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966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给电子产品充电的电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用于给电子产品充电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电源端子用于传输电流。电源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对臂部及焊接部。一对臂部分别设有一接触部用于和对接连接器接触。现有的电源端子的接触位置为点接触或线接触,相对接触范围小,对应连接器的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震动时前后偏移位置范围不能过大,且震动时容易出现瞬间断路现象。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接触稳定的电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基部、自第一基部的相对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板与第二延伸板、自第一延伸板延伸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自第二延伸板延伸的第三臂部与第四臂部,第一臂部包括自第一延伸板延伸的一对第一连接臂、分别自一对第一连接臂朝向第一延伸板弯折延伸的一对第一弹性臂,一对第一弹性臂分别设有第一接触部,第二臂部自第一延伸板先远离第一连接臂然后靠近第一连接臂延伸形成,第二臂部设有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位于一对第一接触部之间且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错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延伸板与第二延伸板平行设置且设有倒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二臂部设有穿孔及位于穿孔两侧的一对第二接触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三臂部与第一臂部结构相同,第四臂部与第二臂部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三臂部的第三接触部与第一臂部的第一接触部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四臂部的第四接触部与第二臂部的第二接触部位于同一直线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在所述第一本体内的电源端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有相对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及连接上端面及下端面的前端面与后端面,上端面设有若干定位块,下端面设有若干凸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至第一本体的第二本体,第二本体包括主体板、自主体板的顶端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自主体板的底端向主体板的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与第三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设有若干第二穿孔与所述凸块扣持,第二延伸部设有若干第三穿孔与所述定位块扣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面设有若干与所述收容孔对应的凹槽,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延伸部设有若干朝向第二延伸部延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槽扣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主体部设有贯穿前端面、后端面及上端面的收容孔用于收容电源端子。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源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第三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错开设置,有效保证和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本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源端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焊接至线缆用于给电子产品充电,包括组装在一起的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组装至第一本体1的电源端子3与信号端子4。电源端子3用于传输电流,信号端子4用于传输信号。

重点参阅图2所示,第一本体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对凸耳11。主体部10设有相对的上端面101与下端面102及连接上端面101与下端面102的前端面103与后端面104。主体部10设有贯穿前端面103与后端面104的收容孔1031。收容孔1031贯穿上端面101。上端面101设有若干定位块1010。下端面102设有若干凸块1021及若干凹槽1022。凹槽1022对应收容孔1031设置。一对凸耳11分别设有贯穿孔110以把第一本体1固定至其他产品。

重点参阅图1所示,第二本体2包括主体板21、自主体板21的顶端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2、自主体板21的底端向主体板21的两侧分别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3与第三延伸部24。第二延伸部23与第一延伸部22平行设置且位于主体板21的相同侧。主体板21设有若干第一穿孔210。第一延伸部22设有若干第二穿孔220、若干凹陷221及若干朝向第二延伸部23延伸的凸出部222。第二延伸部23设有若干第三穿孔230。第二本体2组装至第一本体1后,第二本体2的第二穿孔220与第一本体1的凸块1021扣持,第二本体2的凸出部222与第一本体1的凹槽1022扣持,第二本体2的第三穿孔230与第一本体1的定位块1010扣持,把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固定在一起。

重点参阅图3至图4所示,电源端子3包括第一基部31、自第一基部31的相对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板32与第二延伸板33、自第一延伸板32与第二延伸板33分别朝向彼此延伸的第一连接部34与第二连接部35、自第一延伸板32延伸的第一臂部320与第二臂部321、自第二延伸板33延伸的第三臂部330与第四臂部331、自第一连接部34与第二连接部35延伸的第一焊接部36与第二焊接部37。第一延伸板32与第二延伸板33平行设置且分别设有倒刺326。第一焊接部36设有第一凹部360、第二焊接部37设有第二凹部370。第一臂部320包括自第一延伸板32延伸的一对第一连接臂3201、分别自一对第一连接臂3201朝向第一延伸板32弯折延伸的一对第一弹性臂3202。第一弹性臂3202设有一对第一接触部3205。第二臂部321自第一延伸板32先远离第一臂部320后靠近第一臂部320延伸形成。第二臂部321设有穿孔3210及位于穿孔3210两侧的一对第二接触部3211。一对第二接触部3211位于一对第一接触部3205之间且第一接触部3205与第二接触部3211错开设置。第三臂部330与第一臂部320结构相同,第四臂部331与第二臂部321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第三臂部330的第三接触部3301与第一臂部320的第一接触部3205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四臂部331的第四接触部3310与第二臂部321的第二接触部3211位于同一直线上。

重点参阅图5所示,信号端子4包括第二基部41及自第二基部41的相对两端向上延伸的第三延伸板42与第四延伸板43、自第二基部41向下延伸的焊脚44、自第三延伸板42延伸的第五臂部46与第六臂部47、自第四延伸板43延伸的第七臂部48与第八臂部49。第五臂部46、第七臂部48与第一臂部320结构相同,第六臂部47、第八臂部49与第二臂部321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后,电源端子3与信号端子4分别组装至第一本体1的收容孔1031,导电端子3的第一臂部320与第二臂部321及第三臂部330与第四臂部331位于收容孔1031内且相对设置,导电端子3的第一焊接部36与第二焊接部37从第二本体2的第一穿孔210内穿出以焊接至线缆。信号端子4的焊脚44从第一本体1的凹槽1022及第二本体2的凹陷221内穿出以焊接线缆。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3与信号端子4设有第一接触部3205、第二接触部3211、第三接触部3301与第四接触部3310,有效保证和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一对第二接触部3211位于一对第一接触部3205之间且第一接触部3205与第二接触部3211错开设置,即使对接连接器的端子前后位置偏移范围较大,同样能保证有效接触;电源端子3设有第一臂部320、第二臂部321、第三臂部330与第四臂部331,且两两组合,能有效保证一对第一接触部3205与一对第二接触部3211不受单一臂部的影响,对接连接器的端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震动时,也能保证接有效接触从而不会出现瞬间断路的问题。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