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4250发布日期:2019-05-03 18:4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



背景技术:

随着随电力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设施已投入使用。

在城市电力网络中,电力设施之间往往使用电缆互相连接。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具有内通电,外绝缘的特征。电缆的分类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同轴电缆、耐火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铝合金电缆等。

在轨道交通中,需要使用大量信号线缆来实现实时通讯,信号线缆一般包括两部分,即外层的外绝缘层和内层的线缆(缆芯)。此类信号线缆在接入轨道交通车辆或地面用电设备时,需要使用同轴线缆固定头来固定信号线缆的端部,以便同时固定线缆和外绝缘层。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结构本身缺陷,其受到整体高度限制,同轴线缆固定头与信号线缆端部的接触面有限,对外层的外绝缘层和内层的线缆的夹紧力均较小,容易导致信号线缆在与同轴线缆固定头穿插配合固定后,外绝缘层受到外力时仍然存在转动、扭转现象,如此容易造成接触不良、连接脱落等后果。

因此,如何在与信号线缆的端部形成穿插配合后,防止外绝缘层受外力转动,保证稳定接触和稳定连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能够在与信号线缆的端部形成穿插配合后,防止外绝缘层受外力转动,保证稳定接触和稳定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包括用于穿插线缆的主体管、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主体管的端部上并用于穿插外绝缘层的旋紧管,以及设置于所述旋紧管内、用于在其旋紧过程中从周向上夹紧所述外绝缘层的外压环,所述外压环的周向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接柱,且所述主体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各所述卡接柱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接槽。

优选地,所述外压环的周向外壁上设置有4~8个所述卡接柱,且各所述卡接柱在所述外压环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外压环的周向内壁上开设有若干条内陷的环槽,用于在压紧所述外绝缘层时使其表层凹陷并夹紧。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管内、用于夹紧所述线缆并支撑所述外绝缘层的内壁的内撑环。

优选地,所述内撑环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圈用于将所述外绝缘层的内壁旋紧的螺牙。

优选地,所述旋紧管的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外压环的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与所述旋紧管的内壁紧压,所述密封圈的内壁与所述外压环的外壁紧压。

优选地,所述主体管的内部还设置有环绕所述内撑环的垫片,且所述垫片的表面用于抵接所述外绝缘层的末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主要包括主体管、旋紧管和外压环。其中,主体管主要用于穿插信号线缆中的内层部件,即线缆(缆芯),而旋紧管主要用于穿插信号线缆中的外层部件,即外绝缘层。旋紧管可拆卸地套设在主体管的端部上,可通过旋转在主体管的端部上旋紧或旋松。外压环设置在旋转管内部,主要用于从周向上夹紧外绝缘层的外壁,而外压环的夹紧力来自于旋紧管——当旋紧管逐渐在主体管上旋紧时,旋紧管对内部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外压环逐渐夹紧外绝缘层。同时,在外压环的周向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接柱,在主体管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接槽,外压环上的卡接柱可与主体管上的卡接槽形成卡接配合。由于卡接柱和卡接槽各自在外压环和主体管的周向上,因此当两者形成卡接配合时,周向旋转的自由度被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首先通过主体管穿插线缆,然后通过旋转管在主体管上的旋紧动作,使得内部的外压环逐渐从周向上夹紧外绝缘层,再利用外压环周向外壁上的卡接柱与主体管周向内壁上的卡接槽的卡接配合,实现对外压环周向旋转的自由度限制,从而能够在与信号线缆的端部形成穿插配合后,防止外绝缘层受外力转动,保证稳定接触和稳定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外压环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外压环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主体管的俯视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内撑环的剖视图。

图6为图1的整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6中:

线缆—10,外绝缘层—20,主体管—1,卡接槽—101,旋紧管—2,外压环—3,卡接柱—301,环槽—302,内撑环—4,螺牙—401,密封圈—5,垫片—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6为图1的整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主要包括主体管1、旋紧管2和外压环3。

其中,主体管1主要用于穿插信号线缆10中的内层部件,即线缆10(缆芯),而旋紧管2主要用于穿插信号线缆10中的外层部件,即外绝缘层20。

旋紧管2可拆卸地套设在主体管1的端部上,可通过旋转在主体管1的端部上旋紧或旋松。外压环3设置在旋转管内部,主要用于从周向上夹紧外绝缘层20的外壁,而外压环3的夹紧力来自于旋紧管2——当旋紧管2逐渐在主体管1上旋紧时,旋紧管2对内部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外压环3逐渐夹紧外绝缘层20。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外压环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外压环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主体管的俯视图。

