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5197发布日期:2019-03-05 19:3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在多个旋转方位相对接的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用于连接可携式电能储存装置与一充电装置或待供电装置的电连接装置,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开案第201618400号(对应案us9407024、wo16025392、cn106605338)所揭露者。其中对接的插头与插座各自具有两个环形的电源端子,当插头在相对于插座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对应的电源端子都能形成电连接以传输电能。

然而此种电连接装置仅能用于传输电能,无法同时传输信号,而不能满足需要传输信号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其中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传输电能及信号且能在多个旋转方位相对接的电连接装置。

于是,本发明电连接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包含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壳体、一第一电源端子及一第二电源端子。该第一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一中心轴、一围绕该第一中心轴设置的第一内围壁,及一位于该第一内围壁外侧并与该第一内围壁相间隔地围绕该第一中心轴设置的第一外围壁。该第一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一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的内壁面。该第二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一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的外壁面。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壳体、一第三电源端子及一第四电源端子。该第二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二中心轴,及一围绕该第二中心轴设置的第二外围壁。该第三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二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二绝缘壳体且与该第二外围壁相间隔地位于该第二外围壁内。该第四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二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二外围壁的内壁面。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在对接状态时,该第一中心轴与该第二中心轴相重合,该第二外围壁位于该第一内围壁与该第一外围壁之间,并使该第一电源端子与该第三电源端子相接触而电连接,以及该第二电源端子与该第四电源端子相接触而电连接,定义该第一外围壁的内壁面以及该第二外围壁的外壁面以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对接区,且每一对接区定义一组围绕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对接区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之一还包括多个分别布设于多个所述对接区的信号端子组,每一信号端子组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且各该信号端子组的信号端子分别对应各对接区的序列位置设置,位于每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汇流电连接在一起。而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另一个还包括至少一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的信号端子组,并使多个所述对接区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从而使该第二连接器能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多个所述对接区的总合中各个排序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形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连接器的全部对接区的全部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该第二连接器的全部对接区在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之一设有信号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二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对接区的全部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源端子和该第二电源端子各自包括一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的连接件,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一让位穿槽,该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多个让位穿槽,而且,设于该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各具有一板状接触部、一由该板状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一由该连接部延伸的尾部,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是朝该信号端子组的中间位置偏摆,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穿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源端子和该第二电源端子各自包括一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的连接件,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两个让位缺口,该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多个让位穿槽,而且设于该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各具有一板状接触部、一由该板状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一由该连接部延伸的尾部,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分成两部分分别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往远离该信号端子组的中间位置的方向朝两侧偏摆,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缺口及让位穿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源端子和该第二电源端子各自包括一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的连接件,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一让位缺口,该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多个让位穿槽,而且设于该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各具有一板状接触部、一由该板状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一由该连接部延伸的尾部,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往同一侧偏摆,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缺口及让位穿槽。

