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1573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防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触头和壳体等导电部件与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壳一体成形的防水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各种电子设备等对防水性能要求高,与此相伴,作为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具备防水性的防水连接器的开发正在进行。

作为这种防水连接器,具有通过嵌入成形等方式将触头和壳体等导电部件一体成形在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壳内的连接器。通过进行一体成形,利用绝缘性树脂的成形收缩力,被埋设在外壳内的部分导电部件的表面与绝缘性树脂附着,能够防止水从连接器的外部通过外壳和导电部件之间的边界部浸入到连接器内部。

然而,一般而言,形成触头和壳体等导电部件的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形成外壳的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互不相同,所以例如在将连接器安装在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时的锡焊作业等时,例如在连接器通过回流钎焊安装而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时,导电部件的膨胀量和绝缘性树脂的膨胀量不同,有时附着在导电部件的表面的绝缘性树脂会从导电部件的表面剥离。一旦产生剥离,就在导电部件的表面和绝缘性树脂之间形成间隙,即使温度降低到常温,也存在水通过该间隙浸入到连接器内部的危险。

而且,在将匹配侧连接器与连接器嵌合时,进行从相对于嵌合轴倾斜的方向强制嵌合那样的所谓的恶意嵌合,会有大的应力作用于外壳和导电部件之间。在该情况下,也存在外壳的绝缘性树脂从导电部件的表面剥离,连接器的防水性受损的危险。

因此,申请人对一种通过在被埋设在外壳内的部分导电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由槽或突起构成的防水形状部来使防水性提高的防水连接器提出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防水连接器中,如图15(A)所示,在被埋设并固定于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壳1内的导电部件2的固定部的表面,分别形成围绕导电部件2的周围而闭合的多个槽3,或如图15(B)所示,在被埋设并固定于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壳4内的导电部件5的固定部的表面,分别形成围绕导电部件5的周围而闭合的多个突起6。

通过这样的槽3或突起6的存在,即使因绝缘性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或所谓的恶意嵌合等因素,例如,构成外壳1或4的绝缘性树脂从导电部件2或5的表面剥离,水沿着外壳1或4与导电部件2或5之间的界面浸入,浸入的水也被槽3或突起6阻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54337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为了阻挡浸入的水,槽3或突起6最好具有预定值以上的高低差H0,但如图15(A)所示,如果形成高低差大的槽3,则存在导电部件2的截面积相应地减少、导电部件2的电阻和强度下降的危险。

而且,如图15(B)所示,如果形成高低差大的突起6,则具有在一体成形时被注入金属模内的绝缘性树脂的流动性被妨碍、并导致外壳4的成形性下降的危险。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防水性提高并能抑制导电部件的电阻下降和外壳的成形性下降的防水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防水连接器具备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壳、和与外壳一体成形的一个以上的导电部件,导电部件具有从外壳露出并可与匹配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从外壳露出并可与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将连接器连接部和基板连接部之间连接且被埋设在外壳内的固定部。在固定部的表面形成有用于阻挡水沿着固定部和外壳之间的界面浸入的防水形状部,防水形状部具有从固定部的表面向固定部的外部突出的突起、和与突起邻接且从固定部的表面向固定部的内部凹陷的槽,突起的顶部和与突起邻接的槽的底部被相对于固定部的表面倾斜或正交的阻挡面连接。

优选地,防水形状部的阻挡面具有0.01mm以上的高低差。

另外,优选地,防水形状部以围绕固定部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

防水形状部的阻挡面可以由平面、曲面、或平面和曲面的组合构成。

导电部件可以由1个以上的触头构成,连接器连接部可以由与匹配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接点部构成。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导电部件由壳体构成,连接器连接部由与匹配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构成,固定部包含被形成得比连接器连接部细的壳体狭窄部,防水形状部被形成在壳体狭窄部的表面。

而且,也能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导电部件由壳体构成,连接器连接部由与匹配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构成,固定部具有中空的形状,防水形状部被分别形成在固定部的外周面和内周面。

