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用接线端子和带有该电缆用接线端子的动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147阅读:924来源:国知局
电缆用接线端子和带有该电缆用接线端子的动力电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用接线端子和带有该电缆用接线端子的动力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动力电缆压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风力发电机组用的五类铜导体动力电缆导体外径与接线端子内径并不匹配,例如FDEH 1.8/3kV 1*240mm2电缆的国家标准规定导体最大直径24mm,而接线端子国家标准规定内径为21mm,这就导致电缆在穿线过程中存在困难,会经常有导体铜丝外漏穿不进去的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造成导体实际截面积比标准截面积小,载流量不能达到电缆的设计值,导体长期满负荷运行会造成绝缘加速老化,电缆寿命受损等问题。

此外,目前接线端子在压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要求在接线端子外表面等间距压接两道或三道压痕,且第一道压痕距离端子顶部一定的距离。目的是保证接线端子与电缆导体紧密接触,减小接触电阻。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工人素质参差不齐,不可能每个接线端子都去测量压接位置后进行操作。由此可能造成压接不均匀,导体与接线端子接触不够充分,接触电阻增大,长期运行导致局部温升过高,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用接线端子和带有该电缆用接线端子的动力电缆,以解决接线端子压接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用接线端子,其包括穿线部和连接部,穿线部设置有线缆容纳孔,线缆容纳孔贯穿穿线部的一端,并形成开口,穿线部上设置有标识压接位置的压接标识结构。

进一步地,压接标识结构包括设置在穿线部的外表面的压痕。

进一步地,压接标识结构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压接标识结构沿线缆容纳孔的穿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线缆容纳孔的开口处设置有引导倒角,沿线缆容纳孔的进线方向,开口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引导倒角为45°倒角。

进一步地,线缆容纳孔的孔径大于或等于需穿线电缆的直径。

进一步地,穿线部的远离开口的一端设置有观察孔,观察孔与线缆容纳孔连通。

进一步地,连接部与穿线部一体成型,且设置在穿线部的远离开口的一端上,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安装孔。

进一步地,连接部上还设置有标记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缆,其包括电缆主体和设置在电缆主体的至少一端的电缆用接线端子,电缆用接线端子为上述的电缆用接线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缆用接线端子通过在穿线部的外表面设置压接标识结构能够标识压接位置,使操作人员能够很快速方便地确定压接位置,提高操作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压接质量的同时能够提高压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缆用接线端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缆用接线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带有观察孔的电缆用接线端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带有观察孔的电缆用接线端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穿线部;11、线缆容纳孔;12、开口;13、压接标识结构;14、引导倒角;15、观察孔;20、连接部;21、固定安装孔;22、标记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缆用接线端子及动力电缆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缆用接线端子包括穿线部10和连接部20,穿线部10设置有线缆容纳孔11,线缆容纳孔11贯穿穿线部10的一端,并形成开口12,穿线部10上设置有标识压接位置的压接标识结构13。

该电缆用接线端子通过穿线部10容纳电缆,连接部20用于与其他导体连接。线缆容纳孔11用于容纳电缆,在通过压接工序后,线缆容纳孔11的内壁与电缆充分接触实现连接。开口12供线缆穿入线缆容纳孔11内。压接标识结构13用于标识压接位置,确保在进行电缆与接线端子的压接过程中压接位置准确,压接均匀,进而确保压接效果,避免由于操作工人操作失误导致的压接不均匀、导体与接线端子接触不充分、接触电阻大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电缆用接线端子可以是DT型接线端子或者DTM型接线端子。

在本实施例中,压接标识结构13包括设置在穿线部10的外表面的压痕。压痕能够很好地标识压接位置,同时加工简单。压痕为一深度较小的凹槽,其具有一定定位作用,使操作人员能够更方便地使压接工具与穿线部10配合,压接操作更加方便。

具体地,穿线部10的表面均匀设计压痕(压痕宽度9mm,或者根据压接工具压模宽度取值,比如7mm或12mm或其他),以明确压接位置,方便现场施工操作。

压接标识结构13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压接标识结构13沿线缆容纳孔11的穿线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压痕间距根据压模宽度及压痕数量确定,在保证电气和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压痕可以为三道,也可以为其他数字。

参见图1和图2、图4和图5,线缆容纳孔11的开口12处设置有引导倒角14,沿线缆容纳孔11的进线方向,开口1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引导面,使穿线更加方便,且能够避免穿线过程中部分铜丝漏穿的情况,降低操作难度,提升操作效率的同时能够提高穿线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倒角14为45°倒角。这种引导倒角14便于加工能够降低加工成本,且能够提高加工质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引导倒角14,例如,引导线是弧线的引导倒角等。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降低穿线难度,避免漏穿,线缆容纳孔11的孔径大于或等于需穿线电缆的直径。这样确保线缆容纳孔11可以容纳全部电缆,进而降低穿线难度。当然,为了确保压接后的有效接触,以线缆容纳孔11的孔径与穿线电缆的直径相等为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线缆容纳孔11的直径根据《GB/T 3596-2008》五类铜芯导体最大导体直径确定,以确保更易于电缆导体与接线端子穿线。例如1*240mm2五类导体最大外径24mm,线缆容纳孔11的内径也为24mm。更易于电缆导体与接线端子穿线。

如图6所示,穿线部10的远离开口12的一端设置有观察孔15,观察孔15与线缆容纳孔11连通。通过观察孔15能够观察穿线进度,以确定电缆穿线是否到达线鼻子终端位置,还能够观察电缆压接过程中接线端子内部空气的排放。同时,观察孔15可以用于排出线缆容纳孔11内的潮气。

观察孔15可以是方型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孔15适宜设置在DT型接线端子上。

如图3和图6所示,连接部20与穿线部10一体成型,且设置在穿线部10的远离开口12的一端上。连接部20用于连接其他导体。在连接部20上设置有固定安装孔21,固定安装孔21可以用于穿设其他固定件,以将连接部20与其他导体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0为扁平的片状。

为了便于操作人员识别接线端子种类和连接的线缆的参数等,连接部20上还设置有标记位22。标记位22可以用于放置带有信息的铭牌、贴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缆,其包括电缆主体和设置在电缆主体的至少一端的电缆用接线端子,电缆用接线端子为上述的电缆用接线端子。

采用此电缆用接线端子进行接线的动力电缆压接效果好,能够确保动力电缆的载流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电缆用接线端子具有如下效果:

DT型和DTM型接线端子根据《GB/T 3596-2008》五类铜芯导体最大导体直径设计接线端子内径,保证电缆穿线的方便性,解决了现场穿线困难,部分铜芯导体外漏的问题。

线缆容纳孔的开口处设置引导倒角,相对增大线缆容纳孔开口处的内径,更利于电缆穿线。

穿线部的表面均匀设计压痕,明确压接位置,方便现场施工操作,解决了因为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的压接不规范从而出现的压接质量不好的问题。

DT型接线端子设计观察孔,一方面方便查看电缆穿线是否到达顶部位置,二是用于排放DT型接线端子顶部预留位置内部的潮湿空气,保证接线端子的压接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