本发明电连接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包含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壳体、一第一电源端子及一第二电源端子。该第一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一中心轴、一围绕该第一中心轴设置的第一内围壁、一位于该第一内围壁外侧并与该第一内围壁相间隔地围绕该第一中心轴设置的第一外围壁,及一位于该第一中心轴处的柱体,且该柱体具有一与该第一内围壁的内壁面相间隔的外表面。该第一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一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的内壁面。该第二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一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的外壁面。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壳体、一第三电源端子及一第四电源端子。该第二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二中心轴、一围绕该第二中心轴设置的第二内围壁,及一位于该第二内围壁外侧并与该第二内围壁相间隔地围绕该第二中心轴设置的第二外围壁。该第三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二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二内围壁的外壁面。该第四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二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二外围壁的内壁面。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在对接状态时,该第一中心轴与该第二中心轴相重合,该柱体位于该第二内围壁内,该第二内围壁位于该第一内围壁内,且该第二外围壁位于该第一内围壁与该第一外围壁之间,并使该第一电源端子与该第三电源端子相接触而电连接,以及该第二电源端子与该第四电源端子相接触而电连接,定义该柱体的外表面以及该第二内围壁的内壁面以中心轴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内圈对接区,每一内圈对接区定义一组围绕该多个所述中心轴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对接区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之一还包括多个分别布设于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的信号端子组,每一信号端子组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且各该信号端子组的信号端子分别对应各内圈对接区的序列位置设置,位于每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汇流电连接在一起。而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另一个还包括至少一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的信号端子组,并使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从而使该第二连接器能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的总合中各个排序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形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连接器的全部内圈对接区的全部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该第二连接器的全部内圈对接区在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信号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二连接器的全部内圈对接区的全部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义该第一外围壁的内壁面以及该第二外围壁的外壁面以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外圈对接区,多个所述第二对接区的数量及位置与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相对应,且每一外圈对接区定义一组围绕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一个还包括多个分别布设于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的信号端子组,每一信号端子组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且各该信号端子组的信号端子分别对应各外圈对接区的序列位置设置,位于每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汇流电连接在一起。而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另一个还包括至少一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的信号端子组,并使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从而使该第二连接器能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的总合中各个排序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形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连接器的全部外圈对接区的全部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该第二连接器的全部外圈对接区在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信号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二连接器的其中一个外圈对接区的全部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源端子和该第二电源端子各自包括一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的连接件,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一让位穿槽,该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多个让位穿槽,而且,设于该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各具有一板状接触部、一由该板状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一由该连接部延伸的尾部,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是朝该信号端子组的中间位置偏摆,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穿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源端子和该第二电源端子各自包括一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的连接件,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两个让位缺口,该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多个让位穿槽,而且设于该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各具有一板状接触部、一由该板状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一由该连接部延伸的尾部,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分成两部分分别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往远离该信号端子组的中间位置的方向朝两侧偏摆,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缺口及让位穿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电源端子和该第二电源端子各自包括一适用于固定在一电路板的连接件,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一让位缺口,该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形成多个让位穿槽,而且设于该第一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各具有一板状接触部、一由该板状接触部延伸的连接部,及一由该连接部延伸的尾部,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往同一侧偏摆,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缺口及让位穿槽。

本发明电连接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是包含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壳体、一第一电源端子及一第二电源端子。该第一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一中心轴、一围绕该第一中心轴设置的第一内围壁、一位于该第一内围壁外侧并与该第一内围壁相间隔地围绕该第一中心轴设置的第一外围壁,及一位于该第一中心轴处的柱体,且该柱体具有一与该第一内围壁的内壁面相间隔的外表面。该第一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一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的内壁面。该第二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一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的外壁面。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壳体、一第三电源端子及一第四电源端子。该第二绝缘壳体具有一第二中心轴、一围绕该第二中心轴设置的第二内围壁,及一位于该第二内围壁外侧并与该第二内围壁相间隔地围绕该第二中心轴设置的第二外围壁。该第三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二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二内围壁的外壁面。该第四电源端子围绕该第二中心轴地设于该第二外围壁的内壁面。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在对接状态时,该第一中心轴与该第二中心轴相重合,该柱体位于该第二内围壁内,该第二内围壁位于该第一内围壁内,且该第二外围壁位于该第一内围壁与该第一外围壁之间,并使该第一电源端子与该第三电源端子相接触而电连接,以及该第二电源端子与该第四电源端子相接触而电连接,定义该柱体的外表面以及该第二内围壁的内壁面以中心轴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内圈对接区,每一内圈对接区定义一组围绕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定义该第一外围壁的内壁面以及该第二外围壁的外壁面以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外圈对接区,多个所述第二对接区的数量及位置与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相对应,且每一外圈对接区定义一组围绕该第一中心轴或第二中心轴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及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其中,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之一还包括多个分别布设于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及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的信号端子组,每一信号端子组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且各该信号端子组的信号端子分别对应各内圈对接区及各外圈对接区的序列位置设置,位于每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汇流电连接在一起。而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其中另一个还包括至少一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组成的信号端子组,并使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及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从而使该第二连接器能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多个所述内圈对接区及多个所述外圈对接区的总合中各个排序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形成电连接。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功效: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不仅能够传输电源且能同时传输信号。而且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能够在相对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而不限制在单一对接方位,能够让使用者将第二连接器插接至第一连接器时不用刻意将第二连接器旋转至单一特定位置,只要稍微对位即可插接,能够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直线所取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直线所取的立体剖视图;