另外,也可以是,导电部件由壳体和1个以上的触头构成,防水形状部被分别形成在壳体和1个以上的触头。

发明的效果

据本发明,被形成在导电部件的固定部的表面的防水形状部具有从固定部的表面向固定部的外部突出的突起、和与突起邻接且从固定部的表面向固定部的内部凹陷的槽,突起的顶部和与突起邻接的槽的底部被相对于固定部的表面倾斜或正交的阻挡面连接,所以能够提高防水性,并能抑制导电部件的电阻的下降和外壳的成形性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A)是从斜上方且前方看到的立体图,(B)是从斜上方且后方看到的立体图,(C)是从斜下方且前方看到的立体图,(D)是从斜下方且后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显示在实施方式1的防水连接器中所使用的壳体,(A)是从斜上方且前方看到的立体图,(B)是从斜上方且后方看到的立体图,(C)是从斜下方且前方看到的立体图,(D)是从斜下方且后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3是在实施方式1的防水连接器中所使用的壳体的展开图。

图4是显示在实施方式1的防水连接器中所使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显示被埋设于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的外壳内的触头的固定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显示在壳体防水形状部的高度上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显示在触头的位置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显示在实施方式2涉及的防水连接器中所使用的触头的各种防水形状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显示在实施方式3的防水连接器中所使用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4涉及的防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显示在实施方式4涉及的防水连接器中所使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显示在壳体的基板连接部的位置将实施方式4涉及的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显示在触头的位置将实施方式4涉及的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显示被埋设于现有防水连接器的外壳内的导电部件的固定部,(A)是在表面形成了槽的固定部的局部剖视图,(B)是在表面形成了突起的固定部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1、4外壳 2、5导电部件 3槽 6突起 10外壳 10A前面 10B后面

10C下面 20触头 21接点部 22触头侧基板连接部 23触头侧固定部

23A触头侧固定部的表面 23B触头侧固定部表面的延长线 24触头侧防水形状部

25、25A~25L、25M1、25M2、25N1、25N2、25O突起 26、26A~26O槽

27、27A~27L、27M1、27M2、27N1、27N2、27O阻挡面 30、50、60壳体

31、51、61嵌合部 31A嵌合部的上面 32、52、62壳体侧基板连接部

33、53、63壳体侧固定部 33A、53A后方突出部 33B、53B腕部 33C、53C腿部

34、54、64、65壳体侧防水形状部 35金属板 35A带状部分 35B平板部分

S空间 C1中心轴 H1突起的高度 H2槽的深度 H3阻挡面的高低差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在图1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的结构。防水连接器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的外壳10、被固定于外壳10的多个触头20、被固定于外壳10且用于屏蔽多个触头20的壳体30。外壳1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触头20和壳体3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壳体30具有在外壳10的前面10A侧开口的中空的嵌合部(壳体侧连接器连接部)31,在嵌合部3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与匹配侧连接器嵌合的空间S。配置于各个触头20的前端的接点部(触头侧连接器连接部)21被配置在壳体30的嵌合部31的空间S内。另一方面,配置于各个触头20的后端的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从外壳10的后面10B露出到外壳10的外部。

而且,壳体30具有一对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这些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从外壳10的下面10C露出到外壳10的外部。

如图2所示,壳体30的嵌合部31具有中心轴C1并具有筒形状,该筒形状在与中心轴C1正交的方向上具有细长扁平的截面形状。在此,为了方便,将从嵌合部31的前方朝向后方并与中心轴C1平行延伸的方向称作X方向,将扁平的嵌合部31的上面31A延伸的面称作XY面,将与嵌合部31的上面31A垂直且朝向下方的方向称作Z方向。

壳体30具有经嵌合部31和一对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之间连接的壳体侧固定部33。壳体侧固定部33包含:从嵌合部31的上部后端的中央沿着嵌合部31的中心轴C1向X方向突出的后方突出部33A、从后方突出部33A的后端分别向与扁平的嵌合部31的上面31A平行且与中心轴C1垂直的两方向即Y方向和-Y方向延伸的一对腕部33B、从两个腕部33B的末端分别向下方即Z方向延伸的一对腿部33C。而且,在一对腿部33C的下端分别连接有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这些一对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以从嵌合部31的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即以在XY面上且沿-X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

壳体侧固定部33的后方突出部33A、一对腕部33B和一对腿部33C均形成为比嵌合部31细的壳体狭窄部,在壳体30被嵌入成形于外壳10时,具有这种壳体狭窄部的壳体侧固定部33被埋设在外壳10内。

另外,在一对腕部33B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阻挡水沿着腕部33B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以围绕腕部33B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由于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存在,壳体侧固定部33的表面被分成嵌合部31侧的部分和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侧的部分。

