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77932发布日期:2019-02-01 18:5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器件的多功能化是显示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可发声屏幕、透明显示、镜面显示都是多功能型的显示面板。其中,透明显示是一块已经被成功开发的产品,可以在显示画面的同时提供保持透明的效果。

然而,现有的透明显示器件在显示时,虽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但显示的对比度低,显示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器件的显示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多个像素单元,每一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可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区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为单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覆盖所述第二区的可变色部件,所述可变色部件能够在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所述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区处于所述透光状态;当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所述不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区处于所述不透光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未设置发光单元;

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

或者

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任意一侧或两侧。

优选的,所述可变色部件为电致可变色部件,包括:

第一透明电极,第二透明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光状态或不透光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未设置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光状态或不透光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均处于透明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和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和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可变色部件包括第一可变色部件和第二可变色部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第一侧,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和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和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连接,所述可变色部件包括第一可变色部件和第二可变色部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第一侧,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和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通过在像素单元的第一区设置单侧发光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区内设置能够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切换的可变色部件,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控制可变色部件的状态,提升显示效果,从而能够达到提升包含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对比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相关技术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基板1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图1中仅以一个像素单元为示例。像素单元11包括第一区111和第二区112。第一区111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1111(包括:反射阳极11111、透明阴极11112、发光层11113),第二区112为透明区域。从而,在第一发光单元1111发光时,该显示基板10具备一定的透明度,但第二区112背后的光,依然可以穿过第二区112,会降低显示的对比度,从而影响画面的显示。

为解决透明显示装置对比度低的问题,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基板20包括:

多个像素单元21,每一所述像素单元21包括第一区211和第二区212,所述第二区212可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区211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2111,所述第一发光单元2111为单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所述第二区212内设置有覆盖所述第二区212的可变色部件2121,所述可变色部件2121能够在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所述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区212处于所述透光状态;当所述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所述不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区212处于所述不透光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控制可变色部件的状态,提升显示效果,从而能够达到提升包含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对比度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单元为oled。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不排除发光单元为其他主动发光单元的可能。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111采用顶发射的结构,即第一发光单元2111包括:反射阳极21111、透明阴极21112和第一发光层21113。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111也可采用底发射的结构,即第一发光单元2111包括:反射阴极21112、透明阳极21111和第一发光层21113。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基板2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22,用于封装第一发光单元2111。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区内设置有一个可变色部件,并且,可变色部件设置于封装层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变色部件也可以设置于封装层的第二侧,第二侧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区内也可以设置有两个可变色部件,两个可变色部件分别设置于封装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内未设置发光单元,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中,也可以在第二区内设置第二发光单元,以进一步提升包含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的多样性。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所述可变色部件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任意一侧或两侧。

以图3-5为示例,图3-5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中的可变色部件2121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为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上侧。

图4中的可变色部件2121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为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为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下侧。

图5中的可变色部件2121包括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一侧的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和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二侧的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所述第一侧为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所述第二侧为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上侧,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下侧。

其中,第二发光单元2122包括:透明阳极21221、透明阴极21222和第二发光层21223。由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电极(透明阳极21221和透明阴极21222)是透明的,第二发光层21223在不发光时呈透明状态,因此,当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第二区212处于透光状态,当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区212处于不透光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层和/或第二发光层可以为量子点发光层,也可以为el(electroluminescence)发光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

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仍以图3-5为示例,驱动薄膜晶体管23的源极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阳极21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阳极21221连接,从而,该驱动薄膜晶体管23能够同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

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连接;

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以图6-8为示例,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231的源极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阳极21111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232的源极与第二发光单元2121的阳极21221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发光单元2122。

优选的,所述可变色部件为电致可变色部件,包括:

第一透明电极,第二透明电极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之间的电致变色层。

仍以图2-8为示例,可变色部件2121的电极(第一透明电极21215和第二透明电极21216)是透明的,电致变色层21217能够在透明状态和不透明状态之间切换,进而,可控制第二区212在透光状态和不透光状态之间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二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一的显示基板。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控制方法,请参阅图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显示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显示控制方法应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显示装置,包括:

步骤91: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控制可变色部件的状态,提升显示效果,从而能够达到提升包含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的对比度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基板有多种方式,下面针对不同方式,分别说明。

【1】显示装置中显示基板的第二区内未设置发光单元。

所述第二区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光状态或不透光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均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2为示例,图2中,封装层22的第一侧设置有一个可变色部件2121,第一侧为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

若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如:控制电致变色层21217变黑),第一发光单元2111发光,则可变色部件2121能够吸收原本可以穿过第二区212的光线(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11反射的光线和外界的干扰光线),从而提升显示的对比度,使得显示效果更佳。

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第一发光单元2111不发光,则第二区212处于透光状态,时尚感更强,能让用户有全新的奇趣体验。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封装层的第二侧设置有一个可变色部件,第二侧为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若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发光,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从而可变色部件能够吸收、遮挡外界(如可变色部件下侧)的干扰光线;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不发光,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封装层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可变色部件,第一侧为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第二侧为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若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发光,两个可变色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不发光,两个可变色部件均处于透明状态。

【2】显示装置中显示基板的第二区内设置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为双侧发光的发光单元。

2.1)可变色部件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侧,第一侧为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

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可同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也可分别控制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下面分别说明。

