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714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高速传输资料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是目前计算器最为普遍的连接接口,USB连接器是即插即用的外部总线,可用来连接多种外围装置,包括喇叭、电话、游戏摇杆、打印机、扫描仪及照相机等等。随着USB连接器的普及,目前USB连接器已广泛应用于充电及数据传输领域。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现有的USB2.0插座连接器需分正反面才能插入且传输速率不高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为了使USB插座连接器实现正反面都可以插入使用,通常的做法是在USB插座连接器之对接舌板的下表面增加一组对应的导电端子。而为了提高USB插座连接器传输速率,通常的做法是增加导电端子的数量。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插座连接器的强度较差,多次插接后容易损坏;导电端子与插座连接器之绝缘本体和对接舌板之间成型和组装不方便;上下两组导电端子相互之间会产生信号干扰影响电信号传输质量。

一种正反面都可以插入使用、组装方便、结构强、电信号传输质量高的插座连接器出现后,可以方便用户的使用。USB Type-C连接器作为USB 3.0连接器的新一代产品,不仅插接口不再具有方向性,即插头连接器可以正反两个方向插入插座连接器,而且还支持10Gbit/s的数据传输速度。USB Type-C连接器包括塑胶座体和设置于塑胶座体上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其中塑胶座体包括上、下本体及注塑成型于上、下本体外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中包括有接地端子、相邻接地端子设置的用于高速传输、接收资料的差分信号端子。但是,现有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在注塑成型绝缘本体时容易出现不饱模的现象,影响插座连接器的整体性能。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插座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饱模的插座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端子座、成两排设置于端子座内的导电端子及设置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屏蔽片,所述端子座包括位于后侧的基部、位于前侧的舌板部以及位于基部和舌板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端子座还包括分别固定两排导电端子的第一、第二本体及注塑成型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上的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第二本体分别具有位于前侧以形成部分所述舌板部的前侧部,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中至少有一个的前侧部设有朝向另一个突伸的一对凸块及横向延伸的突条,所述一对凸块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突条横向方向上的两侧,每一凸块与所述突条间隔开来以形成供熔融的塑胶材料流入形成所述绝缘本体的导流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凸块具有一朝向所述突条设置的导引面,所述突条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与对应的导引面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导流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条的前端面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凸块的前端面后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侧的所述导流通道整体上呈前小后大的喇叭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本体分别具有位于后侧以形成部分所述基部的后侧部以及位于对应前侧部与后侧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第一、第二本体的连接部分别设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第一、第二通槽,所述第一、第二通槽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前端部、后端部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衔接部,所述衔接部包覆于所述第一、第二本体的连接部外侧,并将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填充,以将暴露于第一、第二通槽内的导电端子及金属屏蔽片包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端部自衔接部的后端向后且向外突伸形成,其具有向后延伸且横向设置的突伸部,所述第一本体具有收容所述突伸部的狭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端部还具有自突伸部的后端继续向后延伸的卡扣块,所述卡扣块填充入所述第一本体上设置的收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具有包覆于端子座外围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具有自其顶壁和/或底壁向其内部突出的至少一凸状结构,所述后端部设有至少一定位槽以供所述凸状结构突伸入其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本体的前侧部具有自其底部向下突伸形成以与第二本体配合的突柱,所述突柱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突条与所述第一通槽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插座连接器端子座的头部具有导流通道,注塑成型绝缘本体时,熔融的塑胶材料自导流通道的前端流入并将导电端子包裹,有利于绝缘本体的饱模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中插座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4是图1中插座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2所述插座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5所示插座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7是图6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8是图7所示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

图9是图8中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件与金属屏蔽片的组装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第一端子组件及金属屏蔽片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100装设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其包括端子座1、成两排设置于端子座1内的导电端子2、设置于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金属屏蔽片3以及遮盖于端子座1外围的遮蔽壳体4。两排导电端子2包括设置于一排的若干第一端子21和设置于另一排的若干第二端子22。所述金属屏蔽片3通常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具有导电性。

请参照图2至图10所示,所述述端子座1整体形成有位于后侧的基部101、位于前侧的舌板部102以及位于基部101和舌板部102之间的中间部103。所述舌板部102具有相对的两表面,两排导电端子2分别设置在所述舌板部102的两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座1还包括用以固定第一端子21的第一本体11、用以固定第二端子22的第二本体12和注塑成型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上的绝缘本体13。所述舌板部102和基部101由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绝缘本体13组合形成。所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分别注塑成型在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周围,从而分别形成为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

