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爆电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1801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爆电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元器件,特别涉及一种防爆电容。



背景技术:

在低压电力系统中,使用电容器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无功损耗。电容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坏甚至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轻则损坏配电设备,重则破坏建筑物并引起火灾。

本技术领域人员可知,电容器爆炸的主要原因为:电容器一般都有多个电容并联组成,当电容器中的电容被击穿或电容内部元件老化时,其工作会产生焦耳热,在这种情况下,电容的工作时间越长,其内部产生的热量就越多。但一个电容有过大的漏电流或击穿时,电容器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很大的热能,这些热能使电容器内的油或其他介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气体,这时电容器的壳体承受不了这种剧烈增大的压力,造成壳体损坏甚至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爆电容,其对电容壳体内的气压变化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电容不容易因内部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爆电容,包括圆柱形壳体、两个沿壳体轴向方向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极棒以及以两个电极棒为中轴卷在其外侧的电容芯,所述壳体内填充有电解液,所述电极棒的底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壳体顶部内套设有圆柱状的顶盖,所述电极棒的顶部穿出所述顶盖的顶部并耦接一组接线端子,所述顶盖的底部外缘设有一圈凸边,所述凸边点焊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极棒分为电极上段和电极下段,所述电极下段的顶部开设口嵌孔,所述电极上段的底部设有与嵌孔嵌合的嵌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容被击穿或电容内部器件老化的过程中,壳体内部产生大量气体而出现胀气,壳体内气压升高,在壳体内高压气体的作用下顶盖受到向上的力使凸边与壳体之间的焊点断开,顶盖向上滑动,波纹管被逐渐拉直,电极棒的电极上段随顶盖向上滑动,嵌孔与嵌块分离,从而使电极棒断开,电容损坏,不再工作,电容内的热量也将会逐渐降低、电极棒与电解液的反应停止,进而使电容内的气压停止上升,甚至气压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电容爆炸的情况产生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嵌孔呈漏斗形设置,所述嵌块包括圆锥部以及固定在圆锥部底端的圆柱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极上段上移的过程中,嵌块的圆锥部与嵌孔分离,嵌块的圆柱部沿嵌孔内壁滑动,壳体内的气压较小,嵌孔的圆柱部仍与嵌孔的内壁贴合,电极棒仍处于导通作用,电容仍可以正常工作;即使电压过大使圆柱部从嵌孔内脱出,在电容停止工作并且其温度降低至常态时,可以按压顶盖顶部,使嵌块的圆柱部伸入嵌孔并与嵌孔内壁贴合,使电容仍可以继续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圆柱部的底端成向下凸起的弧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圆柱部伸入嵌孔而不容易与嵌孔内壁发生摩擦而出现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顶端外套设有增加密封性的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顶部固定在所述顶盖的顶部外缘、底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顶盖与壳体连接处的密封性,随顶盖相对于壳体的上下滑动,波纹管进行伸缩,避免在顶盖移动的过程中,气体从顶盖与壳体之间的缝隙进出从而保证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波纹管由金属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刚性,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使电容在正常工作过程中,顶盖不容易带动电极上段上下移动而造成电极棒断开,以保证电容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顶边内缘设有与凸边相互配合的挡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顶盖能够沿壳体的侧壁上下滑动的同时又不容易与壳体脱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对电容壳体内的气压变化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电容不容易因内部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电极棒在较低的气压下就容易被拉断,电极棒断开,电容不再工作,电容内的热量也将会逐渐降低、电极棒与电解液的反应停止,降低了电容爆炸的情况产生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防爆电容的轴向半剖图;

图2为顶盖上移状态下防爆电容的轴向半剖图;

