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8106发布日期:2019-01-13 16:39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按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按键装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当键帽长度超过25毫米时,键帽内部通常都会加装平衡杆,利用平衡杆衔接键帽与底板,以增加键帽的连动性。当使用者在键帽边缘施力下压时,力量可藉由平衡杆传送到键帽的另一侧,使键帽下方的橡胶圆顶受压变形,进而触发电路板产生信号,同时,橡胶圆顶亦会产生一向上的抗力,提供使用者按压的手感。

随着电子组件的缩小化,键盘薄型化的需求也日渐增加,键盘内的零组件也需进行薄型化。然而,键盘内部零件薄型化后,将会导致平衡杆强度不足,使得连动性不佳,加上键帽两边支撑点过远,长期使用下来,键帽同时承受下压力及橡胶圆顶向上的抗力因而产生变形。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按键装置,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揭示一种可提升键帽连动性且降低键帽变形情况发生的按键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按键装置包含底板、键帽、至少一平衡杆以及至少一补强件。平衡杆衔接于底板与键帽之间,并配置以导引键帽相对底板移动。补强件连接于平衡杆。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平衡杆包含本体以及两弯折部。本体衔接键帽,并连接补强件。两弯折部分别连接本体的两端,并衔接底板。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补强件包含片体。片体连接本体。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底板具有至少一卡勾。至少一补强件还包含勾部。勾部连接片体,并与相对应的卡勾卡合。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片体还连接弯折部。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键帽包含多个第一衔接部。第一衔接部与本体衔接。片体具有多个避让孔。避让孔与本体邻接。避让孔配置以供第一衔接部部分地穿过。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平衡杆的数量为两个。各平衡杆包含本体以及两弯折部。本体与键帽衔接。两弯折部分别连接本体的两端。两弯折部与底板衔接。补强件与每一平衡杆的两弯折部中之一者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弯折部包含第一弯折段以及第二弯折段。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本体的一端连接。第一弯折段相对本体弯折。第二弯折段的一端与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弯折段相对第一弯折段弯折。第二弯折段与底板衔接。补强件与每一平衡杆的第一弯折段中之一者相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与补强件相连接的弯折部的第二弯折段远离补强件延伸。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平衡杆中之一者的第二弯折段的延伸方向与平衡杆中的另一者的第二弯折段的延伸方向相反。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平衡杆中之一者的第二弯折段相向延伸。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补强件为杆体。杆体包含两第一补强部以及一第二补强部。两第一补强部各与对应的第一弯折段相连接。第二补强部连接于两第一补强部之间。第二补强部排列于平衡杆的本体之间。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至少一平衡杆与至少一补强件之间具有至少一熔接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是连接至少一补强件于平衡杆上,藉此强化平衡杆的结构,有效提升键帽的连动性,以利导通信号的触发,进一步防止键帽变形。

以上所述仅系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的立体图。

图2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的正视图。

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平衡杆与键帽衔接的下视图。

图2C为绘示图2A中的平衡杆与底板衔接的上视图。

图2D为绘示图1中的按键装置沿线段2D-2D的剖面图。

图3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的正视图。

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平衡杆与键帽衔接的下视图。

图4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的正视图。

图4B为绘示图4A中的平衡杆与键帽衔接的下视图。

图4C为绘示图4A中的平衡杆与底板衔接的上视图。

图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的正视图。

图6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的正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200、300:按键装置

110:底板

111:卡勾

112:第二衔接部

120:键帽

121:第一衔接部

130、230、330、430:平衡杆

131、331、431:本体

132、332、432:弯折部

332a、432a:第一弯折段

332b、432b:第二弯折段

140、240、340、440:补强件

141:片体

142:勾部

150:触发部

241:避让孔

441:第一补强部

442:第二补强部

F:熔接区

L1、L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请参照图1。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100可以是供桌面计算机使用的外接键盘,或是包含以键盘形式为输入设备的计算机系统(例如,笔记本电脑或膝上型计算机),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100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任何以按键装置作为输入接口的电子产品。

请参照图2A至图2D。图2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130的正视图。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平衡杆130与键帽120衔接的下视图。图2C为绘示图2A中的平衡杆130与底板110衔接的上视图。图2D为绘示图1中的按键装置100沿线段2D-2D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2D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按键装置100包含底板110、键帽120、平衡杆130及补强件140。键帽120设置于底板110上方。平衡杆130衔接于底板110与键帽120之间。补强件140连接于平衡杆130上。每一按键装置100所包含的平衡杆130及补强件140的数量并不以图2B所示的实施方式为限,可因实际需求而弹性地增减。

请参照图2A,平衡杆130包含本体131及两弯折部132(仅示例性标示一个)。两弯折部132分别连接本体131的两端,并相对本体131弯折。补强件140包含片体141。平衡杆130的本体131与补强件140的片体141以焊接的方式,如:点焊或电弧焊连接,但不以此为限,亦可以埋射、包射、胶合,压接等方式连接。具体而言,本体131与片体141之间具有至少一熔接区F,藉此,补强件140的片体141可焊接至平衡杆130的本体131上。本体131与任一片体141之间的熔接区F的数量并不以图2A所示的实施方式为限,可因实际需求而弹性地增减。