所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分别具有位于前侧以形成部分所述舌板部102的前侧部111、121,位于后侧以形成部分所述基部101的后侧部112、122以及位于对应前侧部111、121与后侧部112、122之间的连接部113、123。所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前侧部111、121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舌板部102的相应外表面为同一平面。所述连接部113、123沿高度方向堆叠设置以形成部分所述中间部103。

所述第一本体11的前侧部111及连接部113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均较其后侧部112的宽度小,且所述连接部113沿横向上的两侧具有一对相对设置并向下突伸的阻挡部1131,该对阻挡部1131邻近后侧部112设置。所述第一本体11的连接部113还设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第一通槽1132,该第一通槽1132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一对阻挡部113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1131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12两侧。

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前侧部111具有自其底部向下突伸形成以与第二本体12配合的突柱1112、自其底部前端向下突伸且相互间隔的一对凸块1113以及自其底部前端向下突伸且横向延伸的突条1115。所述一对凸块1113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1的前侧部111的底部前端,且每一凸块1113具有一朝向所述突条1115设置的导引面1114。所述突条1115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一对凸块1113之间,且位于所述凸块1113的一对导引面1114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突条1115的前端面位于所述凸块1113的前端面后方。所述突条1115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限制面1116,所述限制面1116与对应的导引面1114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形成导流通道,也即,所述凸块1113与突条1115相互间隔开来以形成所述导流通道,从而供熔融的塑胶材料流入以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面1114与限制面1116均倾斜延伸设置,两侧的所述导流通道整体上呈前小后大的喇叭状结构。所述突柱111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突条1115与所述第一通槽113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块1113及突条1115也可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12的前侧部,朝向第一本体11突伸即可;也可第一、第二本体11、12均设置有所述凸块1113、突条1115及形成在两者之间的导流通道。

所述后侧部112设有向下突伸形成的一对限位部1121及对称设置于其横向上两侧的一对凹陷部1122,所述限位部1121沿横向方向位于所述一对凹陷部1122之间。每一所述凹陷部1122沿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呈T形,且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凹陷部1123及位于外侧的第二凹陷部1124,所述第一凹陷部1123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第二凹陷部1124的长度大。所述后侧部112的前侧向后凹陷形成开口朝前且朝上的狭槽1125及收容槽1126,所述狭槽1125位于所述收容槽1126前方且两者相连通。所述后侧部112自其顶面向下凹陷设有一对配合孔1127,该对配合孔1127位于所述收容槽1126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二本体12的前侧部121设有一凹槽1211以及与第一本体11的第一通槽1132相对设置的第二通槽1231,所述凹槽1211与所述第一本体11底部的突柱1112相对设置,以在安装时供所述突柱1112插入配合进而将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相结合。所述第二通槽1231与第一通槽1132沿高度方向对齐设置。所述第二本体12的后侧部122设有自其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且相对设置的一对结合部1221及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且相对设置的一对安装孔1222,所述一对结合部1221向上延伸入第一本体11的对应第二凹陷部1124内,以进一步将第二本体12与第一本体11定位。所述安装孔1222沿高度方向将后侧部122贯穿,且位于相应结合部1221的后方。

所述绝缘本体13注塑成型在所述第一端子组件、金属屏蔽片3和第二端子组件的外围,从而对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件及金属屏蔽片3进行有效保持。所述绝缘本体13具有前端部131、后端部133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部131与后端部133之间的衔接部132,所述前端部131大体呈开口向后的U形结构,且包覆于第一、第二端子组件的外围。

所述衔接部132与前端部131的后端相连,且衔接部132的外形尺寸较前端部131大。所述衔接部132包覆于所述第一、第二本体11、12的连接部113、123外侧,并将第一通槽1132及第二通槽1231填充,以将暴露于第一、第二通槽1132、1231内的第一、第二端子21、22及金属屏蔽片3包裹。

所述后端部133自衔接部132的后端向后且向外突伸形成,其具有向后延伸且横向设置的突伸部1331、自突伸部1331的后端继续向后延伸的卡扣块1332及设置于后端部133上的至少一定位槽1333,所述突伸部133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1的狭槽1125内,所述卡扣块1332填充入所述收容槽1126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端部133的上下两侧分别至少设置有一所述定位槽1333。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所述第一端子21及所述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且均与标准的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中导电端子的排布相同。

