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散热型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8276发布日期:2018-08-10 20:4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散热型变压器,属于变压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铁芯(磁芯)以及外壳。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按用途可以分为:电力变压器和特殊变压器(电炉变、整流变、工频试验变压器、调压器、矿用变、音频变压器、中频变压器、高频变压器、冲击变压器、仪用变压器、电子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等)。

变压器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压器是否正常运行决定了供电质量的好坏。现有的变压器长期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散热性差,变压器温度过高必将影响变压器的正常运行,为此,现有变压器在外壳上固设有多个散热翅片用来提高散热效果。但是,散热翅片的散热效果有限,尤其是大功率、在夏天等温度较高的环境下运行的变压器,需要一种散热效率更高的变压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自散热型变压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散热型变压器,包括变压器外壳,所述变压器外壳的外侧固设有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变压器外壳的外部固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朝上,所述散热翅片的下端均位于凹槽的内部;所述变压器外壳的底部设置有风室,所述风室中设置有轴流风机,所述风室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多个l形连管,所述连管包括横管段和纵管段,所述横管段设置在纵管段的上方,所述凹槽的侧壁设置有与横管段相适配的安装孔,所述横管段的尾端设置在凹槽的内部,所述纵管段设置在凹槽的内部,所述横管段的尾端与纵管段的上端连通,所述横管段的首端与风室连通,所述纵管段的下端与凹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凹槽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高度低于安装孔的高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纵管段的正下方设置有自动排水装置,所述自动排水装置包括位于凹槽下方的竖管、封盖、位于竖管内部的弹簧、与竖管相适配的活塞,所述竖管的上端与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位于纵管段正下方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竖管的内腔连通,所述活塞设置在弹簧的正上方,所述弹簧的上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所述封盖与竖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封盖固定连接,所述竖管的侧壁设置有多个轴向排水口,所述轴向排水口的上端与竖管的上端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轴向排水口的下端延伸至竖管的下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水孔为圆孔,所述竖管为圆管,所述排水孔的孔径等于竖管的内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活塞与竖管的内径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散热翅片的三个外侧边上均设置有锯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散热翅片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变压器外壳的外侧壁还固设有控制轴流风机启停的温控开关。

本发明所述自散热型变压器通过对现有散热翅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再利用凹槽、连管、风室、轴流风机和温控开关的协同配合,使得凹槽中能够吹出集中程度高的冷风从而加速散热翅片的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再利用自动排水装置与溢流口配合,在保证凹槽中吹出的冷风具有足够的集中度时,还能够避免凹槽中的积水进入风室中损坏轴流风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自散热型变压器结构示意图(侧视状态);

图2为本发明所述自散热型变压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凹槽中积水超过溢流口时所述自动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散热翅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所示,所述自散热型变压器,包括变压器外壳1,所述变压器外壳1的外侧固设有多个散热翅片2,所述变压器外壳1的外部固设有环形凹槽3,所述凹槽3的槽口朝上,所述散热翅片2的下端均位于凹槽3的内部;所述变压器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风室4,所述凹槽3设置在风室4的外部,所述风室4中设置有轴流风机41,所述风室4与凹槽3之间设置有多个l形连管5,所述连管5包括横管段和纵管段,所述横管段设置在纵管段的上方,所述凹槽3的侧壁设置有与横管段相适配的安装孔,所述横管段的尾端设置在凹槽3的内部,所述纵管段设置在凹槽3的内部,所述横管段的尾端与纵管段的上端连通,所述横管段的首端与风室4连通,所述纵管段的下端与凹槽3的槽底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凹槽3的侧壁还设置有多个溢流口31,所述溢流口31的高度低于安装孔的高度。所述变压器外壳1的外侧壁还固设有控制轴流风机41启停的温控开关8。

所述自散热型变压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变压器外壳1,然后在散热翅片2的强化传热作用下与外界空气完成热交换。由于散热翅片2的散热效果有限,当变压器外壳1上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时,变压器外壳1上的温度升高到温控开关8设定值的上限时,轴流风机41启动,轴流风机41开始向风室4中鼓冷风,风室4的冷风通过连管5吹向凹槽3的内部,由于纵管段的存在,使得纵管段中吹出的冷风能够集中在凹槽3,在凹槽3的束缚、集中下,使得凹槽3中吹出的冷风能够定向吹向散热翅片2并与散热翅片2进行热交换形成热风,由于热空气的密度要小于冷空气,将冷风设置在热风的下方,有利于热风能够及时散逸;如果冷风位于热风的上方,冷风会形成风屏,阻碍热风向上散逸,不利于散热。由于凹槽3的束缚、集中下,吹出的冷风集中程度高,使得绝大部分的冷风会吹向散热翅片2,散热效果显著提高。当变压器外壳1上的温度下降到温控开关8设定值的下限时,轴流风机41停止运行,节能降耗。

