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突跳式温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054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到防水突跳式温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双金属片突跳式温控器是由碟形双金属片受热反向变形,推动推动杆,由推动杆推动连接动触头的簧片,实现动触头与定触头的通断。上述这些温控器开关组件是安装在一壳体内,壳体一端开口,双金属碟片置于开口端。由一底壳与双金属碟片接触,封盖且固定于壳体的开口端。与定触头和动触头连接的两个引线设成插接式,插接头是外露在壳体的顶端,这种温控器是不具备防水性能的。因此,行业中研发出具有防水功能的突跳式温控器,如专利号为201120358318.9提供的一种防水温控器,在常规的温控器上添加了外壳体,并在外壳与常规温控器的壳体之间灌注灌封胶,但该结构灌胶困难,灌胶不充分时影响其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水突跳式温控器,以保证突跳式温控器的防水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领域:

防水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具有一端开口、腔内安装有温控器开关组件的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开口端的底盖,以及套在所述壳体外的防水外壳,所述防水外壳设置有引线孔和注胶孔,所述温控器开关组件包括引出线,所述引出线从所述引线孔引出,所述防水外壳与所述底盖之间的间隙、防水外壳腔内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灌注有灌封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突跳式温控器的一种改进,所述注胶孔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水外壳顶面的顶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突跳式温控器的一种改进,所述注胶孔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水外壳侧面的侧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突跳式温控器的一种改进,所述侧孔至少设置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突跳式温控器的一种改进,所述防水外壳与所述底盖之间的间隙灌注的灌封胶为软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突跳式温控器的一种改进,所述防水外壳腔内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灌注的灌封胶为硬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防水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具有一端开口、腔内安装有温控器开关组件的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开口端的底盖,以及套在所述壳体外的防水外壳,所述防水外壳设置有引线孔和注胶孔,所述温控器开关组件包括引出线,所述引出线从所述引线孔引出,所述防水外壳与所述底盖之间的间隙、防水外壳腔内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灌注有灌封胶。通过在所述防水外壳上设置注胶孔,以降低所述防水外壳腔内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灌注灌封胶的难度,提高灌胶效率,并保证所述防水外壳腔内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间隙灌胶充分,使防水外壳与壳体结合紧密,从而保证防水外壳的防水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温控器开关组件,11.引出线,2.壳体,3.底盖,4.防水外壳,41.引线孔,42.顶孔,43.侧孔,5.灌封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所示,防水突跳式温控器,包括具有一端开口、腔内安装有温控器开关组件1的壳体2,固定于所述壳体2开口端的底盖3,以及套在所述壳体2外的防水外壳4,所述防水外壳4设置有引线孔41和注胶孔,所述温控器开关组件1包括引出线11,所述引出线11从所述引线孔41引出,所述防水外壳4与所述底盖3之间的间隙、防水外壳4腔内与所述壳体2之间的间隙灌注有灌封胶5。通过在所述防水外壳4上设置注胶孔,以降低所述防水外壳4腔内与所述壳体2之间的间隙灌注灌封胶5的难度,提高灌胶效率,并保证所述防水外壳4腔内与所述壳体2之间的间隙灌胶充分,使防水外壳4与壳体2结合紧密,从而保证防水外壳4的防水保护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注胶孔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水外壳4顶面的顶孔42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水外壳4侧面的侧孔43,所述侧孔43至少设置两个。通过在所述防水外壳4的顶孔42和侧孔43注胶,以进一步保证灌胶充分。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外壳4与所述底盖3之间的间隙灌注的灌封胶5为软胶。

作为优选,所述防水外壳4腔内与所述壳体2之间的间隙灌注的灌封胶5为硬胶。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