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方向调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6907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天线方向调整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线方向调整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用户基数巨大而且数量与日俱增,对基站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原有基站的天线调整工作量越来越大。另外城乡规划变化也比较快,在日常网络优化过程中,基站的天线调整工作也日益增加。另外,市民对基站天线的美化要求也很高,目前的美化天线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美化天线的缺点是可调整天线的空间小,而且高空作业的难度相对于普通楼面或普通铁塔平台上的难度也高。而移动通信行业内,还在使用原始的机械转动天线调整系统,这些原始的方法与当今的大量基站建设、维护以及网络优化工作简直背道而驰。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发明了一套“天线方向调整系统”,这套系统将在基站建设、基站维护效率及其安全性等方面带来很大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天线方向调整系统,以解决现有基站天线方向调整不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天线体通过该系统连接至固定立柱上,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固定连接至固定立柱上的上轴座和下轴套、设置在上轴座和下轴套的轴孔内用于调整天线体位置的第一旋杆、以及用于连接天线体和第一旋杆实现天线体下倾角调整的的连接杆和旋调连接机构,所述天线体通过天线方向调整系统设置在固定立柱上,并通过第一旋杆和旋调连接机构分别实现天线体的位置和下倾角的调整。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上轴座包括第一座体、设置在第一座体上用于容置第一旋杆顶端的轴孔、以及设置在轴孔内并与第一旋杆顶端套接的顶盖,所述第一旋杆通过顶盖与上轴座连接并可绕自身轴线旋转。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上轴座的座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套设在固定立柱上的第一固定孔,所述上轴座通过第一固定孔套接至固定立柱上固定。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下轴套包括第二座体以及与第二座体连接的套管,所述套管轴心线与上轴座轴孔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一旋杆下部套接于套管内并使第一旋杆底端从所述套管底部伸出,其中,所述第一旋杆底端设置有用于旋拧第一旋杆使其转动的第一旋钮。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有套接第一旋杆的套孔,另一端枢接于天线体上部,其中,所述连接杆与第一旋杆的连接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销,通过固定销固定连接杆与第一旋杆的连接。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旋调连接机构包括连接至第一旋杆上的连接座、设置在连接座内并保持联动的第二旋杆和螺杆,所述螺杆位于连接座外的一端枢接于天线体下部,通过第二旋杆的旋转及螺杆的联动实现天线体下倾角的调节。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螺杆通过套设其上的锥形齿轴套设置在连接座上,所述锥形齿轴套通过第一轴承与连接座连接,其中,所述锥形齿轴套上设置有与螺杆螺接的螺孔,所述螺杆在锥形齿轴套的转动带动下进行伸缩移动。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旋杆顶端设置有与锥形齿轴套齿合连接的锥形齿帽,所述锥形齿帽通过第二轴承与连接座连接,所述锥形齿帽转动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螺杆伸缩移动,进而实现天线体下倾角调整。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第二旋杆底端设置有用于旋拧杆体使其转动的第二旋钮。

所述的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所述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和天线体外侧设置有罩体,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设置在罩体外,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指示旋转角度的指针,所述罩体上环绕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分别设置有用于标示天线体转动角度和下倾角度的刻度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基站维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利用该系统方便的调整基站天线方向,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施工难度,相应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该系统结构简单,具有成本低,简单实用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天线方向调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天线方向调整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线方向调整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其中,天线体200通过该系统连接至固定立柱300上,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固定连接至固定立柱上的上轴座110和下轴套120、设置在上轴座和下轴套的轴孔内用于调整天线体位置的第一旋杆130、以及用于连接天线体200和第一旋杆130实现天线体下倾角调整的连接杆140和旋调连接机构,所述天线体200通过天线方向调整系统设置在固定立柱300上,并通过第一旋杆和旋调连接机构分别实现天线体的位置和下倾角的调整。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上轴座110包括第一座体、设置在第一座体上用于容置第一旋杆顶端的轴孔、以及设置在轴孔内并与第一旋杆顶端套接的顶盖111,所述第一旋杆通过顶盖与上轴座连接并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具体的,所述第一旋杆顶端与顶盖紧贴并通过固定螺丝112固定两者的连接,所述第一旋杆通过顶盖的限位连接到上轴座上,并可使第一旋杆在轴孔内围绕轴线保持自由旋转。

