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9353发布日期:2019-02-10 13:2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及电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以及电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提出各种类型的电池冷却部件。例如,已经提出了一种二次电池,其中端子部分连接到由冷却剂冷却的热传导性汇流条(专利文献1)。另外,已经提出了通过将电热板夹在层叠的电池之间来散热的蓄电池模块(专利文献2)。此外,提出了一种电池,其在电池内部的集电体和电极端子之间设置有吸热部件(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021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0862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887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具有通孔的电极引线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电池元件的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以及电力系统。

解决问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技术是一种电池,具备:电池元件,具有具备至少一个通孔的电极引线;以及散热材料,设置在所述电池元件与所述电极引线上所述通孔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技术,能够抑制在具有通孔的电极引线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电池元件。另外,这里描述的效果不必受限定,可以是说明书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膜外置式电池的一个构成例的立体图。图1的b是沿图1的a的ib-ib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第一膜外置式电池的一个构成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示出电池元件的一个构成例的截面放大图。

图4的a是示出正极集电体的一个构成例的俯视图。图4的b是示出负极集电体的一个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5的a、图5的b、图5的c、图5的d、图5的e是分别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膜外置式电池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及电子设备的一个构成例的框图。

图7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系统的一个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一个构成的示意图。

图9的a是示出测试例1的正极引线及散热材料的构成的立体图。图9的b是示出测试例2的正极引线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测试例3的正极引线和散热材料的构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按照下列顺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1.1电池的构成

1.2电池的制造方法

1.3效果

1.4变形例

2.第二实施方式

3.第三实施方式

4.第四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电池的构成]

如图1的a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膜外置式电池(下文中简称为“电池”)10是所谓的扁平型或角型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安装有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的电池元件11容纳在膜状外装材料12的内部,能够减小尺寸、重量和厚度。

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分别从外装材料12的内部向外引出,例如,沿相同方向引出。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中的每一个由例如铝(al)、铜(cu)、镍(ni)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每个都是薄板状或网格状。在本说明书中,将引出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的电池元件11的端部侧称为顶侧,将与其相反侧的端部侧称为底侧。此外,位于顶侧和底侧之间的两个端部的侧面被称为侧面。

正极引线13a设置有从一个表面朝向相对侧的另一个表面穿透的通孔13c。当在垂直于正极引线13a的一个表面的方向上从上方观察通孔13c时,通孔13c具有矩形形状。另外,通孔13c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可以是两个以上。此外,通孔13c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以外的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等。

通孔13c是用于在异常大电流流到正极引线13时,在设置有通孔13c的部分熔断正极引线13a。通孔13c可以设置在负极引线13b中,或者设置在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两者中,但是优选至少设置在正极引线13a中。通常,用于正极引线13a的材料熔点比用于负极引线13b的材料低。因此,通孔13c设置在正极引线13a中的情况与在负极引线13b中设置通孔13c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引线的熔断温度,提高安全性。

(外装材料)

如图2所示,外装示例12具有矩形形状,并折回以使各个边从其中心部分重叠。可以在折回的边界处预先设置凹口等。在折回的外装材料12之间夹着电池元件11,在电池元件11周围的顶侧和侧面上密封有外装材料12。作为密封的形式,可以提及例如热熔合等粘合。外装材料12具有容纳部15,用于将电池元件11容纳在一个待重叠的表面上。该容纳部15例如通过深拉工艺而形成。

外装材料12例如由具有柔性的层压膜制成。外装材料12具有例如其中依次层叠热熔合树脂层、金属层和表面保护层的结构。另外,热熔合树脂层侧的表面是容纳电池元件11的一侧的表面。热熔合树脂层的材料的实例包括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金属层的材料,可以例举铝。表面保护层的材料,可以例举尼龙(ny)。具体例如,外装材料12由例如通过依次粘合尼龙膜、铝箔和聚乙烯膜而获得的矩形的铝层压膜构成。外装材料12例如设置成使得聚乙烯膜侧和电池元件11彼此相对,并且每个外边缘部通过熔合或粘接剂彼此密合。在外装材料12和正极引线13a之间插入密合膜14a,并在外装材料12和负极引线13b之间插入密合膜14b。密合膜14a和14b由对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具有密合性的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或改性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制成,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

另外,外装材料12可以由具有其他结构的层压膜、聚丙烯等高分子膜或金属膜代替上述层压膜而构成。或者,可以使用以铝膜为芯材料,在其中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层压有高分子膜的层压膜。

另外,作为外装材料12,从其外观美感的观点来看,可以使用还包括着色层的材料,以及/或者在从热熔合树脂层和表面保护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层中包含着色材料的材料。在热熔合树脂层和金属层之间、以及在表面保护层和金属层的至少一方上设置粘接层的情况下,该粘接层可以包含着色材料。

(散热材料)

以位于正极引线13a设置的通孔13c和电池元件11的顶侧端部之间的方式在外装材料12的外表面上设置散热材料16。散热材料16和外装材料12的外表面通过粘接层等粘合。粘接层由粘合材料等粘接材料制成。作为粘合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系粘合剂、橡胶系粘合剂、硅系粘合剂等。这里,粘合(压敏粘合)被定义为一种粘合。根据该定义,粘合层被认为是一种粘接层。粘接层可以是在膜状的支承体的两个表面涂布粘接材料的层。具有这种构成的粘接层可以列举例如双面胶带、双面胶膜等。另外,散热材料16可以通过夹子等夹持部件压靠在外装材料12的外表面上,而不是用粘接层等将散热材料16和外装材料12的外表面粘合。

