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复合缆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436397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光电复合缆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电复合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对综合布线系统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光电复合缆是一种在光缆中增加绝缘导体以集光纤和输电线于一体的线缆。光电复合缆能够同时解决设备用电和设备信号传输问题,即保留光缆特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电缆的相关要求。因此,光电复合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络布线系统中。目前,光电复合缆只是作为一种单一的传输连接器件使用,即用于传输光信号和电。上述光电复合缆连接外接设备(例如发射设备、接收设备等)以实现光信号和电的传输、交互等功能。通常,外接设备与光电复合缆连接的接线较为繁琐,光电复合缆和外接设备需要分别预留出接线口或连接器,操作较为复杂且外接设备的位置设置或变动不够灵活,例如,外接设备需要更换接线位置时,操作人员需要重新拆线接线。这导致外接设备与光电复合缆的接线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电复合缆系统,以解决

背景技术:
中外接设备与光电复合缆连接效率低和外接设备位置设置或变动不够灵活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光电复合缆系统,包括光电复合缆和至少一个外接模块;其中,每个所述外接模块均包括壳体、PCB板、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和压线板;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豁口,所述豁口与所述压线板构成供所述光电复合缆穿过的穿孔,所述压线板与所述壳体形成模块内腔;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模块内腔中,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光缆具有外接光纤,所述PCB板上设置有光模块,所述光模块与所述外接光纤相连以形成光通路;所述第一取电件和所述第二取电件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取电件与所述光电复合缆的火线线缆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取电件与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地线线缆相对布置;所述压线板压紧所述光电复合缆,以使所述第一取电件与所述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所述第二取电件与所述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电通路。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封塑外护套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所述光缆设置在所述光缆区,所述火线线缆设置在所述火线区,所述地线线缆设置在所述地线区。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缆包括多根单芯紧套光纤,至少一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作为引出光纤,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一个所述外接模块;所述封塑外护套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截断所述引出光纤的截断口,以及与所述截断口间隔设置,用于抽出所述引出光纤的截断端的光纤抽出切口,所述引出光纤包括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前端光纤穿出所述光纤抽出切口作为所述外接光纤。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缆包括单芯紧套光纤,至少一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作为引出光纤;所述封塑外护套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截断所述引出光纤的截断口,以及与所述截断口间隔设置,用于抽出所述引出光纤的截断端的光纤抽出切口,所述引出光纤包括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所述前端光纤自所述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所述后端光纤自所述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所述光电复合缆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前端光纤相连,且用于将所述前端光纤分为主路光纤和支路光纤的光分路器,所述主路光纤与所述后端光纤相连,所述支路光纤作为所述外接光纤。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缆包括单芯紧套光纤,至少一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作为引出光纤;所述封塑外护套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用于截断所述引出光纤的截断口,以及与所述截断口间隔设置,用于抽出所述引出光纤的截断端的光纤抽出切口,所述引出光纤包括前端光纤和后端光纤;每根所述引出光纤对应的光纤抽出切口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截断口两侧的前端光纤抽出切口和后端光纤抽出切口;所述外接模块为带有光分路器的外接模块,所述前端光纤自所述前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且与所述外接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后端光纤自所述后端光纤抽出切口穿出,且与所述外接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前端光纤通过所述光分路器分成与所述光模块相连的所述外接光纤。