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638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试验研究的需要,或者防范电力安全隐患,技术人员会根据需要对电压互感器、避雷器进行现场接线试验,尤其是针对220kV及以上的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但是220kV及以上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一般具有较高的高度,现有的接线方式比较复杂麻烦,技术人员在接入、拆除线缆时比较困难;而且高空作业存在较高的风险且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其能够完成快速接、拆线缆,方便技术人员在地面完成接线,避免了高空作业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其包括:

动接线装置,所述动接线装置为条形,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具有安装空腔,所述安装空腔用于与外界的支撑杆配合;

搭接件,所述搭接件具有导电性,所述搭接件与所述动接线装置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搭接件上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用于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搭接件为片状且呈条形,所述动接线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搭接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接,所述装配孔为通孔,所述装配孔开设于所述搭接件的另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搭接件上设置有夹持孔,所述夹持孔与所述搭接件的侧边之间形成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安装夹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安装空腔为从所述动接线装置的第一端端面向所述第二端延伸的盲孔,形成所述安装空腔的侧壁开设有操作卡槽,所述操作卡槽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向所述第二端延伸,所述操作卡槽从径向上连通所述安装空腔的内部和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操作卡槽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具有沿所述动接线装置周向的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操作卡槽沿所述动接线装置周向延伸的末端向所述第一端弯折,使所述操作卡槽呈现为“J”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快速接、拆线装置还包括静接线装置,所述静接线装置具有导电性,所述静接线装置具有螺孔,所述螺孔用于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配合,所述搭接件的装配孔用于套设在所述静接线装置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静接线装置为圆台状,其直径较大的端面设置有所述螺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所述静接线装置上具有绕其周面设置的限位槽。

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其包括:

动接线装置,所述动接线装置为条形,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具有安装空腔,所述安装空腔用于与外界的支撑杆配合;

搭接件,所述搭接件具有导电性,所述搭接件与所述动接线装置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搭接件上设置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用于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能够伸入所述动接线装置的安装空腔中,并支撑所述动接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快速接、拆线装置包括动接线装置和与动接线装置固定连接的搭接件,所述动接线装置的一端具有安装空腔,支撑杆能够伸入安装空腔内并将动接线装置和搭接件一并举起。搭接件具有导电性,其上设置有装配孔,装配孔用于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使用时将测试引线的一端连接在搭接件上,支撑杆将动接线装置和搭接件举起,令搭接件的装配孔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从而实现测试引线与电压互感器或者避雷器的电连接。安装好后支撑杆可以从安装空腔中取出,动接线装置和搭接件便连同测试引线的一端悬挂在目标设备上,实验人员可以在地面进行测试试验。试验完成之后再将动接线装置、搭接件以及测试引线取下。快速接、拆线装置方便了技术人员对线缆进行接、拆,也避免了高空作业带来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快速接、拆线装置在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的第一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搭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的一种变形。

图标:100-动接线装置;100a-第一端;100b-第二端;110-安装空腔;120-操作卡槽;122-第一段;124-第二段;126-第三段;130-试验线固定带;200-搭接件;210-装配孔;220-夹持孔;230-夹持部;300-静接线装置;310-限位槽;400-支撑杆;410-连接件;412-第一连接部;414-第二连接部;500-导线夹;510-测试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快速接、拆线装置在工作状态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接、拆线装置,可以应用于220kV及以上的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现场试验中。快速接、拆线装置包括动接线装置100、静接线装置300、搭接件200以及支撑杆400。静接线装置300用于安装在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的螺栓上,搭接件200和静接线装置300均具有导电性,搭接件200的一端与动接线装置100的一端固定连接,搭接件200的另一端用于与静接线装置300接触以实现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法兰连接处电连接。支撑杆400用于支撑动接线装置100和搭接件200。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一端100a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100整体为条形,其具有第一端100a和第二端100b;第一端100a具有安装空腔110,安装空腔110用于与支撑杆400配合;第二端100b用于与搭接件200固定。具体的,动接线装置100包括条状的铝合金铸件以及条状的过渡杆,铝合金铸件和过渡杆轴向连接并分别位于第一端100a和第二端100b,并且二者均大致呈轴体形状。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二端100b通过一个压紧螺丝与搭接件200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100的具体形状可以不仅限于条状,搭接件200和动接线装置100第二端100b的连接方式可以直接通过螺纹连接而省略螺丝,甚至可以是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快速接、拆线装置的安装空腔110为从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一端100a端面向第二端100b延伸的盲孔,因此具有朝向第一端100a一侧的开口。形成安装空腔110的侧壁开设有操作卡槽120,操作卡槽120从径向上连通安装空腔110的内部和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操作卡槽120分为三段,第一段122从第一端100a的端面向第二端100b延伸,第二段124在第一段122的末端沿动接线装置100的周向延伸,第三段126从第二段124的末端向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一端100a延伸但不从第一端100a端面贯通。因此,操作卡槽120形成了“J”形的槽。优选地,操作卡槽120的第一段122的长度与安装空腔110的深度相等。

