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定位孔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排针在被阻挡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起到桥梁的功能,担负起电流或信号传输的任务。通常与排母配套使用,构成板对板连接;或与电线束端配套使用,构成板对线连接,亦可独立用于板对板连接。现有技术下使用的连接器,由于仅靠排针焊接后通过排母上端面上的电连接孔与公端相配合,使得公端与连接器配合后稳定性较差,且不宜公端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定性好,且便于公端定位安装的连接器。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定位孔的连接器,包括排母,以及与所述排母相配合的排针,所述排母的一侧壁向外凸设有定位侧耳,所述定位侧耳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和外部器件相配合的定位孔,相邻所述定位侧耳之间的间距大于20mm,小于40mm,且所述定位孔设置为长方形孔,所述长方形孔的长度大于1.5mm小于4.5mm,所述方孔的宽度大于0.8mm小于3.5mm。
其中,所述排母的另一侧壁设置有V形槽,所述V形槽依次设置于相邻所述排针之间的排母侧壁上。
其中,所述定位侧耳与所述排母采用注塑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排母的顶部设置有针孔,所述排针的一端与所述针孔的下端口紧固。
其中,所述针孔内设置有导电套,所述导电套的下端口与所述排针的端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排母,以及与所述排母相配合的排针,所述排母的一侧壁向外凸设有定位侧耳,所述定位侧耳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和外部器件相配合的定位孔,相邻所述定位侧耳之间的间距大于20mm,小于40mm,且所述定位孔设置为长方形孔,所述长方形孔的长度大于1.5mm小于4.5mm,所述方孔的宽度大于0.8mm小于3.5mm。依此结构设计的连接器,与公端配合后稳定可靠,且便于公端进行定位,进而便于公端与连接器的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定位孔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带定位孔的连接器包括排母1,以及与所述排母1相配合的排针2,所述排母1的一侧壁向外凸设有定位侧耳3,所述定位侧耳3的顶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和外部器件相配合的定位孔31,相邻所述定位侧耳3之间的间距大于20mm,小于40mm,且所述定位孔31设置为长方形孔,所述长方形孔的长度大于1.5mm小于4.5mm,所述方孔的宽度大于0.8mm小于3.5mm。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母1的另一侧壁设置有V形槽4,所述V形槽4依次设置于相邻所述排针2之间的排母1侧壁上,此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公端的一侧壁向下外延后与V形槽进行配合,同时使得公端的另一侧壁向下外延后与相邻定位侧耳之间的凹槽配合,进而使得公端定位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侧耳3与所述排母1采用注塑一体成型。所述排母1的顶部设置有针孔11,所述排针2的一端与所述针孔11的下端口紧固。所述针孔内设置有导电套,所述导电套的下端口与所述排针2的端部电连接。以此能够方便的使得公端与连接器进行连接。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