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73517发布日期:2018-08-01 00:3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模塑部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模塑部的电线,具备带端子的电线和模塑部,带端子的电线形成为端子连接于具备导体和绝缘包覆部的绝缘电线的端部,模塑部覆盖绝缘电线和端子的连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70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例子中,因为绝缘包覆部遍及整个导体地密合于电线,所以绝缘电线缺乏柔软性。

本发明的目的为使具备模塑部的布线部件中的布线部分的柔软性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1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其具备:线状的导体部;端子,其与所述导体部的端部连接;模塑部,其以所述端子从所述模塑部的一端部侧突出且所述导体部从所述模塑部的另一端部侧延伸出的方式将所述导体部和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分覆盖;以及包覆部件,其在中间部以在该中间部与所述导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将所述导体部的周围覆盖,在端部与所述模塑部的所述另一端部密合。

第2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是第1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一个方式。在第2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中,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外周面和所述模塑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内周面密合。

第3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是第2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一个方式。在第3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进一步具备第一粘合剂,该第一粘合剂设置于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模塑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内周面之间,而使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外周面和所述模塑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内周面密合。

第4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是第1方式-第3方式中任意一个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一个方式。第4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进一步具备第二粘合剂,该第二粘合剂设置于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面之间,而使所述包覆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面密合。

第5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是第1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一个方式。在第5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中,所述包覆部件包括弹性环状部,该弹性环状部为形成于所述端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且其内周面密合于所述模塑部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外周面。

第6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是第5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一个方式。在第6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中,在所述模塑部形成有卡止部,所述模塑部的布线部件进一步具备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包括以将所述弹性环状部中的朝向所述模塑部侧的面按压于所述模塑部的方式接触的部分,在所述固定部件形成有被卡止部,该被卡止部在将所述弹性环状部中的朝向所述模塑部侧的面按压于所述模塑部的状态下卡止于所述卡止部。

第7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是第5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一个方式。在第7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中,在所述模塑部形成有卡止部,在将所述弹性环状部中的朝向所述模塑部侧的面按压于所述模塑部的状态下卡止于所述卡止部的被卡止部形成于所述弹性环状部。

发明效果

在上述各个方式中,在包覆部件的中间部,在该中间部与导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导体部是带模塑部导电部件的布线部分。因此,在该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中,布线部分的柔软性优良。

在第2方式中,因为包覆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外周面和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内周面密合,所以抑制液体从包覆部件的端部的外周面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内周面之间侵入。

在第3方式中,利用设置于包覆部件的端部的外周面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一粘合剂,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包覆部件的端部的外周面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内周面之间嵌入。

在第4方式中,利用设置于包覆部件的端部的内周面与导体部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粘合剂,更确实地抑制在模塑成形时构成模塑部的模塑树脂从包覆部件的端部侵入到内部。

在第5方式中,因为弹性环状部的内周面通过弹性环状部的弹力密合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所以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弹性环状部的内周面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之间侵入。

在第6方式中,因为弹性环状部中的朝向模塑部侧的面按压于模塑部,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弹性环状部与模塑部之间侵入。即,止水性进一步提高。

在第7方式中,因为弹性环状部中的朝向模塑部侧的面被按压于模塑部,所以能够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弹性环状部与模塑部之间侵入。即,止水性进一步提高。另外,能够抑制构成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部件数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剖视图。

图2是说明制得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所包含的固定部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所包含的固定部件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制得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制得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为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事例。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2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进行说明。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具备导体部9、端子8、模塑部3、以及包覆部件4。另外,在此,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还具备第一粘合剂1和第二粘合剂2。

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例如被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的侧方剖视图。图2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说明图。

对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的各个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对导体部9进行说明。

导体部9为导电部件,例如可以是以铜或者铝等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部件。另外,导体部9为线状部件。导体部9例如可以是通过多个线材绞合而形成的绞线或者由多个线材编织而形成的编织线。

接着,对端子8进行说明。在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中,端子8连接于导体部9的端部。端子8例如是由以铜等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形成的部件。