当自散热型变压器处于户外时,遇到下雨天,会导致凹槽3的内部易产生积水7。当积水7上涨至溢流口31处时,通过溢流口31进行排水。所述溢流口31的高度低于安装孔的高度,使得积水7不易通过横管段进入到风室4。当降雨量非常大时,如若溢流口31数量太少,易导致排水速率小于进水速率,使得积水7的高度高于溢流口31;一旦当积水7的高度高于横管段,那么积水7易通过横管段进入到风室4,从而使得风室4中的轴流风机41存在被水浸的风险;如若溢流口31数量足够多,虽然排水速率高,避免积水7的高度高于溢流口31,但是也会造成过多的冷风从溢流口31处散逸,使得凹槽3中吹出的冷风集中程度有限。进一步地,所述纵管段的正下方设置有自动排水装置,所述自动排水装置包括位于凹槽3下方的竖管61、封盖62、位于竖管61内部的弹簧63、与竖管61相适配的活塞64,所述竖管61为圆管,所述竖管61的上端与凹槽3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凹槽3的槽底设置有位于纵管段正下方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为圆孔,所述排水孔的孔径等于竖管61的内径,所述排水孔与竖管61的内腔连通,所述活塞64设置在弹簧63的正上方,所述弹簧63的上端与活塞64固定连接,所述封盖62与竖管6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3的下端与封盖62固定连接,所述竖管61的侧壁设置有多个轴向排水口611,所述轴向排水口611的上端与竖管61的上端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轴向排水口611的下端延伸至竖管61的下端。在不下雨时,所述活塞64在弹簧63的作用下,活塞64将排水孔堵住,即使纵管段下端吹出的冷风作用到活塞64上使得活塞64向下运动一小段距离,由于所述轴向排水口611的上端与竖管61的上端之间设置有间隔,在活塞64的阻碍下,能够避免冷风从轴向排水口611处发生漏风,使得凹槽3中吹出的冷风能够集中。

当凹槽3中存在积水7时,当积水7上涨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积水7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得积水7作用到活塞64上的作用力要远大于纵管段中吹出的冷风作用到活塞64上的作用力;当活塞64在积水7的作用下运动到轴向排水口611上端的下方时,如图3所示,此时积水7会依次通过排水孔、竖管61上端的内腔然后从轴向排水口611处进行排水作业。当凹槽3中存在较多积水7时,积水7对活塞64上的作用力越大,使得活塞64向下运动的距离越大,活塞64挡住轴向排水口611的部分越小,也就是轴向排水口611的开口程度越大,排水速率也就越快。当积水7上涨至溢流口31处时,此时通过轴向排水口611和溢流口31同时进行排水,排水效率高,能够避免积水7通过横管段进入到风室4,同时由于自动排水装置的存在,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溢流口31的数量,使得凹槽3中吹出的冷风能够集中。所述活塞64与竖管61的内径之间为间隙配合,使得活塞64与竖管61内壁之间的阻力显著降低。随着凹槽3中的积水7不断地减少,活塞64在弹簧63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当活塞64的高度高于轴向排水口611上端的高度时,此时大部分积水7已经排出,剩余少量积水7在活塞64的阻碍下,不会从轴向排水口611处排出,剩下的少量积水7会通过活塞64与竖管61内壁之间的微小缝隙缓慢向下渗漏,直至积水7完全排干。当凹槽3中的积水7完全排干时,此时在弹簧63的作用下,活塞64将排水孔完全堵住,避免凹槽3在排水孔处发生漏风。由于在下雨天,在雨水的作用下能够加快变压器外壳1的散热,因此轴流风机41无须工作,纵管段中不会吹出冷风,也就不会干扰自动排水装置的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散热翅片2的三个外侧边上均设置有锯齿21。根据尖端热效应可知,锯齿21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翅片2的散热效率;而且锯齿21的存在还能够避免鸟类在散热翅片2处搭窝,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2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22。通孔22的存在,使得散热翅片2四周的流通性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高风冷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