另外,所述上轴座的座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套设在固定立柱上的第一固定孔,所述上轴座通过第一固定孔套接至固定立柱上并进一步通过螺钉固定两者之间的连接,使上轴座牢牢固定于固定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轴套包括第二座体以及与第二座体连接的套管121,所述套管轴心线与上轴座轴孔轴心线重合,从而使第一旋杆穿设上轴座与下轴套中,所述第一旋杆下部套接于套管内并使第一旋杆底端从所述套管底部伸出,由于顶盖的限位使得第一旋杆保持在上轴座与下轴套内,套管的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第一旋杆的稳定,确保了天线体不会产生晃动的问题。所述第二座体还设置有用于套设在固定立柱上的第二固定孔,所述下轴套通过第二固定孔套接至固定立柱上并进一步通过螺钉固定两者之间的连接,使下轴套牢牢固定于固定立柱上。

较佳的是,所述第一旋杆底端设置有用于旋拧第一旋杆使其转动的第一旋钮。通过第一旋钮可方便地转动第一旋杆,从而带动天线体整体位置移动,改变天线体朝向。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有套接第一旋杆的套孔,另一端枢接于天线体上部,其中,所述连接杆与第一旋杆的连接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销,通过固定销固定连接杆与第一旋杆的连接。即连接杆通过套孔连接至第一旋杆上,使第一旋杆与连接杆呈垂直状态,通过固定销等紧固件固定两者的连接,以确保连接杆保持与第一旋转的联动。

具体的,所述旋调连接机构包括连接至第一旋杆上的连接座151、设置在连接座内并保持联动的第二旋杆152和螺杆153,所述螺杆位于连接座外的一端枢接于天线体下部,通过第二旋杆的旋转及螺杆的联动实现天线体下倾角的调节。所述连接座通过其上的套孔连接到第一旋杆上并通过固定销等紧固件固定两者之间的连接,所述连接座内部设置有容置腔,在容置腔内第二旋杆与螺杆实现联动连接,连接座将传动结构包裹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确保传动结构的稳定,提升天线体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螺杆通过套设其上的锥形齿轴套154设置在连接座上,所述锥形齿轴套通过第一轴承与连接座连接,其中,所述锥形齿轴套上设置有与螺杆螺接的螺孔,所述螺杆在锥形齿轴套的转动带动下进行伸缩移动。

所述第二旋杆顶端设置有与锥形齿轴套齿合连接的锥形齿帽155,所述锥形齿帽通过第二轴承与连接座连接,所述锥形齿帽转动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螺杆伸缩移动,进而实现天线体下倾角调整。当需要调整天线体下倾角时,旋转第二旋杆使锥形齿帽转动并进而带动锥形齿轴套转动,最终使与锥形齿轴套螺接的螺杆发生伸缩移动,带动天线体下部摆动,改变下倾角。

具体的,所述第二旋杆底端设置有用于旋拧杆体使其转动的第二旋钮。通过第二旋钮可方便的转动第二旋杆来改变天线体的下倾角角度。

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天线方向调整系统和天线体外侧设置有罩体,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设置在罩体外,所述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指示旋转角度的指针,所述罩体上环绕第一旋钮和第二旋钮分别设置有用于标示天线体转动角度和下倾角度的刻度线。通过刻度线与指针的配合使得操作人员可直观了解天线体的转动角度及下倾角角度,使操作人员无需打开罩体即能实现天线方向的精准调整。

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杆和第二旋杆底端可分别通过齿轮传动机构连接电动控制装置,通过电动控制装置自动调整第一旋杆和第二旋杆的旋转,从而实现天线体方向的自动调整,当然,所述电动控制装置上可设置遥控信号接收装置,操作人员可在地面通过遥控终端发出方向调整信号给电动控制装置,电动控制装置接收信号后自动调整天线方向,所述电动控制装置的动力来源可以是蓄电池也可以通过专门设置的太阳能板蓄能实现。

基站维护人员可根据需要利用该系统方便的调整基站天线方向,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施工难度,相应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天线调整工作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同时该系统结构简单,具有成本低,简单实用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