图3为防爆电容垂直轴向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挡边;2、电极棒;21、电极上段;22、电极下段;23、嵌孔;24、嵌块;241、圆锥部;242、圆柱部;3、电容芯;31、导电片;32、介质塑料片;4、绝缘套;5、接线端子;6、空腔;7、顶盖;71、凸边;8、波纹管;9、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防爆电容,如图1至3所示,包括圆柱形的壳体1、套设在壳体1顶端内的顶盖7、两个沿壳体1轴向方向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极棒2以及以两个电极棒2为中轴卷在其外侧的电容芯3。

其中,壳体1为铝质壳体1,顶盖7呈圆柱状设置并且其底端套设在壳体1内;电容芯3包括两个导电片31以及两片与导电片31交替设置的介质塑料片32,电容芯3的最内层为介质塑料片32、最外层为导电片31;电容芯3与顶盖7之间设置有空腔6,壳体1内填充有电解液;电极棒2为铍铜电极棒2、其外部套设有起绝缘作用的绝缘套4,电极棒2的底端固定在壳体1的底部,并且两根电极棒2分别通过穿设于绝缘套4下部的导线9与两片导电片31连通,两个电极棒2的顶部穿出顶盖7并耦接位于顶盖7上的一组接线端子5,两个电极棒2与顶盖7顶部固定连接。

电极棒2分为在空腔6处连接的电极上段21和电极下段22,电极下段22的顶部开设有漏斗形的嵌孔23,电极上段21的底部向下凸起有与嵌孔23相互嵌合的漏斗状的嵌块24,嵌块24包括圆锥部241以及固定在圆锥部241底端的圆柱部242。

为使顶盖7能够沿壳体1的侧壁上下滑动的同时又不容易与壳体1脱开,顶盖7的底部外缘一体成型有一圈凸边71,凸边71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焊点而点焊在壳体1的内壁上,壳体1的顶边内缘一体成型有与凸边71相互配合的挡边11。

为增加顶盖7与壳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壳体1的顶端外套设有一金属材料制成的波纹管8,波纹管8的顶部固定在顶盖7的顶部外缘,波纹管8的底部固定在壳体1的外壁上,随顶盖7相对于壳体1的上下滑动,波纹管8进行伸缩,避免在顶盖7移动的过程中气体从顶盖7与壳体1之间的缝隙进出从而保证密封性。

当电容被击穿或电容内部器件老化的过程中电极棒2与电解液反应容易产生大量的气体,并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容易造成电解液挥发、反应产生的气体膨胀,热量以及气体会使壳体1内的气压升高。此时,在壳体1内高压气体的作用下顶盖7受到向上的力使凸边71与壳体1之间的焊点断开,顶盖7向上滑动,波纹管8被逐渐拉直,电极棒2的电极上段21随顶盖7向上滑动,此时嵌块24的圆锥部241与嵌孔23分离,嵌块24的圆柱部242沿嵌孔23内壁滑动。

在顶盖7向上滑动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

一、壳体1内的气压较小,嵌孔23的圆柱部242仍与嵌孔23的内壁贴合,电极棒2仍处于导通作用,电容仍可以正常工作,当电容与通电回路断开连接时,电极棒2与电解液的反应停止、壳体1内部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壳体1内的气压有所下降,顶盖7向下滑动,波纹管8收缩,嵌孔23的圆柱部242仍与嵌孔23的内壁贴合,使电容可以继续被使用。

二、 当壳体1内的气体过多,气压过高时,电极上段21上移至嵌块24的圆柱部242从嵌孔23内脱出,从而使电极棒2断开,电容损坏,不再工作,电容内的热量也将会逐渐降低、电极棒2与电解液的反应停止,进而使电容内的气压停止上升,甚至气压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电容爆炸的情况产生的可能性。在电容停止工作并且其温度降低至常态时,可以按压顶盖7顶部,使嵌块24的圆柱部242伸入嵌孔23并与嵌孔23内壁贴合,使电容仍可以继续使用。为方便圆柱部242伸入嵌孔23而不容易与嵌孔23内壁发生摩擦而出现损伤,圆柱部242的底端成向下凸起的弧形设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