散热材料16用于抑制在电池10的正常使用期间,在正极引线13a中设置有通孔13c的部分产生的热量被传递到电池元件11。通过在外装材料12的外部设置散热材料16,而无需根据散热材料16的尺寸改变电池元件11或外装材料12的尺寸等,因此,使得电池10的制造变得容易。

散热材料16具有薄板形状,其主表面粘合到外装材料12的外表面。当从垂直于其主表面的方向俯视散热材料16时,散热材料16具有矩形形状。然而,散热材料16的形状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以外的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等。

散热材料16由金属、金属化合物、碳和含碳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制成。其中,金属还包括半金属元素。作为金属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金属氮化物、金属碳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等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化合物可以是陶瓷。散热材料16的材料具体实例可以举出铝(al)、铜(cu)、氮化铝(aln)、碳化硅(sic)和氧化铝(al2o3)等。在使用金属(例如铝、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作为散热材料16的材料时,优选对散热材料16的表面进行绝缘处理。

从散热性的观点来看,优选散热材料16的导热率为30w/m2·k以上。其中,导热率是通过激光闪光法获得的值。

(电池元件)

如图2所示,电池元件11是具有扁平形状的堆叠型电极结构的电池元件。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例如从电池元件11的一端沿相同方向引出。电池元件11是所谓的锂离子聚合物二次电池。

如图3所示,电池元件11包括正极21、负极22、隔膜23和电解质层24,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23具有例如矩形形状。电池元件11具有例如通过隔膜23层叠正极21和负极22的结构。在正极21和隔膜23之间以及负极22和隔膜23之间分别设置有电解质层24。

(正极)

正极21具有在正极集电体21a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21b的结构。另外,尽管未图示出,但是可以仅在正极集电体21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集电体21a由例如铝箔、镍箔或不锈钢箔等金属箔制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包含例如能够吸留和释放电极反应物即锂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使用导电剂和接合剂中的至少一种。

图4的a所示,正极集电体21a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1m和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当从垂直于正极集电体21a的主表面的方向观察时,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1m具有例如矩形形状。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1m的两个表面或一个表面上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从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1m的一边的一部分延伸。然而,如图4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可以从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1m的一边的整个边延伸,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形状没有特别限制。设置成延伸到周边边缘。在层叠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23的状态下,多个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相互接合,该接合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与正极引线13a电连接。正极集电体21a由例如铝箔、镍箔或不锈钢箔等金属箔制成。

作为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的正极材料,例如,锂氧化物、锂磷氧化物、硫化锂或含锂层间化合物等含锂化合物是合适的,可以混合使用其中的两种以上。为了提高能量密度,优选含锂和过渡金属元素和氧(o)的含锂化合物。作为这样的含锂化合物,可举出例如,具有式(a)所示的层状岩盐型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式(b)所示的橄榄石型结构的锂复合磷酸盐等。更优选含锂化合物中的过渡金属元素含有选自钴(co)、镍、锰(mn)和铁(fe)中的至少一种。这种含锂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具有式(c)、式(d)或式(e)所示的层状岩盐型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式(f)所示的尖晶石型锂复合氧化物;或具有式(g)中所示的橄榄石型结构的锂复合磷酸盐等,具体而言,有lini0.50co0.20mn0.30o2、liaco2(a≈1)、libni02(b≈1)、lic1nic2co1-c2o2(c1≈1,0<c2<1)、lidmn2o4(d≈1)或liefepo4(e≈1)等。

lipni(1-q-r)mnqm1ro(2-y)xz...(a)

(其中,在式(a)中,m1表示选自除镍和锰之外的第2至第15族中的至少一种元素。x表示选自除氧以外的第16族元素和第17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p、q、y、z是满足0≤p≤1.5、0≤q≤1.0、0≤r≤1.0、-0.10≤y≤0.20、0≤z≤0.2范围内的值。)

liam2bpo4...(b)

(其中,在式(b)中,m2表示选自第2族至第15族的至少一种元素。a和b是满足0≤a≤2.0、0.5≤b≤2.0的范围内的值。)

lifmn(1-g-h)nigm3ho(2-j)fk...(c)

(其中,在式(c)中,m3是选自由钴、镁(mg)、铝、硼(b)、钛(ti)、钒(v)、铬(cr)、铁、铜、锌(zn)、锆(zr)、钼(mo)、锡(sn)、钙(ca)、锶(sr)和钨(w)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f、g、h、j和k满足0.8≤f≤1.2、0<g<0.5、0≤h≤0.5、g+h<1、-0.1≤j≤0.2、0≤k≤0.1的范围内的值。另外,锂的组成根据充电和放电的状态而变化,f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mni(1-n)m4no(2-p)fq...(d)

