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波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8220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波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滤波电感器。



背景技术:

当今的电子产品都以符合小型化,高性能,高精度等为目标,使得电路元件分布密度过高,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然而更多的元件挤在很小的空间当中,增加了干扰的机会,其中以电磁干扰(EMI)及杂讯最令人感到困惑。

EMI的抑制对象主要分为传导性与辐射性电磁干扰,辐射性EMI一般仅以遮蔽、接地等方式来解决,而传导性EMI是经由电源线来传递杂讯的,故连接在同一个电力系统的电气装置所产生的EMI会经由电源线彼此相互干扰。

为对于传导性EMI做有效的管制,就需要设计滤波电感器来加以防治,即本发明的初衷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滤波电感器装配过程繁琐,同时由于用于装配线圈的底座为对称形状,导致装配过程中无法快速确定装配线圈的正确装配方向,而组装方向的差异对EMI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滤波电感器装配过程繁琐,同时由于用于装配线圈的底座为对称形状,导致装配过程中无法快速确定装配线圈的正确装配方向的问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电感 器,包括底座、环形铁芯和缠绕在所述环形铁芯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所述底座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内表面且与所述底座一体化形成的隔片;

设置在所述底座外表面,且靠近所述底座的任一条边的定位部件;

所述环形铁芯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隔片隔开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

可选地,所述第一线圈的由所述环形铁芯上的第一起点绕至所述环形铁芯上的第一终点;

所述第二线圈以所述环形铁芯上的第二起点绕至所述环形铁芯上的第二终点;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彼此隔开。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边长小于或等于23mm、高度小于11mm。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件为直径小于或等于3.5mm的圆柱体。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件的圆心距所述底座的中心的距离为8mm。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上,底座上设置有一体化成型的隔片,同时在底座的非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定位部件。与底座一体成型的隔片省去了装配线圈后,再单独装配隔片的程序,简化了滤波电感器的装配过程。另一方面,定位部件的设置使得装配人员能够快速确定线圈的正确装配方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内表面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外表面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内表面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外表面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的侧视图;

图8-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环形铁芯上的绕线方式实物展示图;

图8-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在滤波电感器的环形铁芯上的绕线方式的示意图;

图9-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的滤波电感器的环形铁芯上的绕线方式实物展示图;

图9-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的滤波电感器的环形铁芯上的绕线方式的示意图;

图10-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的滤波电感器的环形铁芯的主视图;

图10-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的滤波电感器的环形铁芯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7均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7,该滤波电感器包括底座101、环形铁芯102和缠绕在所述环形铁芯102上的第一线圈103和第二线圈104;

所述底座101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内表面且与所述底座一体化形成的隔片105;

设置在所述底座101外表面,且靠近所述底座的任一条边的定位部件106(如图3中所示);

所述环形铁芯102安装在所述底座101上,且所述隔片105隔开所述第一线圈103和所述第二线圈104。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底座101为对称的结构,然而从底座101不同边引出的线路却与不同的线路连接,例如,如图5所示,从ab边引出的线路和从cd边引出的线路连接至不同的电路中,则在将环形铁芯装配至该底座的过程中,需要分辨出哪一端是ab所在的边,哪一边是cd所在的边,在底座的外表面设置定位部件106则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区分出底座的不同边。例如,如图5所示,将定位部件106安装在靠近ab边的位置,使得工作人员在装配环形铁芯102时,能够快速确定出ab边的位置,从而确定将环形铁芯102的哪一面紧贴底座101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上,底座101上设置有一 体化成型的隔片105,同时在底座的非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定位部件106。与底座一体成型的隔片省去了装配线圈后,再单独装配隔片的程序,简化了滤波电感器的装配过程。另一方面,定位部件106的设置使得装配人员能够快速确定线圈的正确装配方向。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图8-2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03的由所述环形铁芯102上的第一起点801绕至所述环形铁芯102上的第一终点802;

所述第二线圈104以所述环形铁芯102上的第二起点803绕至所述环形铁芯102上的第二终点804;上述的线圈的缠绕方式如图8-1所示,从起始线(即图8-1中箭头起始的位置)缠绕至结束线(即图8-1中箭头结束的位置);

所述第一线圈103和所述第二线圈104彼此隔开。

作为对比,图9-1和图9-2是现有的线圈的绕线方式,如图9-2所示,两个线圈均从铁芯的中间点901和902开始向两个方向缠绕,具体地,如图9-1的中所示,从中间点开始,分别缠绕至起始线(即图9-1中箭头起始的位置)所在位置和结束线(即图9-1中箭头结束的位置)所在位置。由于图9-1和图9-2中所示缠绕方式中,每一线圈包括了两个缠绕方向,缠绕过程较复杂,不利于进行自动化缠绕。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线圈按照图8-1和图8-2中所示的缠绕方式形成,每个线圈均只包含一个缠绕方向,便于进行自动化管理,采用机器进行缠绕,从而节约了人力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如图8-1和图8-2中所示的绕线方式可以满足自动化穿线的要求,从而采用自动化绕线形成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在上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底座的边长小于或等于23mm、高度小于11mm。

所述定位部件为直径小于或等于3.5mm的圆柱体。

所述定位部件的圆心距所述底座的中心的距离为8mm。

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线圈为漆包圆铜线)的使用条件为:

输入电压:AC170-270V,输入功率:75W;

磁芯规格:T16×9.5×5;

铜线规格:0.25mm;

绕线圈数:100Ts;

电感规格:35mH min@1KHz 1V

电感规格:35mH min@200KHz 1V

外围尺寸:最大尺寸为23mm(长)×23mm(宽)×11mm(高)mm;

EMI性能:符合欧洲EN55013标准。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电感器的长(图1或图4中的A)最大尺寸为23mm,宽(图1或图4中的B)最大尺寸为23mm。底座上作为装配的孔(图5中的a、b、c和d)之间的距离及公差尺寸为E=18±0.2mm,F=19±0.2mm,C=9.50mm,D的最大尺寸为11mm。定位部件的直径为3.50mm。

图10-1和图10-2分别是环形铁芯102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如图10-1所示,环形铁芯102的内环直径G的最小尺寸为8.5mm,外环直径H的最大尺寸为17mm,如图10-2所示,环形铁芯102的高度I的最大值为5.9mm。

以上所描述的电子设备等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 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