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停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6208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启停电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启停电源。



背景技术:

日趋成熟的汽车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对与之相配套的汽车启停电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更高的充放电循环寿命、连续冲击放电启动能力、更强的充电接受能力、更多的实际可用容量等。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现在的厂商大多采用软包锂离子电池,用软包锂离子电芯代替过去的铅酸电池来设计启停电源。现有技术为了追求启停电源体积的最小化和成本最优化,往往忽视电池的散热,直接将电芯叠加串联设计成一个密闭的电池仓,这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电池长期过热会使其寿命锐减,严重过热甚至会起火引发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散热性能良好的启停电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启停电源,包括前盖、筒状的散热外壳、后盖和电源模组;所述前盖和所述后盖分别盖合于所述散热外壳的两端,三者组合成箱体;其中所述散热外壳的表面包括钝化形成的钝化膜;所述电源模组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停电源,其中所述散热外壳包括外侧带有鳍片的铝型材。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停电源,其中还包括导热橡胶,所述导热橡胶填充在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后盖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停电源,其中所述前盖的安装边上设置有胶水容纳槽,所述前盖通过所述安装边与所述散热外壳一端相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停电源,其中所述电源模组包括串联的软包离子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停电源,其中所述前盖内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 内安装有控制元件、通讯元件、电能传输元件及防爆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停电源,其中所述散热外壳的表面包括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散热外壳使启停电源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电源各部分紧密结合,进一步减小了启停电源的体积。该启停电源提高了散热效率,既延长了电源的寿命,又能预防因温度过高引发起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启停电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启停电源的装配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启停电源的前盖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启停电源包括前盖1、散热外壳2、后盖4和电源模组3;上述前盖1和上述后盖4分别盖合于上述散热外壳2的两端,三者组合成箱体;上述电源模组3设置于所述箱体内,安装在上述前盖1上。具体来说,电源模组3安装于前盖2的内部,安装方式为将电源模组3推入到前盖2的凹槽,然后将前盖1固定在筒状的散热外壳2上,前盖1的安装边对接散热外壳2一端的边沿,同时,前盖1上设置与电源模组3的形状相匹配的部分,将电源模组3固定并压紧,从而使电源模组3无法移动,达到稳定电源模组3在散热外壳2内的位置的目的。将后盖4设置于散热外壳2的另一端,将散热外壳2的另一端封闭。散热外壳2的两端开口分别由前盖1和后盖4封闭,形成一个箱体,电源模组3设置于该箱体之内。

本实施例中,启停电源为48V启停电源。本实施例的启停电源的散热外壳2的形状为矩形筒,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散热外壳2及整个启停电源的 形状可作出多种设计。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散热效果,散热外壳2为铝材,后盖4为铝后盖。

使用中,为了便于组装,在具体尺寸的设计方面,应保证电源模组3的外壁与散热外壳2的内部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目的是保证将电源模组3推入到散热外壳2中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太大的摩擦阻力,避免给电源模组3和散热外壳2的内壁造成损伤。但是上述间隙也不宜过大,电源模组3与散热外壳2内壁越贴近,其向散热外壳2传递热量的效率就会越高,相反,如果二者之间的距离过大,就会使散热的效果降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中,上述散热外壳2包括带有鳍片的铝型材,设置该鳍片的技术效果在于提高散热外壳2的散热效率。如上所述,散热外壳2内的电源模组3产生的热量,由内而外传递到散热外壳2的铝材上,再由散热外壳2向外散热。散热外壳2通过设置鳍片,增大了散热外壳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即增大了其散热的面积,可将电源模组3产生并传递到散热外壳2的热量通过鳍片迅速向空气中辐射。本实用新型对上述鳍片的尺寸、数量、间隔等都不作具体限定,而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提高散热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尽量减小整个启停电源的体积,同时也要符合尽量节约铝材的要求,上述鳍片的设计,乃至整个散热外壳2的尺寸设计,都要在这几个方面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做出最优设计。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启停电源,其中还包括导热橡胶,该导热橡胶填充在所述电源模组3与所述铝后盖4之间,该导热橡胶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前盖1从散热外壳2的一端对电源模组3进行压紧的基础上,配合铝后盖4从散热外壳2的另一端对电源模组3进行压紧,保证电源模组3的固定。第二个方面是,在电源模组3与铝后盖4之间起到连接作用,保证电源模组3向铝后盖4传递热量的高效。第三个方面是,保证散热外壳2与铝后盖4之间的装配能够满足密闭性的要求,更好地对电源模组3起到保护作用。使用中,导热橡胶可采取粘贴的方式固定于铝后盖4上,使两者具有一体性,方便启停电源的装配,具体可以使用导热胶对二者进行粘贴,最大程度地提高导热橡胶传递热量和铝后盖4辐射热量的效率。本实用新型对上述导热橡胶的具体厚度不做特别限定,使用中应以满足上述要求为原则。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导热橡胶的尺寸厚度方面,相对于电源模组3与铝后盖4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加导热橡胶的厚度,利用导热橡胶的弹性,使铝后盖4造成导热橡胶一 定的压缩,进而使导热橡胶对电源模组3形成一定的压力,保证电源模组3安装到散热外壳2内后位置不会发生移动,也保证整个启停电源的一体性。