(其中,在式(d)中,m4表示选自由钴、锰、镁、铝、硼、钛、钒、铬、铁、铜、锌、钼、锡、钙、锶和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m、n、p和q是满足0.8≤m≤1.2、0.005≤n≤0.5、-0.1≤p≤0.2、0≤q≤0.1的范围内的值。另外,锂的组成根据充电和放电的状态而变化,m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rco(1-s)m5so(2-t)fu...(e)

(其中,式(e)中,m5表示选自由镍、锰、镁、铝、硼、钛、钒、铬、铁、铜、锌、钼、锡、钙、锶和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r、s、t和u的值在0.8≤r≤1.2、0≤s<0.5、-0.1≤t≤0.2、0≤u≤0.1的范围内。另外,锂的组成根据充电和放电的状态而变化,r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vmn2-wm6woxfy...(f)

(其中,在式(f)中,m6表示选自由钴、镍、镁、铝、硼、钛、钒、铬、铁、铜、锌、钼、锡、钙、锶和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v、w、x和y是满足0.9≤v≤1.1、0≤w≤0.6、3.7≤x≤4.1、0≤y≤0.1的范围内的值。另外,锂的组成根据充电和放电的状态而变化,v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zm7po4...(g)

(其中,式(g)中的m7表示选自由钴,锰,铁,镍,镁,铝,硼,钛,钒,铌(nb),铜,锌,钼,钙,锶,钨和锆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z是0.9≤z≤1.1的范围内的值。另外,锂的组成根据充电和放电的状态而变化,z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作为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的正极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例举不含锂的无机化合物,例如mno2、v2o5、v6o13、nis和mos等。

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的正极材料可以不同于上述那些。另外,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混合两种以上上述示例的正极材料。

接合剂可以使用选自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聚酰胺(pa)、丁苯橡胶(sbr)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等树脂材料,以及以这些树脂材料为主体的共聚物等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导电剂,例如,可以列举石墨、炭黑、科琴黑、碳纳米管或碳纳米纤维等碳材料,使用其中的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使用。并且,除了碳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金属材料或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等,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

(负极)

负极22具有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22b的结构,并配置成使得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和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彼此面对。另外,尽管未图示出,但是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也可以仅设置在负极集电体22a的一个表面上。负极集电体22a由例如铜箔、镍箔或不锈钢箔等金属箔制成。

如图4的b所示,负极集电体22a具备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2m和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在从垂直于负极集电体22a的主表面的方向观察时,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2m具有例如矩形形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2m的两个表面或一个表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从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22m的一边的一部分延伸。然而,如图4的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可以从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部分22m的一边的整个边延伸,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在层叠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23的状态下,多个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彼此接合,并且该接合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电连接至负极引线13b。负极集电体22a由例如铜箔、镍箔或不锈钢箔等金属箔制成。

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包含一种或两种以上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的负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还可以含有添加剂,例如粘合剂或导电剂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列举例如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石墨、热分解碳类、焦炭类、玻璃碳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碳纤维或活性炭等碳材料。其中,焦炭类包括沥青焦炭、针状焦炭、石油焦炭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是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烧成并碳化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而得到的产品,一部分被归类为难石墨化碳或易石墨化碳。这些碳材料是优选的,因为在充电和放电时晶体结构变化非常小,能够获得高的充电和放电容量,并能够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尤其石墨是优选的,因为它的电化学当量大,且能够获得高的能量密度。并且,难石墨化碳也是优选的,因为能够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此外,充电和放电电位低的那些,具体而言,充电和放电电位接近锂金属的那些是优选的,因为它们能够容易地实现电池10的高能量密度化。

另外,作为能够高容量化的其他负极活性物质,还可以列举包含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例如,合金、化合物或混合物)。这是因为使用这种材料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特别是与碳材料一起使用时更优选,因为能够在获得高能量密度的同时,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另外,在本技术中,合金不仅包括由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还包括含有一种以上金属元素和一种以上半金属元素的合金。并且,它也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该组织包括固溶体、共晶(低共熔混合物)、金属间化合物,或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这样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举出能够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具体而言,可以举例如镁、硼、铝、钛、镓(ga)、铟(in)、硅(si)、锗(ge)、锡、铅(pb)、铋(bi)、镉(cd)银(ag)、锌、铪(hf)、锆、钇(y)、钯(pd)或铂(pt)。这些可以是结晶质的或非晶质的。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含有短周期周期表中的第4b族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的物质,更优选含有硅和锡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元素的物质。因为硅和锡吸留和释放锂的能力大,并且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作为这种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列举例如硅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锡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以及至少一部分具有它们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相的材料。

作为硅合金,可以列举例如,含有选自由锡、镍、铜、铁、钴、锰、锌、铟、银、钛、锗、铋、锑(sb)和铬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硅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作为锡合金,可以列举例如,含有选自由硅、镍、铜、铁、钴、锰、锌、铟、银、钛、锗、铋、锑和铬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锡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

作为锡的化合物或硅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含有氧或碳的化合物,并且除了锡或硅之外,还可以包含上述第二构成元素。

其中,作为sn系负极活性物质,优选含sncoc的材料,其含有钴、锡和碳作为构成元素,碳的含量为9.9质量%以上29.7质量%以下,并且,钴相对于锡和钴的总量之比为30质量%以上70质量%以下。这是因为在这样的组成范围内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并能够获得优异的循环特性。