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35剪切成图3所示那样的形状后,利用冲压等进行弯曲加工,能够制作这种结构的壳体30。带状部分35A被成形为扁平的筒状而形成嵌合部31,后方突出部33A从带状部分35A中央的外缘部突出,在后方突出部33A的末端连接有一对腕部33B,在一对腕部33B的末端连接有一对腿部33C,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由分别与一对腿部33C的末端连接的平板部分35B形成。

如图3的展开图明示的那样,在从形成嵌合部31的带状部分35A至形成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一对平板部35B的路径中途,存在分别具有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腕部33B。

在图4显示触头20的结构。触头20由杆状部件或平板部件形成,在接点部21和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之间形成有触头侧固定部23。触头侧固定部23是在与壳体30一起嵌入成形于外壳10时被埋设在外壳10内且将触头20固定于外壳10的部分。在该触头侧固定部23的外周面,形成用于阻挡水沿着触头侧固定部23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利用该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触头20的表面被分成接点部21侧的部分和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侧的部分。

在图5显示防水连接器的分解图。外壳10与壳体30和多个触头20以下述方式被一体嵌入成形,即壳体30的嵌合部31的内面在外壳10的前端侧露出,形成有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壳体侧固定部33被埋设在外壳10内,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从外壳10的下面10C露出,各个触头20的接点部21在壳体30的嵌合部31内露出,形成有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触头侧固定部23被埋设在外壳10内,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从外壳10的后面10B露出。

此时,以触头20的接点部21位于壳体30的嵌合部31内的方式将多个触头20和壳体30安置在未图示的金属模内,闭合金属模,将熔融的绝缘性树脂材料注入金属模后冷却,将外壳10和多个触头20及壳体30一体成形,能够制造图1所示那样的防水连接器。

在此,在图6显示被形成于触头侧固定部23的外周面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

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具有形成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的多个突起25和多个槽26。各个突起25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形状,仅比不存在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部分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23A向触头侧固定部23的外部突出高度H1。而且,各个槽26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形状,是所谓的V槽,仅比不存在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部分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23A向触头侧固定部23的内部凹陷深度H2。在图6中,不存在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部分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23A的延长线23B以单点划线表示。

而且,突起25和槽26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长度方向上被交替配置,各个突起25的顶部和与该突起25邻接的槽26的底部被相对于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23A相同角度倾斜的平面形状的阻挡面27连接。

对应于多个突起25和多个槽26,形成这样的多个阻挡面27。各个阻挡面27具有由突起25的高度H1和槽26的深度H2之和H1+H2表示的高低差H3,为了阻挡水沿着触头侧固定部23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高低差H3最好为0.01mm以上。

而且,多个突起25和多个槽26分别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

这种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能够利用例如激光加工、冲压加工、磨削加工等机械加工、或蚀刻等化学处理来形成。

利用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结构,能够确保阻挡面27具有用于阻挡水的浸入所必需的高低差H3=H1+H2,并能分别将从不存在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部分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23A至突起25的顶部的突出量抑制在H1,将至槽26的底部的凹陷量抑制在H2。

因此,由于形成槽26所导致的触头侧固定部23的截面积的减少被抑制,并能抑制触头20的电阻的下降和机械强度的下降。

而且,由于突起25的顶部的突出量被抑制在比用于阻挡水的浸入所必需的高低差H3小的值H1,所以能够抑制因在外壳10和触头20一体成形时被注入到金属模内的绝缘性树脂的流动性的下降而导致的外壳10的成形性的下降。另外,由于因突起25的存在而导致的外壳10的厚度的下降被抑制,构成外壳10的绝缘性树脂的成形收缩力的下降被抑制,所以能够确保外壳10和触头侧固定部23的附着性。

另外,由于突起25的顶部的突出量被抑制,所以能够进行电信号的高速传输。

而且,与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相同,形成在壳体侧固定部33的腕部33B的外周面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也具有比不存在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部分腕部33B的表面向外突出的多个突起、和比不存在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部分腕部33B的表面向腕部33B的内部凹陷的多个槽,各个突起的顶部和与该突起邻接的槽的底部被相对于腕部33B的表面相同角度倾斜的阻挡面连接。

