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高强度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0365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高强度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输配电领域,具体涉及钢芯铝合金绞线。



背景技术: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对电能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全面铺开。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架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现有的钢芯铝合金绞线存在的诸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智能电网的建设。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导线,既需要足够大的截面,又需要降低风力对导线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导线的抗拉性,现有的铝合金绞线其结构不合理,导致各项性能指标偏低,尤其是抗拉性较低的限制,导致不能满足长距离架线的需求。另外现有的用于特高压的铝合金绞线,为实现降低绞线自身的重量等目的均采用裸线设置,而不设置橡胶绝缘层。但是裸露的绞线由多根单线绞合构成,各单线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在遇到极端严寒天气时,水汽在缝隙之间冻结成冰,致使体积膨胀,这就对铝合金绞线造成巨大的冲击,严重时甚至造成绞线断裂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结构强度高且防冰冻的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高强度钢芯铝合金绞线。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高强度钢芯铝合金绞线,包括钢芯,所述钢芯由若干根钢线绞合构成。所述钢芯外侧设置中间构造层,所述中间构造层包括多组细铝线单元和若干根中铝线。所述细铝线单元由若干根细铝线绞合构成,多组细铝线单元沿钢芯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中铝线位于细铝线单元之间,所述钢芯、细铝线单元和中铝线之间的缝隙内充填聚氨酯发泡剂。所述中间构造层外侧沿中间构造层的周向均匀设置多根粗铝线,所述粗铝线绞合在中间构造层外。

优选的,所述细铝线单元至少设置四组。

优选的,所述钢芯外设置陶瓷纤维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大大的提高铝合金绞线的结构强度,同时避免冰冻对铝合金绞线造成破坏。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有三重保障,首先由于钢芯由若干根钢线绞合构成,这就提高了抗拉强度,其次本实用新型辅以多组绞合而成的细铝线单元,在确保了足够截面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抗拉强度,最后绞合在中层构造层外的粗铝线再次提高了抗拉强度。而由于在钢芯、细铝线单元和中铝线之间的缝隙内充填有聚氨酯发泡剂,可以隔绝灰尘和水汽进入中层构造层,这样一来就防止了在极端天气下水汽凝结成冰后膨胀对铝合金绞线造成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陶瓷纤维层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3所示的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高强度钢芯铝合金绞线,包括钢芯1,所述钢芯1由若干根钢线绞合构成,所述钢线的数量由铝合金绞线的尺寸决定,如尺寸较大则钢线较多,尺寸较小则钢线较少,通常适用于特高压输电时钢线的数量至少为12根。所述钢芯1外侧设置中间构造层,所述中间构造层包括多组细铝线单元2和若干根中铝线3。所述细铝线单元2由若干根细铝线绞合构成,多组细铝线单元2沿钢芯1的周向均匀分布,如图1中细铝线单元2的数量为4组,图2中细铝线单元2的数量为6组,当然还可以更多,通常最少为4组。所述中铝线3位于细铝线单元2之间,所述的中铝线3的尺寸小于细铝线,大于粗铝线5。所述钢芯1、细铝线单元2和中铝线3之间的缝隙内充填聚氨酯发泡剂4。所述中间构造层外侧沿中间构造层的周向均匀设置多根粗铝线5,所述粗铝线5绞合在中间构造层外。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有三重保障,首先由于钢芯1由若干根钢线绞合构成,这就提高了抗拉强度,其次本实用新型辅以多组绞合而成的细铝线单元2,在确保了足够截面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抗拉强度,最后绞合在中层构造层外的粗铝线5再次提高了抗拉强度。而由于在钢芯1、细铝线单元2和中铝线5之间的缝隙内充填有聚氨酯发泡剂4,可以隔绝灰尘和水汽进入中层构造层,这样一来就防止了在极端天气下水汽凝结成冰后膨胀对铝合金绞线造成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性能抗拉,如图3所示,还可以在所述钢芯1外设置陶瓷纤维层6,陶瓷纤维层6由于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抗拉性,因此能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