在此,端子8具备导体连接部81和对方侧连接部82。导体连接部81是与导体部9的端部进行物理连接的部分。在此,导体连接部81包括能够压接于导体部9的端部的压接片。并且,在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中,导体连接部81的压接片以将导体部9的端部的周围覆盖的状态被敛紧,从而导体连接部81和导体部9被压接。另外,作为其他例子,端子和导体部9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端子的导体连接部例如可以形成为能够焊接于导体部9的端部的平板状。

另外,对方侧连接部82是能够连接于作为该端子8的连接对象的对方侧部件的部分。在此,在对方侧连接部82形成有能够将对方侧连接部82螺栓紧固于对方侧部件的螺栓孔820。另外,作为对方侧部件,例如也可以是电池或者金属体(端子板)等。

接着,对包覆部件4进行说明。包覆部件4在中间部41以在中间部41和导体部9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覆盖导体部9的周围,而在端部42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密合。

在此,包覆部件4利用端部42而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密合是指以在包覆部件4的端部42和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之间不形成能够成为液体的侵入路径的间隙的方式包覆部件4的端部42和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间接地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部件4的端部42使用后述的第一粘合剂1而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无间隙地粘接。详细地,包覆部件4的端部42和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使用第一粘合剂1粘接,第一粘合剂遍及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和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之间的整个圆周方向地设置。即,本实施方式是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经由第一粘合剂1密合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事例。

但是,作为其他例子,包覆部件也可以不经由第一粘合剂而在端部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无间隙地接触。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包覆部件4详细地进行说明。包覆部件4在中间部41以中间部41与导体部9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覆盖导体部9的周围。在此,遍及包覆部件4的延伸方向整体地在中间部41与导体部9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中间部41的内径构成为大于导体部9的外径。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此,包覆部件4的端部42以端部42的内周面密合于导体部9的外周面方式覆盖导体部9的周围。因此,在此,包覆部件4包括内径较大的中间部41和内径小于中间部41的端部42。

另外,包覆部件的端部也可以与中间部同样地以在端部与导体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覆盖导体部的周围。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包覆部件包括内径大于导体部的外径的中间部和内径与中间部的内径相同或者大于中间部的端部等。

在此,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内周面密合于导体部9的外周面是指以在包覆部件4的端部42与导体部9之间不形成能够成为液体的侵入路径的间隙的方式包覆部件4的端部42和导体部9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间接地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经由后述的第二粘合剂2而与导体部9无间隙地粘接。详细地,包覆部件4的端部42和导体部9经由第二粘合剂2粘接,第2粘合剂2遍及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内周面和导体部9的外周面之间的整个圆周方向地设置。即,本实施方式是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经由第二粘合剂2密合于导体部9的事例。

但是,作为其他例子,包覆部件的端部也可以不经由第二粘合剂而与导体部无间隙地接触。详细后述。

在此,包覆部件4由一部分热收缩的热收缩管形成。热收缩管为受到热而收缩的热收缩类型的管。热收缩管为例如由聚烯烃系树脂或者是尼龙系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的管状部件。热收缩管通过在由挤出成形而成形为极细的管状的树脂部件经交联处理后,在被加热的状态下拉伸成粗的管状后被冷却而制得。这样得到的热收缩管具有在被加热的情况下收缩到拉伸之前的细管状的形状记忆特性。

另外,在此,如图2所示,在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的端部42的内周面设有热塑性第二粘合剂2。另外,优选地,第二粘合剂2遍及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的端部42的内周面的整个圆周方向地设置。作为第二粘合剂2,例如也可以采用改性烯烃系或者聚酯系热熔粘合剂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由以下顺序制得包覆部件4。首先,导体部9穿过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的内部。另外,在此,采用内径大于导体部9的外径的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然后,在导体部9插通于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加热器等加热部7只对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中的端部42进行加热。由此,仅使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中的端部42收缩。然后,已收缩的端部42的内周面经由第二粘合剂2粘合于导体部9的外周面。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采用第二粘合剂2不设置于收缩前的热收缩管4x的端部42的内周面,而是借由热收缩管4x自身的收缩力而使端部42与导体部9的外周面无间隙地密合的情况等。

