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突跳触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2427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突跳触头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断路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结构更紧凑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



背景技术:

微型断路器是建筑电气终端配电装置引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终端保护电器。微型断路器由分合闸机构、触点、保护装置、灭弧系统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利用保护装置(脱扣器)和电流热组件实现过载和短路保护,当电流热组件中的线圈通过的电流大于设定的电流值时,电磁脱扣器的动铁芯动作,推动打击杆撞击操作机构,使操作机构解锁,使断路器分闸进而断开电路,从而实现对电路的过载和短路保护。当电路故障排出后,再通过分合闸机构进行合闸操作从而接通电路。目前,我国现今使用的最多的微型断路器为手动分合闸式,通过手动拨动分合闸机构就可以对电路进行通断操作。手动分合闸式微型断路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不需要额外的电能,因而可以在无电能的情况下进行分合闸操作,被广泛应用于旧电网中。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保护电器的普通微型断路器,也急需加装智能控制系统。为了与广泛应用的手动分合闸式的普通微型断路器相匹配,现在,主要在普通微型断路器一侧新增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微型断路器,智能型微型断路器根据输入控制信号来驱动其他普通微型断路器进行分合闸操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费控可靠性,加强电能表外置断路器的质量管控,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制定的《电能表外置断路器技术规范》中对断路器的外形尺寸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限定,其中,限定智能微型断路器与普通微型断路器的外形形状及尺寸相一致,以保证外观的一致性,并且方便进行大规模的断路器终端设备更换。

但是,现有技术的智能微型断路器由于增加了智能控制装置,其尺寸一般比普通微型断路器尺寸大,外形上也不一致,无法直接使用,使用前需先对放置微型断路器的基础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前期投入大、工期长,不利于智能电网推进进程。

现有技术中智能微型断路器的触头组件,例如公告号为CN105070609A的中国专利,尺寸较大,无法满足智能微型断路器的规范尺寸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断路器及其突跳触头组件,受力均匀,结构紧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突跳触头组件设置在一微型断路器内,所述微型断路器还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静触点部,所述突跳触头组件包括连接片、突跳器壳体以及分别连接在所述突跳器壳体上的传递钩、推动杆和动触点连接部,所述连接片与所述传递钩相连接,其中,所述突跳器壳体包括扣合在一起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传递钩、推动杆和动触点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所述连接片、传递钩、推动杆和动触点连接部在同一平面上。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传递钩包括钩体连接部以及与所述钩体连接部连接的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所述第一钩体和所述第二钩体对称设置且之间具有空隙,所述连接片的一端穿过所述空隙并连接在所述第一钩体和第二钩体上。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对应于所述第一钩体以及第二钩体的位置具有限定所述第一钩体以及第二钩体摆动角度的限位槽体。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扭簧件,所述动触点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扭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内具有容置槽体,所述容置槽体内具有第一轴体,所述第一扭簧件连接在所述容置槽体和所述动触点连接部之间,且所述动触点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轴体上。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杆包括推动杆主体和凸出部,所述推动杆主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所述凸出部连接在所述推动杆主体上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壳体之外。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扭簧件,所述第二扭簧件连接在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外壳之间。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部、第二连接片部和第三连接片部,所述第一连接片部、第二连接片部和第三连接片部连接成Z形。

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弹簧件,所述弹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所述外壳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包括突跳触头组件和静触点部,所述突跳触头组件包括动触点连接部,其中,所述突跳触头组件上述的突跳触头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及其突跳触头组件,缩小了微型断路器的整体尺寸,使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去除第二壳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突跳器壳体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突跳器壳体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突跳器壳体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推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传递钩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传递钩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断路器的突跳触头组件的动触点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500 突跳触头组件

510 动触点连接部

511 卡接面

512 连接孔

513 动触点

520 传递钩

521 第一钩体

522 第二钩体

523 钩体连接部

524 挂钩

530 推动杆

531 推动杆主体

532 凸出部

533 凸台

540 连接片

541 第一连接片部

542 第二连接片部

543 第三连接片部

550 突跳器壳体

551 第一壳体

551a 容置槽体

551b 第一轴体

551c 限位槽体

551d 连接柱

551e 孔部

552 第二壳体

552a 凸部

552b 连接孔

552d 连接孔

552e 孔部

561 第一扭簧件

562 第二扭簧件

563 弹簧件

571 销连接件

572 销连接件

573 销连接件

910 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突跳触头组件应用于微型断路器,微型断路器还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静触点部,突跳触头组件的动触点连接部转动并与静触点部接触或分离,以达到合闸或分闸的目的。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突跳触头组件500包括动触点连接部510、传递钩520、推动杆530、连接片540以及突跳器壳体550,动触点连接部510、传递钩520和推动杆530分别连接在突跳器壳体550上,连接片540与传递钩520相连接。

