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带分离机构和焊带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9678发布日期:2018-07-20 21:5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总体而言涉及电池片自动化生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膜带分离机构和焊带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持续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在太阳能应用中,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应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无噪音、免维护、无排放等优点正逐渐得到普及。目前,在光伏发电中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这主要是由于硅材料在地壳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储量,光伏发电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且,相比其它类型的商业化电池具有相对较高的转换效率。高转换效率是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通过选择性发射极技术,前后表面钝化等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但由于其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产业化进程受到制约。

通过电池片电极位置和结构的改变来降低前表面栅线及导电焊带的遮挡,发展背接触电池片是当前提升电池片转换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交错背接触技术(IBC)是其中一类背接触电池片技术,在此类技术中有一道将焊带放置在电池片栅线上的步骤,但由于背接触技术所用到的焊带表面有一层薄膜,故传统牵引放置方式无法通用,只能采用人工介入的办法来处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不方便整线的自动化,而且还有可能引发质量问题。

因此,如何在焊带处理过程中实现带膜焊带的自动脱膜、从而提高焊带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焊带处理速度和质量,是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在焊带处理过程中实现带膜焊带的自动脱膜、从而提高焊带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焊带处理速度和质量的焊带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膜带分离机构,所述膜带分离机构包括:

输入结构,所述输入结构用于输入带状物;

第一输出结构,所述第一输出结构用于输出去膜后的所述带状物;

第二输出结构,所述第二输出结构用于输出剥离的膜片;

所述输入结构、所述第一输出结构和所述第二输出结构均包括有用于穿过所述带状物的缝隙,所述第一输出结构与所述输入结构的导引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输出结构与所述第一输出结构的导引方向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输入结构包括有引导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输入结构包括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输出端具有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输入结构上还对应设置有压紧结构。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焊带处理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膜带分离机构,所述带状物为焊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输出结构与所述第二输出结构之间为具有锐角头部的顶块,所述锐角头部的一个面构成所述第一输出结构的一部分,另一个面构成所述第二输出结构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焊带处理装置还包括切刀机构,所述切刀机构用于切断去膜后的焊带,安装位置在一驱动结构驱动下能够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切刀机构包括有一对切刀和导轨,所述一对切刀均能够在所述导轨上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切刀机构包括有一对切刀和导轨,所述一对切刀中任一个能够在所述导轨上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焊带处理装置还包括有牵引机构,所述牵引机构在一驱动机构驱动下,将所述焊带牵引至待取工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牵引机构上设置有夹爪,所述夹爪用于抓取所述焊带。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焊带处理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输入结构输入焊带,然后通过具有锐角的第一输出结构和第二输出结构分别输出焊带和膜,从而在牵引力作用下,实现膜与带的自动分离,然后再进行后续焊带处理,就可以实现焊带处理的自动化,并且该过程高效高质,方便推广应用,有很大市场价值。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膜带分离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膜带分离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中切刀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中牵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输入结构;101、第一输出结构;102、第二输出结构;12、支架;13、引导板;14、导向板;15、顶块;16、夹具;17、压紧结构;2、切刀机构;20、立架;21、上切刀;22、下切刀;23、上滑块;24、下滑块;25、上气缸;26、下气缸;27、底座;28、轨道;29、驱动结构;3、牵引机构;31、安装架;32、移动架;33、夹爪;34、动力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侧部”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焊带处理装置包括膜带分离机构1、切刀机构2和牵引机构3。其中,膜带分离机构1用于将带膜焊带的膜与焊带分离,切刀机构用于切断长度合适的焊带,牵引机构3用于牵引焊带穿过膜带分离机构1和切刀机构2。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中膜带分离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中膜带分离机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膜带分离机构1并不限于应用在带膜焊带的处理中,还可以应用在诸如双面胶、带膜贴纸等的处理中,以下仅为方便说明,按照使用在带膜焊带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展开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该实施例中,膜带分离机构1包括支架12、引导板13、导向板14、顶块15、夹具16和压紧结构17。其中,支架12为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引导板13、导向板14、顶块15、夹具16和压紧结构17,要求具有一定强度,具体结构并不受限。

