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6970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名称为:一种光电混合缆、申请号为:201610041959.9、申请日为:2016年01月22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属于光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4g网络、光纤到户、光纤到楼的发展,光纤光缆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然而,人们在希望光信号入户的同时,将电力一起提拱,这样更便于使用、使用户的成本更低。为此,国内外出现了多种结构的光电混合缆,如公开号为cn10332547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光电混合缆,它包括中心加强件(1)、光缆(2)、屏蔽电源线(3)、阻水带(4)和阻燃护套(5),阻燃护套(5)内部设置有阻水带(4),阻水带(4)内设置有至少一根光缆(2)、中心加强件(1)和多根屏蔽电源线(3),屏蔽电源线包括铜芯(7)、绝缘层(8)、屏蔽层(9)和护套(10),铜芯(7)位于屏蔽电源线(3)的中心,铜芯(7)外围依次设有绝缘层(8)、屏蔽层(9)和护套(10),中心加强件(1)位于阻燃护套(5)的中心处,光缆(2)和屏蔽电源线(3)均匀分布于中心加强件(1)与阻水带(4)形成的密闭空间内;这种复合缆的柔软性相对较差,并不能达到优良的抗反复弯曲的性能。

再如公开号为cn103366893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4g用馈线型光电混合缆,包括电缆外护套,所述电缆外护套包括绕包层(1),在所述绕包层(1)外设有铝焊接扎纹层(2),在所述铝焊接扎纹层(2)外设有外护层(3),在所述绕包层(1)内设有两组电单元(4)、两组光单元(5)和填充(6),所述电单元(4)和光单元(5)围绕填充(6)间或设置。这种结构由于光单元分开设置,故不易接续。

另外,上述文献公开的混合缆,电单元、光单元放在一起且没有有效的隔热措施。由于光纤使有温度极其有限,故使得电单元发热后,影响光信号的传输性能,使光纤的衰减显著增加,达到70度时,信号传输受阻,严重影响了通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揭示一种新型结构的光电混合缆,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实例中,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它包含有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将第一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包覆住的保护层、挤塑包覆在保护层上的护套层构成;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一电导体30、包覆在第一电导体外的第一绝缘层31;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二电导体40、包覆在第二电导体外的第二绝缘层41构成;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一光导10、包覆在第一光导外的第一紧包层11构成;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二光导20、包覆在第二光导外的第二紧包层21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的直径大于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形成的连线为第一纵线53;过保护层中心且与第一纵线相垂直的直线为第一横线51;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中心的连线为第二横线52,第二横线位于第一横线下方;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紧包层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烯;或者按重量份计,第一紧包层由以下原料组成:聚四氟乙烯:75~85份,二甲基苄基原醇:0.2~0.4份,碳酸铬:0.1~0.3份,2-溴-4-甲基苯酚:0.2~0.4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10份,型号为kh560的硅烷偶联剂:1~2份,型号为1010的抗氧化剂:0.5~1.0份,石蜡:3~5份,尼龙6:5~10份;所述第二紧包层的材料是和第一紧包层的材料相同的。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实例中,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横线相重叠。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实例中,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柔性填充物。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实例中,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之间具有隔热层。

本发明中,采用高耐热的第一紧包层、第二紧包层,使得电单元发热到90度时,光单元的信号传输依然正常;因此,扩大了电单元可传输的电力负荷量,节省了成本。

本发明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技术效果:结构简单、产品更柔软、更耐弯曲、温度适用范围更宽广,综合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实例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实例2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实例3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实例4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1

请见图1,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它包含有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将第一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包覆住的保护层、挤塑包覆在保护层上的护套层构成;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一电导体30、包覆在第一电导体外的第一绝缘层31;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二电导体40、包覆在第二电导体外的第二绝缘层41构成;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一光导10、包覆在第一光导外的第一紧包层11构成;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二光导20、包覆在第二光导外的第二紧包层21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的直径大于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形成的连线为第一纵线53;过保护层中心且与第一纵线相垂直的直线为第一横线51;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中心的连线为第二横线52,第二横线位于第一横线下方;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施实例中,第二横线位于第一横线下方,使得混合缆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实施实例2

请见图2,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它包含有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将第一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包覆住的保护层、挤塑包覆在保护层上的护套层构成;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一电导体30、包覆在第一电导体外的第一绝缘层31构成;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二电导体40、包覆在第二电导体外的第二绝缘层41;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一光导10、包覆在第一光导外的第一紧包层11构成;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二光导20、包覆在第二光导外的第二紧包层21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的直径大于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形成的连线为第一纵线53;过保护层中心且与第一纵线相垂直的直线为第一横线51;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横线相重叠;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间隙。

