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解锁的急停闭锁按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8919阅读:10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解锁的急停闭锁按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设备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井下设备出现故障时,防止设备启动的锁止按钮按下后,可将其锁在锁止状态的急停闭锁按钮结构。



背景技术:

在煤矿皮带沿线通信控制系统中,急停闭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当井下出现紧急状况或维修状态时,需要关闭皮带沿线的设备,防止误启动,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

皮带沿线通信控制系统均包含有急停闭锁功能,当某个通信模块的闭锁按钮按下后,为避免他人误操作将其复位而造成严重后果,一般必须由指定人员将闭锁按钮复位。为防止无关人员将闭锁按钮复位,有些急停按钮上增加了防止解锁的结构,但现有的闭锁按钮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防止按下后被误操作再次按下的急停闭锁按钮。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解锁的急停闭锁按钮,包括:

锁座,安装在待控制开关处,包括带有容纳空腔的锁体,在所述锁体的侧面设置有向轴心线方向延伸的弹性锁止装置;

按键,安装在所述锁体内,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实现待控制开关的触发,包括按压杆和设置在所述按压杆端头的按压端面,在所述按压杆的杆身上设置有凹向圆心的定位环,所述定位环的位置与所述弹性锁止装置对应;

当所述按键按下后,所述弹性锁止装置活动卡入所述按压杆的定位环内,利用所述锁座将所述按键限定在当前位置;当需要恢复时,通过提拔所述按压端面使所述按压杆克服所述弹性锁止装置的弹力而回到原位。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锁止装置包括限定球、限定杆、复位弹簧和弹簧挡板,在所述锁体上设置有通向其圆心的限位通道,所述限定球放置于所述限位通道靠近圆心的一端,所述复位弹簧套在所述限定杆上后插入所述限位通道内,再将所述弹簧挡板固定在所述锁座的限位通道开口处,以将所述限定杆和所述复位弹簧限定在所述限位通道内,限定后的所述复位弹簧将所述限定球顶在位于所述锁座内的按压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锁止装置有两至三个,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锁座的圆周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锁座内固定有锁片,所述锁片的未固定端向所述按压杆方向延伸,在所述按压杆与所述锁片对应的位置设置凹向其轴心线的容纳段,所述锁片的未固定端伸入所述容纳段内,在所述容纳段的上部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锁片的未固定端厚度相同的锁槽。

进一步地,在所述锁座内设置有带中空通道的第一锁环,在所述按压杆上设置有带同样中空通道的第二锁环,所述按压杆按下后且所述锁片卡入所述锁槽内时,所述第一锁环和所述第二锁环相互靠近且两者的中空通道相互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环有两道,并分别与所述按压杆未按下状态和按下状态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定位环与所述容纳段之间的所述按压杆杆身上安装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锁座在安装所述按键的一端开口处,设置有封闭所述锁座的开口且指示所述按键当前锁止状态的指示盘。

进一步地,所述按键的按压端面上设置有指示所述按压杆上锁槽位置的指示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挡板,所述锁片和所述第一锁环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锁座固定,所述第二锁环与所述按键焊接。

本实用新型利用可相互配合的弹性锁止结构使按键可以被限定在按下状态,从而防止了按键再次被按下的可能,提高了安全性。本实施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且占用空间小,便于安装和维护,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急停闭锁按钮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急停闭锁按钮正常状态时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急停闭锁按钮按下时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急停闭锁按钮旋转后锁止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指示盘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急停闭锁按钮100一般性地包括作为安装基座的锁座20,和作为触发开关信号的按键10。

该锁座20安装在待控制的开关处,包括带有容纳空腔的锁体21,在锁体21的侧面设置有向轴心线方向延伸的弹性锁止装置30。锁体21可以通过固定连接方式固定在待控制的开关周边。

该按键10活动安装在锁体21内,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实现待控制开关的启动和停止,其包括位于锁座20内的按压杆12和设置在按压杆12上部端头的按压端面11,在按压杆12的杆身上设置有凹向圆心的定位环13,该定位环13的位置与弹性锁止装置30对应。

在工作时,通过按压端面11将按压杆12向锁座20内按下,到达底部后,按压杆12的下端触发开关,使相应的被控制设备停止运行,此时,下行的按压杆12上的定位环13进入弹性锁止装置30所在的位置,弹性锁止装置30利用弹性部件对定位环13施加水平方向的限制力,使按压杆12停留在当前位置,从而防止了按键10回复原位而被人再次误操作的可能。当需要恢复按键10的位置时,通过提拔按压端面11使按压杆12克服弹性锁止装置30的弹力而回到原位。