图8至图13是类似图6的视图,说明信号端子的变化实施例;

图14是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设于一电源装置的立体图分解图;

图15是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图15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图17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0是该第四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1是沿图20中的xxi-xxi直线所取的立体剖视图;

图22是该第四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3是沿图22中的xxiii-xxiii直线所取的立体剖视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不完整的立体图;

图25是说明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不完整的立体图;及

图26是说明第六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的连接件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第一连接器

200第二连接器

1第一绝缘壳体

11第一内围壁

12第一外围壁

121对接区

13塑胶体

131凸点

14柱体

141金属加强件

142内圈对接区

15子电路板

2第一电源端子

21导电件

22弹性接触件

23连接件

231让位穿槽

232让位缺口

3第二电源端子

31接触件

32连接件

321让位穿槽

4检测端子

5第二绝缘壳体

51第二外围壁

511对接区

52第二内围壁

521内圈对接区

53绝缘体

54塑胶片

6第三电源端子

7第四电源端子

71导电件

711主体部

712加强部

72弹性接触件

8检测端子

9电源装置

a1第一中心轴

a2第二中心轴

sg1信号端子组

sg2信号端子组

sg3信号端子组

sg4信号端子组

s1信号端子

s11板状接触部

s12连接部

s13尾部

s2信号端子

s3信号端子

s4信号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包含一第一连接器100及一第二连接器200。

参阅图1至图4,该第一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绝缘壳体1、一第一电源端子2、一第二电源端子3、一检测端子4、多个信号端子组sg1。该第一绝缘壳体1具有一第一中心轴a1、一围绕该第一中心轴a1设置的第一内围壁11,及一位于该第一内围壁11外侧并与该第一内围壁11相间隔地围绕该第一中心轴a1设置的第一外围壁12。该第一电源端子2围绕该第一中心轴a1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11的内壁面。该第二电源端子3围绕该第一中心轴a1地设于该第一内围壁11的外壁面。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源端子2包括一导电件21、一设于该导电件21内的弹性接触件22及一连接该导电件21且适用于固定在电路板(未图示)的连接件23。该第二电源端子3包括一接触件31及一连接该接触件31且适用于固定在电路板的连接件32。检测端子4位于该第一中心轴a1上,并与该第一电源端子2相间隔。定义该第一外围壁12的内壁面以中心轴a1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对接区121,且每一对接区121定义多个围绕中心轴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多个对接区121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共有四个对接区121以旋转90度对称分布,且每一对接区121有四个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例如以图3所示方向的逆时针方向依序的排序为sp1、sp2、sp3、sp4,在四个对接区121中排序为sp1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以此类推,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有四个信号端子组sg1,分别设于四个对接区121,每一信号端子组sg1由与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s1组成,亦即,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信号端子组sg1由四个信号端子s1组成,而在每一对接区121的各序列位置皆设有信号端子s1。在各对接区121中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的一群信号端子s1,例如在各对接区121中排序为sp1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1共四个视为一群、排序为sp2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1共四个视为一群、排序为sp3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1共四个视为一群、排序为sp4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1共四个视为一群,位于每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1汇流电连接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例如通过电路板的导电迹线(未图示)汇流电连接在一起。该第一绝缘壳体1是以埋入式模制方式成型,而与该第一电源端子2、该第二电源端子3、该检测端子4及多个所述多个信号端子s1结合固定,其中每一信号端子组sg1以埋入式模制方式预先结合待形成第一绝缘壳体1的一部分的塑胶体13,在塑胶体13上形成有多个凸点131以增加与该第一绝缘壳体1的主结构的结合强度。各信号端子s1具有一板状接触部s11、一由该板状接触部s11延伸的连接部s12,及一由该连接部s12延伸的尾部s13。第一电源端子2的连接件23形成一让位穿槽232。第二电源端子3的连接件32形成多个让位穿槽321。让位穿槽232、321用以供对应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通过。