本实施例的支撑杆40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件410,连接件410能够伸入动接线装置100的安装空腔110中,并支撑动接线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其包括第一连接部412和第二连接部414,第一连接部412整体与支撑杆400同轴,并与支撑杆400轴向连接,第二连接部414位于第一连接部412的自由端并与第一连接部412垂直,整个连接件410形成“L”形。

支撑杆400在支撑动接线装置100时,连接件410的第一连接部412伸入到安装空腔110中,第二连接部414进入操作卡槽120的第一段122,第一连接部412伸到安装空腔110的最深处时可以转动,使第二连接部414进入到操作卡槽120的第二段124;当搭接件200固定后,可以将第二连接部414转到操作卡槽120第二段124的尽头,再向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一端100a所在方向拉动,使第二连接部414卡入操作卡槽120的第三段126。这样支撑杆400便与动接线装置100卡接完成,操作人员可以拉动支撑杆400使搭接件200与目标位置(避雷器等)固定地更好,防止接触不良,取下支撑杆400时通过操作支撑杆400让连接件410从安装空腔110和操作卡槽120中脱落即可。

因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操作卡槽120可以只设置第一段122和第二端100b从而形成“L”形,也能满足使用者利用连接件410拉扯动接线组件;甚至可以只设置沿动接线装置100轴向延伸的第一段122。

在本实施例中,动接线装置100上设置有试验线固定带130,可以将实验用的测试引线510绑在动接线装置100上,增加试验稳定性。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搭接件2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4,搭接件200具有导电性,搭接件200与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二端100b固定连接,搭接件200上设置有装配孔210,装配孔210用于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搭接件200为片状且呈条形,动接线装置100的第二端100b与搭接件200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通过压紧螺丝固定。装配孔210为通孔,装配孔210开设于搭接件200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搭接件200上设置有夹持孔220,夹持孔220为靠近搭接件200侧边并与该侧边平行的条形孔,其与搭接件200的侧边之间形成夹持部230,连接有测试引线510的导线夹500可以夹持于夹持部230。为了减轻重量,整个搭接件200为铝制,应当理解,其材质可以是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材料,比如铁、铜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静接线装置300也具有导电性,静接线装置300是为了方便搭接件200与目标设备的连接而设置的。静接线装置300具有螺孔,螺孔用于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配合,搭接件200的装配孔210用于套设在静接线装置300上。因此可以理解,静接线装置300在安装于目标设备后,是长期不会取下的,当需要测试时使用搭接件200套设于静接线装置300。

在本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300为圆台状,其直径较大的端面设置有螺孔,用于固定于目标设备,搭接件200的装配孔210用于套设于较小的一端。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300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在一些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300可以不具备螺孔,而是在一端的侧面焊接一个螺母,用于与目标设备上的螺栓固定。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静接线装置300的一种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搭接件200不易从静接线装置300上脱落,静接线装置300上具有绕其周面设置的限位槽310。

快速接、拆线装置的工作原理是:

使用该装置将测试引线510与目标设备连接时,首先将测试引线510的导线夹500夹在搭接件200的夹持部230,使得测试引线510与搭接件200电性连接;再将支撑杆400的连接件410伸入到安装空腔110中,用支撑杆400将动接线装置100和搭接件200一同举起,令搭接件200的装配孔210套设在静接线装置300上。接着转动支撑杆400,使连接件410的第二连接部414进入到“J”形操作卡槽120的末端进行卡接,此时可以拉动支撑杆400使搭接件200与静接线装置300固定地更好,防止接触不良,取下支撑杆400时通过操作支撑杆400让连接件410从安装空腔110和操作卡槽120中脱落即可。若要取下动接线装置100和搭接件200时,利用支撑杆400重新顶起动接线装置100和搭接件200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接、拆线装置包括动接线装置和与动接线装置固定连接的搭接件,所述动接线装置的一端具有安装空腔,支撑杆能够伸入安装空腔内并将动接线装置和搭接件一并举起。搭接件具有导电性,其上设置有装配孔,装配孔用于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使用时将测试引线的一端连接在搭接件上,支撑杆将动接线装置和搭接件举起,令搭接件的装配孔套设于电压互感器或避雷器的连接法兰上的螺栓,从而实现测试引线与电压互感器或者避雷器的电连接。安装好后支撑杆可以从安装空腔中取出,动接线装置和搭接件便连同测试引线的一端悬挂在目标设备上,实验人员可以在地面进行测试试验。试验完成之后再将动接线装置、搭接件以及测试引线取下。快速接、拆线装置方便了技术人员对线缆进行接、拆,也避免了高空作业带来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