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美观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5169发布日期:2019-02-15 20:0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新型美观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美观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用于电源与电子信号上的连接元件,其通过机械方法 产生电性连接。连接器广泛运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通讯设备、仪器仪表、智能程控设备、照明设备、报警装置、家用电器及各种电源产品等领域,包括显示器、电脑主板、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MP4、 各种移动存储盘、无绳电话机、对讲机、手机、数码家电和电子玩具等,为各种产品提供精密可靠的电性连接。

目前,公告号为CN2013694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上插式双排母连接器,它包括塑胶体和若干排针,若干排针排列成双排装设在塑胶体上,所述排针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接触端和焊接端,接触端插设于塑胶体上开设的与接触端匹配的排针孔内,所述排针孔为从塑胶体上端面往下开设的沉孔,塑胶体位于排针孔底面与塑胶体下端面之间开设有可卡住接触端的卡位孔,卡位孔连通排针孔和塑胶体下端面,焊接端穿过卡位孔穿出塑胶体下端面;具有塑胶体与排针连接牢固,塑胶体的保持力较高,稳定性较好,塑胶体不易被带出的优点。

这种上插式双排母连接器中的排针在插接到另一个连接器时,需要操作者用力按住连接器的两侧面并将连接器推入另一个连接器内,而该连接器的两侧面光滑,不利于操作者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美观的连接器,其优点是,便于操作者将连接器插入另一个连接器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新型美观的连接器,包括塑胶体、开设在塑胶体内的若干插孔、固定插孔内的排针,所述排针的一端伸出塑胶体,另一端位于插孔内,所述塑胶体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在排针延伸出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沿塑胶体侧面长边方向分布,所述塑胶体侧面上设有若干沿塑胶体长边方向分布的凸起,所述凸起一端延伸至挡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对操作者手指施力时起到阻挡作用,凸起增大了操作者手指与塑胶体侧面接触时的摩擦力,且凸起一端延伸至挡板,使得操作者推动凸起远离挡板的一端时推动塑胶体一起移动,便于操作者将连接器插入另一个连接器内,且凸起的设置使得连接器的侧面美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所述凸起在远离挡板的一端设有圆弧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等边三角形增大了凸起与塑胶体侧面的连接面积,且圆弧面的设置增大了凸起与操作者手指接触时的舒适度,便于操作者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上设有若干开口,所述挡板在开口的两端设有U形加强板,所述U形加强板向凸起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固定在开口的两端,所述凸起延伸至U形加强板背离开口的一侧;所述塑胶体在排针延伸出的一侧面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加强柱,所述加强柱位于相邻两列插孔之间且加强柱延伸至挡板远离塑胶体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U形加强板的设置减小了挡板的变形,减小了操作者施力时挡板太长而造成的挡板的变形,且操作者作用在与U形加强板抵触的凸起上时,U形加强板受力,减小挡板受力,此外加强柱的设置也减小了挡板受力向远离凸起方向的移动趋势,进而减小了挡板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胶体在沿塑胶体长边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连接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便于将塑胶体拔离相邻连接器,连接孔的设置便于将塑胶体固定在相邻连接器的塑胶体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块在靠近塑胶体的一侧设有与塑胶体固定的若干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固定块和塑胶体一体成型制造,所述连接孔内壁开设有相对的两条缺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的设置使得固定块在受力时,减小固定块的变形,且将加强杆、固定块和塑胶体一体成型制造节约制造工序,节约成本,且两条缺口的设置便于固定块上连接孔内的模具脱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块在远离塑胶体的一侧设有向远离排针伸出塑胶体方向延伸的加长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长板的设置增大了操作者与固定块的接触面积,便于操作者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长板上开设有U形通槽,所述U形通槽的槽口设置在加长板远离固定块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U形通槽的设置使得操作者在施力时,手指嵌入U形通槽内,进而增大了手指与加长板抵触时的施力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胶体在排针延伸出的一侧两端均设有与每一行排针对应的标识槽,所述塑胶体在相邻标识槽之间设有标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塑胶体内的排针损坏时,操作者根据标识槽两侧的标号可以精确的定位到每一行排针,进而便于找到损坏的排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塑胶体侧面上挡板和凸起的设置增大了操作者与塑胶体侧面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操作者施力,且U形加强板的设置减小了挡板的变形,利于相邻两个连接器的连接,且挡板和凸起的设置增加了塑胶体的两个侧面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图;

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连接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的放大结构图。