参阅图1、图5至图7,该第二连接器200包括一第二绝缘壳体5、一第三电源端子6、一第四电源端子7、一检测端子8及一信号端子组sg2。该第二绝缘壳体5具有一第二中心轴a2,及一围绕该第二中心轴a2设置的第二外围壁51。该第三电源端子6围绕该第二中心轴a2地设于该第二绝缘壳体5且与该第二外围壁51相间隔地位于该第二外围壁51内。该第四电源端子7围绕该第二中心轴a2地设于该第二外围壁51的内壁面。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电源端子7包括一导电件71及一设于导电件71内的弹性接触件72。导电件21由一主体部711及一加强部712组成,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711及加强部712组装在一起后再与第二绝缘壳体5以埋入式模制方式结合,但是在变化的实施例,主体部711及加强部712也可以是一体成形。在第二连接器200中的信号端子s2为弹性端子,并先以埋入式模制方式先结合一绝缘体53再组装到一塑胶片54,然后连同第三电源端子6、第四电源端子7的导电件71及检测端子8一起在形成该第二绝缘壳体5的埋入式模制制程中与该第二绝缘壳体5成形结合固定。最后再将第四电源端子7的弹性接触件72组装于导电件71内。

定义该第二外围壁51的外壁面以中心轴a2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对接区511,且每一对接区511定义一组围绕中心轴a2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多个对接区511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00对应第一连接器100同样共有四个对接区511以旋转90度对称分布,且每一对接区511有四个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例如以图6所示方向的顺时针方向依序的排序为sp1、sp2、sp3、sp4,在四个对接区511中排序为sp1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以此类推。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端子组sg2由与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四个信号端子s2组成且整组皆设在同一对接区511的各序列位置(sp1至sp4)。当该第一连接器100与该第二连接器200在对接状态时,该第一中心轴a1与该第二中心轴a2相重合,该第二外围壁51位于该第一内围壁11与该第一外围壁12之间,并使该第一电源端子2与该第三电源端子6相接触而电连接,以及该第二电源端子3与该第四电源端子7相接触而电连接,另配合参阅图3,同时第二连接器200的四个对接区511分别与第一连接器100的四个对接区121相对位,而使第二连接器200的分别位于sp1、sp2、sp3、sp4序列位置的四个信号端子s2与第一连接器100其中一对接区121中分别位于sp1、sp2、sp3、sp4序列位置的四个信号端子s1相接触而形成电连接。第二连接器200可以设于具有方形外壳的装置上(例如图14所示电源装置9),以限制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区511能与第一连接器100的对接区121能相对位,使用者只要能对准方形的位置而不限定各侧面要在哪个位置,都能使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在各序列位置sp1至sp4都有信号端子s1、s2形成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器20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0旋转四个方位,都能使第二连接器200的位于sp1、sp2、sp3、sp4序列位置的四个信号端子s2分别与第一连接器100的位于sp1、sp2、sp3、sp4序列位置的四个信号端子s1形成电连接。