该含sncoc的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其他构成元素。作为其他构成元素,例如,优选硅、铁、镍、铬、铟、铌、锗、钛、钼、铝、磷(p)、镓或铋,并且可以包含两种以上。这是因为能够进一步改善容量或循环特性。

另外,该含sncoc的材料具有包含锡、钴和碳的相,该相优选具有低结晶性或非晶质的结构。另外,在该含sncoc的材料中,优选至少一部分构成元素碳与其他构成元素即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结合。一般认为循环特性变差是由锡等聚集或结晶引起的,但由于碳与其他元素结合,因此能够抑制这种聚集或结晶。

作为用于检查元素的结合状态的测量方法,可以例举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根据xps法,碳的1s轨道(c1s)的峰在能量校准的装置中出现在284.5ev,使得在石墨的情况下,可在84.0ev处获得金原子的4f轨道(au4f)的峰。此外,如果它是表面污染的碳,则峰出现在284.8ev。相反,当碳元素的电荷密度增加时,例如,当碳与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结合时,c1s的峰出现在低于284.5ev的区域中。即,当含sncoc的材料获得的c1s的复合波的峰出现在低于284.5ev的区域中时,含sncoc的材料中包含的碳的至少一部分与其他构成元素即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结合。

另外,在xps测量中,例如,使用c1s的峰值来校正光谱的能量轴。通常,由于表面存在表面污染碳,因此,表面污染碳的c1s的峰值设定为284.8ev,将其设定为能量基准。在xps测量中,c1s的峰的波形以包括表面污染碳的峰和含sncoc材料中的碳的峰的形式获得,因此,通过使用例如市售软件进行分析,而将表面污染碳的峰与含sncoc材料中的碳的峰分离。在波形的分析中,将存在于最低束缚能量侧的主峰的位置定义为能量基准(284.8ev)。

作为其他负极活性物质,还可以列举例如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的金属氧化物或高分子化合物等。金属氧化物可以举出含例如钛酸锂(li4ti5o12)等的钛和锂的锂钛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钌、氧化钼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聚乙炔、聚苯胺、聚吡咯等。

作为接合剂,例如,可以使用选自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腈、聚酰胺、丁苯橡胶和羧甲基纤维素等树脂材料、以及以这些树脂材料为主体的共聚物等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导电剂,可以使用与正极活性物质层21b相同的碳材料等。

(隔膜)

隔膜23将正极21和负极22分开,在防止由两个电极之间的接触引起的电流短路的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隔膜23由例如由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树脂制成的多孔质膜构成,可以具有其中层压两种以上这些多孔质膜的结构。其中,由聚烯烃制成的多孔质膜是优选的,因为它具有优异的防短路效果,并且能够通过关闭效应提高电池10的安全性。特别优选聚乙烯作为构成隔膜23的材料,因为在100℃以上160℃以下的范围内能够获得关闭效应,且电化学稳定性也优异。另外,可以使用通过将具有化学稳定性的树脂与聚乙烯或聚丙烯共聚或共混而获得的材料。或者,多孔质膜可以具有其中依次层压聚丙烯层、聚乙烯层和聚丙烯层的三层以上的结构。

此外,在隔膜23中,树脂层可以设置在基材即多孔膜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树脂层是其上承载有无机物的多孔性基体树脂层。由此,能够获得抗氧化性,并能够抑制隔膜23的劣化。作为基体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hfp)、聚四氟乙烯等,也可以使用其共聚物。

作为无机物,可以提及金属、半导体、或其氧化物、氮化物。例如,金属,可以列举铝、钛等,半导体可以列举硅、硼等。另外,作为无机物,优选基本上不具有导电性且大热容量的物质。这是因为当热容量大时,它可用作电流发热时的散热器,并能够进一步抑制电池10的热失控。这种无机物包括:氧化铝(al2o3),勃姆石(氧化铝的一水合物)、滑石、氮化硼(bn)、氮化铝(aln)、二氧化钛(tio2)、氧化硅等氧化物或氮化物。另外,上述无机物可以包含在作为基材的多孔质膜中。

无机物的粒径优选在1nm至10μm的范围内。如果小于1nm,则难以获得,即使可以获得,也不适合成本。如果大于10μm,则电极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不能充分地获得活性物质填充量,且电池容量变低。

树脂层可以例如按如下方法形成。即,将由基体树脂、溶剂和无机物组成的浆料涂布在基材(多孔质膜)上,使其通过基体树脂的贫溶剂以及上述溶剂的母溶剂液中,使其相分离,然后,将其烘干。

(电解质层)

电解质层24包含非水电解液和用作保持非水电解液的保持体的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被非水电解液溶胀。高分子化合物的含有比率可以适当调整。特别在形成凝胶状电解质的情况下,能够获得高离子传导率,并能够防止电池10的泄漏,因而是优选的。

