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以及功能扩展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012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人形机器人以及功能扩展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形机器人以及与人形机器人配合使用的功能扩展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娱乐、智能教育领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品更新迭代很快,但人形机器人中用于实现功能的硬件模块都是固定,硬件模块不便于,这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无法根据需要扩展人形机器人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人形机器人,其旨在解决人形机器人无法根据需要扩展功能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形机器人,包括机器本体、设于所述机器本体内的电控组件、至少一安装于所述机器本体并露出于所述机器本体的第一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与所述机器本体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底壳、至少一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底壳且一并外露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底壳和所述机器本体的第一电接触针以及用于电连接所述电控组件和各所述第一电接触针的电线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述人形机器人配合的功能扩展模块,包括功能器件本体以及能够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插接配合且与所述功能器件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与所述功能器件本体连接的安装座以及至少一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并与所述功能器件本体电连接的第二电接触弹针,一所述第二电接触弹针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插接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时分别与一所述第一电接触针电接触。

由于人形机器人具有第一电连接器,而第一电连接器能够连接功能扩展模块,这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某一功能时,将具有功能的功能扩展模块通过第二电连接器插接至一第一电连接器即可,这样,就使人形机器人扩展了功能,而当人形机器人不需要该功能时,则拔离功能扩展模块即可。因此,人形机器人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扩展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形机器人和功能扩展模块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形机器人中第一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功能扩展模块的分解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形机器人10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与人形机器人100配合的功能扩展模块200。

请参阅图3和图4,人形机器人100包括机器本体、电控组件、至少一第一电连接器120。其中,机器本体可以是人形机器人100的腹部、手臂、大腿等位置,在此不做限定。电控组件设于机器本体内,电控组件能够用于控制人形机器人100内各个电器的作用,其中,当功能扩展模块200安装至人形机器人100,该电控组件也能够控制功能扩展模块200中的功能器件本体210。第一电连接器120安装于机器本体并露出于机器本体,以便于功能扩展模块200上的第二电连接器220能够在外部直接与第一电连接器120插接配合。第一电连接器120包括第一电连接底壳121、至少一第一电接触针122以及电线束123,第一电连接底壳121与机器本体连接,各第一电接触针122安装于第一电连接底壳121且一并外露于第一电连接底壳121和机器本体,这样,便于第二电连接器220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电线束123设于机器本体内并用于电连接电控组件和各第一电接触针122,电线束123是至包括至少一条电导线,一电导线将一第一电接触针122电连接至电控组件。

请参阅图5和图6,功能扩展模块200包括功能器件本体210和第二电连接器220。功能器件本体210可以是超声波器件、红外传感器件或摄像头。第二电连接器220与功能器件电连接,且能够与第一电连接器120插接配合,具体地,第二电连接器220包括安装座221、至少一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安装座221与功能器件本体210连接的,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安装于安装座221并与功能器件本体210电连接,其中,一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在第二电连接器220插接于第一电连接器120时分别与一第一电接触针122电接触,也即是,当第二电连接器220插接于第一电连接器120时,一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分别与一第一电接触针122电接触,而当第二电连接器220拔离第一电连接器120时,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分别与相应的第一电接触针122解除电接触。

由于人形机器人100具有第一电连接器120,而第一电连接器120能够连接功能扩展模块200,这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某一功能时,将具有功能的功能扩展模块200通过第二电连接器220插接至一第一电连接器120即可,这样,就使人形机器人100扩展了功能,而当人形机器人100不需要该功能时,则拔离功能扩展模块200即可。因此,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人形机器人100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扩展功能。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人形机器人100中,第一电连接底壳121开设有插接槽1211,插接槽1211的槽口方向背离机器本体,插接槽1211用于与插接块222插接配合的,各第一电接触针122设于插接槽1211内。对应地,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的功能扩展模块200中,第二电连接器220包括安装座221、插接块222以及至少一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安装座221与功能器件本体210连接,插接块222与安装座221连接并能够与插接槽1211插接配合,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安装于插接块222并与功能器件本体210电连接,一第二电接触弹针223在插接块222插接于插接槽1211时分别与一第一电接触针122电接触。其中,安装座221和插接块222可由硬质绝缘材料制成。

由于人形机器人100的第一电连接底壳121开设有插接槽1211,功能扩展模块200的第二电连接器220具有插接块222,这样,在将一功能扩展模块200装配至一第一电连接器120的过程中,只需让插接块222插接配合至插接槽1211即可,连接过程简单快捷。此外,由于槽结构设于人形机器人100,在人形机器人100不需要拓展功能时,有利于减小人形机器人100的尺寸规格。

请参阅他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人形机器人100中,第一电连接器120包括与第一电连接底壳121连接并设于插接槽1211槽底的凸台124,各述第一电接触针122均外露于凸台124的台面,各第一电接触针122的针尖突出于插接槽1211的槽底。对应地,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的功能扩展模块200中,插接块222开设有用于容置凸台124的容置槽2221,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置于容置槽2221内。其中,由于各第一电接触针122的针尖突出于插接槽1211的槽底,这样,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置于容置槽2221内,而不需要将各第二电接触弹针223置于容置槽2221外,避免第二电接触弹针223突出于容置槽2221。

进一步地,请参阅他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人形机器人100中,插接槽1211的槽形中心对称,各第一电接触针122形成的图形中心对称且其中心线与插接槽1211的槽形的中心线重合。对应地,在本实施例的功能扩展模块200中,由于第二电接触弹针223的数量及位置关系与第一电接触针122对应设置,各第二电接触针形成的图形中心对称且其中心线与插接槽1211的槽形的中心线重合。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功能扩展模块200至少可以有两个角度方向插接至第一电连接器120。具体地,插接槽1211的槽形为矩形。

请参阅他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人形机器人100中,第一电连接器120还包括至少一安装于第一电连接底壳121并具有磁性的第一磁结构件125。对应地,请参阅他图5,在本实施例的功能扩展模块200中,第二电连接器220还包括安装于插接块222并与第一磁结构件125磁性连接的第二磁结构件224。这样,可通过第一磁结构件125与第二磁结构件224之间的磁性配合,可提高功能扩展模块200与第一电连接器120之间的连接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他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的人形机器人100中,第一电连接底壳121至少开设有一安装孔1212,安装孔1212的开设方向背离机器本体,一第一磁结构件125安装于一安装孔1212,第一磁结构件125的外表面与安装孔1212的孔口齐平。这样,有利于缩短第一磁结构件125和第二磁结构件224之间的间距,增强第一磁结构件125和第二磁结构件224之间的磁吸力。

更进一步地,各安装孔1212贯通第一电连接底壳121,各安装孔1212均包括沿背离机器本体方向依次布置的前磁孔和后磁孔,前磁孔的孔径小于所后磁孔的孔径;第一磁结构件125包括置于前磁孔内的前磁部1251以及与前磁部1251一体连接并置于后磁孔的后磁部1252。由于第一磁结构件125和第二磁结构件224是相互吸引的,第二磁结结构件会产生迫使第一磁结构件125离开机器本体的磁力,如第一磁结构件125与安装孔1212的大小相同,在反复对第一磁结构件125施加迫使其背离机器本体的磁力,会导致第一磁结构件125脱离安装孔1212,而基于此结构设计,后磁部1252将卡于后磁孔,能够确保第一磁结构件125不会脱离安装孔1212。

上述中,第一磁结构件125和第二磁结构件224均可以为永磁体。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