同时,在外压环3的周向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接柱301,在主体管1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接槽101,外压环3上的卡接柱301可与主体管1上的卡接槽101形成卡接配合。由于卡接柱301和卡接槽101各自在外压环3和主体管1的周向上,因此当两者形成卡接配合时,周向旋转的自由度被限制。

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交通信号线缆同轴防转固定头,首先通过主体管1穿插线缆10,然后通过旋转管在主体管1上的旋紧动作,使得内部的外压环3逐渐从周向上夹紧外绝缘层20,再利用外压环3周向外壁上的卡接柱301与主体管1周向内壁上的卡接槽101的卡接配合,实现对外压环3周向旋转的自由度限制,从而能够在与信号线缆10的端部形成穿插配合后,防止外绝缘层20受外力转动,保证稳定接触和稳定连接。

在关于外压环3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外压环3的周向外壁上可同时设置有4~8个卡接柱301,并且各个卡接柱301可在外压环3的周向上均匀分布。当然,为与此配合,在主体管1的周向内壁上需同样设置4~8个卡接槽101,并且在周向上的分布形式需与各个卡接柱301在外压环3上的分布形式相同。如此设置,通过多个卡接柱301同时与多个卡接槽101相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外压环3与主体管1之间的周向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确保外压环3无法进行周向旋转。

进一步的,为加强外压环3对外绝缘层20的夹紧力,本实施例在外压环3的周向内壁上开设了若干条内陷的环槽302,如此,当外压环3在旋紧管2的旋紧外压力作用下夹紧外绝缘层20的表面上,由于环槽302的凹陷作用,可将外绝缘层20的表皮部分挤压进该环槽302内,从而形成对外绝缘层20表皮的轴向夹紧作用,搭配上外压环3本身对外绝缘层20的周向夹紧作用,可进一步加深外压环3对外绝缘层20的紧固程度。

更进一步的,为提高旋紧管2在旋紧过程中能对外压环3施加更大的压力,本实施例在旋紧管2的内部设置了密封圈5。该密封圈5的外壁与旋紧管2的内壁抵接并紧压,同时该密封圈5的内壁与外压环3的外壁抵接并紧压,密封圈5自身具有弹性,安装到旋紧管2后,可保持一定预紧力,即具有一定弹性势能。如此,当旋紧管2在主体管1上逐渐旋紧时,旋紧管2逐渐压紧密封圈5,迫使密封圈5逐渐径向收缩,进而压紧外压环3。

如图5所示,图5为图1中所示的内撑环的剖视图。

另外,考虑到在固定外绝缘层20的同时,内部的线缆10也需进一步提高紧固稳定性,为此,本实施例在主体管1内增设了内撑环4。具体的,该内撑环4的内壁用于穿插线缆10,并将其夹紧,而内撑环4的外壁与外绝缘层20的内壁相抵接,对外绝缘层20的内壁形成支撑效果。如此,内撑环4与外压环3同时对外绝缘层20进行固定时,可实现“内撑”与“外压”的双层效果,提高对外绝缘层20的紧固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内撑环4对外绝缘层20的内壁的支撑效果和紧固效果,本实施例在内撑环4的外壁上设置了若干圈螺牙401。当内撑环4的内壁夹紧线缆10时,内撑环4的外壁支撑起外绝缘层20的内壁,而在旋紧管2逐渐旋紧时,外压环3向内压缩,从而使得内撑环4与外绝缘层20的内壁逐渐压紧,此时借助螺牙401的作用,可使得外绝缘层20的内壁表皮嵌入到相邻两圈螺牙401的凹陷中,从而形成对外绝缘层20的内壁的夹紧作用,提高紧固程度。

另外,考虑到信号线缆10的端头穿插进主体管1中,为避免外绝缘层20的端部影响内部结构的安装,本实施例在主体管1的内部增设了垫片6。该垫片6一般呈环形,可环绕套设在内撑环4的周向外壁上。如此,外绝缘层20的末端端面即可抵接在该垫片6的表面上,对外绝缘层20的紧固安装起到限位和定位作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