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机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3848发布日期:2019-07-06 10:55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电机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电机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电气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在车辆的各项功能实现中,电机驱动实现动作部分甚至全部取代了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部分,如车窗的升降、后视镜的开合、座椅的位姿调节、车门(后备箱门)的开合等。

大量的自动化电机的应用需要车辆设计时具有良好的空间规划以在车架内设置更多的用于工作的电机,同时需要电机与车身的安装关系稳定性高,如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L型或其他电机安装支架的方式实现,而其控制线路和供电线路以散装或扎带固定在车身上的形式直接连接至电机,这种连接形式较为松散,一方面其线路走势不确定,在电器线路应用增多的情况下不利于空间的利用规划;另一方面连接较为松散,在车辆长期运行中线路或电机支架更易随老化和振动发生失效、损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电机连接器,通过该汽车电机连接器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电机与车身的连接更为稳定、持久,同时其结构使得接入电机的线路更易控制规划其走线和占用空间,从而为车辆的进一步电气化提供更为模块化、可控的解决方案。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电机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连接腔、第二连接腔和电气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腔和第二连接腔间隔设置,所述电气连接线由所述第二连接腔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腔,所述电气连接线包括供电线和控制线,所述第一连接腔呈圆环形,所述供电线与所述控制线的端部分别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腔的圆环前端面和后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供电线包括一体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安装部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呈U型截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安装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腔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腔后端面具有多个向后延伸的钩型连接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腔后端面具有多个向后延伸的限位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限位柱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腔固接的刚性部和包围于所述刚性部的柔性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二连接腔包括围绕所述电气连接线端部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外壁设有多个导向定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安装壳呈平行四边形截面,位于所述安装壳左右两壁面的所述导向定位部位于不同竖直高度的水平平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腔的前端面包括与其同轴并向前延伸的第一环和第二环,所述第一环与所述第二环间空间形成环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第一环内外侧分别周向间隔设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间的间隔相位角与所述第二限位块间的间隔相位角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第一连接腔、壳体、连接扣和限位柱实现电机与壳体之间的空间限位连接,相对现有技术中的L板的面连接安装稳定性更好、不易随老化与长期振动而损坏失效;

2、通过第二连接腔实现供电和控制线路的模块化接入,利于车辆电气系统的空间规划,同时使得线路与电机的连接更为稳定,相比传统直接焊锡连接具有更好的连接稳定性和有效性;

3、供电线的安装部使其可稳定安装于壳体上,其第一连接端以U形夹持焊接的方式连接电机的极耳,具有更好的连接稳定性;

4、通过导向定位部、环槽、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可以提高支架和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向视角的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向视角的三维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爆炸示意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1壳体,2第一连接腔,21第二安装孔,22连接扣,23限位柱,231刚性部,232柔性部,24第一环,25第二环,26环槽,271第一限位块,272第二限位块,3第二连接腔,31安装壳,32导向定位部,41供电线,411第一连接端,412安装部,413第二连接端,414第一安装孔,42控制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汽车电机连接器,包括注塑一体成型的壳体1,壳体1包括第一连接腔2、第二连接腔3和电气连接线,第一连接腔2和第二连接腔3间隔设置。电气连接线在壳体1一体成型时预置在成型模具内,并在注塑成型后备包裹于壳体1内部,由第二连接腔3延伸至第一连接腔2。电气连接线包括供电线41和控制线42,通过供电线41为电机供电,通过控制线42接入电机的控制模块实现汽车ECU对电机启停及工作功率的调节。第一连接腔2呈圆环形,供电线41与控制线42的端部分别伸出于第一连接腔2的圆环前端面和后端面,它们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连接腔3内呈各自的直线排列,便于集成式插排插入实现外界供电及控制的连接。电机通过壳体1的转接实现与车身、与其输出动作的受动装置间的连接,塑料的弹性可有效减少现有技术中螺栓直接将电机刚性连接至车身的振动损耗,同时,电气连接线通过壳体1的包裹直接连接电机,不会发生裸露线路脱落等问题。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供电线41为三根分别为一体的铜片,其上依次为由第一连接腔2向第二连接腔3延伸的第一连接端411、安装部412和第二连接端413,安装部412和第二连接端413间的部分在如上文所述的一体成型过程中成型于壳体1内,位于第一连接腔2的部分安装部412裸露于,同时其端部为的第一连接端411露出于第一连接腔2的前端面用于连接电机,在另一端,其第二连接端413从壳体1内露出并位于第二连接腔3内用于连接外部供电线路。第一连接端411呈U型截面,从而在连接电机的电极时,电机的电极可放置在U型的空间内夹持后再通过锡焊固接,从而提高生产焊接时的生产质量稳定性,同时,U型的夹持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焊锡振动脱落导致电机失效等问题。为防止在第一连接腔2圆周上布线的干涉,三根供电线41的安装部412结构呈不同方式的弯折以将对应的第一连接端411放置至对应电机电极的位置,在安装部412上冲压有第一安装孔414,第一连接腔2上一体成型具有与第一安装孔414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1,在安装后可通过螺栓连接第一、第二安装孔414、21,提高供电线41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腔2后端面具有三个一体成型并向后延伸的钩型连接扣22以卡接安装电机。同时,第一连接腔2后端面还具有三个一体成型向后延伸的限位柱23以和电机壳体的相应部位进行止抵限位,防止晃动,安装后的电机由后侧指向前侧,其输出轴从第一连接腔2的圆环孔中向外伸出用于连接车窗升降器、后视镜开合器等并为其提供动力。限位柱23包括与第一连接腔2一体成型形成固接的圆柱刚性部231和包围于刚性部231的橡胶制环形柔性部232,刚性部231提供对电机的固定限位支承效果,柔性部232通过其弹性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橡胶的阻尼性质吸收电机和车身间传向彼此的振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腔3包括围绕电气连接线端部的安装壳31,安装壳31内用于插接连接电气连接线的插排,安装壳31外壁设有四个导向定位部32用于于车身上的安装处连接定位。安装壳31具有矩形的截面,同时在矩形的四角进行圆角处理以方便生产和安装适配,四个导向定位部32包括位于上下两侧的两个圆柱和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薄板,位于安装壳31左右两壁面的薄板导向定位部32位于不同竖直高度的水平平面,不同高度的导向定位部32具有纠错功能,保证工人将连接器安装至车身时不会上下颠倒放置导致需要返工。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腔2的前端面一体成型有与第一连接腔2的圆环同轴并向前延伸的第一环24和第二环25,第一环24与第二环25间的空间组合形成环槽26。环槽26用于和车窗升降器等受动装置进行限位连接,便于电机的输出轴与受动装置中的蜗轮蜗杆、齿轮齿条等动作件的连接相互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环24内外侧分别周向间隔设有第一限位块271和第二限位块272,第一限位块271间的间隔相位角与第二限位块272间的间隔相位角不同,从而可以通过与第一、第二限位块271、272对应的受动装置上的凹陷形状的嵌合进行连接,同时不同相位角的限位块设置使得正确对应每一限位块的安装位置只有一个,可以提高工人安装连接时的效率和正确性。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