在变化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信号端子组sg2的四个信号端子s2可以分别设在四个对接区511的不同序列位置,亦即,其中一对接区511设于排序为sp1的序列位置、其中一对接区511设于排序为sp2的序列位置、其中一对接区511设于排序为sp3的序列位置、其中一对接区511设于排序为sp4的序列位置。如此,当第二连接器20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0旋转不同方位对接时,四个对接区121、511的总合中各个排序(sp1、sp2、sp3、sp4)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s1、s2形成电连接。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例,例如图9至图11所示,信号端子组sg2的四个信号端子s2可以设于其中任两个对接区511的不同排序的序列位置,而分别位于sp1、sp2、sp3、sp4的序列位置上;例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二连接器200也可以有多个信号端子组sg2,两组、三组、四组都可以,当有多个信号端子组sg2时,位于相同排序的同一群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2会汇流电连接在一起。在一实施例,例如通过电路板的导电迹线(未图示)汇流电连接在一起。换言之,第二连接器200只要设有至少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信号端子s2(在本实施例为四个),且在多个所述多个对接区511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2,亦即四个对接区511的sp1序列位置(共四个视为同一群)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2、四个对接区511的sp2序列位置(共四个视为同一群)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2、四个对接区511的sp3序列位置(共四个视为同一群)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2、四个对接区511的sp4序列位置(共四个视为同一群)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2。从而使该第二连接器200能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100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多个所述多个(四个)对接区121、511的总合中各个排序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s1、s2形成电连接。亦即,能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位于对应序列位置的信号端子s1、s2导通即可。同理,亦可以使第二连接器200的四个对接区511的序列位置都设满信号端子s2,而在第一连接器100设有至少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信号端子s1,并使多个所述多个对接区121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1,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参阅图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外围壁12的外周呈圆形,且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外围壁51的外周呈圆形,而第二连接器200用以设于具有方形外壳的电源装置9,其中第二连接器200的四个对接区511分别对应电源装置9的四个侧面的位置设置,而第一连接器100可设在一方形凹槽(未附图)中,以在第二连接器200与第一连接器100对接时,藉由电源装置9的方形外壳与方形凹槽对位,使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区511与第一连接器100的对接区121(见图1)对位。由于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能够在相对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而不限制在单一对接方位,当使用者要将第二连接器200插接至第一连接器100时不用刻意将第二连接器200旋转至单一特定位置,只要稍微对位,例如藉由方形外壳与方形凹槽对位,即可使第一连接器100的电源端子2、3及信号端子s1与第二连接器200的电源端子6、7及信号端子s2形成电连接。

参阅图15与图16,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外围壁12的外周呈方形,且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外围壁51的外周亦呈方形,以能配合相对接。

参阅图17与图18,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外围壁12的外周呈三角形,且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外围壁51的外周亦呈三角形,以能配合相对接。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外围壁12的内壁面依照三角形的形状定义三个对接区121,第二外围壁51的外壁面也依照三角形的形状定义三个对接区511,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在三个方位可以任意对接。同理可推,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外围壁12的外周及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外围壁51的外周的形状可以变化为其他的多边形,例如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对接区的数量可以对应多边形的形状调整,并不限制。换言之,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的外轮廓为非圆形时,即可藉由外轮廓对位。当然每一信号端子组的数量也可以依据使用需求而调整,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参阅图19,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还增加内圈的信号端子组sg3、sg4。详细说明如下:

参阅图19至图21,在第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绝缘壳体1还具有一位于该第一中心轴a1处的柱体14,且该柱体14具有一与该第一内围壁11的内壁面相间隔的外表面。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柱体14取代第一实施例中所设置的检测端子4(见图1)的位置,且柱体14内设有金属加强件141。定义该柱体14的外表面以中心轴a1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内圈对接区142,每一内圈对接区142定义一组围绕中心轴a1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142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为方便说明起见,在此定义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在第一外围壁12的内壁面的对接区121为外圈对接区,内圈对接区142的序列位置的排序方式与外圈对接区121的排序方式相同于此不再重述。而且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还包括多个分别布设于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142的信号端子组sg3,同样地,每一信号端子组sg3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s3组成,且各该信号端子组sg3的信号端子s3分别对应各内圈对接区142的序列位置设置。在第四实施例中,每一信号端子组sg3设于一子电路板15上,再与柱体14结合固定。

参阅图19、图22与图23,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绝缘壳体5还具有一围绕该第二中心轴a2设置的第二内围壁52,且第三电源端子6围绕该第二中心轴a2地设于该第二内围壁52的外壁面。定义该第二内围壁52的内壁面以中心轴a2呈旋转对称地分布多个内圈对接区521,每一内圈对接区521定义一组围绕中心轴a2依序排列的序列位置,各序列位置对应一排序,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521位于相同排序的序列位置组成一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为方便说明起见,在此定义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在第二外围壁51的外壁面的对接区511为外圈对接区,内圈对接区521的序列位置的排序方式与外圈对接区511的排序方式相同于此不再重述。而且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器200还包括多个分别布设于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521的信号端子组sg4,同样地,每一信号端子组sg4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s4组成,且各该信号端子组sg4的信号端子s4分别对应各内圈对接区521的序列位置设置。