非水电解液包括例如溶剂和电解质盐。溶剂可以列举例如:4-氟-1,3-二氧戊环-2-酮、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4-甲基-1,3-二氧戊环、乙酸甲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腈、戊二腈、己二腈、甲氧基乙腈、3-甲氧基丙腈、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甲基恶唑烷酮、硝基甲烷、硝基乙烷、环丁砜、二甲基亚砜、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亚硫酸亚乙酯、以及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三甲基己基铵等常温熔盐。其中,优选使用4-氟-1,3-二氧戊环-2-酮、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和亚硫酸亚乙酯中的至少一种,因为能够获得优异的充电和放电容量特性和充电和放电循环特性。电解质层24可含有已知的添加剂,以提高电池特性。

电解质盐可以含有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的材料。作为电解质盐,可以列举例如:六氟磷酸锂(lipf6)、双(五氟乙磺酰基)酰亚胺锂(li(c2f5so2)2n)、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砷酸锂(liasf6)、四氟硼酸锂(libf4)、三氟甲磺酸锂(liso3cf3)、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锂(li(cf3so2)2n)、三(三氟甲磺酰基)甲基锂(lic(so2cf3)3)、氯化锂(licl)和溴化锂(libr)。

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磷腈、聚硅氧烷、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聚苯乙烯或聚碳酸酯。其中,从电化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聚六氟丙烯或聚环氧乙烷。

另外,与在隔膜23的树脂层的描述中描述的无机物相同的无机物可以包含在电解质层24中。这是因为能够进一步提高耐热性。

电池10如上所述构成。该电池10可以被设计为,完全充电时的开路电压(即电池电压)例如是2.80v以上6.00v以下,或3.60v以上6.00v以下,优选为4.25v以上6.00v以下,或4.20v以上4.50v以下,更优选在4.30v以上4.55v以下的范围内。在使用层状岩盐型锂复合氧化物等为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中,当完全充电时的开路电压为4.25v以上时,例如,与4.20v的电池相比,即使是相同的正极活性物质,每单位质量释放的锂的量也增多,因此,相应地调节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量,从而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电池10中,当充电时,例如,锂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层21b释放,并经由电解液吸留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中。此外,当进行放电时,例如,锂离子从负极活性物质层22b释放,并经由电解液吸留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中。

[1.2电池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正极的制作工序)

正极21按如下方法制作。首先,例如,通过混合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接合剂制备正极合剂,并将该正极合剂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溶剂中,由此制备膏状的正极合剂浆料。接着,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布在带状的正极集电体21a上,干燥溶剂,通过辊压机等压缩成型,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将带状的正极21制作成形。接着,将含有溶剂、电解质盐、高分子化合物和混合溶剂的前体溶液涂布在正极21上,使混合溶剂挥发,形成电解质层24。接着,将该正极21切割成与电池元件11对应的形状。另外,可以在切割正极21之后形成电解质层24。

(负极的制作工序)

负极22按如下方法制作。首先,例如,通过混合负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接合剂制备负极合剂,并将该负极合剂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nmp)或甲基乙基酮(mek)等溶剂中,由此制备膏状的负极合剂浆料。接着,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布在带状的负极集电体22a上,干燥溶剂,通过辊压机等压缩成型,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22b,将带状的负极22制作成形。接着,将含有溶剂、电解质盐、高分子化合物和混合溶剂的前体溶液涂布在负极22上,使混合溶剂挥发,形成电解质层24。接着,将该负极22切割成与电池元件11对应的形状。另外,可以在切割负极22之后形成电解质层24。

(电池元件的制作工序)

电池元件11按照如下方法制造。首先,将微孔聚丙烯薄膜等切割成矩形以制备隔膜23。接下来,将在上述中获得的多个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23如图3所示,按照隔膜23、正极21、隔膜23、负极22、隔膜23、...、隔膜23、负极22、隔膜、正极21、隔膜23的顺序层叠,制作了具有扁平形状的电池元件11。接下来,将层叠的多个正极21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彼此接合在一起,并且将正极引线13a电连接到该接合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21n。另外,将层叠的多个负极22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彼此接合在一起,并且将负极引线13b电连接到该接合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2n。作为连接方法,可以列举例如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焊接等,但考虑到热引起的连接部分的损坏,优选使用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等热影响较小的方法。

(电池元件的密封工序)

接下来,在将电池元件11容纳在外装材料12的容纳部15中之后,将外装材料12从中心向后折叠,在将电池元件11夹在外装材料12之间的同时,使外装材料12重叠。此时,在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与外装材料12之间插入密合膜14a和14b。另外,可以预先在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上分别预先设置密合膜14a和14b。接下来,在电池元件11的顶侧和侧面上,通过热熔合将重叠的外装材料12的热熔合树脂层彼此粘合。由此,通过外装材料12能够密封电池元件11,并获得电池10。

(热压工序)

接下来,根据需要,通过热压将电池10成型。更具体而言,在对电池10加压的同时,以高于常温的温度加热。由此,能够使构成电解质层24的电解质等含浸在正极活性物质层21b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中,并增强电解质层24与正极21和负极22之间的密合性。此外,能够在增强正极活性物质之间和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的密合性的同时,降低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接触电阻。

如上所述,制造了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10。

[1.3效果]