该实施例中,引导板13用于将带膜焊带引入,导向板14用于在焊带进入第一输出结构101和膜进入第二输出结构102前进行导引,引导板13和导向板14共同形成输入结构100。引导板13和导向板14均安装在支架12上,引导板13具有突出结构或倾斜面,以方便将焊带引入,导向板14对应顶块15设置,用于从输入结构100中导出焊带及膜。该实施例中,导向板14的输出端设置有向下的斜面,以构成第二输出结构102的一部分。导向板14的上表面与第一输出结构101在一个平面上,输出端的斜面为第二输出结构102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导向分离作用。

该实施例中,对应引导板13和导向板14的上方还设置有压紧结构17,压紧结构17可以将焊带压紧在引导板13上,也可以与引导板13和导向板14一起形成输入结构,方便焊带穿过。压紧结构17可以包括气缸和压块,压块滑动安装在支架12上,可在气缸驱动下上下移动。压紧结构17可以是一套装置,也可以是两套或多套装置。

该实施例中,顶块15为块体,安装在支架12上。在其输入端具有锐角头部,该锐角头部的上平面与导向板14的上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第一输出结构101,以输出脱膜后的焊带。该锐角头部的下斜面与导向板14的输出端斜面基本平行,共同形成用于引导膜脱出的缝隙,即第二输出结构102。在顶块15锐角头部的作用下,可使得膜带分离,分别从第一输出结构101和第二输出结构102中引出。另外,为加强脱膜效果,也可以选择性的在锐角头部的端部设置凸起,加强膜带分离的力量。

该实施例中,夹具16安装在顶块15上,与顶块15之间形成穿过焊带的通道。该夹具16根据实际操作需要确定,以实现夹压、引导或抓取等不同功能。

该实施例中,先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将带膜焊带的膜带进行端部分叉,然后从引导板13中穿入输入结构100,再在顶块15与导向板14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膜带分离,焊带从第一输出结构101中穿出,膜从第二输出结构102中穿过,持续拉动焊带,就可实现焊带的持续膜带分离,脱膜后的焊带可以继续后续工艺操作,方便自动化过程。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中切刀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切刀机构2包括立架20、上切刀21、下切刀22、上滑块23、下滑块24、上气缸25、下气缸26、底座27、轨道28和驱动结构29。

该实施例中,底座27固定设置,可以是安装在底面或架体上,底座27的上表面设置有轨道28。立架20为框架结构,用于支撑上切刀21、下切刀22、上滑块23、下滑块24、上气缸25和下气缸26,需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立架20下部配合安装在轨道28上,在驱动结构29驱动下,可以沿轨道28移动,以调整切刀机构2的切断位置。驱动结构29可以是气缸、液压缸或电机带丝杠丝母结构,输出端与立架20底部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中,上切刀21安装在上滑块23上,上滑块23滑动配合安装在立架20上,上气缸25的缸体固定安装在立架20上,活塞杆与上滑块23相连,以驱动上滑块2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上切刀21上下移动。下切刀22安装在下滑块24上,位置与上切刀21对应,下滑块24滑动配合安装在立架20上,下气缸26的缸体固定安装在立架20上,活塞杆与下滑块24相连,以驱动下滑块24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下切刀22上下移动。上切刀21位于上方,下切刀22位于下方,上切刀21和下切刀22位置对应,在相对运动中实现对焊带的切割。实际上,上切刀21和下切刀22也可以做成其中任一个为活动切刀,另一个切刀固定不动,一样可以实现相对运动。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焊带处理装置中牵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牵引机构3包括安装架31、移动架32、夹爪33和动力结构34。

该实施例中,安装架31固定设置,用于支撑移动架32。移动架32能够移动,一端安装夹爪33,另一端安装动力结构34。夹爪33根据焊带处理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用于夹紧焊带端部。动力结构34可以是电机或气缸、液压缸,用于驱动移动架32,从而使夹爪33带动焊带移动。

该实施例中,焊带穿过膜带分离机构1后,通过夹爪33夹紧,动力结构34驱动下,带动焊带穿过切刀机构2,并到达指定位置后停止。此时膜带分离机构1中的压紧结构17作用,使得焊带处于绷紧状态。然后根据需要,驱动结构29驱动立架20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停止,此时上切刀21和下切刀22相对动作,完成对焊带的切割。

该实施例中,焊带的膜带分离、焊带的定位切割等处理过程,均为自动化完成,无须人工介入,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也能够得到极大保证,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应大力推广应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交叉组合的,因为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展开说明,但所有的交叉组合方案理应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所示出的具体结构和工艺过程仅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而且,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以上所述所示的各种技术特征按照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以构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者进行其它改动,而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