本实施例利用可相互配合的弹性锁止结构30使按键10可以被限定在按下状态,从而防止了按键10再次被按下的可能,提高了安全性。本实施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且占用空间小,便于安装和维护,可靠性高。具体的弹性锁止装置30可以是利用圆形前端与定位环13接触的锁止杆,锁止杆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压在定位环13内,当按压杆12的拉力大于其施加的弹力时,即可将按压杆12拉出。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弹性锁止装置30的结构。该弹性锁止装置30可以包括限定球32、复位弹簧33和弹簧挡板31,在锁体21上设置有通向其圆心的限位通道22,限定球32放置于限位通道22靠近圆心的一端,复位弹簧33插入限位通道22内,再将弹簧挡板31固定在锁座20的限位通道22开口处,以将复位弹簧33限定在限位通道22内,限定后的复位弹簧33对限定球32施加一个始终将其顶在位于锁座20内的按压杆12杆身上的弹力。

在工作时,钢质的限定球32被复位弹簧33的弹力一直顶在按压杆12的杆身上,在按压杆12按下的过程中,定位环13进入限定球32所在的位置,从而限定球32在复位弹簧33的作用力下卡入定位环13的槽内,限制了按压杆12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当按压杆12需要拉起时,则施加的拉力需要克服限定球32与定位环13之间的摩擦力(相当于复位弹簧的弹力),拉起后的按压杆12利用杆身将限定球32再次顶回限位通道22内。本实施例中,弹簧挡板31可以利用螺栓40或是卡槽一类结构安装在限位通道22的出口。此外,为限免复位弹簧33移动,可以在弹簧挡板31上垂直固定一根限定杆34,该复位弹簧33套在限定杆34上后,再插入限位通道22内。限定杆34的长度至少不能与移动前后的限定球32接触。

进一步地,为提高锁定效果,该弹性锁止装置30可以设置两至三个,各弹性锁止装置30均匀地分布在同一水平位置的锁座20圆周上。在锁止时,各锁定球32对称地施加一个弹力至定位环13上,使按压杆12的锁止更牢固和稳定。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该定位环13还可以设置两道,两道定位环13可分别与按压杆12未按下状态和按下状态的位置对应。使得按键10的未按下状态和按下状态都可被弹性锁止装置30锁定,可进一步提高按键10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为防止按键10被误拉起,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锁座20内固定设置锁片24,固定方式可以是螺栓40固定,也可以是直接焊接固定。该锁片24的未固定端向按压杆12方向延伸,在按压杆12与锁片24对应的位置设置凹向其轴心线的容纳段15,容纳段15在垂直方向上有一定的宽度,该宽度与按压杆12下压时的活动行程对应,正常情况下,锁片24的未固定端伸入容纳段15内,并不影响按压杆12的垂直移动,在容纳段15的上部一侧设置有与锁片24的未固定端厚度相同的锁槽16。当按压杆12按下后且被锁定球32卡住后,此时可以旋转按压杆12,使锁槽16套在锁片24上,此时即使拉拨按压端面11也不能将按压杆12拉出。本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提高按下后按键10的锁定效果。

为避免外界杂质影响弹性锁止装置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定位环13与容纳段15之间的位置设置密封结构,该结构可以包括设置在锁座20内或按压杆12杆身上的密封槽18,以及安装在密封槽18内的密封圈17。

进一步地,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在锁座20内设置带中空通道231的第一锁环23,在按压杆12上设置带同样中空通道141的第二锁环14。当按压杆12按下后且锁片24卡入锁槽16内时,该第一锁环23和第二锁环14相互靠近且两者的中空通道231、141相互对应。此时,通过外部挂锁可将第一锁环23和第二锁环14通过中空通道231、141锁在一起,以防止按键10被旋转而脱离锁定状态。该第一锁环23可以通过螺栓与锁座20固定,而第二锁环14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按压端面11或按压杆12固定。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提高按键10的安全性。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方便了解当前按键10的工作状态,可以在锁座20安装按键10的一端开口处,设置封闭锁座20的开口且指示按键10当前锁止状态的指示盘50。指示盘50上可以标明旋转前的按键10位置和按下后旋转锁定的位置,以避免误操作。指示盘50上可以在相应位置设置供按压杆12和锁环23、14通过的通孔。同时,在按键10的按压端面11上也可以设置指示按压杆12上锁槽16位置的指示标识19,以方便确认当前锁止时的需要旋转的角度。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