根据本技术,由于能够通过散热材料16来抑制安装了通孔13c的正极引线13a的温度升高,而不需要安装大型装置,因此,能够减少热量向电池元件11传递导致的损坏。此外,通过将散热材料16安装到外装材料12的外部,安装和拆卸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根据通孔13c的尺寸容易地改变散热材料16的尺寸,并能够简化制造工序。也就是说,通过使用本技术,当异常大电流流过时,通过熔断正极引线13a,能够安全地停止电池10,而不会降低电池10的特性,并且,在正常使用范围内,能够容易地减轻由于通孔13c引起的温度升高的影响。

另外,与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技术不同,不存在使制冷剂流动以通过制冷剂冷却端子部,从而使得单电池的尺寸增大的情况。另外,与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技术不同,在端子处产生的热量在传递到单电池之后,通过散热而使得热量不会影响到单电池。

[1.4变形例]

如图5的a所示,散热材料16可以设置在外装材料12中,并且与正极引线13a直接接触。这样,从散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散热材料16与正极引线13a直接接触。

如图5的b所示,通孔13c可以定位在外装材料12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护正极引线13a中设置有通孔13c的部分,并抑制正极引线13a由于外力等而被切断。然而,从散热的观点来看,优选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通孔13c设置在外装材料12的外部。

如图5的c所示,散热材料16可以设置两种以上而不是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散热材料16的热传导率可以不同,各个散热材料16的尺寸也可以不同。

如图5的d所示,可以重叠和层压具有散热材料16的多个电池10。

在这种情况下,层压的多个电池10的周边部分可以由支承部件(未图示出)支承并整合。此外,散热材料16可以支承设置在其上的顶侧的外装材料12的密封部分。此外,散热材料16可以设置在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两者上。

此外,在图5的b至图5的d所示的结构中,散热材料16可以设置在外装材料12内,并与正极引线13a直接接触。

如图5的e所示,散热材料16可以直接设置在正极引线13a上,以便位于通孔13c和外装材料16的周边部分之间。这样,从散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散热材料16与正极引线13a直接接触。另外,在如图5的c、图5的d所示的构成中,散热材料16可以直接设置在正极引线13a上,以便位于通孔13c和外装材料16的周边部分之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电池10是扁平型或角型的情况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电池10的形状不限于此,电池10可以具有弯曲形状或屈曲形状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刚性的电池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柔性电池。柔性电池可以举出安装在可穿戴终端上的例如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和iglass(注册商标)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电池元件11具有堆叠型电极结构的情况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电池元件11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电池元件11可以是具有卷绕电极结构的,或是具有其中正极和负极经由隔膜折叠的结构的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从外装材料12的同一边沿相同方向引出的构成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可以从外装材料12的不同边沿不同方向引出。

通孔13c不仅可以设置在正极引线13a中,还可以设置在负极引线13b中,或者设置在正极引线13a和负极引线13b两者中。当通孔13c设置在负极引线13b中时,需要设置散热材料16以使其位于负极引线13b的通孔13c和电池元件11之间。

散热材料16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材料的种类改变尺寸。例如,当使用热传导率低的材料时,建议尺寸应大于热传导率高的材料。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电解质包括非水电解液和用作保持该非水电解液的保持体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电解质可以是液状电解质,也就是说,它可以是电解液。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本技术应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示例,但本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除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外的各种二次电池。此外,本技术不限于二次电池,而能够应用于一次电池或全固态电池。

<2.第二实施方式>

[电池组以及电子设备的构成]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6对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300和电子设备400的一个构成例进行说明。电子设备400具备电子设备主体的电子电路401和电池组300。电池组300经由正极端子331a和负极端子331b电连接到电子电路401。电子设备400例如,具有用户可拆装电池组300的构成。另外,电子设备400的构成不限于此,也可以具有电池组300内置在电子设备400中的构成,以使用户不能从电子设备400移除电池组300。

在对电池组300充电时,电池组300的正极端子331a和负极端子331b分别连接到充电器(未图示出)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另一方面,在使电池组300放电时(使用电子设备400时),电池组300的正极端子331a和负极端子331b分别连接到电子电路401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电子设备400可以列举例如: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平板型计算机、移动电话(例如,智能手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显示装置(lcd、el显示器、电子纸等)、成像装置(例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音频设备(例如便携式音频播放器)、游戏机、无绳电话机、电子书、电子辞典、收音机、耳机、导航系统、存储卡,心脏起搏器、助听器、电动工具、电动剃须刀、冰箱、空调、电视、音响、热水器、微波炉、洗碗机、洗衣机、干燥机、照明设备、玩具、医疗设备、机器人、负荷调节器、红绿灯等,但不限于此。

(电子电路)

电子电路401具备例如cpu、外围逻辑单元、接口部、存储部等,并控制整个电子设备400。

(电池组)

电池组300具备:组电池301、充电和放电电路302。组电池301通过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多个二次电池301a而构成。多个二次电池301a连接成例如n并联m串联(n、m是正整数)。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六个二次电池301a以两并联三串联(2p3s)方式连接的示例。二次电池301a,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的电池。

充电和放电电路302是控制组电池301的充电和放电的控制部。具体而言,在充电时,充电和放电电路302控制组电池301的充电。另一方面,在放电时(即,使用电子设备400时),充电和放电电路302控制对电子设备400的放电。

[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电池组300具备由多个二次电池301a构成的组电池30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电池组300也可以采用其中设置一个二次电池301a电池以替代组电池301a的构成。

