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路构造及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3841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路构造及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磁路构造及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利用较小的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避免使用者直接操控大电流而发生触电危险,因而广泛应用在各种控制电路中。现有的继电器中常常装设有磁铁,以实现继电器的自保持功能,磁铁装入继电器中后,需要利用焊接装置将磁铁与衔铁焊接在一起,额外配置焊接装置增加了制造成本,磁铁与衔铁进行焊接也费时较多,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路构造,无需利用焊接装置将衔铁及永磁铁焊接在一起,降低磁路构造的制造成本,提升磁路构造的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路构造,包括支撑架,装设于支撑架的第一衔铁、第二衔铁及永磁铁,第一衔铁、第二衔铁彼此间隔设置,永磁铁分别抵接第一衔铁及第二衔铁。

优选地,所述第一衔铁、第二衔铁均设有凹孔,永磁铁、第一衔铁及第二衔铁均镶埋成型于支撑架。

优选地,所述磁路构造还包括塑胶体及装设于塑胶体的铁芯,支撑架、第一衔铁、第二衔铁或永磁铁可转动地连接于塑胶体,铁芯位于第一衔铁与第二衔铁之间。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无需对线圈持续通电,实新节能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包括根据前述的磁路构造,塑胶体还装设有输入端子、动端子、第一静端子及第二静端子,铁芯套设有线圈,输入端子与线圈连接,动端子位于第一静端子与第二静端子之间,动端子与第一衔铁或第二衔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衔铁、第二衔铁均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的两端分别弯折延伸的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第一臂部、第二臂部位于本体部的同一侧,永磁铁分别与第一衔铁的本体部、第二衔铁的本体部连接,线圈位于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铁芯的一端位于第一衔铁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衔铁的第一臂部之间,铁芯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衔铁的第二臂部及第二衔铁的第二臂部之间,动端子与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塑胶体滑动连接有滑板,滑板的一端与第一衔铁或第二衔铁连接,滑板的另一端与动端子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静端子、第二静端子均包括装设于塑胶体的焊脚部及自焊脚部的一端弯折延伸的接触部,第一静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二静端子的接触部彼此间隔设置,动端子位于第一静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二静端子的接触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动端子包括焊接部及弹片,焊接部装设于塑胶体,弹片的一端与焊接部连接,弹片的另一端与第一衔铁或第二衔铁连接,弹片位于第一静端子与第二静端子之间。

优选地,所述铁芯包括主体及装设于主体的第一横杆,主体包括连杆及与连杆连接的第二横杆,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彼此间隔设置,线圈套设于连杆并位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第一横杆位于第一衔铁的一端与第二衔铁的一端之间,第二横杆位于第一衔铁的另一端与第二衔铁的另一端之间。

优选地,所述线圈包括装设于塑胶体的骨架及缠绕于骨架的漆包线,骨架包括杆体、与杆体连接且彼此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板,漆包线位于两个夹板之间,连杆贯穿杆体,两个夹板均位于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磁路构造的生产过程中,无需利用焊接装置将第一衔铁、第二衔铁及永磁铁焊接在一起,即可确保永磁铁分别抵接第一衔铁及第二衔铁,使得永磁铁同时吸住第一衔铁及第二衔铁,降低磁路构造的制造成本,提升磁路构造的生产效率。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在使用时,第一衔铁在永磁铁作用下吸住铁芯的一端、第二衔铁在永磁铁作用下吸住铁芯的另一端,此时动端子与第一静端子接触,线圈方向激励时,铁芯的磁极方向改变,衔铁组件相对塑胶体转动,使得第二衔铁吸住铁芯的一端、第一页衔铁吸住铁芯的另一端,此时动端子与第二静端子接触,线圈不再通电,第二衔铁在永磁铁作用下继续吸住铁芯;仅需给予线圈极少电能改变铁芯的磁极方向,无需线圈持续通电,实现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衔铁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动端子、第一静端子及第二静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铁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塑胶体 11—滑板 2—铁芯

