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电子产品的电缆软线附件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5203发布日期:2019-04-23 21:1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电子产品的电缆软线附件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盒,尤其是用于家用电子产品的电缆软线附件的收纳盒。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用电子产品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些家用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一些有电缆软线附件的支持,像是家用保健按摩椅的专用充电电源线,手机的充电(数据)线与有线耳机,电脑的有线鼠标等等,这些有线附件共同的特点是:电缆软线的两端有特定用途的端头,电子产品的功率比较小附件使用的电缆软线线径比较细,它们的使用通常是间断性的,为保障正常使用电缆软线有足够长度,比较柔软容易盘绕。这些附件在主产品出厂时电缆软线通常盘绕并用一截独芯金属电缆线捆扎,放在主机包装箱(盒)内的恰当位置。当这些电缆软线附件开始使用以后尤其是闲置暂停时,就存在这些附件收纳存放或携带转移时,收纳整理很不方便的问题,在同时收纳两个以上有线附件时更是容易缠绕打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家用电子产品的电缆软线附件收纳整理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收纳家用电子产品有线附件的收纳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收纳盒,主要由与旋转手柄一体的可旋转主轴、可脱离旋转内筒、弹性元件、外壳及端盖组成,其特征是:可脱离旋转内筒的筒体轴向适当位置至远离旋转手柄的一端有一道开口槽,开口槽的长度不超过可脱离旋转内筒中空的长度;可脱离旋转内筒经由弹性元件施压的摩擦力与可旋转主轴摩擦接触,正常状态下可脱离旋转内筒凭借摩擦力附着于可旋转主轴上同步转动,当可脱离旋转内筒径向表面上承受的扭矩大于接触摩擦力产生的最大扭矩时,可脱离旋转内筒克服摩擦力不再随着可旋转主轴转动而转动。

使用时,将电缆软线中部置入开口槽内,两端分别从外壳开口中引出,使电缆软线附件的两个端头留置于壳体外部,沿某一方向转动旋转手柄使可脱离旋转内筒同步转动,可以将电缆软线缠绕在可脱离旋转内筒外表面上;拉拽电缆软线某个端头可以使电缆软线褪出壳体外。当电缆软线已经收纳完成后,继续沿此前方向转动旋转手柄,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脱离,可旋转主轴转动而可脱离旋转内筒不转动。

进一步地,收纳盒外壳表面有卡固电缆软线端头的卡口。

进一步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收纳系统平行排列在同一个外壳内。

进一步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收纳系统同轴排列在同一个外壳内。

由模拟实验可知:将一根软线在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筒体表面上缠绕一圈以上后,不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动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筒体,软线总是呈现一端缠绕一端褪出的状态。如果将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筒体轴向适当位置至其中一端做一道开口槽,将软线中部置入开口槽内,即使初始时不将软线在筒体表面缠绕,朝同一方向旋转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筒体,软线中部的两端也可以从开口槽外同时渐次缠绕在筒体表面上。

在拉拽电缆软线某一端头将电缆软线从壳体内褪出时,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按缠绕方向的逆向旋转,电缆软线从可脱离旋转内筒表面褪出壳体外,电缆软线褪出壳体遵从“后进先出”的原则。同时拉拽电缆软线的两个端头时,两端以几乎相同的速率从壳体内褪出;只拉拽某一个端头,另外一端也会脱离旋转内筒表面,即使另外一端的电缆软线并没有从壳体内滑出,也从靠近另外一端的端头部分开始不再与可脱离旋转内筒表面接触,呈疏松自由盘绕的状态,此时拉拽这一端头,电缆软线从壳体内滑出而可脱离旋转内筒几乎不会旋转(电缆软线与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表面的摩擦太小,只有偶尔的点接触),这种状况可以不用采取措施,既不影响电缆软线附件的正常使用,也不会影响下一次收纳作业的顺利完成。

弹性元件提供的摩擦力应该适宜。弹性元件提供的摩擦力过大,由于电缆软线的两端端头不能进入壳体内,电缆软线的两端或某一端已经完全收纳进壳体中以后,可脱离旋转内筒在电缆软线可能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仍然不能与可旋转主轴脱离,起不到保护电缆软线的作用;弹性元件提供的摩擦力过小,在电缆软线尚没有收纳进壳体内时,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脱离不再转动,会使得收纳作业不能顺利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防止家用电子产品的电缆软线附件收纳时缠绕打结,操作简单迅速,不损伤电缆软线,便于家用电子产品的电缆软线附件收纳整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选择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图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充电器(包括usb线)为例。

图2是图1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的可脱离旋转内筒旋转90°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另一种实现脱离方式的径向断面剖视图。