<3.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其中的蓄电装置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的电池10的蓄电系统进行说明。该蓄电系统可以是任何类型,只要它大体使用电力即可,并且仅包括电力设备。该电力系统包括例如智能电网、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车辆等,还可以储存电力。

[蓄电系统的构成]

下面,参照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系统(电力系统)100的构成例进行说明。该蓄电系统100是住宅用蓄电系统,电力经由电力网109、信息网络112、智能电表107、电力集线器108等而从火力发电102a、核电发电102b、水力发电102c等集中型电力系统102供应到蓄电装置103。同时,电力从家用发电装置104等独立电源供应至蓄电装置103。供应给蓄电装置103的电力被储存起来。使用蓄电装置103提供在房屋101内使用的电力。同样的蓄电系统不仅能够用于房屋101,而且能够用于建筑物。

在房屋101中,设置有家用发电装置104、电力消耗装置105、蓄电装置103、控制每个装置的控制装置110、智能电表107、电力集线器108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传感器111。各个装置通过电力网109和信息网络112连接。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用作家用发电装置104,所产生的电力被供应到电力消耗装置105和/或蓄电装置103。电力消耗装置105是冰箱105a、空调105b、电视接收器105c、浴缸105d等。此外,电力消耗装置105包括电动车辆106。电动车辆106是电动汽车106a、混合动力车106b、电动摩托车106c等。

蓄电装置103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的电池。智能电表107具有测量商用电力的使用量并将测量的使用量发送给电力公司的功能。电力网109可以是直流供电、交流供电和非接触电源中的任何一个或组合。

各种传感器111例如是人体传感器、照度传感器、物体检测传感器、功耗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接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由各种传感器111获取的信息被发送到控制装置110。基于来自传感器111的信息,能够掌握天气的状态、人的状态等,并自动控制电力消耗装置105,以使能量消耗最小化。此外,控制装置110能够经由因特网将房屋101的相关信息发送到外部的电力公司等。

电力集线器108执行电力线的分支和直流/交流转换等处理。作为连接到控制装置110的信息网络112的通信方式,存在如下方法,即、使用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用于异步串行通信的发送/接收的电路)等通信接口的方法;利用基于蓝牙(注册商标)、zigbee、wi-fi等无线通信标准的传感器网络的方法。蓝牙(注册商标)方式应用于多媒体通信,并能够执行一对多连接通信。zigbee使用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802.15.4的物理层。ieee802.15.4是称为pan(个人局域网)或w(无线)pan的短程无线网络标准的名称。

控制装置110连接到外部的服务器113。该服务器113可以由房屋101、电力公司以及服务提供商中任一方管理。由服务器113发送和接收的信息例如是电力消耗信息、生活模式信息、电费、天气信息、自然灾害信息和电力交易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家中的电力消耗装置(例如,电视接收器)发送和接收,但也可以从家庭外的装置(例如,移动电话等)发送和接收。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上,例如,电视接收器、移动电话、pda(便携式信息终端)等。

控制各个部分的控制装置110由cpu(中央处理单元)、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等构成,在该示例中,存储在蓄电装置103中。控制装置110连接到蓄电装置103、家用发电装置104、电力消耗装置105、各种传感器111、服务器113和信息网络112,并具有调整例如商用电力的使用量和发电量的功能。另外,它也可以具备在电力市场中执行电力交易的功能等。

如上所述,不仅能够将火力发电102a、核电发电102b、水力发电102c等集中型电力系统102产生的电力储存在蓄电装置103中,而且能够将家用发电装置104(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产生的电力储存在蓄电装置103中。因此,即使家用发电装置104的发电电力波动,也能够进行使发送到外部的电力量保持稳定,或根据需要放电等控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使用方法,例如,将通过太阳能发电获得的电力储存在蓄电装置103中,在夜间,将电费便宜的深夜电力储存在蓄电装置103中,将蓄电装置103储存的电力在白天电费贵的时间段放电来利用。

另外,尽管在该示例中,以控制装置110容纳在蓄电装置103中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容纳在智能电表107中,或者可以单独构成。此外,蓄电系统100可以用于多户住宅中的多个家庭,或者可以用于多个独立式住宅。

<4.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具备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的电池10的电动车辆进行说明。

[电动车辆的构成]

参考图8,对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一个构成进行说明。该混合动力车辆200是采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混合动力车辆。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是通过使用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动机产生的电力,或者暂时储存在电池中的电力,通过驱动力转换装置203运行的车辆。

该混合动力车辆200中安装有:发动机201、发电机202、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驱动轮204a、驱动轮204b、车轮205a、车轮205b、电池208、车辆控制装置209、各种传感器210、充电口211。电池208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的电池10。

混合动力车辆200以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为动力源行驶。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的示例是电动机。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通过电池208的电力运作,该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的旋转力被传递到驱动轮204a和204b。另外,通过对必要部分使用直流-交流(dc-ac)或逆转换(dc-dc),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可以应用于交流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各种传感器210通过车辆控制装置209控制发动机转数,并控制节气门(未图示出)的开度(节气门开度)。各种传感器210包括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发动机转数传感器等。