因此,与触头20相同,对于壳体30,也能确保用于阻挡水的浸入所必需的阻挡面的高低差,并能抑制壳体30的电阻的下降和机械强度的下降,且能抑制外壳10的成形性的下降,确保外壳10和壳体侧固定部33的腕部33B的附着性。

在图7显示在壳体30的一对腕部33B的高度上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防水连接器沿着XY面剖切后的状态。壳体30的壳体侧固定部33被埋设在外壳10内,并从嵌合部31经由后方突出部33A与一对腕部33B连接。而且,嵌合部31的内面未被外壳10覆盖而露出。在腕部33B,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围绕腕部33B的周围而闭合地被形成,在腕部33B的剖切面的两侧缘,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截面形状被显现。

而且,在图8显示在触头20的位置沿着XZ面将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触头20的接点部21在壳体30的嵌合部31内露出,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从外壳10的后面10B向后方突出并露出,触头侧固定部23被埋设在外壳10内。而且,在触头20的触头侧固定部23的上方,显示壳体30的腕部33B的剖切面。在触头20的触头侧固定部23,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剖切面的两侧缘,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截面形状被显现。

利用外壳10、壳体30和触头20的一体成形,构成外壳10的绝缘性树脂附着于被埋设在外壳10内的壳体30的壳体侧固定部33的表面及触头20的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

如上所述,在被埋设于外壳10内的触头20的触头侧固定部23,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形成有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因此,即使在被附着于触头20的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的外壳10的绝缘性树脂从触头侧固定部23剥离,水从在壳体30的嵌合部31内露出的接点部21沿着触头侧固定部23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浸入的水也会被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阻挡,防止水抵达从外壳10的后面10B露出的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

同样,在被埋设在外壳10内的壳体30的壳体侧固定部33,以围绕存在于从嵌合部31至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路径途中的腕部33B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形成有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所以因构成外壳10的绝缘性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和形成壳体30的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等因素、或因在与匹配侧连接器嵌合时从相对于嵌合轴倾斜的方向强制嵌合那样的所谓的恶意嵌合,例如,即使附着在壳体30的壳体侧固定部33的表面的、外壳10的绝缘性树脂从壳体侧固定部33剥离,水从嵌合部31沿着壳体侧固定部33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尽管浸入的水抵达壳体侧固定部33的腕部33B,但被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阻挡,防止水抵达从外壳10的下面10C露出的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

特别的,形成有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的腕部33B构成比嵌合部31细的壳体狭窄部,所以水的浸入路径变窄,浸入的水的数量被限制,利用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能够有效地发挥防水功能。

这样一来,能够使外壳10和壳体30及触头20之间的防水性能提高,能够防止水浸入装置内部,即搭载防水连接器的基板侧。

另外,虽然图6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具有多个突起25、多个槽26和多个阻挡面27,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使采用仅有1个突起25、1个槽26和1个阻挡面27那样的结构,也能抑制水沿着与外壳10之间的界面的浸入。但是,具有多个突起25、多个槽26和多个阻挡面27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能够发挥更高的防水性能。

同样,虽然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也能采用由1个突起、1个槽及对突起和槽进行连接的1个阻挡面的结构,但具有多个突起、多个槽和多个阻挡面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能够发挥更高的防水性能。

虽然壳体30具有从外壳10的下面10C露出的一对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但也可以仅具有1个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或具有3个以上的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在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为1个的情况下,在从嵌合部31至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路径途中形成1个腕部33B,在该腕部33B的表面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即可。而且,在壳体30具有3个以上的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情况下,在从嵌合部31至每个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路径途中都配置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即可,即使形成有防水形状部34的腕部33B的数量与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数量相同,或比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数量少,均不碍事。

而且,虽然壳体30的嵌合部31具有覆盖多个触头20的接点部21的整周那样的扁平的筒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使仅覆盖多个触头20的接点部21的一部分,根据防水连接器的使用状况,也能实现屏蔽效果。另外,在无需获得屏蔽效果、且作为经由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而将防水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的部件来使用壳体的情况下,壳体也可以不覆盖多个触头20的接点部21。

实施方式2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如图6所示,多个突起25和多个槽26分别具有三角形的截面形状,连接突起25的顶部和槽26的底部的阻挡面27具有平面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如图9(A)所示,也可以形成带有由曲面组成的圆角的突起25A和带有由曲面组成的圆角的槽26A。在此情况下,连接突起25A的顶部和槽26A的底部的阻挡面27A具有使曲面和平面组合后的形状。而且,如图9(B)所示,也可以使带有由曲面组成的圆角的突起25B和三角形状的槽26B组合。