21—第一横杆 22—连杆 23—第二横杆

31—输入端子 32—动端子 33—第一静端子

34—第二静端子 35—焊脚部 36—接触部

37—焊接部 38—弹片 39—凸包

4—线圈 41—骨架 42—漆包线

43—杆体 44—夹板 5—衔铁组件

51—永磁铁 52—第一衔铁 53—第二衔铁

54—支撑架 55—本体部 56—第一臂部

57—第二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路构造,包括永磁铁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及支撑架54,永磁铁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及支撑架54共同组成衔铁组件5,永磁铁51、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均装设在支撑架54上,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彼此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衔铁52位于第二衔铁53的上方,永磁铁51夹持在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之间,永磁铁51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

在磁路构造的生产过程中,无需利用焊接装置将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及永磁铁51焊接在一起,即可确保永磁铁51分别吸住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降低磁路构造的制造成本,提升磁路构造的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均设置有凹孔,支撑架54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永磁铁51、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均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在支撑架54中,待衔铁组件5成型完成后,支撑架54设有突伸入凹孔内的突块,确保永磁铁51、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及支撑架54稳固地抵接在一起。优选地,凹孔贯穿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凹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所述磁路构造还包括塑胶体1及装设在塑胶体1上的铁芯2,支撑架54、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或永磁铁51可转动地连接在塑胶体1上,铁芯2位于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之间。本实施例中,支撑架54枢接在塑胶体1上,支撑架54大致为矩形平板,支撑架54的两侧分别突设有枢轴,塑胶体1设有用于容设枢轴的枢孔。在磁路构造的使用过程中,铁芯2、永磁铁51、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形成一个闭环磁回路,此结构磁力线回路很短,磁力密集,能以较小的永磁铁51提供较大的磁力,使永磁铁51的利用率最大化。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包括前述的磁路构造,塑胶体1还装设有输入端子31、动端子32、第一静端子33及第二静端子34,铁芯2的外侧套设有线圈4,输入端子31与线圈4连接,动端子32位于第一静端子33与第二静端子34之间,动端子32与第一衔铁52或第二衔铁53连接,第一静端子33与第二静端子34用于焊接至外界电路板,输入端子31焊接至外界电路板并用于连接外界电源,衔铁组件5转动时连带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转动,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转动时即可驱动动端子32移动,动端子32移动时即可接触第一静端子33或第二静端子34。

带有磁路构造的继电器在使用时,永磁铁51同时吸住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进而将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磁化,第一衔铁52在永磁铁51作用下吸住铁芯2的一端,第二衔铁53在永磁铁51作用下吸住铁芯2的另一端,此时动端子32与第一静端子33接触;当线圈4通电反向激励时,铁芯2在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形成反向磁力,促使衔铁组件5的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相对塑胶体1转动,使得第二衔铁53吸住铁芯2的一端、第一衔铁52吸住铁芯2的另一端,第一衔铁52及第二衔铁53转动时带动动端子32移动,进而使得动端子32与第二静端子34接触;线圈4不再通电,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在永磁铁51作用下继续吸住铁芯2,确保动端子32与第二静端子34处于接触状态;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成的磁路构造形成的闭环磁回路,只需给予极少电能,无需继电器的线圈4持续通电,进而实现节能的效果,确保本实用新型的磁保持继电器符合节能环保的行业发展趋势。

本实施例中,所述铁芯2位于第一衔铁52与第二衔铁53之间,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分别为n极、s极,举例说明如下:当第一衔铁52为n极,第二衔铁53为s极时,第一衔铁52吸住铁芯2的左端,第二衔铁53吸住铁芯2的右端,动端子32与第一静端子33接触,当线圈4反向激励后,铁芯2产生磁性,此时铁芯2的左端为n极,铁芯2的右端为s极,由于铁芯2固定在塑胶体1上不动,如此,铁芯2的左端与第一衔铁52同性相斥,铁芯2的左端推动第一衔铁52向上转动,铁芯2的右端推动第二衔铁53向下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衔铁52吸住铁芯2的右端,第二衔铁53吸住铁芯2的左端,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转动时带动动端子32接触第二静端子34。随后当线圈4再次方向激励后,铁芯2的左端为s极,铁芯2的右端为n极,同样由于同性相斥原理,铁芯2的左端推动第二衔铁53向下转动,铁芯2的右端推动第一铁芯2向上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衔铁52重新吸住铁芯2的左端,第二衔铁53重新吸住铁芯2的右端,此时动端子32重新接触第一静端子33。如此反复循环,实现继电器在开启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均包括本体部55、自本体部55的两端分别弯折延伸的第一臂部56及第二臂部57,本体部55、第一臂部56及第二臂部57均呈条状,第一衔铁52、第二衔铁53的形状大致相同,两者均为U型,第一臂部56、第二臂部57位于本体部55的同一侧,优选地,第一臂部56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凹孔设置在本体部55上,永磁铁51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第一衔铁52的本体部55及第二衔铁53的本体部55,线圈4位于第一臂部56与第二臂部57之间,铁芯2的一端位于第一衔铁52的第一臂部56与第二衔铁53的第一臂部56之间,铁芯2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衔铁52的第二臂部57及第二衔铁53的第二臂部57之间,铁芯2的一端吸住第一衔铁52的第一臂部56或第二衔铁53的第二臂部57,铁芯2的另一端对应吸住第二衔铁53的第二臂部57或第一衔铁52的第二臂部57,动端子32与第一臂部56或第二臂部57接触连接。