发动机201的旋转力传递到发电机202,发电机202产生的电力可以通过该旋转力累积在电池208中。

当混合动力车辆200通过制动机构(未图示出)减速时,该减速时的阻力作为旋转力被添加到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由电力驱动力转换装置203产生的再生电力通过该旋转力累积在电池208中。

电池208经由充电口211连接到混合动力车辆200外部的电源时,可以使用充电口211作为输入端口从该外部电源接受电力供应,并累积接收的电力。

尽管未图示出,但是可以设置有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基于电池的相关信息执行与车辆控制有关的信息处理。作为这样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有基于电池的剩余量的相关信息进行电池剩余量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等。

另外,以上以使用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或者暂时储存在电池中的电力,通过电动机运行的串联混合动力车辆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该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并联混合动力车辆,其以发动机或电动机的输出作驱动源,并适当在仅通过发动机行驶、仅通过电动机行驶、通过发动机和电动机行驶这三种方式中切换使用。此外,本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所谓的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仅通过驱动电动机驱动,而不使用发动机。

[测试例]

在下文中,将通过测试例具体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不仅限于这些测试例。

对于使正极引线13a和散热材料16直接接触而构成的电池10,通过模拟研究了散热材料16的效果。

(测试例1)

将散热材料16直接与正极引线13a的一个表面接触的构成设定为温度分布的模拟模型。模拟使用了有限元法。结果如图9的a所示。

温度分布的模拟条件如下所示。

电流密度(50[a]/正极引线13a的截面积[m]):1.6667×107a/m2

正极引线13a的宽度:20mm

正极引线13a的长度:50mm

正极引线13a的厚度:150μm

正极引线13a的传热系数:10w/(m2k)

正极引线13a的电阻率为:2.65×10-11ω·m

通孔13c的宽度:17mm

通孔13c的长度:15mm

散热材料16的种类:铜(cu)

散热材料16的高度:10mm

散热材料16的宽度:20mm

散热材料16的厚度:30mm

当散热材料16与正极引线13a的一个表面直接接触时,正极引线13a的前端侧(设置有通孔13c的一侧)的温度达到约281℃,但发现正极引线13a的后端侧(连接到电池元件11的一侧)和散热材料16的温度被抑制在约95℃。在图9的a中,温度分布以开尔文[k]表示。

(测试例2)

除了使散热材料16直接与正极引线13a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分别接触之外,以与测试例1中相同的方式通过有限元法进行了温度分布的模拟。结果如图9的b所示。另外,散热材料16具有如下构成。

散热材料16的种类:铝(al)

散热材料16的高度:10mm

散热材料16的宽度:20mm

散热材料16的厚度:15mm

当散热材料16与正极引线13a的一个表面直接接触时,正极引线13a的前端侧(设置有通孔13c的一侧)的温度达到约286℃,但发现正极引线13a的后端侧(连接到电池元件11的一侧)和散热材料16的温度被抑制在约100℃。

由此发现,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散热材料16,能够降低连接到电池元件11的正极引线13a的侧面的温度,并能够防止由正极引线13a产生的高温热量传递到电池元件11。

(测试例3)

除了未设置散热材料16之外,以与测试例1中相同的方式通过有限元法进行了温度分布的模拟。结果如图10所示。

当没有设置散热材料16时,正极引线13a的前端侧(设置有通孔13c的一侧)的温度达到约355℃,正极引线13a的后端侧(连接至电池元件11的一侧)的温度达到约209℃。

尽管上面具体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和测试例,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测试例,可以进行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的各种修改。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和测试例中提到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和数值等仅仅是示例,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与其不同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和数值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和测试例的构成、方法、工艺、形状、材料和数值等可以彼此组合,只要它们不脱离本技术的主旨即可。

另外,本技术也可以采用下述构成:

(1)

一种电池,具备:

电池元件,具有具备至少一个通孔的电极引线;以及

散热材料,设置在所述电池元件与所述电极引线上所述通孔之间。

(2)

根据(1)所述的电池,所述散热材料的热传导率在30w/m2·k以上。

(3)

根据(1)或(2)所述的电池,还具备膜状的外装材料,所述外装材料以使所述电极引线的一端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容纳所述电池元件。

(4)

根据(3)所述的电池,所述外装材料是层压膜。

(5)

根据(3)或(4)所述的电池,所述散热材料设置在所述外装材料的外部。

(6)

根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散热材料设置在所述外装材料的内部。

(7)

根据(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外装材料的外部。

(8)

根据(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通孔被所述外装材料覆盖。

(9)

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散热材料以直接接触所述电极引线的方式设置。

(10)

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极引线是正极引线。

(11)

一种电池组,具备:

(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以及

控制所述电池的控制部。

(12)

一种电子设备,具备(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电池接受电力供应。

(13)

一种电动车辆,具备:

(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转换装置,从所述电池接受电力供应,并转换为车辆的驱动力;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电池相关的信息,进行车辆控制相关的信息处理。

(14)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蓄电装置将电力供应至连接到所述电池的电子设备。

(15)

一种电力系统,具备(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电力系统从所述电池接受电力供应。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11电池元件;12外装材料;13a正极引线;13b负极引线;13c通孔;16散热材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