如图9(C)所示,也可以使具有平坦形状的顶部的突起25C和三角形状的槽26C组合。相反,如图9(D)所示,也可以使三角形状的突起25D和具有平坦形状的底部的槽26D组合。另外,如图9(E)所示,也可以使在平坦形状的底部形成有1个三角形状的微小突部的槽26E和三角形状的突起25E组合。如图9(F)所示,也可以使在平坦形状的底部连续地形成有2个三角形状的微小突部的槽26F和三角形状的突起25F组合,如图9(G)所示,也可以使在平坦形状的底部保持间隔地形成有2个三角形状的微小突部的槽26G和三角形状的突起25G组合。

图9(A)~(G)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虽然在槽26A~26G的两侧所形成的一对阻挡面27A~27G都形成朝向触头侧固定部23的内部变得尖细那样的锥形状,但也可以如图9(H)所示,在一对尖锐的突起25H之间配置具有平坦形状的底部的槽26H,在槽26H的两侧所形成的一对阻挡面27H形成朝向触头侧固定部23的外部变得尖细那样的锥形状。

同样也可以如图9(I)所示,在具有平坦形状的顶部的一对突起25I之间配置具有平坦形状的底部的槽26I,被形成在槽26I的两侧的一对阻挡面27I形成朝向触头侧固定部23的外部变得尖细那样的锥形状。

而且,图9(A)~(I)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虽然阻挡面27A~27I都相对于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倾斜,但如图9(J)所示,也可以由与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正交的阻挡面27J连接突起25J的平坦形状的顶部和槽26J的平坦形状的底部。即使使用具有这样的阻挡面27J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也能阻挡水沿着外壳10和触头侧固定部23之间的界面浸入,能够获得优异的防水效果。

如图9(K)所示,也可以用与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正交的阻挡面27K连接三角形状的突起25K的顶部和平坦形状的槽26K的底部。另外,如图9(L)所示,也可以用阻挡面27L连接三角形状的突起25L的顶部和U字状的槽26L的底部。在此情况下,阻挡面27L是由与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正交的平面和曲面组合后的面。

而且,如图9(M)所示,也可以在一对三角形状的突起25M1之间配置具有平坦形状的顶部的突起25M2,在两侧的突起25M1和中央的突起25M2之间分别形成三角形状的槽26M。突起25M1的顶部和槽26M的底部被阻挡面27M1连接,突起25M2的顶部和槽26M的底部被阻挡面27M2连接,这些阻挡面27M1和27M2具有相互不同的倾角。

虽然图9(A)~(M)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都具有相对于与触头侧固定部2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对称的截面形状,但也可以具有非对称的截面形状。

例如,如图9(N)所示,可以在顶角较大的三角形状的突起25N1和顶角较小的三角形状的突起25N2之间形成三角形状的槽26N。由于突起25N1的顶角和突起25N2的顶角不同,所以连接突起25N1的顶部和槽26N的底部的阻挡面27N1、连接突起25N2的顶部和槽26N的底部的阻挡面27N2具有彼此不同的倾角。

虽然图9(A)~(N)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在与触头侧固定部2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内,都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但如图9(O)所示,也可以在相对于触头侧固定部23的长度方向倾斜的面内,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形成突起25O、槽26O和阻挡面27O。如果采用这种结构,被形成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的槽26O和被形成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背面的槽26O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长度方向上占据彼此错开的位置,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槽26O的形成所导致的触头侧固定部23的截面面积的减少,有利于抑制触头20的电阻的下降和机械强度的下降。

而且,虽然在图9(A)~(O)中仅显示了在槽26A~26L、26N和26O的两侧形成一对阻挡面27A~27L、27N1和27N2、27O,或在一对槽26M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对阻挡面27M1和27M2的基本结构,但是如果通过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连续形成多个突起25A~25L、25M1、25M2、25N1、25N2和25O及多个槽26A~26O,来形成多个阻挡面27A~27L、27M1、27M2、27N1、27N2和27O,就能获得更加优异的防水效果。