另一方面,中间部41不被加热,而保持收缩前的状态。因此,中间部41即使在端部42被加热后也不与导体部9的外周面接触,而在中间部41的内周面和导体部9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接着,对模塑部3进行说明。模塑部3是以从模塑部3的一端部31侧突出有端子8、且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侧延伸有导体部9的方式覆盖导体部9和端子8的连接部分的部件。模塑部3例如也可以是由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lcp树脂(液晶聚合物)、苯酚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或者环氧树脂系树脂等形成的部件。

在此,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将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周围覆盖。并且,在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和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合剂1,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和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经由该第一粘合剂1粘接。即,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和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密合。另外,第一粘合剂1为例如、聚酰胺系、改性烯烃系或者聚酯系等粘合剂。

以下,对成形模塑部3的模塑成形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塑成形之前,进行通过包覆部件4将导体部9的周围覆盖的工序。然后,通过在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涂布第一粘合剂1等而设置。另外,第一粘合剂1优选以遍及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整个周向地设置。

然后,周围被包覆部件4覆盖的导体部9和端子8的连接部分配设于进行模塑成形的模具的内部。在此,在模具的内部配设有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到端子8的导体连接部81与对方侧连接部82之间的部分为止的区域。然后,通过使成形模塑部3的模塑树脂流入到模具的内部,使该模塑树脂固化,从而形成将端子8和导体部9的连接部分覆盖的模塑部3。

然后,在此,形成模塑部3的模塑树脂在经由设置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的第一粘合剂1粘合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固化,也就是说,形成模塑部3的模塑树脂在密合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固化。因此,抑制在模塑部3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之间形成能够成为液体的侵入路径的间隙。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中,因为在包覆部件4的中间部41与导体部9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弯曲导体部9(即,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的布线部分)。因此,在该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中,布线部分的柔软性优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一粘合剂1,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外周面与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之间侵入。即,该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100的止水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内周面与导体部9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粘合剂2,而能够更确实地抑制在模塑成形时形成模塑部3的模塑树脂从包覆部件4的端部42侵入到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塑部3的另一端部32以将包覆部件4的端部42的周围覆盖的方式形成。因此,例如与包覆部件将模塑部的外周面覆盖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模塑部3的外形变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6对第2实施方式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进行说明。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具备导体部9、端子8、模塑部3a、包覆部件4a、以及固定部件5。图3是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的侧方剖视图。图4是固定部件5的侧视图。图5是固定部件5的剖视图。图5是以图4的ii-ii线切断的剖视图。图6是对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在图3-6中,对与图1、2示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中的模塑部3a以及包覆部件4a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模塑部3以及包覆部件4不同的构成。另外,针对导体部9以及端子8,因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模塑部3a进行说明。模塑部3a是将端子8和导体部9的连接部分覆盖的部分。并且,在此,如图3所示,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从模塑部3a中的将导体连接部81的周围覆盖的部分朝端子8的相反侧突出,其厚度形成得比较薄。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以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接触到导体部9的外周面的状态覆盖导体部9的周围。另外,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周围被后述的包覆部件4a的端部42覆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塑部3a形成有卡止部61。在此,卡止部61形成于模塑部3a中的将导体连接部81的周围覆盖的比较大型的部分(即,模塑部3a中的除另一端部32以外的部分)的外周面上。卡止部61是能够与被形成于后述的固定部件5的被卡止部62卡止的部分。在此,卡止部61是在模塑部3a的外周面上遍及整个圆周方向地形成的凹状的凹部。

接着,对包覆部件4a进行说明。包覆部件4a包括弹性环状部43,弹性环状部43是形成于端部42的能弹性变形的部分,其内周面密合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

在此,弹性环状部43是在从自然状态的形状以内径变大的方式变形时会基于自身具有的弹力而要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部分。即,弹性环状部43是具有橡胶性质的部分。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要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弹性环状部43的弹性变形,从而包覆部件4a的端部42(即,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密合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

例如,包覆部件4a也可以是在端部42以其厚度变厚的方式形成的橡胶管。在包覆部件4a中的端部42形成为厚度比中间部41的部位厚的情况下,能够使端部42(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更强力地密合于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这样的包覆部件4a例如能通过使用模具的一体成型等而制得。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环状部43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此,弹性环状部43如上述那样以其厚度相比于中间部41的部位变厚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此,弹性环状部43的外径形成为大于中间部41的外径。并且,后述的固定部件5的按压面51接触于弹性环状部43中的中间部41侧的端面(以下,另一方侧端面432)。