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启停电源的前盖1,其与所述散热外壳2一端相对接的安装边上,还设置有胶水容纳槽5。前盖1的安装边的形状与散热外壳2的形状相匹配,在该安装边上设置螺栓与散热外壳2固定连接。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在前盖1的安装边上还开设有胶水容纳槽。安装前盖1时,先将固定胶水注入胶水容纳槽5内,在旋紧螺栓的同时,需要将前盖1与散热外壳2用治具压紧,直至胶水凝固干涸。上述胶水容纳槽5的作用在于,在螺栓将前盖1与铝壁筒2固定连接的基础上,利用胶水对二者进行进一步固定,增强二者之间的固定效果;另一方面,与上述导热橡胶相类似,此处胶水也可以保证前盖1、散热外壳2和铝底盖4装配形成的箱体的密闭性,能够防水防尘,保证启停电源的性能稳定和安全。本实用新型对胶水容水槽5的深度尺寸不做限定,应保证胶水能达到上述效果,同时又不影响电源的整体性装配。

本实施例中,启停电源的电源模组3包括串联的软包离子电池,这一设计能节约空间,减小启停电源的体积。电源模组3串联的软包离子电池的数量,在使用中,根据电源的容量需求来确定,容量越大则电池的数量也相应越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参照图2,如上所述的电源模组3与散热外壳2和铝底盖4的装配关系,电源模组3中串联的每一块软包离子电池都至少有一个侧面与散热外壳2相贴近,同时每一块软包离子电池的底面都与铝底盖4向贴近,从而直接向散热外壳2和铝底盖4传递热量,再由散热外壳2和铝底盖4将热量向外辐射。

为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启停电源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对电源散热外壳2的表面进行钝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将散热外壳2的铝材与腐蚀介质完全隔开,保证电源表面的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进一步地,上述的钝化膜具体可以为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

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的启停电源的前盖1,其结构配合电源模组3和散热外壳2的安装的同时,根据电源功能的需要还安装有控制元件、通讯元件、电能输送元件及防爆装置,具体来说,这些元件或防爆装置包括继电器、熔断器、通讯接插件等用于控制、通讯功能的元器件,以及正负极极柱和防水透气阀等用于输送电能和防爆的装置。这些元件和装置合理安排在前盖1内侧面内的凹槽内,其在凹槽内的具体位置可按照保证稳定性、节约空间、减小体积的原则 来具体确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启停电源,其中带有鳍片的散热铝材制成散热外壳2,能够高效地散热,采用导热橡胶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散热外壳2与前盖1、后盖4、电源模组3之间紧密组装,节约了空间,减小了电源的体积;散热外壳2表面的氧化膜或者其他钝化膜保证了电源表面的抗腐蚀性;导热橡胶和前盖1上的胶水容纳槽5保证了电源的密闭性;前盖1凹槽内安装的控制元件、通讯元件、电能输送元件、防爆装置等,满足了电源各种性能的需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