;112_壳盖;115_凹槽;120-谐振频率调整件;130-电介质涂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15]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6]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可调节谐振器100包括壳体和固定的内部导体101,所述壳体由壳壁102、壳底107和壳盖112组成;其中所述壳体至少部分由导电材料制成且内部为谐振腔110,所述内部导体101通电连接到壳底107。
[0017]所述可调节谐振器100进一步包括可移动的谐振频率调整件120,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120包括圆柱形的导电调整元件、导电上板105和介质支撑元件111,其中导电调整元件主体为纵向导电阀杆103,导电阀杆103上端设有导电帽104 ;所述导电阀杆103沿着壳体中心轴方向延伸并垂直于导电帽104,所述导电上板105设置于壳体内,其下表面与导电帽104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所述介质支撑元件111连接所述导电调整元件和导电上板105,并穿过壳盖112。所述调整件120借助壳体外的介质支撑元件111的部分来实现纵向移动;所述导电上板105在水平面上延伸,其外表面邻近壳壁102,下表面界定谐振腔110的有效高度。优选地,所述导电上板105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导电帽104的横截面面积。
[0018]所述内部导体101上设有一个开口向上的圆柱形凹槽115 ;所述凹槽115与导电阀杆103同轴,而直径大于导电阀杆103的直径,从而当调整件120向下移动时,所述导电阀杆103可以至少部分插入到凹槽115内。所述凹槽115的内表面或导电阀杆103的外表面或上述两者涂有电介质涂料130,从而确保凹槽115和导电阀杆103之间不导电。
[0019]当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120位于最上端位置时,所述导电阀杆103与内部导体101的间距达到最大值,共振频率最大;当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120向下移动直到导电阀杆103部分与内部导体101配合连接时,所述导电阀杆103与内部导体101的间距减少,共振频率减小,导电阀杆103与内部导体101之间的电容增大。特别地,从所述导电阀杆103部分与内部导体101配合连接到导电阀杆103完全与内部导体101配合连接的阶段中,共振频率发生缓慢回增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谐振器包括壳体、固定的内部导体、可移动的谐振频率调整件;所述壳体由壳壁、壳底和壳盖组成,壳体内部为谐振腔;所述内部导体通电地连接到壳底;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包括导电调整元件、导电上板和介质支撑元件;其中所述导电调整元件连接导电上板且主体为纵向的导电阀杆,导电阀杆上端设有导电帽;所述导电上板在水平面上延伸,其外表面邻近壳壁,下表面与导电帽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所述介质支撑元件沿着壳体中心轴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壳盖;当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位于最上端位置时,所述导电阀杆与内部导体的间距达到最大值,共振频率最大;当所述谐振频率调整件向下移动直到导电阀杆部分与内部导体配合连接时,所述导电阀杆与内部导体的间距减少,共振频率减小,导电阀杆与内部导体之间的电容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体与导电阀杆相互配合连接,从而可在内部导体设置容纳导电阀杆的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为圆柱形且与所述导电阀杆同轴,其直径略大于导电阀杆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体与导电阀杆相互配合连接,从而可在导电阀杆上设置容纳内部导体的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第二凹槽为圆柱形且与所述内部导体同轴,其直径略大于内部导体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上板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导电帽的横截面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体或导电阀杆或两者涂有电介质涂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可调节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阀杆和导电上板为圆柱形。
【文档编号】H01P7/06GK104409821SQ201410736948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5日
【发明者】王鑫 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