另外,在此,处于自然状态的弹性环状部43的内径也可以构成为比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径小。在这种情况下,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更强地密合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弹性环状部43除了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密合以外,还密合于导体部9的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外周面。即,弹性环状部43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状态下弹性环状部43的内径小于导体部9的外径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确实地抑制包覆部件4a相对于导体部9的位置偏移。顺便说一下,在此,弹性环状部43构成为在轴向上的整个部分,弹性环状部43的内径小于导体部9的外径。由此,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密合于导体部9的外周面以及将导体部9的周围覆盖的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双方。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弹性环状部也可以构成为在密合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的部分和密合于导体部的外周面的部分其内径不同。另外,作为进一步其他例子,弹性环状部也可以只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密合。即,弹性环状部也可以构成为轴向上的整体部分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内径比导体部的外径大、且比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外径小。

接着,对固定部件5进行说明。固定部件5包括以将弹性环状部43中的朝向模塑部3a侧的面(在此,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a的方式接触的部分(以下,按压部50)。另外,在固定部件5形成有被卡止部62,被卡止部62在将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a的状态下卡止于卡止部61。

在此,固定部件5是包括多个(在此为2个)固定部件片5a且在多个固定部件片5a合体的状态下将弹性环状部43以及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侧的一部分的周围覆盖的环状的部件。另外,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构成为固定部件包括用铰链连结的多个固定部件片。

在此,在固定部件5形成有维持多个固定部件片5a的合体状态的合体维持部500。如图4、5所示,在此,合体维持部500包括卡爪501和卡止孔502。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固定部件片5a的内周面彼此以相对的状态相互接近,然后,卡爪501被收纳于卡止孔502。并且,通过被收纳于卡止孔502的卡爪501与卡止孔502的内缘部接触并卡合,从而维持2个固定部件片5a的合体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5例如也可以是比弹性环状部43硬的树脂制的部件等。这是为了将弹性环状部43朝模塑部3a侧按压。

并且,在此,此外,构成为固定部件5中的将弹性环状部43的周围覆盖的部分的内径比将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周围覆盖的状态的弹性环状部43的外径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多个固定部件片5a以在多个固定部件片5a之间安装有弹性环状部43的状态进行合体,从而能够沿着弹性环状部43的径向而向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侧按压弹性环状部43。即,在此,通过固定部件5,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更密合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以及导体部9的外周面。

在固定部件5形成有被卡止部62,被卡止部62能够与形成于模塑部3a的外周面上的卡止部61卡止。在此,如图3、4所示,被卡止部62形成于固定部件5的轴向上的一方端58侧的内周面。在此,被卡止部62在固定部件5的内周面侧呈凸状,形成为能够以被收纳于卡止部61内的状态钩挂于卡止部61。

另外,在此,如图3、4所示,在固定部件5的另一端59侧形成有按压部50,在按压部50形成有接触到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的按压面51。按压部50是在固定部件5的内周面侧中呈凸状的部分。按压部50的按压面51在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接触到模塑部3a的状态下将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朝向模塑部3a侧按压。由此,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被较强地按压于模塑部3a,抑制在一方侧端面431与模塑部3a形成可能成为液体的侵入路径的间隙。

在此,如图6所示,在未装配固定部件5时、且处于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接触到模塑部3a的状态的模塑部3a以及包覆部件4a中,构成为固定部件5的轴向上的一方端58到按压面51的尺寸比在从模塑部3a的一端部31朝向另一端部32的方向(即,模塑部3a的延伸方向)上的模塑部3a的凹状的卡止部61中的最靠近一端部31侧的部分到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为止的尺寸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装配固定部件5,按压部50的按压面51能够将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较强地朝模塑部3a侧按压。即,能够抑制在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与模塑部3a之间形成间隙。