突跳器壳体还包括弹簧件563,弹簧件563连接在突跳器壳体550和微型断路器的外壳之间(参阅图2)。

其中,突跳器壳体550以转动轴910转动连接在外壳上(参阅图3)。连接片540的一端以销连接件571转动连接在传递钩520上,另一端与动力源连接。传递钩520以销连接件572转动连接在突跳器壳体550上。推动杆530以销连接件573连接在突跳器壳体550上,本实施例中,销连接件573与突跳器壳体550制成一体成型件的轴件,推动杆530的中部设有孔与突跳器壳体550上的轴配合,使推动杆530固定在突跳器壳体550上。

结合图8至图10,传递钩520上设有挂钩524,推动杆530设有与挂钩524相对应的凸台533,推动杆530的凸台533与传递钩520的挂钩524相啮合。

连接片540受外力作用以推动传递钩520运动,由于传递钩520与推动杆530啮合,传递钩520推动推动杆530转动。推动杆530的转动带动突跳器壳体550整体绕转动轴910转动,从而带动动触点连接部510运动。

微型断路器在短路等情况下会有外力触动推动杆530,使推动杆530与传递钩520脱开,突跳器壳体550在弹簧件563的拉力下绕转动轴910逆时针转动,使动触点连接部510发生运动。

结合图1至图7所示,突跳器壳体550包括第一壳体551和第二壳体552,第一壳体551和第二壳体552扣合在一起。其中,动触点连接部510、传递钩520和推动杆530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551和第二壳体552之间,并且,动触点连接部510、传递钩520、推动杆530和连接片540在同一平面上(参见图4),以保证受力时基本在同一平面内,使受力均匀,同时可以使突跳器壳体550整体厚度较薄。

如图1所示,突跳器壳体550还包括第一扭簧件561,动触点连接部510通过第一扭簧件561连接在第一壳体551上。

具体地,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壳体551内具有容置槽体551a,容置槽体551a内具有第一轴体551b,第一扭簧件561连接在容置槽体551a和动触点连接部510之间,且动触点连接部510的中部穿第一轴体551b以连接在第一轴体551b上。

第一扭簧件561的中部套接在第一轴体551b上,第一扭簧件561的一端卡在容置槽体551a的槽壁上,另一端卡在动触点连接部510上。第一壳体551与第二壳体552扣合后,将动触点连接部510固定在第一壳体551和第二壳体552之间。第一扭簧件561的设置能保证动触点连接部510与静触点部接触牢靠,同时可以调整推动杆530与突跳器壳体550运动的过余行程。

结合图12,动触点连接部510具有卡接面511、连接孔512和动触点513,第一扭簧件561另一端卡在卡接面511上,第一轴体551b穿过第一扭簧件561以及连接孔512后连接在第二壳体552上。通过第一扭簧件561,动触点513可以与静触点压力接触,接触更可靠。

如图1至图4以及图8所示,推动杆530还包括推动杆主体531和凸出部532,其中,凸台533和凸出部532分别连接在推动杆主体531的两端。推动杆主体531连接在销连接件573上,并且位于第一壳体551和第二壳体552之间。凸出部532凸出于第二壳体552之外。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突跳触头组件500还包括第二扭簧件562,第二扭簧件562连接在推动杆530的凸出部532和外壳之间。其中,第二扭簧件562一端固定在微型断路器的外壳上,另一端压在推动杆530的凸出部532上。第二扭簧件562的作用在于:推动杆530受第二扭簧件562的压力,使推动杆530的凸台533与传递钩520的挂钩524可靠啮合。

参照图1、图4、图9以及图10,传递钩520还包括第一钩体521、第二钩体522以及钩体连接部523,第一钩体521以及第二钩体522与钩体连接部523连接。挂钩524位于第一钩体521以及第二钩体522的底部。第一钩体521和第二钩体522对称设置且之间具有空隙S,连接片540的一端穿过空隙S并通过销连接件571连接在第一钩体521和第二钩体522上。连接片540通过销连接件571连接在第一钩体521和第二钩体522之间,可以使传递钩520受力均匀,同时减小突跳触头组件500的整体厚度。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551对应于第一钩体521以及第二钩体522的位置具有限定第一钩体521以及第二钩体522摆动角度的限位槽体551c,以使传递钩520只能在一个角度内摆动,避免摆动过量而造成器件损毁。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突跳器壳体550的第一壳体551上具有多个连接柱551d,第一壳体551具有多个与该些连接柱相对应的连接孔552d,通过该些连接柱551d与连接孔552d,第一壳体551和第二壳体552相扣合连接在一起。

另,第二壳体552具有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轴体551b相对应的连接孔552b,供第一轴体551b穿出连接。

第一壳体551具有供转动轴910穿出的孔部551e,第二壳体552具有供孔部551e穿出的孔部552e。

第二壳体的外表面上还具有凸部552a,弹簧件563的一端连接在凸部552a上,另一端连接在微型断路器的外壳上。

如图11所示,连接片540包括第一连接片部541、第二连接片部542和第三连接片部543,第一连接片部541、第二连接片部542和第三连接片部543连接成Z型。其中,第一连接片部541连接在传递钩520上,第三连接片部543与动力源相连接。连接片540采用Z型设计,可以减少了连接面方向的长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