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及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7696发布日期:2018-06-12 21:4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及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型接触器,特别涉及一种在密封型接触器内部使用的连接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直流密封型接触器的封装结构是采用环氧树脂与铁杯形成一个密封腔体,密封腔体内部包含线圈等组件。目前密封型接触器的连接轴作为密封性接触器内部关键动作结构,要求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性能稳定和适合批量性生产。现有密封接触器使用较多的连接方式是用卡簧及焊接的方式将所有零件固定安装在轴上,目前较多运用的还是卡簧固定。

如图1所述,在连接轴1上设有上卡簧5和下卡簧6,触点连片固定在连接轴1的上端,触点连片4的一侧抵靠在上卡簧5上,另一侧设有弹簧3,弹簧3抵靠在垫片2上,现有密封型接触器的结构大多采用这种结构。这种连接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轴加工控制难度高,需考虑和卡簧配合间隙;2)卡簧装配在复杂的工作条件下容易脱落造成接触器功能失效(接触器要经受10-30G的冲击震动试验检测);3)经实际使用发现连接片以上的固定卡簧偶然会出现脱落、使用寿命短等现象,影响接触器的使用安全。

而采用焊接方式固定的缺点是:1)需要大功率的焊接设备,并需专业人员操作;2)操作过程复杂,实现大批量自动化生产成本较高;3)焊接过后必须要对焊接位置处理(去焊接渣)防止带入到接触器内部。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结构,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方便、不会使连接片脱落的连接轴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包括连接轴轴体,所述连接轴轴体的一端设有卡簧槽,所述卡簧槽用于卡接卡簧,所述连接轴轴体另一端的端部中央设有铆接槽孔,所述铆接槽孔用于实现冲压铆接。

优选的,所述铆接槽孔的侧壁厚为0.3-0.6mm。

优选的,所述铆接槽孔位于所述连接轴固定触点连接片的一端。

本专利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连接轴连接触点连接片的结构,包括连接轴轴体、触点连接片、弹簧、垫片,所述触点连接片位于所述连接轴轴体上,所述连接轴轴体远离所述触点连接片的一端设有卡簧槽,所述卡簧槽内设有卡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接轴轴体上,所述弹簧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垫片上,所述垫片与所述连接轴轴体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抵靠在所述触点连接片上,所述连接轴轴体靠近所述触点连接片的一端端部的中心设有铆接槽孔,所述铆接槽孔的侧壁向外撑开使所述触点连接片铆接固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及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连接轴在靠近触点连接片的一端的中心设在铆接槽孔,在接触器进行组装时,可直接通过冲压件冲压铆接槽孔,这样就会使铆接槽孔的侧壁向外撑开将触点连接片铆接固定,铆接槽孔的侧壁与连接轴为整体结构,因此不会脱离,可防止此位置连接失效情况的发生,而且采用这种方式铆接槽孔的加工较为方便,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低成本自动化; 同时采用这种结构能降低人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减少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轴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1、连接轴轴体;2、垫片;3、弹簧;4、触点连接片;5、卡簧;6、卡簧;7、卡簧槽;8、铆接槽孔侧壁;9铆接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2、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型接触器内部连接轴,其包括连接轴轴体1,在连接轴轴体1一端设有卡簧槽7,卡簧槽7用于卡接卡簧6,在连接轴轴体1另一端的端部中央设有铆接槽孔9,铆接槽孔9用于实现冲压铆接。为了便于冲压,同时为了保证连接强度,铆接槽孔9的侧壁厚设置为0.3-0.6mm。为了便于触点固定片4的连接,铆接槽孔9应位于连接轴轴体1固定触点连接片的一端。

采用在连接轴结构对接触器内的触点连接片进行固定时,将各零件组装好后放入冲压设备中,将设有铆接槽孔9的一端通过冲床冲头冲击,使其向外涨开这样就能达到将触点固定片铆接固定的效果。

如图3所示,本专利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连接轴连接触点连接片的结构,包括连接轴轴体1、触点连接片4、弹簧3、垫片2,触点连接片4位于连接轴轴体1上,连接轴轴体1远离触点连接片的一端设有卡簧槽7,卡簧槽7内设有卡簧6,弹簧3套设在连接轴轴体1上,弹簧3的下端抵靠在垫片2上,垫片2与连接轴轴体1固定连接,弹簧3的上端抵靠在触点连接片4上,连接轴轴体1靠近触点连接片4的一端端部的中心设有铆接槽孔9,铆接槽孔9的侧壁8向外撑开使触点连接片铆接固定。

该连接轴在靠近触点连接片的一端的中心设在铆接槽孔,在接触器进行组装时,可直接通过冲压件冲压铆接槽孔,这样就会使铆接槽孔的侧壁向外撑开将触点连接片铆接固定,铆接槽孔的侧壁与连接轴为整体结构,因此不会脱离,可防止此位置连接失效情况的发生,而且采用这种方式铆接槽孔的加工较为方便,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低成本自动化; 同时采用这种结构能降低人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减少加工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