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电复合缆的表面与所述光缆区相对应的部位与地线区或火线区对应的部位,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引出光纤穿出所述光纤抽出切口部分的沟槽。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地分布在所述光缆区的两侧;或者,所述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火线区和地线区两者中,一者位于另外一者与所述光缆区之间;或者,所述火线区和地线区对称分布在所述光缆区的两侧,且在所述光电复合缆的同一横截面内,所述火线区的中心线和所述光缆区的中心线连线所在的第一直线到所述地线区的中心线与所述光缆区的中心线连线所在的第二直线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一条,且设置在所述光缆区的中心,所述光缆包括多根单芯紧套光纤,多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均匀分布在所述加强筋的周围;或者,所述光电复合缆还包括多条加强绳,所述光缆包括多根单芯紧套光纤,所述加强绳离散分布在多根所述单芯紧套光纤之间。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两者穿出所述托盘顶面的部位为用于穿入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以实现与所述金属内芯接触的刺入部;或,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两者穿出所述托盘顶面的部位为用于夹紧所述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的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头端具有用于调节连接长度的弹簧探针。优选的,上述光电复合缆系统中:所述压线板为一块,且所述压线板的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铰接,另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卡接;或者,所述压线板为两块,两块所述压线板均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铰接,另一侧边与所述壳体通过卡扣卡接,两块所述压线板与所述壳体铰接的铰接侧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侧边。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包括光电复合缆和至少一个外接模块,在两者连接的过程中,打开压线板将光电复合缆的外接光纤与外接模块的光模块相连,然后压紧压线板实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分别与光电复合缆的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以实现取电。在外接模块与光电复合缆连接的过程能够减少光电连接的接线操作,解决了

背景技术:
中外接设备和光电复合缆连接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光电复合缆和外接模块固定在一起,使得外接模块直接依附于光电复合缆的外部,使之与光电复合缆相对固定,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减少占用空间。外接模块依附于光电复合缆之后,操作人员可通过打弯或盘绕光电复合缆的方式来微调外接模块位置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即通过调整光电复合缆即可调整外接模块的位置,解决了外接模块位置设置或变动不够灵活的问题,可方便优化局部使用效果。同时,外接光纤可以形成于光电复合缆的任意位置,方案设计阶段可以合理优化外接光纤的数量、位置、密度等,使得光电复合缆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现场接线环境。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能够提高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连接的灵活性,最终能够提高网络布线系统对施工现场适应性。同时,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系统中,光电复合缆采用单芯紧套光纤,即光缆中的光纤为单独的一根根单芯紧套光纤,操作人员较容易对此种类型的光纤进行截断、对接、分路等操作,而且操作时不受其它临近光纤或电线的影响,也不会对其它光纤的传输造成影响,进而能够方便对单根光纤进行处理。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封塑外护套具有相互隔离的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上述三个区域隔离分布能够实现火线线缆、地线线缆和光缆的隔离布置,进而使得光电接续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且互不影响,最终能够解决电缆与光缆混绞在一起造成的电缆和光缆单独连接较难的问题。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区域隔离的布局使得两条相对独立的电缆既可以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又不会把自身的扭力传递到相对脆弱的光纤上。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中光缆和电缆布局形式新颖,使得光电复合缆制造工艺更加合理,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封塑外护套的结构更加稳定。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系统的光电复合缆设置有加强筋,加强光电复合缆的抗拉性能,降低整个光电复合缆的接线应力。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系统的光电复合缆设置有多条加强绳,加强绳加强光电复合缆抗拉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补充光电复合缆内由于单芯紧套光纤数量较少而形成的空隙,有利于提高整个光电复合缆的力学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系统的横向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的横向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1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集束直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布分路应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5所示的光电复合缆采用分路模块直通应用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接模块的纵向剖视图;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外接模块的横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复合缆系统,解决了

