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压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6201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压互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压互感器。



背景技术:

电压互感器用来变换线路上的电压,主要是用来给测量仪表和继电保护装置供电,用来测量线路的电压、功率和电能,或者用来在线路发生故障时保护线路中的贵重设备、电机和变压器。在物理实验中常采用电压互感器辅助进行线路测量。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目前的电压互感器原边接线复杂、不便,影响线路检测的效率;同时在副边短路时,无法实现自动报警,容易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压互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压互感器原边接线复杂、不便,影响线路检测的效率;同时在副边短路时,无法实现自动报警,容易造成危险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原边的快速接线,操作简单便捷,有助于提高线路检测效率;当副边发生短路时,能够够快速切断副边线路,同时能够实现自动报警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压互感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前侧安装有报警装置,所述外壳体内部安装有铁芯,所述铁芯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缠绕有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所述外壳体内壁两侧安装有原边熔断器和副边熔断器,所述原边熔断器与所述原边绕组电连接,所述副边熔断器与所述副边绕组电连接;所述外壳体上端安装有快速接头,所述快速接头与所述原边熔断器电连接;所述外壳体一侧安装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内部安装有副边接线柱,所述副边接线柱与所述副边熔断器电连接;

所述报警装置包括报警箱、电磁铁,所述报警箱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前侧,所述报警箱内部两侧安装有蓄电池、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与所述副边熔断器电连接;所述报警箱表面安装有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报警箱内顶部安装有固定导电片和报警弹簧,所述固定导电片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报警弹簧端部安装有活动导电片,所述活动导电片与所述报警器电连接;

所述快速接头包括接线外壳、原边接线柱,所述接线外壳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端,所述接线外壳内部滑动安装有所述原边接线柱,所述原边接线柱上部设置有穿线孔,所述原边接线柱底部安装有接线导电片,所述接线导电片与所述原边熔断器电连接;所述原边接线柱外侧设置有接线弹簧,所述接线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接线导电片和所述接线外壳相连接。

采用上述一种电压互感器,本装置应用于10KV的供电系统中,拉动所述原边接线柱,克服所述接线弹簧的弹力,使所述原边接线柱上部的穿线孔漏出,将待测线路的连线从所述穿线孔穿过,放开所述原边接线柱,在所述接线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原边接线柱随着所述接线导电片下降,对待测线路的连线进行压紧,从而实现所述连接套与待测线路的连接,操作简单便捷,有助于提高线路检测效率;装置正常工作时,副边电路处于连通状态,此时所述电磁铁带电,通过磁吸力克服所述报警弹簧的弹力,使所述活动导电片与所述固定导电片脱离,所述报警器与所述蓄电池构成的回路处于断开状态,当副边电路触电短路时,所述副边熔断器断开,此时所述电磁铁失电,利用所述报警弹簧的弹力带动所述活动导电片上升,使所述活动导电片与所述固定导电片接触,使所述蓄电池和所述报警器构成的回路连通,通过所述报警器进行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对线路进行检测维修。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体下端安装有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纵向两侧设置有侧面支撑板。

作为优选,所述外壳体上端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和所述外壳体采用陶瓷烧结一体化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箱一侧设置有密封紧固塞,且所述密封紧固塞内部设置有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接线外壳采用陶瓷制成,且与所述外壳体一体化成型,所述原边接线柱上端安装有绝缘盖。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导电片共有两个,且对称分布,所述报警弹簧位于所述固定导电片之间,所述活动导电片位于所述固定导电片下方。

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穿线孔实现原边接线柱与待检测线路的连接,在接线弹簧的弹性作用下,通过接线导电片带动原边接线柱下降,实现原边接线的紧固,接线操作简单便捷,有助于提高线路检测效率;