实施实例3

请见图3,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基本同实施实例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柔性填充物;所述柔性填充物是干式结构,如纱类、丝类、绳类物质,柔性填充物还可具有吸水性能;柔性填充物还可以是采用塑料制成的填充物质。

实施实例4

请见图4,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它包含有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将第一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第一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包覆住的保护层、挤塑包覆在保护层上的护套层构成;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一电导体30、包覆在第一电导体外的第一绝缘层31;第二电力传输单元由第二电导体40、包覆在第二电导体外的第二绝缘层41构成;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一光导10、包覆在第一光导外的第一紧包层11构成;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由第二光导20、包覆在第二光导外的第二紧包层21构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及第二电力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及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的直径大于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的直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之间具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由第一隔热单元61及第二隔热单元62构成,第一隔热单元61的一端与第二隔热单元62一端相连,第一隔热单元61的另一端与保护层的内壁相靠近,第二隔热单元62的另一端与保护层的内壁相靠近;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及第一隔热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及第二隔热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一隔热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第二隔热单元、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是相外切的,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与保护层的内壁是相内切的;第一光信号传输单元、第二光信号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与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之间的切点形成的连线为第一纵线53;过保护层中心且与第一纵线相垂直的直线为第一横线51;第一电力传输单元与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横线相重叠;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电力传输单元、第二电力传输单元下方与保护层之间具有柔性填充物;所述柔性填充物是干式结构,如纱类、丝类、绳类物质,柔性填充物还可具有吸水性能;柔性填充物还可以是采用塑料制成的填充物质。

上述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是一体形成的,所述隔热层可以是云母带等隔热材料,通过折叠形成;也可以是其它合适的材料。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的材料是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导的材料是g.652型光纤或g.653型光纤或g.654型光纤或g.655型光纤或g.656型光纤或g.657型光纤或om1型光纤或om2型光纤om3型光纤。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导的材料是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

进一步地,上述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导的材料是g.652型光纤或g.653型光纤或g.654型光纤或g.655型光纤或g.656型光纤或g.657型光纤或om1型光纤或om2型光纤om3型光纤。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包层的材料是聚氯乙烯或尼龙或聚四氟乙烯;或者按重量份计,第一紧包层由以下原料组成:聚四氟乙烯:75~85份,二甲基苄基原醇:0.2~0.4份,碳酸铬:0.1~0.3份,2-溴-4-甲基苯酚:0.2~0.4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10份,型号为kh560的硅烷偶联剂:1~2份,型号为1010的抗氧化剂:0.5~1.0份,石蜡:3~5份,尼龙6:5~10份;所述第二紧包层的材料是和第一紧包层的材料相同的。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包层的材料是聚氯乙烯或尼龙或聚四氟乙烯;或者按重量份计,第一紧包层由以下原料组成:聚四氟乙烯:75~85份,二甲基苄基原醇:0.2~0.4份,碳酸铬:0.1~0.3份,2-溴-4-甲基苯酚:0.2~0.4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10份,型号为kh560的硅烷偶联剂:1~2份,型号为1010的抗氧化剂:0.5~1.0份,石蜡:3~5份,尼龙6:5~10份;所述第二紧包层的材料是和第一紧包层的材料相同的。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导体的材料是铜或铝。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导体的材料是铜或铝。

上述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的材料都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

上述任一实施实例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材料是芳纶纱或铝带或阻水带或玻璃纤维带或玻璃纤维纱。

上述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层的材料是低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或低烟无卤聚乙烯或聚氯乙烯。

上述所述的一种混合结构光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填充物是阻水纱或阻水扎纱或聚丙烯填充绳。

本发明中,保护层有效地提供了阻水或增强抗拉力的作用。

本发明中的聚四氟乙烯、云母都具有优良的耐热、隔热性能,可以有效地隔绝电单元发出的热量的传导,使电单元在9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之间时,光导的衰减最大附加小于0.1db/km,达到了理想的光学传导性能,使成本更合理。

本发明中,第一紧包层/第二紧包层采用特殊配方的原材料时,能有效地隔绝热量,具体地检验结果如下:

温度(℃)8090100110120130140150

附加衰减最大值(db/km)0.020.030.040.050.050.060.080.09

因此,最大附加衰减不大于0.1db/km,该材料取得了良好的隔热效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构思可以按其他种种形式实施运用,它们同样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