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中每一导电端子2分别具有一固定于第一本体11或第二本体12的后侧部112、122内的固定部23、自固定部23向前延伸并暴露于第一本体11或第二本体12的前侧部111、121外侧的对接部24和延伸出端子座1的焊脚25。所述焊脚25与固定部23相互平行设置,并且采用表面焊接方式焊接至电路板上。

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均设置有一对接地端子g、一对电源端子p、分别位于相应接地端子与电源端子之间的两对高速差分对端子以及位于所述一对电源端子p之间的四根信号端子,所述一对接地端子g分别位于第一端子21或第二端子22的两侧,所述电源端子p位于邻近的所述接地端子23的内侧。四根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依次排布的CC端子、D+端子、D-端子和SBU端子;其中D+端子和D-端子主要用于传输USB 2.0信号。

所述金属屏蔽片3安装在所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并且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外形轮廓大致对应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相对侧表面的形状设计,以有效隔绝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防止两排导电端子之间产生干扰。

所述金属屏蔽片3包括呈片状的主体部31、自所述主体部31后部的两侧向上弯折延伸的一对扣持部32、自所述主体部31的后端先向外再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安装脚33、位于主体部31的前方两侧且向外突伸的一对锁扣部34。所述扣持部32与所述安装脚33均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1的两侧,每一所述安装脚33位于其对应的所述扣持部32后方,且安装脚33与扣持部32反向弯折延伸设置。

所述金属屏蔽片3前端的中间位置向后凹陷形成一缺口35,所述缺口35由相对设置的一对侧壁351及与该对侧壁351相连的后壁352共同围设形成且呈向前开放的状态,所述侧壁351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壁352与侧壁351的后端相连以使缺口35的开口朝前。所述侧壁351位于对应CC端子和/或SBU端子外侧,且位于相应电源端子的内侧,也即,在横向方向上,所述侧壁351相较于其邻近的CC端子或SBU端子来说,更加远离金属屏蔽片3的中心轴。

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后壁352位于所述第二通槽1231(或第一通槽1132)的内后壁1232后方或者与内后壁1232平齐,也即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后壁352在自后向前的方向上不超过所述通槽(第一通槽或第二通槽)的后内壁。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后壁352也可至少位于所述通槽的前内壁(例如第二通槽1231的前内壁1233)后方,使通槽内可贯穿填充形成绝缘本体13的塑胶即可。如此设置,所述金属屏蔽片3中间与四根信号端子对应的区域设置所述缺口35(即缺料),仅保留高速差分对端子对应的区域,在保留高频信号完整性的同时,可以增加绝缘本体13充填的流动性、饱实性,确保产品在大电流和/或大电压环境下功能稳定。

所述金属屏蔽片3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还分别具有限位槽36及位于该限位槽36前后两侧的限位块37。

组装时,所述金属屏蔽片3夹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其中金属屏蔽片3的一对所述扣持部32向上插入第一本体11对应的第一凹陷部1123内,所述安装脚33向下插入并定位于第二本体12对应的所述安装孔1222内且安装至电路板上,从而将金属屏蔽片3稳固定位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所述第一本体11底部的突柱1112位于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缺口35内,且穿过该缺口35进入第二本体12的所述凹槽121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扣持部32及安装脚33的延伸方向也可与上述延伸方向相反,以使扣持部32与第二本体12、安装脚33与第一本体11插入配合。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后端限位于所述限位部1121的前方,所述第一本体11两侧的阻挡部1131向下延伸入对应的限位槽36内,且在前后方向上被同侧的两个限位块37限制,以使金属屏蔽片3位于所述一对阻挡部1131之间。

所述金属屏蔽片3的锁扣部34向外突伸出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且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3内,所述主体部31的外侧部暴露于绝缘本体13的外侧。

请参照图1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整体呈椭圆型管状设置并包覆在端子座1外围。所述遮蔽壳体4具有自其顶壁向下弯折倾斜延伸的一对限位片41以及自其顶壁和/或底壁向其管状空间内突出的至少一凸状结构42,所述限位片41向下延伸入对应的配合孔1127内,所述凸状结构42突伸入对应的所述定位槽1333内。所述遮蔽壳体4的两侧具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安装脚43以便将插座连接器100固定到电路板上。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