附图标记:1、塑胶体;11、插孔;12、排针;13、挡板;14、凸起;141、圆弧面;142、开口;1421、U形加强板;15、加强柱;16、固定块;161、连接孔;162、加强杆;163、缺口;164、加长板;165、U形通槽;17、标识槽;171、标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新型美观的连接器,如图1,包括塑胶体1、开设在塑胶体1内的三列插孔11、固定插孔11内的排针12,各个排针12的一端均伸出塑胶体1,另一端位于插孔11内,插孔11贯穿塑胶体1。

如图1,当将塑胶体1上的排针12插入另一连接器时,为了方便操作者施力,因此在塑胶体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面设有挡板13,挡板13位于塑胶体1侧面在排针12延伸出的一端边缘,挡板13沿塑胶体1侧面长边方向分布,可以与塑胶体1一体成型设置,塑胶体1侧面上设有若干沿塑胶体1长边方向分布的凸起14,凸起14长边与挡板13长边垂直设置,且凸起14一端延伸至挡板13,另一端延伸至塑胶体1侧面高度的一半位置。便于操作者对塑胶体1侧面施力时,可以与凸起14抵触,使得操作者推动凸起14远离挡板13的一端时推动塑胶体1一起移动,便于操作者将连接器插入另一个连接器内。

如图2,凸起14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述凸起14在远离挡板13的一端设有圆弧面141,一方面增大了连接器的外观的美观度,另一方面,等边三角形增大了凸起14与塑胶体1侧面的连接面积,使得凸起14固定稳定;圆弧面141的设置增大了凸起14与操作者手指接触时的舒适度,便于操作者施力。

如图1,在长期操作者对凸起14施力后,凸起14挤压挡板13,会使得挡板13发生形变,此时在挡板13上设有若干开口142,开口142均匀间隔分布在塑胶体1侧面上,增加塑胶体1的外观美观度,且挡板13在开口142的两端设有U形加强板1421,U形加强板1421向凸起14方向延伸,且U形加强板1421两端分别固定在开口142的两端,进而将开口142封闭,凸起14延伸至U形加强板1421背离开口142的一侧;此时开口142的设置减小了挡板13的长度,使得较短的挡板13变形减小,且操作者作用在与U形加强板1421抵触的凸起14上时,U形加强板1421受力,减小挡板13受力,保护了挡板13。

如图3,另外塑胶体1在排针12延伸出的一侧面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加强柱15,加强柱15均匀间隔的分布在塑胶体1上,加强柱15位于相邻两列插孔11之间且加强柱15延伸至挡板13远离塑胶体1的一侧。此时加强柱15减小了挡板13受力向远离凸起14方向的移动趋势,进而减小了挡板13的变形。

如图2,在将塑胶体1插入另一个连接器时,为了便于拔出塑胶体1,因此塑胶体1在沿塑胶体1长边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块16,固定块16一端面与塑胶体1有排针12延伸出的一侧面齐平,固定块16便于操作者施力,固定块16的厚度为塑胶体1高度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图3,在固定块16上开设有连接孔161,便于将塑胶体1固定在相邻的连接器上。

如图4,固定块16在远离塑胶体1的一侧设有加长板164,加长板164向远离排针12伸出塑胶体1方向延伸,加长板164的设置增大了操作者与固定块16的接触面积,便于操作者施力。加长板164上开设有U形通槽165,U形通槽165的槽口设置在加长板164远离固定块16的一侧。使得操作者在施力时,手指嵌入U形通槽165内,进而增大了手指与加长板164抵触时的施力点和接触面的凹凸性,便于操作者施力。

如图2,当操作者对固定块16施力将塑胶体1从相邻连接器上拔下时,固定块16在靠近塑胶体1的一侧设有与塑胶体1固定的两根加强杆162,其中一根加强杆162的一侧面与塑胶体1一侧面齐平,增加了美观性,另一根位于固定块16宽度的中间位置,增加了固定块16的强度;如图4,加强杆162、固定块16和塑胶体1一体成型制造,节约制造成本,且连接孔161内壁开设有相对的两条缺口163,两条缺口163的设置便于固定块16上连接孔161内的模具脱模。

如图4,当排针12长期使用后会出现损坏,而为了便于定位损坏的排针12,因此塑胶体1在排针12延伸出的一侧两端均设有与每一行排针12对应的标识槽17,此时标识槽17为三个,塑胶体1在相邻标识槽17之间设有标号171,如a、1、b、c,此时三个标识槽17分别为a、1;1、b;b、c,便于操作者定位损坏的排针12在哪一个标识槽17对应的一列排针12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