以下,对制得本实施方式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进行将端子8和导体部9的连接部分覆盖的模塑部3a的模塑成形。然后,在形成模塑部3a后,包覆部件4a以将导体部9以及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周围覆盖的方式套于另一端部32。

然后,如图6所示,在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接触到模塑部3a的状态下,装配固定部件5。在此,如上所述,在未装配固定部件5时、且处于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接触到模塑部3a的状态的模塑部3a以及包覆部件4a中,构成为固定部件5的轴向上的一方端58到按压面51的尺寸比模塑部3a在模塑部3a的延伸方向上的凹状的卡止部61中的最靠近一端部31侧的部分到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为止的尺寸小。因此,在此,如图6所示,在将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朝模塑部3a侧按压的状态下,多个固定部件片5a从弹性环状部43的周围接近,由此固定部件5被装配。然后,通过固定部件5的被卡止部62和模塑部3a的卡止部61卡止,从而持续保持固定部件5的按压部50的按压面51将弹性环状部43的另一方侧端面432朝向模塑部3a按压的状态。由此,弹性环状部43的一方侧端面431密合于模塑部3a,能够抑制在一方侧端面431与模塑部3a之间形成可能成为液体的侵入路径的间隙。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因为在包覆部件4a的中间部41与导体部9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弯曲导体部9(即,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的布线部分)。因此,在该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中,布线部分的柔软性优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借由弹性环状部43的弹力而密合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所以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弹性环状部43的内周面与模塑部3a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之间侵入。即,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的止水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环状部43中的朝向模塑部3a侧的面(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a。另外,弹性环状部43中的朝向模塑部3a侧的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a的状态通过卡止部61和被卡止部62的卡止而持续保持。因此,能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一方侧端面431与模塑部3a之间侵入。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不必使用粘合剂也能对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进行止水。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8对第3实施方式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进行说明。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具备导体部9、端子8、模塑部3b、以及包覆部件4b。图7是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的侧方剖视图。图8是说明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说明图。在图7、8中,针对与图1-6示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中的模塑部3b以及包覆部件4b形成为与第1、2实施方式的模塑部3、3a以及包覆部件4、4a不同的构成。另外,针对导体部9以及端子8,因为与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模塑部3b进行说明。模塑部3b是将端子8和导体部9的连接部分覆盖的部分。在此,在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内周面接触到导体部9的外周面的状态下,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将导体部9的周围覆盖。

在此,如图7所示,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从将模塑部3b中的导体连接部81的周围覆盖的部分向端子8的相反侧突出,其厚度形成得较薄。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周围被后述的包覆部件4b的端部42覆盖。另外,在此,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包括以使另一端部32的厚度随着从模塑部3b的一端部31侧朝向另一端部32侧逐渐变薄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将包覆部件4b的弹性环状部43b套在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模塑部3b形成有卡止部61b。在此,卡止部61b形成于模塑部3b中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上。卡止部61b是能够与形成于后述的弹性环状部43b的被卡止部62b卡止的部分。在此,卡止部61b是在模塑部3b的外周面上遍及整个圆周方向地形成的凹状的凹部。

接着,对包覆部件4b进行说明。包覆部件4b包括弹性环状部43b,弹性环状部43b是形成于端部42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且其内周面密合于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

在此,弹性环状部43b是在以内径从自然状态的形状变大的方式变形时会根据自身具有的弹力要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部分。即,弹性环状部43b是具有橡胶性质的部分。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要复原到原来的形状的弹性环状部43b的弹性变形,从而使包覆部件4b的端部42(即,弹性环状部43b)的内周面密合于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例如包覆部件4b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是在端部42以其厚度变厚的方式形成的橡胶管。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环状部43b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此,弹性环状部43b如上所述以其厚度比中间部41的部位变厚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此,弹性环状部43b的外径大于中间部41的外径。

