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线束实用分线承载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6731发布日期:2018-11-13 22:18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线束相关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线束实用分线承载架。



背景技术:

线束加工分线环节是线束加工中体力消耗最大的。原本分线需要在地面平铺展开,占用面积大,分线人员需要在区域内来回走动,打捆时还需在地上蹲着操作。在分线过程中人员经过分线区域或线长过长都会导致线束分线完成后出现缺少、多出一根的现象,重新查找费时,交由配线组也使用不便。在地面分线还会沾染灰尘,配线完成后会严重影响客户对产品的评价,偶然情况还会在地面上出现磨损绝缘皮,漏出铜线的情况,需要换线重做。后在长条桌子上进行分线,避免了人员的影响,但有时桌子空间不足,错误分线未得到改善。根据统计信息,线束加工分线人员日步数较裁线人员多一万六千余步,分线人员的工作效率在疲劳时只能达到平均效率的一半。分线人员分线过程中还需将线束分类存放,大批量生产时会导致分类混乱。线束分线完成打捆装入周转箱时,线尾交叉打结不易使用,使用时需要将打结处分开产生无用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线缆线束实用分线承载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线束实用分线承载架,包括承载底架,所述承载底架上设置有两组相对设置的承载架组件,所述承载架组件包括两个设置在承载底架上的承载立柱,所述两个承载立柱之间设置有承载横柱,所述承载横柱上设置有新型承载杆,所述新型承载杆通过卡位套筒设置在承载横柱上;

所述新型承载杆包括设置在卡位套筒内的固定杆部分、与固定杆部分一体

成型的半圆壳杆部分以及与半圆壳杆部分配合设置的移动杆部分,所述半

圆壳杆部分和移动杆部分上均设置有卡位固定孔,所述卡位固定孔内设置

有卡位螺栓。

作为优选,所述卡位套筒包括与承载横柱配合设置的卡位筒部分以及与卡位筒部分一体成型用于固定新型承载杆的固定筒部分。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横柱为可伸缩承载横柱,包括长螺纹筒以及与长螺纹筒配合设置的长螺纹杆。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横柱也通过卡位套筒设置在承载立柱上。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底架包括两个纵向柱,所述两个纵向柱之间设置有可以伸缩的横向柱。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底架的四个角处设置有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卡位滚轮。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柱的上部设置有一端设置在固定柱上另一端设置在承载立柱上的加固杆件。

作为优选,所述加固杆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铰接卡套。

作为优选,所述铰接卡套包括用于配合连接杆设置的固定套以及用于与固定柱或承载立柱配合设置的卡位套,所述固定套与卡位套之间通过螺栓铰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设置,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节省作业空间,操作便捷,关节灵活多变,组装方便,成品维护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线缆线束实用分线承载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加固杆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承载横柱或横向柱的爆炸图;

图4为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承载杆的爆炸图;

以上各图中,1、承载底架;11、纵向柱;12、横向柱;2、承载架组件;21、承载立柱;22、承载横柱;221、长螺纹杆;222、长螺纹筒;223、卡位套筒;3、新型承载杆;31、固定杆部分;32、半圆壳杆部分;33、卡位固定孔;34、移动杆部分;35、卡位筒部分;36、固定筒部分;4、滚轮组件;41、固定柱;42、移动卡位滚轮;5、加固杆;51、连接杆;52、固定套;53、卡位套;5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线缆线束实用分线承载架,包括承载底架,对于承载底架的设计,其承载底架是一个长方形的设计底座,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分线承载架的承载能力,其具体的结构会在后面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中其中重点的设计则是实现线束的合理快捷的放置,故此发明人在承载底架上设置了两组相对设置的承载架组件,对于两组承载架组件的设置,可以从图1中看出,两个承载架组件中的部分是相互的搭在对方上,其承载架组件包括两个设置在承载底架上的承载立柱,两个承载立柱之间设置有承载横柱,对于承载横柱的个数,主要去解决承载立柱的高度以及承载底架的覆盖面积,一般情况下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一般不会设计的比较大,因为太大的话不方便,其承载立柱和承载横柱一般会采用加厚精益管,精益管外表圆润,对线束不会产生磨损;其承载横柱上设置了新型承载杆,其新型承载杆通过卡位套筒设置在承载横柱上,新型承载杆则是发明人设置用来承载线束的主要部件,并且搭在另一个承载架组件的承载横柱上,其新型承载杆的个数也是根据具体线束的长度进行随时调整的,不过一般情况下,两个新型承载杆之间的距离都是等距的,发明人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效果,故对新型承载杆做了一下的设计,如图4所示,其新型承载杆包括设置在卡位套筒内的固定杆部分、与固定杆部分一体成型的半圆壳杆部分以及与半圆壳杆部分配合设置的移动杆部分,很明显,其固定杆部分和半圆壳杆部分是一体成型的,其整体与移动杆部分整体配合设置,发明人为了实现两大部分的配合固定,故在半圆壳杆部分和移动杆部分上均设置了卡位固定孔,卡位固定孔内设置了卡位螺栓,其卡位固定孔和卡位螺栓的设计很明显,也不是就设计了一组,而设置了多组,主要是为了调整移动杆部分与固定杆部分和半圆壳杆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实现新型承载杆的缩短和伸长。

对于卡位套筒来说,本实用新型整体主要是就是有杆体和套筒进行配合连接而成的,其如图4所示,其卡位套筒包括与承载横柱配合设置的卡位筒部分以及与卡位筒部分一体成型用于固定新型承载杆的固定筒部分,这里的设计很明显,故在此不作详细的说明了。

承载横柱也通过卡位套筒设置在承载立柱上,这里从图1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发明人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承载架可以放置更多的线束,故将承载横柱设计成了可伸缩承载横柱,如图3所示,包括长螺纹筒以及与长螺纹筒配合设置的长螺纹杆,很明显,可以通过长螺纹杆的旋进旋出,来实现承载横柱的整体长短,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其长螺纹杆并不是全部的螺纹杆,还有一部分的光滑管部分,该部分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固定。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其承载底架包括两个纵向柱,其两个纵向柱之间设置了可以伸缩的横向柱,该横向柱的设置实质和承载横柱的设置是一样的,从图1中可以看出,其横向柱的个数为三个,即横向柱和纵向柱的配合设置从而实现了长方形的稳固设计;其承载底架的四个角处设置了滚轮组件,其滚轮组件包括固定柱,其固定柱的底部设置了移动卡位滚轮,这里的设计都是比较好理解的,即提高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灵活性。

发明人为了是承载底架和承载架组件更加的稳定,故在固定柱的上部设置了一端设置在固定柱上另一端设置在承载立柱上的加固杆件,如图2所示,该加固杆件所示一个连接固定件,即包括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铰接卡套,铰接卡套包括用于配合连接杆设置的固定套以及用于与固定柱或承载立柱配合设置的卡位套,固定套与卡位套之间通过螺栓铰接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