而且,只要本发明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具有从触头侧固定部的表面向触头侧固定部的外部突出的突起、和与该突起邻接且从触头侧固定部的表面向触头侧固定部的内部凹陷的槽,突起的顶部和与突起邻接的槽的底部被相对于触头侧固定部23的表面倾斜或正交的阻挡面连接即可,并不局限于图9(A)~(O)所示的截面结构。

另外,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也可以采用与图9(A)~(O)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相同的结构。

实施方式3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壳体30中,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被形成在壳体侧固定部33的腕部33B,但并不局限于腕部33B,只要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被形成在壳体侧固定部33的狭窄部即可,该壳体侧固定部的狭窄部被埋设在外壳10内并被配置于从嵌合部31至壳体侧基板连接部32的路径的途中。

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壳体50那样,在从嵌合部51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53A的表面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具有与图6所示实施方式1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和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相同的构造。除了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被形成在后方突出部53A之外,该壳体50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中所使用的壳体30相同的结构。即,在嵌合部51和一对壳体侧基板连接部52之间配置壳体侧固定部53,壳体侧固定部53包含后方突出部53A、与后方突出部53A的后端连接的一对腕部53B、与两个腕部53B的末端连接的一对腿部53C,在每个腿部53C的末端连接有对应的壳体侧基板连接部52。

沿着壳体50的表面从嵌合部51至两个壳体侧基板连接部52,必须通过后方突出部53A,通过在该后方突出部53A的外周面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能够阻挡水沿着固定部53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

同样,代替后方突出部53A,也可以分别在一对腿部53C的表面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

根据该实施方式3,能够提高防水性,并能抑制触头20和壳体50的电阻的下降及外壳10的成形性的下降。

实施方式4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3所使用的壳体30和50中,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和54被分别形成在狭窄部即腿部33C和后方突出部53A,但壳体侧防水形状部并非一定要形成在狭窄部。

在图11显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防水连接器的分解图。代替实施方式1的防水连接器的壳体30,该防水连接器是使用不具有狭窄部的壳体60的连接器。

如图12所示,壳体60具有中空的扁平筒形状的嵌合部61、与嵌合部61的后端侧连结的中空的扁平筒形状的壳体侧固定部63,一对壳体侧基板连接部62从壳体侧固定部63的后端突出地形成。即,将一个筒状体二分方前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将前端侧部分作方嵌合部61,将后端侧部分作为壳体侧固定部63。

嵌合部61覆盖被配置在多个触头20的前端的接点部21的周围,内面部分从外壳10露出,壳体侧固定部63的内面部分和外面部分都被埋设在外壳10内。

而且,在壳体侧固定部63的外周面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同时在壳体侧固定部63的内周面也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5。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以围绕壳体侧固定部63的外周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5以围绕壳体侧固定部63的内周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和65具有与图6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和壳体侧防水形状部34及实施方式2中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相同的结构。

在沿着壳体60的表面从嵌合部61至两个壳体侧基板连接部62时,必须越过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或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5,利用这些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和65,能够阻挡水沿着壳体侧固定部63和外壳10之间的界面浸入。

在图13显示在壳体侧基板连接部62的位置沿着XZ面将该实施方式3涉及的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壳体60的嵌合部61的内面未被壳体10覆盖并露出,壳体侧固定部63被埋设在外壳10内,与壳体侧固定部63的后端连接的壳体侧基板连接部62从外壳10的后面10B突出并露出。由于在壳体侧固定部63的外周面和内周面分别形成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和65,所以在壳体侧固定部63的剖切面的两侧缘,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和65的剖面形状被显现。

而且,在图14显示在触头20的位置沿着XZ面将防水连接器剖切后的状态。触头20的接点部21在壳体60的嵌合部61内露出,触头侧基板连接部22从外壳10的后面10B向后方突出地露出,触头侧固定部23被埋设在外壳10内。由于多个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以围绕触头侧固定部23的周围而闭合的方式被形成在触头20的触头侧固定部23,所以在触头侧固定部23的剖切面的两侧缘,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的剖面形状被显现。

因而,即使使用具有中空的壳体侧固定部63的壳体60,也能在外壳10和壳体60及触头20之间获得优异的防水效果,并能抑制触头20和壳体60的电阻的下降及外壳10的成形性的下降。

而且,实施方式3中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54、实施方式4中的壳体侧防水形状部64和65也能采用与图9(A)~(O)所示的触头侧防水形状部24相同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