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金端子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79632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五金端子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包塑用的五金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包塑的五金端子应用非常广泛,即五金端子部分注塑于塑胶内,只显露出五金端子的插接部,注塑于塑胶内的五金端子只起导通作用,由于五金端子使用时,插接部为受力部,强度要求高,厚度有标准范围使用要求,而注塑于塑胶内只起导通作用的五金端子的导通部不参与插接使用,强度要求比插接部低,厚度也可低于插接部。如果将导通部的厚度设与插接部厚度一样厚,虽然满足了插接部的使用要求,但企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如果将插接部的厚度设与导通部的厚度一样薄,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无法满足插接部的使用要求,产品质量难于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性能可靠、成本低的五金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五金端子,包括厚度一致的端子本体,所述端子本体包括插接部和与插接部连接的导通部,所述插接部由端子本体对折形成。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一种优化,上述插接部由端子本体水平对折形成;具体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插接部对应的端子本体左右两端、上端分别设置工艺连料一;

二、将插接部对应的端子本体水平对折;

三、将工艺连料一进行精密切除。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另一种优化,上述插接部由端子本体垂直对折形成;具体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插接部对应的端子本体上、下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工艺连料二;

二、将插接部对应的端子本体垂直对折;

三、将工艺连料二进行精密切除。

优选的,上述插接部先折弯90°,再折弯45°,然后再完成对折重叠。

优选的,插接部一半承载于第一下模镶件上,并且通过第一压料镶件压住,插接部另一半通过第一上模镶件下压折弯90°。

优选的,插接部一半承载于第二右下模镶件上,并且通过第二压料镶件压住,第二上模镶件下压驱动第二左下模镶件向右移动将折弯90°的插接部继续折弯45°。

优选的,插接部承载于第三下模镶件上,第三压料镶件下压将插接部折叠完成对折。

优选的,第二右下模镶件顶部左侧呈锐角状,第二左下模镶件顶部右侧设有圆弧凹槽。

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发明五金端子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增加工艺连料,并在插接部水平或垂直对折后将工艺连料精密切除,从而避免了因折叠产生的误差,这样就保证了五金端子的插接部折叠后的宽度误差保证在0.03mm以内,保证了五金端子的宽度精度;而且,插接部水平或垂直对折后,插接部厚度为导通部的两倍,保证了插接部的厚度要求,增大了插接部的强度,导通部的厚度为插接部厚度的一半,节省了材料,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五金端子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一五金端子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实施例一五金端子插接部对折前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实施例一五金端子插接部对折后未剪切工艺连料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五金端子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实施例二五金端子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实施例二五金端子插接部对折前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实施例二五金端子插接部对折后未剪切工艺连料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本发明插接部折弯90°时的模具加工图;

附图10是本发明插接部折弯90°后再折弯45°时的模具加工图;

附图11是本发明完成对折后的模具加工图。

附图符号说明:

1端子本体11插接部12导通部10工艺连料一20工艺连料二31第一下模镶件32第一上模镶件33第一压料镶件41第二右下模镶件42第二左下模镶件43第二上模镶件44第二压料镶件51第三下模镶件52第三压料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揭示的五金端子与塑胶包塑在一起,包括厚度一致的端子本体1,该端子本体1包括插接部11和与插接部11连接的导通部12,插接部11显露出来未包塑于塑胶内,起插接作用,导通部12包塑于塑胶内,起导通作用。

本实施例中,五金端子的插接部11和导通部12为一体结构,插接部11由端子本体1水平对折形成。

本实施例五金端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插接部11对应的端子本体1左右两侧、上端分别设置工艺连料一10;

二、将插接部11对应的端子本体1水平对折;

三、将端子本体工艺连料一10精密切除。

其中,插接部11一半承载于第一下模镶件31上,并且通过第一压料镶件33压住,插接部11另一半通过第一上模镶件32下压折弯90°,如附图9所示;插接部11折弯90°后,插接部11一半承载于第二右下模镶件41上,并且通过第二压料镶件44压住,第二上模镶件43下压驱动第二左下模镶件42向右移动将折弯90°的插接部11继续折弯45°,如附图10所示,为了顺利将插接部11折弯45°,第二右下模镶件41顶部左侧呈锐角状,第二左下模镶件42顶部右侧设有圆弧凹槽;插接部11折弯45°后,插接部11承载于第三下模镶件51上,第三压料镶件52下压将插接部11折叠完成对折,如附图11所示。

本实施例中,位于左右两端的工艺连料一10宽度相同,通过增加工艺连料一10,并在插接部11水平对折后将工艺连料一10精密切除,从而避免了因折叠产生的误差,这样就保证了五金端子的插接部折叠后的宽度误差保证在0.03mm以内,保证了五金端子的宽度精度;而且,插接部11水平对折后,插接部11厚度为导通部12的两倍,保证了插接部11的厚度要求,增大了插接部11的强度,导通部12的厚度为插接部11厚度的一半,节省了材料,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实施例二:如附图5-8所示,本实施例所揭示的五金端子及制造方法与实施例一中的五金端子及制造方法近似,不同之处为插接部11的对折结构和制造方法不同。

本实施例中,五金端子的插接部11由端子本体1垂直对折形成。

本实施例五金端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插接部11对应的端子本体上、下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工艺连料二20;

二、将插接部11对应的端子本体垂直对折;

三、将端子本体工艺连料二20精密切除。

本实施例中,位于上、下部左右两端的工艺连料二20宽度相同,通过增加工艺连料二20,并在插接部11垂直对折后将工艺连料二20精密切除。与实施例一相比,同样避免了因折叠产生的误差,同样保证了五金端子的插接部折叠后的宽度误差保证在0.03mm以内,保证了五金端子的宽度精度;插接部11垂直对折后,插接部11厚度同样为导通部12的两倍,同样保证了插接部11的厚度要求,增大了插接部11的强度,导通部12的厚度也为插接部11厚度的一半,同样节省了材料,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实现的优选方案,并非限定性穷举,在相同构思下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变换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