背景技术:
中外接设备与光电复合缆连接效率低及外接设备位置设置或变动不够灵活的问题。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考附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电复合缆系统的纵向剖视图。图1所示的光电复合缆系统包括光电复合缆4和至少一个外接模块,光电复合缆与目前常用的光电复合缆组成相同,均包括光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外接模块包括壳体3、PCB板(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10、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和压线板2。壳体3是外接模块的外壳,为外接模块的其它部件提供安装基础。通常,壳体3可以由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copolymer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种类的硬质材料制成。壳体3为顶端开口的空腔结构,其两端设置有豁口,豁口与压线板2构成供光电复合缆4穿过的穿孔302。本实施例中壳体3可以为方形结构,也可以为船型结构。优选的,壳体3为船型结构,船型结构由于具有流线型结构,利于在顶棚等复杂环境中布线,且在受到外力时能够避免应力集中,进而降低壳体3损坏的概率。压线板2与壳体3配合形成模块内腔。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压线板2的开合能够实现模块内腔的开合。压线板2可以由ABS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种类的硬质材料制成,本发明不对压线板2的材料做限制。在光电复合缆与外接模块装配的操作过程中,直接打开压线板2将光电复合缆4放入到模块内腔,并使得光电复合缆4外伸于外接模块的部位处于穿孔302中,然后盖上压线板2以实现对光电复合缆4的固定。本实施例中,压线板2与壳体3的配合方式有多种。压线板2与壳体3的一种配合方式如下:压线板2为一块,压线板2的一侧边与壳体3铰接,压线板2的另一侧边与壳体3通过卡扣卡接。其中,一侧边与另一侧边相对分布。在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通过掰动或按压即可实现压线板2的开合,从而实现光电复合缆4与外接模块的快速固定连接。此种配合方式下,整个压线板2闭合实现对光电复合缆的压紧,当压线板2开启后整个光电复合缆4处于松开状态。为了实现光电复合缆4处于被压紧状态下对外接模块的操作,本实施例中的压线板2为两块,两块压线板2与壳体3的配合方式相同,均一侧边与壳体3铰接,相对的另一侧边与壳体3通过卡扣卡接。更为优选的,上述两块压线板2与所述壳体3的铰接侧分别位于壳体3相对的两个侧边,此种结构能够使得两块压线板2的开启方向相反,进而使得其中一压线板2处于压紧状态时打开另一压线板2以对相对应部位进行操作。同时,上述两块压线板2能够使得压线板2对整个光电复合缆4的压紧力较为均衡,能够提高压紧的稳定性。上述压线板2与壳体3为卡接相连。卡接方式可以快速、牢固地实现压线板2和壳体3的连接,进而实现对光电复合缆4和外接模块快速、牢固地固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光电复合缆4更为牢固地固定,通常,壳体3与压线板2固定后形成的压线孔尺寸略小于光电复合缆4的轮廓尺寸。为进一步提高外接模块与光电复合缆4的连接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接模块还包括盖板1、盖板1的两侧与壳体3的两侧设有相互配合的连接件,盖板1通过连接件固定压紧在压线板2的外侧。具体的,盖板1可以为滑盖,此时盖板1与壳体3的配合方式可以如下:壳体3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凹槽301,盖板1的两侧具有与凹槽301配合的凸起102,凹槽301至少一端具有供凸起102出入的开口,凸起102滑进凹槽301实现盖板1与壳体3的固定连接,盖板1设置在压线板2的外侧,起到较好的加固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外接模块与光电复合缆4连接稳定性的问题。为了便于对盖板1操作,本实施例中的盖板1的顶面可以设置防滑部101,例如防滑槽、防滑凸起等防滑结构。当然,压线板2与壳体3还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方式进行,例如与盖板1和壳体3的配合方式相同的方式配合。由于凸起和凹槽的配合较稳定,那么外接模块则可以不需要盖板1。此时,光电复合缆4与外接模块的配合需要操作人员用力压紧后,然后移动压线板2实现与壳体3的固定连接配合,此种方式相比于压线板2与壳体3采用卡接相连的方式而言,操作较为不便。PCB板10设置在模块内腔中。通常,PCB板10上设置有电子元器件以实现外接模块的功能。请再次参考附图1,PCB板10上设置有天线11,以实现信号的发送或接收。光电复合缆4设置有外接光纤8,PCB板10上可以设置有与外接光纤8相连的光模块7,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相连形成光通路。通常情况下,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在外接光纤8的尾端研磨对接接头,然后冷接或热熔对接接头的方式,外接光纤8也可以通过光对接器9辅助定位与光模块7相连。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PCB板10电连接,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相对布置,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相对布置。压线板2用于压紧光电复合缆4以使得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相接触以实现电通路。当外接模块包括盖板1时,优选的,压线板2紧贴于盖板1面向模块内腔的内表面上,以实现盖板1对压线板2施加更为均衡、且更为有效的压力。