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SBTYPE-C接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980阅读:1781来源:国知局
一种USB TYPE-C接口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SB TYPE-C接口件。



背景技术:

USB Type-C接口因为其高频率传输的优势特性使其更加注意电磁兼容(EMC)设计,产品对插舌片中间设计有一个电磁兼容垫片(EMC PAD),其作用之一是使产品使用环境达到EMC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常规做法为将EMC PAD设计引脚出来通过焊板与外铁壳连接形成回路。此种结构有以下弊端:EMC PAD是通过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与塑胶组合的,引脚为细长柱状,在Insert molding过程中EMC PAD的引脚封胶位置很容易跑毛边;其纵向长度比较长且垂直于模具开合方向,使其不易放入模具中定位,或者在放入过程中有歪斜风险或被模具压伤,更不利于实现自动化制程,不支持塑胶注塑模具自动拉料工艺;另外该引脚还占用客户端PCB空间,需要预留焊孔,且会有间距尺寸不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SB TYPE-C接口件,旨在防止EMC PAD引脚封胶位置出现毛边,并且便于注塑成型,实现自动化制程。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USB TYPE-C接口件,包括上排端子、下排端子、用于固定所述上排端子的上排塑胶、用于固定所述下排端子的下排塑胶,以及夹设于所述上排塑胶和下排塑胶之间的电磁兼容垫片,所述电磁兼容垫片包括与所述上排塑胶和下排塑胶对贴的支撑面,于所述支撑面嵌入所述上 排塑胶和下排塑胶之间的端部的两侧延伸有片状的引脚,所述引脚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面平行,当所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上排塑胶、下排塑胶以及电磁兼容垫片组成的整体被置入一金属外壳时,所述引脚折弯形成弹片,所述弹片与所述金属外壳的内壁弹性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引脚包括直角连接的第一引脚段和第二引脚段,所述第一引脚段的表面与所述支撑面的表面共面,所述第二引脚段与所述第一引脚段垂直连接且不共面,于所述第一引脚段的预定位置折弯形成所述弹片。

所述第一引脚段的折弯角度为90°。

所述第二引脚段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引脚段的表面偏折一非零角度,形成弹片后该第二引脚段向所述金属外壳的方向偏折,与所述金属外壳弹性抵接。

所述引脚的外转角处加工成圆弧形。

所述上排塑胶、下排塑胶和电磁兼容垫片三者对齐叠合,通过外封塑胶固定成为一整体,所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的前端外露并凸出于所述外封塑胶。

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壳和外壳,所述弹片与所述内壳抵接,所述内壳和外壳的两端具有开口,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两端分别内缩于所述开口内侧。

本实用新型对EMC PAD的结构进行了上述改进,取缔原有垂直于模具开合方向的较长柱状引脚,由EMC PAD的支撑面端部向两侧平行引出片状引脚,该引脚的引出端与支撑面共面,在将上排端子、上排塑胶、下排端子、下排塑胶和EMC PAD进行注塑时,引脚封胶不易起毛边;引脚延伸方向平行于EMC PAD的支撑面,不与模具开合方向平行,容易放入模具中定位,避免在放入过程中被模具压伤,有利于实现自动化制程;并且该引脚较少占用客户端PCB空间,无需预留焊孔,进而也可避免间距尺寸不良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 TYPE-C接口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 TYPE-C接口件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区域A处的局部结构立体图一;

图4是图2中区域A处的局部结构立体图二;

图5是图2中区域A处的局部结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 TYPE-C接口件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兼容垫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兼容垫片平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 TYPE-C接口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USB TYPE-C接口件的半成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USB TYPE-C接口件,包括上排端子01、下排端子02、用于固定所述上排端子01的上排塑胶03、用于固定所述下排端子02的下排塑胶04,以及夹设于上排塑胶03和下排塑胶04之间的电磁兼容垫片05(EMC PAD),如图7,该电磁兼容垫片05包括与上排塑胶03和下排塑胶04对贴的支撑面051,该支撑面051嵌入上排塑胶03和下排塑胶 04之间,嵌入的一端靠近上排端子01和下排端子02后部,该端部的两侧延伸有片状的引脚052,引脚05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面051平行,优选与支撑面051共面的形式引出,在上排端子01、上排塑胶03、下排端子02、下排塑胶04和EMC PAD05组装为整体时,该引脚052保持其状态不变,在将该整体装配至金属外壳06内时,该引脚052折弯形成弹片053,该弹片053与金属外壳06的内壁弹性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EMC PAD05的结构进行了上述改进,取缔原有垂直于模具开合方向的较长柱状引脚,由EMC PAD05的支撑面051端部向两侧平行引出片状引脚052,该引脚052的引出端与支撑面051共面,在将上排端子01、上排塑胶03、下排端子02、下排塑胶04和EMC PAD05进行注塑时,引脚052封胶不易起毛边;引脚052延伸方向平行于EMC PAD05的支撑面051,不与模具开合方向平行,容易放入模具中定位,避免在放入过程中被模具压伤,有利于实现自动化制程;并且该引脚052较少占用客户端PCB空间,无需预留焊孔,进而也可避免间距尺寸不良的风险。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USB TYPE-C接口件通过对EMC PAD05的结构改进,提高了产品质量、良品率和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EMC PAD05的引脚052形状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该引脚052包括直角连接的第一引脚段0521和第二引脚段0522,其中,第一引脚段0521由支撑面051直接延伸出来,其表面与支撑面051平行或共面,第二引脚段0522连接于第一引脚段0521的末端,二者相互垂直但不共面,第二引脚段0522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引脚段0521的表面偏折一定角度。该引脚052于第一引脚段0521的预定位置折弯,形成弹片053,优选为弯折90°。也就是说,该弹片由第二引脚段0522和第一引脚段0521的一部分构成,在与外部金属外壳06抵接时,主要的弹性形变则发生在第二引脚段0522,如图2和图4所示,弹片053的末端向金属外壳06的方向偏折,与金属外壳06的内部弹性抵接,实现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引脚052的各外转角处均加工成圆弧形,以便于金属外壳 06的装配并防止引脚052划伤金属外壳06的内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参考图9和图10,USB TYPE-C接口件中的上排塑胶03用于固定好上排端子01,下排塑胶04用于固定好下排端子02,上排端子01和上排塑胶03组成的整体、下排端子02和下排塑胶04组成的整体,以及电磁兼容垫片05三者对齐叠合,一起放入模具注塑外封塑胶07,固定成为一个整体,获得USB TYPE-C接口件半成品,该半成品中,上排端子01、下排端子02的前端外露并凸出于外封塑胶07。

进一步参考图6,该半成品封装金属外壳06,具体可以是铁壳,在封装金属外壳06时,原半成品的上排端子01和下排端子02以及电磁兼容垫片05的料带部分被去除。该金属外壳06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壳061和外壳062,该半成品通过连接件08与内壳061相连接,其弹片抵接内壳表面。内壳061和外壳062的两端均具有开口,上排端子01和下排端子02的两端分别略内缩于开口内侧,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