如图2B所示,键帽120包含多个第一衔接部121(仅示例性标示一个)。平衡杆130的本体131可转动地与键帽120的第一衔接部121衔接。当键帽120的一端被按压时,平衡杆130可将下压力由按压端传到键帽120的另一端,导引键帽120整体向下朝向底板110移动。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31与键帽120的衔接方式例如采轴(即本体131)与轴孔(即第一衔接部121)相配合的方式,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2C所示,底板110具有多个卡勾111(仅示例性标示一个)。每一补强件140包含勾部142(请参照图2A)。每一补强件140的勾部142与片体141连接,且勾部142与片体141之间形成一夹角,以与相对应的底板110的卡勾111卡合。每一平衡杆130的两弯折部132还与底板110的第二衔接部112(仅示例性标示一个)衔接。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补强件140的勾部142可相对底板110及卡勾111移动与转动。

请参照图2D,键帽120设置于底板110的上方。平衡杆130与补强件140衔接于键帽120与底板110之间。平衡杆130的本体131与键帽120的第一衔接部121可转动地衔接。补强件140的片体141一端与平衡杆130连接,另一端与勾部142连接。补强件140的勾部142与对应的底板110的卡勾111卡合。当键帽120被按压时,至少一补强件140的勾部142可做为支点导引平衡杆130下降,使补强件140的片体141及键帽120整体向下朝向底板110移动因而有效提升键帽120的连动性,减少键帽120变形的情况发生。

根据本案构想,如图2C所示,现有长键键帽支点为平衡杆与底板衔接处,经本案改良后,键帽120支点位置移至补强件140与底板110卡合处。换言之,支点与底板110中央触发部150的距离由原先的距离L1缩短为距离L2。显然,透过在平衡杆130上增设补强件140,使得键帽120支点与底板110的触发部150距离变近,故当键帽120受外力按压时,力量传输的连动性可提升,进一步有利于按键的导通触发,同时亦可改善薄型键帽变形的问题。

请参照图3A至图3B。图3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230的正视图。图3B为绘示图3A中的平衡杆230与键帽120衔接的下视图。

如图3A与图3B所示,平衡杆230包含本体131及两弯折部132(仅示例性标示一个)。两弯折部132分别连接本体131的两端,并相对本体131弯折。补强件240为片体。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平衡杆230的本体131及两弯折部132皆与图2A至图2B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方式与图2A至图2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补强件240除了与平衡杆230的本体131连接之外,还与平衡杆230的两弯折部132连接。换言之,补强件240为整片式的片体,更能有效强化平衡杆230的结构强度。补强件240进一步具有多个避让孔241与平衡杆230的本体131邻接。每一避让孔241配置以供对应的键帽120的第一衔接部121部分地穿过以与平衡杆230衔接。藉此,避让孔241可在平衡杆230相对键帽120转动时,避免补强件240与键帽120的第一衔接部121发生结构干涉。

前述两实施例均采用圆杆状的平衡杆本体搭配片状的补强件作为结构的补强,其优点在于:杆状的结构体具有组装简便、单价便宜、旋转精度易控制等优点,再配合将片状的补强件焊于平衡杆上,可在不影响平衡杆组装和旋转精度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加强平衡杆强度。

请参照图4A至图4C。图4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330的正视图。图4B为绘示图4A中的平衡杆330与键帽120衔接的下视图。图4C为绘示图4A中的平衡杆330与底板110衔接的上视图。

如图4A与图4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键帽120任一长边的平衡杆330的数量为两个(仅示例性标示一个)。每一平衡杆330各包含本体331及两弯折部332(仅示例性标示一个)。两弯折部332连接于本体331的两端。补强件340设置于两平衡杆330之间,且与此两平衡杆330的两弯折部332中之一者连接。

进一步来说,每一弯折部332包含第一弯折段332a及第二弯折段332b。第一弯折段332a的一端与本体331连接,并相对本体331弯折。第二弯折段332b与第一弯折段332a的另一端连接,并相对第一弯折段332a弯折。

更进一步,补强件340的两端分别与此两平衡杆330的第一弯折段332a中之一者相连接。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与补强件340相连接的弯折部332的第二弯折段332b朝向远离补强件340的一端延伸,如图4A所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于一些实施方式中,平衡杆330中之一者两边的第二弯折段332b是相向延伸,如图4A所示,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第4B至图4C,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键帽120与平衡杆330的衔接方式以及底板110与平衡杆330的衔接方式,分别与第2B及图2C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5。图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330的正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平衡杆330的本体331及两弯折部332皆与图4A至图4C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4A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补强件440为杆体。

进一步来说,补强件440包含两第一补强部441(仅示例性标示一个)及第二补强部442。两第一补强部441与上述相对应的弯折部332的第一弯折段332a相连接。第二补强部44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第一补强部441的其中一端。第二补强部442相对两第一补强部441垂直连接。第二补强部442设置于上述两平衡杆330的两本体331之间。具体来说,补强件440呈ㄇ字形。

请参照图6。图6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平衡杆430的正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平衡杆430的本体431及补强件440皆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两平衡杆430其中一者的两第二弯折段432b的延伸方向与两平衡杆430中另一者的两第二弯折段432b延伸方向相反,意即,所有平衡杆330的第二弯折段432b皆远离补强件440延伸。藉由上述结构设计,可便于平衡杆430与底板110衔接,提升组装上的方便性。举例来说,在组装时,可先将位于补强件440一侧的第二弯折段432b沿着一方向组装至底板110,再将位于补强件440另一侧的第二弯折段432b沿着另一方向组装至底板110,即可完成组装。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是连接至少一补强件于平衡杆上,藉此强化平衡杆的结构,有效提升键帽的连动性,以利导通信号的触发,进一步防止键帽变形。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示如上,然其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