所述塑胶体1上滑动连接有滑板11,滑板11的上端与第一衔铁52或第二衔铁53连接,滑板11的下端与动端子32连接,第一衔铁52或第二衔铁53转动时带动滑板11移动,滑板11移动时连带动端子32移动,本实施例中,滑板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卡孔,第一衔铁52设有突伸入滑板11上端卡孔内的突块,动端子32设有突伸入滑板11下端卡孔内的突块。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第一静端子33、第二静端子34均包括装设在塑胶体1上的焊脚部35及自焊脚部35的上端弯折延伸的接触部36,优选地,接触部36与焊脚部35相互垂直,焊脚部35用于焊接至外界的电路板上,第一静端子33的接触部36与第二静端子34的接触部36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动端子32位于第一静端子33的接触部36与第二静端子34的接触部36之间。当动端子32向下移动时,动端子32与第一静端子33的接触部36接触导通;当动端子32向上移动时,动端子32与第二静端子34的接触部36接触导通。

所述动端子32包括焊接部37及弹片38,焊接部37装设在塑胶体1上,弹片38的一端与焊接部37连接,焊接部37同样用于焊接至外界的电路板,弹片38的另一端卡设在滑板11下端的卡孔内,即弹片38的另一端通过滑板11与第一衔铁52连接,弹片38位于第一静端子33与第二静端子34之间。当动端子32向下移动时,动端子32的弹片38与第一静端子33的接触部36接触导通;当动端子32向上移动时,动端子32的弹片38与第二静端子34的接触部36接触导通。

所述弹片38装设有用于接触第一静端子33的接触部36或第二静端子34的接触部36的凸包39,凸包39的两端分别突伸出弹片38,当动端子32的弹片38上下移动时,确保弹片38经由凸包39稳定地接触第一静端子33的接触部36或第二静端子34的接触部36。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铁芯2包括主体及装设在主体上的第一横杆21,主体包括连杆22及与连杆22连接的第二横杆23,第一横杆21、第二横杆23分别位于连杆22的两端,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杆21与连杆22铆接在一起,第一横杆21与第二横杆23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线圈4套设在连杆22的外侧,线圈4位于第一横杆21与第二横杆23之间,组装时,先将主体的连杆22装入线圈4中,再将第一横杆21铆接在主体的连杆22上;第一横杆21位于第一衔铁52的一端与第二衔铁53的一端之间,第二横杆23位于第一衔铁52的另一端与第二衔铁53的另一端之间。当衔铁组件5转动后,铁芯2的第一横杆21吸住第一衔铁52的第一臂部56或第二衔铁53的第二臂部57,铁芯2的第二横杆23对应吸住第二衔铁53的第二臂部57或第一衔铁52的第二臂部57。

请参阅图1、图2、图5和图6,所述线圈4包括装设在塑胶体1上的骨架41及缠绕在骨架41外侧的漆包线42,漆包线42的两端与输入端子31连接,骨架41采用塑料材质制成,骨架41包括杆体43、与杆体43连接且彼此间隔设置的两个夹板44,本实施例中,两个夹板44分别位于杆体43的左右两端,漆包线42缠绕在杆体43的外侧并位于两个夹板44之间,连杆22贯穿杆体43,两个夹板44均位于第一横杆21与第二横杆23之间,防止线圈4沿铁芯2来回移动。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