虽然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的各内圈对接区142、521的全部序列位置都设有信号端子s3、s4,但是可以理解地,在第二连接器200的信号端子s4的设置方式可以变化如同第一实施例中的信号端子s2的设置方式,只要设置至少一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s4组成的信号端子组sg4,并使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521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4即可;或者是变化第一连接器100的信号端子s3的设置方式如同第一实施例中的信号端子s2的设置方式,只要设置至少一由与一组序列位置相同数量的多个信号端子s3组成的信号端子组sg3,并使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142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s3即可,如此皆可使该第二连接器200能在相对于该第一连接器100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时,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142、521的总合中各个排序的序列位置上都有信号端子s3、s4形成电连接。当然,在变化的实施例,亦可以只在内圈对接区142、521设置信号端子s3、s4,而省去在外圈对接区121、511设置信号端子s1、s2。在另一变化的实施例,可使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521及多个所述多个外圈对接区511的各群同一排序的序列位置中至少一个设有一信号端子即可,以排序为s1的序列位置为例,在内圈对接区521及外圈对接区511总共有八个s1的序列位置为一群,八个之中至少有一个位置设有信号端子,以此类推,使s1至s4各群序列位置中至少设有一个信号端子。同理,也可以使第二连接器200的多个所述多个内圈对接区521及多个所述多个外圈对接区511的全部序列位置都设有信号端子,而在第一连接器100的内圈对接区142及外圈对接区121的s1至s4各群序列位置中至少设有一个信号端子。

参阅图24,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在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较,第一连接器100的信号端子s1的板状接触部s11的宽度加大,而且每一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相对于板状接触部s11的位置是朝该信号端子组sg1的中间位置偏摆,而较往中间位置集中,使得每一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的总和宽度小于板状接触部s11的总和宽度。为了方便说明起见,图24中只有示出一部分的部件,其余部件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由于第一电源端子2的连接件23和第二电源端子3的连接件32(见图2)上能形成让位穿槽231、321的地方有限,藉由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往中间位置偏摆以缩小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的总和宽度以能穿过对应的让位穿槽231、321,使得信号端子s1的尾部s13能与电路板电连接。而板状接触部s11的宽度加宽而能够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容许相对旋转角度的误差至大约5度,使得在旋转容许误差范围内第一连接器100的信号端子s1与第二连接器200的信号端子s2(见图1)能够形成电连接。

参阅图25与图26,本发明电连接装置的第六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大致相同,但是在第六实施例中,每一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分成两部分分别相对于板状接触部s11的位置往远离该信号端子组sg1的中间位置的方向朝两侧偏摆,具体而言,在第六实施例中,每一信号端子组sg1有四个信号端子s1且左右各两个信号端子s1的尾部s13分别往左右两侧偏摆,此外,该第一电源端子2的连接件23形成两个让位缺口232以供对应的一组信号端子组sg1的两部分尾部s13分别穿过,而且第二电源端子3的连接件32的让位穿槽321相较于第五实施例更往两端延伸而加长,以使每一让位穿槽321供对应的一组信号端子组sg1的尾部s13穿过。同样地,在第六实施例中,板状接触部s11的宽度加宽而能够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容许相对旋转角度的误差至大约5度,使得在旋转容许误差范围内第一连接器100的信号端子s1与第二连接器200的信号端子s2(见图1)能够形成电连接。在一变化的实施例,每一信号端子组的尾部亦可相对于板状接触部的位置往同一侧偏摆,而该第一电源端子的连接件在对应信号端子组的尾部偏摆的一侧形成一个让位缺口,以使各信号端子组的尾部穿过对应的让位缺口及让位穿槽。

综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不仅能够传输电源且能同时传输信号。而且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能够在相对旋转的多个方位对接而不限制在单一对接方位,能够让使用者将第二连接器200插接至第一连接器100时不用刻意将第二连接器200旋转至单一特定位置,只要稍微对位即可插接,能够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权利要求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