同时,压线板2受盖板1的压力更加有力地压紧光电复合缆4,以使第一取电件较稳定地与火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和第二取电件较为稳定地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实现电通路。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光电复合缆4的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连接实现光通路,盖板1的压力使得压线板2压紧光电复合缆4,进而使得与火线线缆相对布置的第一取电件和与地线线缆相对布置的第二取电件与各自对应的电缆的金属内芯接触,由于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PCB板10均电连接,进而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实现了电通路。可见,外接光纤8与光模块7相连、第一取电件与火线线缆和第二取电件与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最终实现了外接模块与光电复合缆的光电连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了保证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准确地与光电复合缆4的相应位置的金属内芯接触,光电复合缆4的封塑外护套41可以具有三个相互隔离的线缆布设区,分别为光缆区、火线区和地线区。相对应地,光缆42设置在光缆区,火线线缆43设置在火线区,地线线缆44设置在地线区。线缆布设区的隔离分布能够使得光缆42、火线线缆43和地线线缆44隔离分布,进而避免三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这种隔离分布的方式能够解决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无法准确地穿入电缆内取电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为了实现对上述结构的光电复合缆4实现更为稳定的压紧,壳体3上的穿孔302与光电复合缆4的外形相吻合。压线板2具有与光电复合缆4相适配的凹陷201(如图4和图2所示)。优选的,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对称分布在光电复合缆4中光缆的两侧,相对应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分别设置在壳体3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以刺入的方式取电以实现电通路,即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刺入到相对应的电缆中以实现与线缆的金属内芯接触取电。通常,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壳体3上,且两者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为刺入部,刺入部用于穿入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进而实现取电。以图2或图4所示出的取电件作为第一取电件,第一取电件通过托盘5固定在壳体3上,刺入部12用于取电,第一取电件的头端6用于与PCB板10电连接。以图1所示的取电件为第二取电件,第二取电件通过托盘13固定在壳体3上、刺入部14用于取电,第二取电件的头端(图中未示出)与PCB板10电连接。上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的结构中,托盘为第一取电件或第二取电件的支撑部件,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与PCB板10电连接,从而使得刺入部取电后与PCB板10电连接。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中,一者刺入火线线缆中取电后通过PCB板10后再通过另一者刺入地线线缆实现电通路。为了便于刺入部穿入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刺入部优选为取电探针或取电切刀。为了保证刺入部穿入后取电的准确性,刺入部可以均为多个,且沿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延伸方向成排布置。请参考附图19和20,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以夹紧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的方式取电以实现电通路。只不过此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需预先在与第一取电件、第二取电件对应的位置,将火线线缆和地线线缆的外皮剥离,裸露金属内芯。通常,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通过托盘固定在壳体3上,且两者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为夹持部15,夹持部15用于夹紧火线线缆或地线线缆的金属内芯,进而实现取电。具体的,夹持部15可以为夹持夹片。图19和图20所示出的外接模块与图3和图4所示的外接模块的区别仅在于夹持部15和刺入部12。图19和图20所示的外接模块的其他结构可参考本文其它部分的相关描述即可,此不赘述。当然,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均可以为多个,其中一些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可以为刺入部(例如探针或取电切刀),另一些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穿出托盘顶面的部位可以为夹持部,即刺入部和夹持部混合使用,例如探针与夹持夹片混合使用。在外接模块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连接部通常为刚性金属件。托盘与PCB板10之间的距离存在制造误差,使得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托盘和PCB板10之间的距离,最终导致连接部较难安装在托盘和PCB板10之间。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与PCB板10连接的头端具有用于调节连接长度的弹簧探针。弹簧探针通过伸缩实现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的头端伸缩,进而改变第一取电件和第二取电件连接长度的调整。此种情况下,即便托盘和PCB板10之间距离较小,那么可以通过弹簧探针调整使得头端与PCB板10电连接。弹簧探针使得第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