(2.11)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3为示例,若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可以控制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如:控制电致变色层21217变黑),第一发光单元2111向上侧发光,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上侧和下侧发光,由于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上侧发出的光线被吸收、遮挡。从而,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显示基板实现双面显示。

在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显示基板实现双面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显示基板呈现透光状态。

(2.12)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单元连接,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6为示例,若待显示状态为单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发光,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第一区211为亮区,可变色部件2121能够吸收原本可以穿过第二区212的光线(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111反射的光线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下侧的外界光线),即第二区212为暗区,能够提升显示的对比度,使得显示效果更佳。

若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双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上侧发出的光线被吸收、遮挡,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双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此时,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从而,显示基板呈现透光状态。

2.2)可变色部件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侧,第二侧为与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可同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也可分别控制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下面分别说明。

(2.21)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4为示例,若待显示状态为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可以控制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此时,显示基板实现双面显示,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在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由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下侧发出的光线被处于不透明状态的可变色部件2121吸收、遮挡,显示基板实现单面显示,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从而,显示基板呈现透光状态。

(2.22)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单元连接,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7为示例,若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单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发光,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能够吸收、遮挡外界的干扰光线,此时,第一区211为亮区,第二区212为暗区,能够提升显示的对比度,使得显示效果更佳。

若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单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由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下侧发出的光线被吸收、遮挡,显示基板的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不显示,显示基板实现单面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此时,显示基板实现双面显示,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可变色部件2121处于透明状态,从而,显示基板呈现透光状态。

2.3)第一可变色部件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侧,第二可变色部件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侧,第一侧为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第二侧为与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

像素单元内还设置有驱动薄膜晶体管,可同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也可分别控制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下面分别说明。

(2.31)驱动薄膜晶体管同时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和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5为示例,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第一侧,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的第二侧。

若待显示状态为单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不透明状态,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透明状态,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由于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下侧发出的光线被遮挡,显示基板的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不显示。

在单面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不透明状态,第二发光单元2122虽然发光,但发出的光线均被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和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吸收、遮挡,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不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透明状态,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透明状态,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在双面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不透明状态,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2.32)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单元连接,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与第二发光单元连接。

所述根据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控制所述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包括: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或不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单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控制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或不透明状态,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若所述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不发光,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可变色部件和所述第二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

仍以图8为示例,若待显示状态为第一单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发光,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不透明状态,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透明状态。此时,外界的干扰光线被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吸收,且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第二区212为暗区,第一区211为亮区,提升对比度。

在第一单面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能够吸收、遮挡第一发光单元2111反射的光线,从而,能进一步提升对比度。

若待显示状态为第二单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发光,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不透明状态,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透明状态。此时,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下侧发出的光线被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遮挡,从而,显示装置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不显示。

在第二单面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不透明状态。此时,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出的光线被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和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遮挡,显示装置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不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双面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发光,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透明状态,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透明状态,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在双面显示状态下,也可以控制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不透明状态,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

若待显示状态为未显示状态,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不发光,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和第二可变色部件21212处于透明状态,从而,显示基板呈现透光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时,如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一文字,显示的文字的字体更粗。

若显示基板实现双面显示,且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共同显示,显示基板的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此时,第一发光单元2111和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的内容相同,从而在显示基板的第一侧叠加显示,显示的文字(例如:文字b)字体会更粗,而在显示基板的第二侧,第二发光单元2122正常显示,会显示一个倒b,如即显示基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显示的内容相同,方向相反。

因此,优选的,采用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控制第一发光单元,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控制第二发光单元,控制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一侧的可变色部件处于不透明状态,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二侧的可变色部件处于透明状态(若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二侧设置有可变色部件),控制第一发光单元2111在显示基板的第一侧显示第一预设信息,第二发光单元2122在显示基板的第二侧显示第二预设信息。

可选的,第一预设信息与第二预设信息相同。

也就是说,仍以图6、8为示例,控制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的显示内容只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显示基板的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显示的内容只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且显示基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显示相同的内容。

要想让显示基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显示相同文字b,第一驱动薄膜晶体管23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一发光单元2111根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在显示基板的第一侧显示b;第二驱动薄膜晶体管232输出第二控制信号,第二发光单元2122根据该第二控制信号,在显示基板的第二侧显示b。

若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一侧的可变色部件(图6中为可变色部件2121,图8中为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透明状态,则第二发光单元2122向上侧发出的光线会在显示基板的第一侧显示一个倒b,会对显示基板第一侧的显示造成干扰。但是,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2122第一侧的可变色部件(图6中为可变色部件2121,图8中为第一可变色部件21211)处于不透明状态。因此,显示基板的第一侧(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即上面)的显示内容只由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即,显示基板的第一侧显示第一发光单元2111显示的b,字体标准,也不会颠倒。

显示基板的第二侧(与第一发光单元211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下面)的显示内容只由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即,显示基板的第二侧显示第二发光单元2122显示的b,字体标准,也不会颠倒。

从而,显示基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能够显示标准字体的b,b也没有颠倒,且第二发光单元2122也不会对显示基板第一侧显示的内容造成不利影响(如:导致显示基板的第一侧显示的b字体变粗)。

可选的,第一预设信息与第二预设信息不同。

也就是说,第一发光单元2111在显示基板的第一侧显示的内容可以与第二发光单元2122在显示基板的第二侧显示的内容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本发明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针对不同的显示装置,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显示装置的待显示状态,从而根据用户的需求切换显示装置的显示状态,显示更为丰富、多样化,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