图5是图4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

图6是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又一种实现脱离方式的径向断面剖视图。

图7是将两个可单独运用的收纳系统并列于同一个壳体内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将两个可单独运用的收纳系统同轴于同一个壳体内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外壳,2.可脱离旋转内筒,3.旋转内筒外表面凹槽,4.端盖a,5.旋钮手柄,6.环形锯齿状啮合面,7.弹簧,8.电缆软线,9.电源插头,10.电源插头卡口,11.外壳筒体开口a,12.电缆软线端头,13.电缆软线端头卡口,14.弧状凸起与弧状凹槽,15.锯齿形可旋转主轴,16.外壳筒体开口b,17.端盖b,18.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开口槽,20.多边形可旋转主轴,21.弧形簧片,22.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24.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30.圆筒形可旋转主轴,31.弧形簧片a,32.齿形可旋转轴,33.弧形簧片b,34.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37.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

图1是将手机电源线收纳在收纳盒内的剖面示意图。端盖a(4)与端盖b(17)通过弧状凸起与弧状凹槽(14)啮合的方式扣合在外壳(1)上(如果啮合面是圆环形的便可以相对旋转);旋转手柄(5)与锯齿形可旋转主轴(15)一体,可以在端盖a(4)的孔洞内转动,朝向收纳盒内部有环状锯齿形啮合面(6)与可脱离旋转内筒(2)在弹簧(7)施加的压力下摩擦啮合;电源插头(9)一端的电缆软线(8)经由外壳筒体开口a(11)进入收纳盒内缠绕在可脱离旋转内筒(2)的旋转内筒外表面凹槽(3)上,接近电缆软线中部经由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开口槽(18)引出反向缠绕在可脱离旋转内筒外表面上,从另一个外壳筒体开口b(16)引出收纳盒外,另一端的电缆软线端头(12)固定在电缆软线端头卡口(13)内。弹簧(7)推动可脱离旋转内筒(2)与锯齿形可旋转主轴上的锯齿啮合摩擦附着;旋转内筒外表面凹槽利于适度增加电缆软线在其表面缠绕时的摩擦力;外壳筒体开口a与外壳筒体开口b略大于电缆软线的线径,以电缆软线可以在开口内轻松滑动,但又能够阻碍电缆软线两端的端头滑落进外壳筒体内为宜;同样,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开口槽也大于电缆软线的线径,便于电缆软线置入。

本实施例选用了外壳两端均有端盖的示例,其余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设置单个端盖的方式,例如端盖b(17)与外壳(1)一体,电缆软线端头(12)从靠近端盖a(4)的外壳适当位置开口中引出也可以实现,不妨碍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电源插头(9)和电缆软线端头(12)放入筒体表面对应卡口内后,外端面没有超出收纳盒两头端盖对应表面构成的平面。不同形式的卡口方便各种样式的电缆软线附件端头的收纳卡固,使收纳工作能进行得更加彻底与便利;外端面不超出收纳盒两头端盖对应表面构成的平面,可以使本发明的每个外平面都能够稳妥放置在平面物体上。

图1中用虚实线示意了剖切后留存在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表面的电缆软线及缠绕走向,图7和图8中采用了同样的示意方法。

图2中,电缆软线(8)经由外壳筒体开口a(11)引入收纳盒内,电源插头(9)可以安放在外壳(1)表面上的电源插头卡口(10)上。电源插头与另一个电缆软线端头均可以用开口卡附着于收纳盒外壳上,电缆软线端头卡口安放端头有多种简单的实现方式;外壳两侧的端盖均采用了长方体的表面外形,为了使收纳盒在平面物体表面放置时具有稳定性,纵然收纳盒的外壳采用的几何外形可任意变化,收纳盒的两端端盖外形宜优先选用方形或多边棱形以及近似形状。

图3是为了说明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开口槽(18)的示意图,将图1中的可脱离旋转内筒单列并旋转90°剖面,可见自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轴向中部至放置弹簧的一端,有一条贯穿端头的开口槽,便于在初始收纳时,将电缆软线的居中部分置入。

图4示意了另一种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实现脱离的方式,多边形可旋转主轴(20)与旋转手柄一体,固定在多边形可旋转主轴(20)上的弧形簧片(21)与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22)内表面的多边形夹角摩擦附着;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24)长度不超出可脱离旋转内筒中空的长度。正常情况下,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多边形可旋转主轴同步转动;当端头不能进入壳体内的电缆软线已经完全缠绕在旋转内筒表面上而继续转动旋转手柄时,可脱离旋转内筒外表面剪切拉力超过弧形簧片变形的临界值后,弧形簧片变形滑动,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脱离,可旋转主轴转动而可脱离旋转内筒不转动。本实施例中可脱离旋转内筒外表面为正多边形,多边形的棱角利于适度增加电缆软线在其表面缠绕时的摩擦力。

