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5886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过热保护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420419056.6的公开专利文献,公开了一份名称为“敞开式温控器”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公开了如下技术特征:绝缘座、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动触片、感应元件、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发热元件、静触点、动触点。该温控器的发热元件设置在绝缘座的底部,而感应元件设置在绝缘座的顶部,大部分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会被绝缘座吸收,传导至感应元件上的热量较少,导致温控器的灵敏性受到影响。当在外界温度降低时,感应元件感应到发热元件散发的热量又少,易出现动触点与静触点重新接触的情况,使电路再次接通,导致电能的浪费。同时,温控器的各个元件分别设置在绝缘座的顶部与底部,其装配结构较为复杂,难以实现自动化的装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大多是由工人通过手工装配方式完成装配的。首先,工人需要将各元件逐个放置在绝缘座上,然后,再通过多个铆钉固定上。由于,各个元件都是小型化的零件,装配过程中工人通过难以控制各元件,装配过程缓慢、效率低。且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也会影响到装配的效率与装配的质量,装配的质量难以到达统一,易导致大量的次品出现。当今社会,工人的成本越来越高,其制造的成本也会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该带有PTC的温控器具有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易于实现自动化的装配、生产效率十分高、性能更优越、热敏效果更好、制造成本十分低等优点,并且,还能够实现模块化、标准化的生产。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它们分别为:

第一种:

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PTC发热元件、金属固定压片、双金属片、动触片、动触点、静触点,其特点在于所述塑料座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一端,在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通向第二电极片的安装槽,所述PTC发热元件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第二电极片相接触,所述金属固定压片、双金属片、动触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塑料座中的第一电极片上,并使金属固定压片的另一端压在PTC发热元件上,在位于双金属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设有与塑料座一体成型的凸柱,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动触片的另一端上,所述静触点设置在第二电极片上,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触。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塑料座的结构,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贯穿至塑料座底部的观测孔。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动触片的结构,在位于双金属片上方的动触片底面上设有与动触片一体成型的凸起部。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构件的装配结构,所述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限位槽,并使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金属固定压片、双金属片、动触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限位槽内的第一电极片上。

第二种:

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PTC发热元件、金属固定压片、双金属片、动触片、动触点、静触点,其特点在于所述塑料座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一端,在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通向第二电极片的安装槽,所述PTC发热元件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第二电极片相接触,所述金属固定压片、动触片、双金属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塑料座中的第一电极片上,并使金属固定压片的另一端压在PTC发热元件上,在位于动触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设有与塑料座一体成型的凸柱,所述动触片上设有供凸柱穿过的通孔,在动触片的顶部还设有卡置部,所述双金属片的另一端嵌装在卡置部内,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动触片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设置在第二电极片上,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触。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塑料座的结构,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贯穿至塑料座底部的观测孔。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构件的装配结构,所述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限位槽,并使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金属固定压片、动触片、双金属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限位槽内的第一电极片上。

第三种:

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PTC发热元件、金属固定压片、动触点、静触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金属动触片,其中塑料座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一端,在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通向第二电极片的安装槽,所述PTC发热元件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与第二电极片相接触,所述金属固定压片、双金属动触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塑料座中的第一电极片上,并使金属固定压片的另一端压在PTC发热元件上,在位于双金属动触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设有与塑料座一体成型的凸柱,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双金属动触片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设置在第二电极片上,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接触。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塑料座的结构,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有贯穿至塑料座底部的观测孔。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构件的装配结构,所述塑料座的顶部设有限位槽,并使第一电极片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金属固定压片、双金属动触片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位于限位槽内的第一电极片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塑料座是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上的。生产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将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与塑料座一起注塑出来,形成一个成体结构。由于,供PTC发热元件的安装槽设置在塑料座的顶部,且其它元件也设置在塑料座的顶部。这样双金属片或双金属动触片与PTC发热元件更加靠近,它们之间不存在阻隔的元件或只有动触片,PTC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精准的传递到动触片或双金属动触片上。该温控器结构设计十分科学合理,性能更优越,热敏效果更好。(2)由于,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可与塑料座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与静触点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3)由上述可知,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三者构成的结构在上述三个方案中完全相同。这样该部分结构就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然后根据需要组装出不同类型的温控器,这样能够节省设计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中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二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方案三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塑料座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PTC发热元件4、金属固定压片5、双金属片6、动触片7、动触点8、静触点9,为完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一端,在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通向第二电极片2的安装槽11,所述PTC发热元件4设置于安装槽11内并与第二电极片2相接触,所述金属固定压片5、双金属片6、动触片7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20铆接在位于塑料座3中的第一电极片1上,并使金属固定压片5的另一端压在PTC发热元件4上,在位于双金属片6下方的塑料座3上设有与塑料座3一体成型的凸柱12,所述动触点8设置在动触片7的另一端上,所述静触点9设置在第二电极片2上,并使动触点8与静触点9相接触。通过上述的结构设计,双金属片6与PTC发热元件4更加靠近,它们之间不存在阻隔的元件,PTC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精准的传递到动触片7上。该温控器结构设计十分科学合理,性能更优越,热敏效果更好。由于,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可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8与静触点9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3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3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3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上述可知,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三者构成的结构在上述三个方案中完全相同。这样该部分结构就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然后根据需要组装出不同类型的温控器,这样能够节省设计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塑料座的结构,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安装槽11的底部设有贯穿至塑料座3底部的观测孔13。通过观测孔13的设置,检验人员可以很快的观测到温控器上是否装有PTC发热元件4,避免废品流出企业,提高出厂产品的合格率。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动触片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位于双金属片6上方的动触片7底面上设有与动触片7一体成型的凸起部70。其中,凸起部70可以是直接在动触片7上通过模具挤压直接得到的。其中,双金属片6受热发生变形时,会顶在动触片7的凸起部70上,使双金属片6的作用位置更加精确、作用效果更加高效。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构件的装配结构,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限位槽14,并使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14的底部,所述金属固定压片5、双金属片6、动触片7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20铆接在位于限位槽14内的第一电极片1上。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PTC发热元件4、金属固定压片5、双金属片6、动触片7、动触点8、静触点9,为完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一端,在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通向第二电极片2的安装槽11,所述PTC发热元件4设置于安装槽11内并与第二电极片2相接触,所述金属固定压片5、动触片7、双金属片6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20铆接在位于塑料座3中的第一电极片1上,并使金属固定压片5的另一端压在PTC发热元件4上,在位于动触片7下方的塑料座3上设有与塑料座3一体成型的凸柱12,所述动触片7上设有供凸柱12穿过的通孔71,在动触片7的顶部还设有卡置部72,所述双金属片6的另一端嵌装在卡置部72内,所述动触点8设置在动触片7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9设置在第二电极片2上,并使动触点8与静触点9相接触。所述动触片7上的通孔71与卡置部72可以是直接在动触片7上通过模具挤压直接得到的。这样双金属片6与PTC发热元件4更加靠近,它们之间只有动触片7阻隔,PTC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精准的传递到动触片7上。该温控器结构设计十分科学合理,性能更优越,热敏效果更好。由于,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可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8与静触点9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3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3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3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塑料座的结构,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安装槽11的底部设有贯穿至塑料座3底部的观测孔13。通过观测孔13的设置,检验人员可以很快的观测到温控器上是否装有PTC发热元件4,避免废品流出企业,提高出厂产品的合格率。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构件的装配结构,如图5和图8所示,所述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限位槽14,并使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14的底部,所述金属固定压片5、动触片7、双金属片6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20铆接在位于限位槽14内的第一电极片1上。

实施例三: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有PTC的温控器,包括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PTC发热元件4、金属固定压片5、动触点8、静触点9,为完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在温控器中还包括双金属动触片10,其中塑料座3分别包覆在第一电极片1与第二电极片2的一端,在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通向第二电极片2的安装槽11,所述PTC发热元件4设置于安装槽11内并与第二电极片2相接触,所述金属固定压片5、双金属动触片10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20铆接在位于塑料座3中的第一电极片1上,并使金属固定压片5的另一端压在PTC发热元件4上,在位于双金属动触片10下方的塑料座3上设有与塑料座3一体成型的凸柱12,所述动触点8设置在双金属动触片10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9设置在第二电极片2上,并使动触点8与静触点9相接触。这样双金属动触片10与PTC发热元件4更加靠近,它们之间不存在阻隔的元件,PTC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精准的到双金属动触片10上。该温控器结构设计十分科学合理,性能更优越,热敏效果更好。由于,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可与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来,而动触点8与静触点9可事先安装在相应的构件上。后续需要组装的构件都是设置在塑料座3的顶部,这样可将塑料座3固定在安装台上,然后,通过自动化的设备将各构件安装在塑料座3的顶部。该自动化的装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温控器的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温控器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上述可知,第一电极片1、第二电极片2、塑料座3三者构成的结构,该结构在三个实施方案中完全相同。这样该部分结构就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然后根据需要组装出不同类型的温控器,这样能够节省设计成本和模具制造成本。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塑料座的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安装槽11的底部设有贯穿至塑料座3底部的观测孔13。通过观测孔13的设置,检验人员可以很快的观测到温控器上是否装有PTC发热元件4,避免废品流出企业,提高出厂产品的合格率。

在前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构件的装配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塑料座3的顶部设有限位槽14,并使第一电极片1的一端位于限位槽14的底部,所述金属固定压片5、双金属动触片10的一端依次从下到上叠加在一起并通过铆钉20铆接在位于限位槽14内的第一电极片1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