2、副边电路发生短路时,副边熔断器断开,电磁铁失电,活动导电片在报警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上升与固定导电片接触,从而使蓄电池和报警器形成回路,通过报警器实现自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排除线路故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报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接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安装底座;101、侧面支撑板;102、散热片;2、外壳体;3、报警装置;301、报警器;302、报警箱;303、固定导电片;304、报警弹簧;305、活动导电片;306、电磁铁;307、蓄电池;4、快速接头;401、接线外壳;402、原边接线柱;403、绝缘盖;404、穿线孔;405、接线弹簧;406、接线导电片;5、保护箱;6、密封紧固塞;7、副边接线柱;8、原边熔断器;9、铁芯;10、原边绕组;11、副边熔断器;12、副边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压互感器,包括外壳体2,外壳体2前侧安装有报警装置3,当副边电路短路时,通过报警装置3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外壳体2内部安装有铁芯9,铁芯9的上端和下端分别缠绕有原边绕组10和副边绕组12;外壳体2内壁两侧安装有原边熔断器8和副边熔断器11,原边熔断器8与原边绕组10电连接,副边熔断器11与副边绕组12电连接,通过原边熔断器8对待测电路起到保护作用,通过副边熔断器11对副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外壳体2上端安装有快速接头4,快速接头4与原边熔断器8电连接,通过快速接头4能够实现装置与待测电路的快速链接;外壳体2一侧安装有保护箱5,保护箱5内部安装有副边接线柱7,副边接线柱7与副边熔断器11电连接;

报警装置3包括报警箱302、电磁铁306,报警箱302固定安装在外壳体2前侧,报警箱302内部两侧安装有蓄电池307、电磁铁306,电磁铁306与副边熔断器11电连接;报警箱302表面安装有报警器301,报警器301与蓄电池307电连接;报警箱302内顶部安装有固定导电片303和报警弹簧304,固定导电片303与蓄电池307电连接;报警弹簧304端部安装有活动导电片305,活动导电片305与报警器301电连接;

快速接头4包括接线外壳401、原边接线柱402,接线外壳401固定安装在外壳体2上端,接线外壳401内部滑动安装有原边接线柱402,原边接线柱402上部设置有穿线孔404,原边接线柱402底部安装有接线导电片406,接线导电片406与原边熔断器8电连接;原边接线柱402外侧设置有接线弹簧405,接线弹簧405的两端分别与接线导电片406和接线外壳401相连接。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外壳体2下端安装有安装底座1,通过安装底座1便于实现装置的安装,安装底座1纵向两侧设置有侧面支撑板101,通过侧面支撑板101能够起到辅助支撑作用,有助于保证装置平稳性;

外壳体2上端设置有散热片102,散热片102和外壳体2采用陶瓷烧结一体化成型,能够起到绝缘作用和散热作用,有助于保证装置的使用性能;

保护箱5一侧设置有密封紧固塞6,且密封紧固塞6内部设置有通孔,能够实现装置与检测电路的连接,同时起到密封紧固作用,防止由于外力造成线路连接松动;

接线外壳401采用陶瓷制成,且与外壳体2一体化成型,原边接线柱402上端安装有绝缘盖403,便于拉动原边接线柱402,从而快速实现装置与待测电路的连接;

固定导电片303共有两个,且对称分布,报警弹簧304位于固定导电片303之间,活动导电片305位于固定导电片303下方,在副边电路短路时,能够保证活动导电片305与固定导电片303充分接触,为实现自动报警提供可能。

采用上述结构,本装置应用于10KV的供电系统中,拉动原边接线柱402,克服接线弹簧405的弹力,使原边接线柱402上部的穿线孔404漏出,将待测线路的连线从穿线孔404穿过,放开原边接线柱402,在接线弹簧405的弹力作用下,原边接线柱402随着接线导电片406下降,对待测线路的连线进行压紧,从而实现连接套与待测线路的连接,操作简单便捷,有助于提高线路检测效率;装置正常工作时,副边电路处于连通状态,此时电磁铁306带电,通过磁吸力克服报警弹簧304的弹力,使活动导电片305与固定导电片303脱离,报警器301与蓄电池307构成的回路处于断开状态,当副边电路触电短路时,副边熔断器11断开,此时电磁铁306失电,利用报警弹簧304的弹力带动活动导电片305上升,使活动导电片305与固定导电片303接触,使蓄电池307和报警器301构成的回路连通,通过报警器301进行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对线路进行检测维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