图5是图4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由图中可见:在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22)筒体轴向上,从远离旋转手柄(5)的一端开始,到筒体中部附近的位置,有一条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24);多边形可旋转主轴(20)的长度比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的长度要短(图中示意了一种略小于二分之一的实施例),因此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轴向有一部分是中空的,开口槽的长度不超过内多边形可脱离旋转内筒中空的长度,不会影响到可脱离内筒与可旋转主轴的摩擦附着或脱离。

图6示意了又一种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实现脱离的方式,旋转手柄与圆筒形可旋转主轴(30)一体,固定在圆筒形可旋转主轴上的弧形簧片a(31)与齿形可脱离旋转轴(32)内表面的夹角摩擦附着,固定在齿形可脱离旋转轴(32)外表面上的弧形簧片b(33)与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34)内表面的夹角摩擦附着,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的外表面为正多边形,筒体轴向中空的部分有一条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37),方便电缆软线置入实现电缆软线两端同时收纳或褪出。当电缆软线已经完全缠绕在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外表面上以后,继续顺时针旋转手柄使圆筒形可旋转主轴转动,弧形簧片a变形滑动,于是可旋转主轴在旋转而齿形可脱离旋转轴和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不旋转;同理,当电缆软线已经完全缠绕在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外表面上以后,继续逆时针旋转手柄使圆筒形可旋转主轴转动,弧形簧片b变形滑动,于是圆筒形可旋转主轴和齿形可脱离旋转轴旋转而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不旋转,实现了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的分离。同样地,齿形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的长度应适当,以不会影响可脱离内筒、可脱离旋转轴与可旋转主轴的摩擦附着或脱离为宜,不再赘述。

图7是将两个可单独操作的收纳系统并列于同一个收纳盒壳体内的示意图,图中仍然以两个手机充电器作为示例,实际上,同一收纳盒内收纳的电缆软线附件可以多种多样;类似地,可以将更多的可独立操作的收纳系统并列于同一个收纳盒壳体内。

图8是将两个可单独操作的收纳系统同轴排列于同一个收纳盒壳体内的示意图,类似地,可以将更多的可独立操作的收纳系统同轴排列于同一个收纳盒壳体内,用以实现对多种不同电子产品电缆软线附件的收纳。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可脱离旋转内筒筒体设置开口槽的目的,是为了从电缆软线中部改变电缆软线在可脱离旋转内筒表面上缠绕的方向。开口槽开口的方向朝向远离旋转手柄的一端,长度以不影响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的摩擦附着或脱离为宜,开口宽度以能够保证电缆软线置入后能自由滑动为宜。

初次收纳时,打开收纳盒端盖,将电缆软线接近中点的部分置入可脱离旋转内筒的开口槽内,将电缆软线的两端分别放入对应的外壳筒体开口内,合上端盖,一只手扶着收纳盒一只手转动旋转手柄,电缆软线便会缠绕在可脱离旋转内筒表面上,将电缆软线的两个端头分别放入对应的外壳卡口上,收纳工作完成。

需要使用电缆软线附件时,一只手扶着收纳盒(注意不要妨碍旋转手柄转动,同时拉拽电缆软线两端时无须扶持收纳盒),另一只手根据操作现场的情况从外壳卡口上拿出某个端头并轻轻拉拽,电缆软线便会从收纳盒壳体内褪出,电缆软线附件便可以开始使用。在电缆软线附件应用时,由于收纳盒本身的重量较小,体积也不大,便没有必要将电缆软线完全从收纳盒内取出,只需拉拽端头(一端或两端均可)使电缆软线从壳体内褪出,达到需要的长度即可投入使用。

使用中没有完全取出电缆软线之后的收纳,无需再进行打开端盖并将电缆软线中部置入开口槽的步骤,只需要转动旋转手柄完成收纳即可;对于在使用中完全取出电缆软线之后进行的收纳,收纳步骤同初次收纳相同。

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置入可脱离旋转内筒开口槽的电缆软线偏离中部,导致电缆软线的某一端不能完全收纳进壳体内的现象,此时只需同时拉拽电缆软线的两端,使缠绕在可脱离旋转内筒表面上的电缆软线全部不再缠绕,然后一手扶持收纳盒,另一只手拉拽露出壳体较短的那一端,使露出收纳盒壳体的两截电缆软线大致等长,然后转动旋转手柄,重新完成收纳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主要以手机充电器作为收纳实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列举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以及具体实现形式和应用。像有线耳机、有线鼠标、小功率充电器、有线麦克风等等电缆软线两端带端头的家用电子产品有线附件,都属于本发明具体适用的范围。再如端盖扣合在外壳上的方式(包括固定与可相对旋转)、可脱离旋转内筒与可旋转主轴的脱离方式以及电缆软线两端相应端头卡嵌在外壳上卡口的实施形式,当前应用中有着多种简单易行的实现形式,在说明书中不可能做到一一列举。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