另外,在此,如图7所示,弹性环状部43b的内周面除了与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密合以外,还密合于导体部9的外周面。因此,自然状态的弹性环状部43b的内径也可以构成为小于导体部9的外径。更具体地,在此,弹性环状部43b包括在自然状态下外径小于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外径的部分(第一部分434)和外径小于导体部9的外径的部分(第二部分435)。在这种情况下,弹性环状部43b在第一部分434密合于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在第二部分435密合于导体部9的外周面。第一部分434和第二部分435在弹性环状部43b的轴向上排列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确实地抑制包覆部件4b相对于导体部9的位置偏移。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形成为在弹性环状部43b中省略第二部分435、即弹性环状部只密合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环状部43b形成有被卡止部62b,被卡止部62b能够与模塑部3b的卡止部61b卡止。在此,在弹性环状部43b的第一部分434的内周面侧形成有被卡止部62b。被卡止部62b在弹性环状部43b的内周面侧中呈凸状,形成为能够在被收纳于卡止部61b内的状态钩挂于卡止部61b。

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被卡止部62b形成于弹性环状部43b,被卡止部62b在弹性环状部43b中的朝向模塑部3b侧的面(在此,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b的状态下卡止于卡止部61b。

另外,在此,在自然状态的弹性环状部43b的轴向中从一方侧端面431到被卡止部62b为止的尺寸构成为比从模塑部3b中的将导体连接部81的周围覆盖的部分的另一端部32侧的面35到卡止部61b为止的尺寸大。因此,在卡止部61b和被卡止部62b卡止的状态下,弹性环状部43b的一方侧端面431较强地按压于模塑部3b的面35,能够抑制在弹性环状部43与塑模部3b之间形成间隙。

以下,对制得本实施方式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进行将端子8和导体部9的连接部分覆盖的模塑部3b的模塑成形。

然后,在形成模塑部3b后,包覆部件4b以将导体部9以及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周围覆盖的方式套设。具体地讲,包覆部件4b在导体部9插通到其内部的状态下沿导体部9的延伸方向朝模塑部3b侧移动。

然后,通过使形成于弹性环状部43b的被卡止部62b卡止于模塑部3b的卡止部61b,从而固定模塑部3b和包覆部件4b。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构成为从自然状态的弹性环状部43b的轴向上的一方侧端面431到被卡止部62b为止的尺寸比从模塑部3b中的将导体连接部81的周围覆盖的部分的另一端部32侧的面35到卡止部61b为止的尺寸大。因此,通过卡止部61b和被卡止部62b卡止,从而持续保持弹性环状部43b的一方侧端面431较强地按压于模塑部3b的面35的状态。

另外,在此,弹性环状部43b的内周面密合于模塑部3b的另一端部32的外周面以及导体部9的外周面。由此,能够抑制包覆部件4b相对于导体部9以及模塑部3b的位置偏移。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因为在包覆部件4b的中间部41与导体部9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弯曲导体部9(即,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的布线部分)。因此,在该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中,布线部分的柔软性优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环状部43b中的朝向模塑部3b侧的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b,从而抑制在一方侧端面431与模塑部3b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弹性环状部43b中的朝向模塑部3b侧的一方侧端面431按压于模塑部3b的状态通过卡止部61b和被卡止部62b的卡止而持续保持。其结果,能够更确实地抑制液体从一方侧端面431与模塑部3b之间侵入。即,在第3实施方式中,不必使用粘合剂,也能够对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200进行止水。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构成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300的部件数量增加。

<应用例>

也可以采用卡止部在模塑部的外周面上形成为凸状,被卡止部在固定部件的内周面侧或者弹性环状部的内周面侧形成为凹状的构成。

在第1实施方式中,包覆部件也可以由除了热收缩管以外的部件形成。例如,包覆部件也可以通过将内径比导体部的外径大的橡胶管的端部粘合于导体部的外周面而制得等。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省略了固定部件的构成。即,也可以是仅通过包覆部件的弹性环状部的弹力而使弹性环状部密合于模塑部的另一端部的外周面。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在各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范围中,也可以将以上所示的各个实施方式以及应用例自由地组合,或者将各个实施方式以及应用例适当地变形或者省略一部分来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粘合剂

100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

2第二粘合剂

200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

3模塑部

300带模塑部的布线部件

31一端部

32另一端部

3a模塑部

3b模塑部

4包覆部件

41中间部

42端部

43弹性环状部

4a包覆部件

4b包覆部件

5固定部件

50按压部

61卡止部

62被卡止部

8端子

9导体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