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防水按键和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2881发布日期:2019-07-19 23:0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尘防水按键和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面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尘防水按键和控制面板。



背景技术:

机械功能按键有质感强,动作稳定等特点,被广范应用于生活中各类家电产品,例如电脑键盘,手提电脑软键盘,手机键盘和控制面板键盘等,是目前许多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部分,也被广大用户钟爱,随着应用场合和环境的不同,对按键结构位置的防尘防水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人们在生活办公中,难免会出现手心出汗侵蚀按键或不小心把饮料泼洒到按键上等现象,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机械功能按键由于结构过于简单,不够合理,导致防尘防水性能差,从而导致按键内部线路被逐渐腐蚀,对按键的寿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防水按键和具有该防尘防水按键的控制面板,以解决传统按键防尘防水性能差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尘防水按键,其包括:外壳组件;套筒,所述套筒收容与所述外壳组件;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收容于所述套筒;密封件,其分别设于所述套筒和按压组件之间及所述套筒和所述外壳组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按压组件包括上端按压件、中部按压件和突起部,所述中部按压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端按压件和所述突起部,所述上端按压件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收容槽和第二环形收容槽;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收容于所述第一环形收容槽,所述第二密封件收容于所述第二环形收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均设置为O型动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件与第一环形收容槽的槽壁之间设有第一间隙空间;所述第二密封件与第二环形收容槽的槽壁之间设有第二间隙空间。

可选地,所述套筒内表面覆有润滑层,用于避免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在往复运动受到损伤。

可选地,所述中部按压件与套筒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

可选地,所述防尘防水按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并套设于所述中部按压件。

可选地,所述突起部与中部按压件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套筒底端设有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抵靠于所述第二环形凸台。

可选地,所述套筒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密封件还包括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收容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三密封件设置为O型静密封圈。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控制面板,包括任一项所述的防尘防水按键。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尘防水按键,包括:外壳组件;套筒,所述套筒收容与所述外壳组件;按压组件,所述按压组件收容于所述套筒;密封件,其分别设于所述套筒和按压组件之间及所述套筒和所述外壳组件之间。通过在上述套筒与按压组件之间设置两O型动密封圈,同时在套筒和外壳组件设置一O型静密封圈的结构设计,对产品内部起防尘防水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防尘防水按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防尘防水按键的外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防尘防水按键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防尘防水按键的套筒和外壳组件组装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防尘防水按键的按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防尘防水按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上述防尘防水按键包括外壳组件2、套筒4、按压组件5、密封件6、弹性件7、锅仔片8和电路板9。按压组件5收容于套筒4,套筒4收容于外壳组件2,密封件6设置按压组件5和套筒4之间及套筒4和外壳组件2之间,锅仔片8设置于电路板9,当按压组件5下压锅仔片8时,使电路板9的电路导通。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6,外壳组件2包括按压部22和外壳体24,所述按压部22下端收容于外壳体24上端;

按压部22包括固持部222和按压部224,固持部222固定连接于按压部224,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224一面设置为圆凸型,一面设置为平面,固持部222设置为中空圆柱体,按压部224为平面的一面贴附固定于固持部222,按压部224和固持部22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圆形凹槽226。

外壳体24包括第一外壳部242、第二外壳部244和第三外壳部246,第一外壳部242、第二外壳部244和第三外壳部246均为中空圆柱体,第二外壳部244一面贴附固定于第一外壳部242,第二外壳部244的另一面贴附固定于第三外壳部246;第一外壳部242、第二外壳部244和第三外壳部246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图为标示)、第二通孔(图为标示)和第三通孔249,第一通孔(图为标示)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第二通孔的直径等于第三通孔249的直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249为同轴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第一外壳部242和第二外壳部244的贴附固定处形成第二圆形凹槽243;按压部22的固持部222收容于第二圆形凹槽243,且固持部222和第二圆形凹槽243间隙配合,第三外壳部246的第三通孔249底端侧壁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部248。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套筒4包括固定部42和套筒本体44,固定部42固定连接于套筒本体44,固定部42和套筒本体44均为中空圆柱体,固定部42的直径大于套筒本体44的直径,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部42和套筒本体44的连接处形成第二环形凸部422,并且第二环形凸部422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第二环形凸部422抵靠于第二通孔的边缘处,并收容于第二圆形凹槽243;套筒本体44贯穿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249,并同时收容于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249。固定部42和套筒本体44分别开设有第四通孔442和第五通孔444,第四通孔442的直径等于第五通孔444的直径并同轴连通。

套筒本体44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446和第二环形凹槽448,第二环形凹槽448与第一环形凸部248适配并卡合一起,用于将套筒本体44固定收容于第二外壳部244和第三外壳部246。套筒本体44的第五通孔444内侧壁底端设有第一环形凸台4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环形凹槽448的槽口和槽底分别设有第一圆角和第二圆角。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按压组件5包括上端按压件52、中部按压件54和突起部56,中部按压件54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上端按压件52和突起部56。上端按压件52一端固定收容于第一圆形凹槽226,上端按压件52和第一圆形凹槽226为过盈配合,用于将上端按压件52一端固定于按压部22;上端按压件52的另一端和中部按压件54一并收容于套筒本体44,突起部56贯穿第五通孔444延伸出套筒本体44。

上端按压件52和中部按压件54均为圆柱体,突起部56为圆凸型,上端按压件52的直径大于中部按压件54的直径,并且上端按压件52和中部按压件54同轴固定,中部按压件54的外表面和套筒4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58。上端按压件52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收容槽522和第二环形收容槽524;中部按压件54和突起部56的固定连接处设有第二环形凸部57,第一环形凸台449抵靠于第二环形凸部57,用于将突起部56卡合于套筒本体44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收容槽522的槽口及槽底分别设有第三圆角和第四圆角,第二环形收容槽524的槽口及槽底分别设有第五圆角和第六圆角。

密封件6包括第一密封件62、第二密封件64和第三密封件66。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均为O型动密封圈,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分别收容于第一环形收容槽522和第二环形收容槽524,第一环形收容槽522和第二环形收容槽524的凹槽截面积大约分别为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截面面积的1.05~1.10倍。第一密封件62与第一环形收容槽522的槽壁之间设有第一间隙空间,第二密封件64与第二环形收容槽524的槽壁之间设有第二间隙空间,用于在运动状态下,能适应O型圈可能产生的轻微的滚动现象。第一环形收容槽522和第二环形收容槽524的槽宽分别为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截面直径的1.1~1.5倍;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筒本体44内表面覆有润滑层,用于避免所述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在往复运动受到损伤。润滑层可采用PAO聚ɑ稀烃合成油,聚醚合成油,烷基苯油,可生物降解脂类油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外表面覆有耐磨层,耐磨层外表面覆有润滑层,耐磨层可采用各种树脂、弹性体等配制的耐磨涂层胶。润滑层可采用PAO聚ɑ稀烃合成油,聚醚合成油,烷基苯油,可生物降解脂类油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唇口和第二密封唇口,用于保护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的接触面免受灰尘和其他细小杂质的侵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表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密封唇口和第二密封唇口,第一密封唇口和第二密封唇口的表面覆有润滑层,润滑层可采用PAO聚ɑ稀烃合成油,聚醚合成油,烷基苯油,可生物降解脂类油等。

第三密封件66收容于第一环形凹槽446,第三密封圈为O型静密封圈,第一环形凹槽446的沟槽大约为第三密封件66截面直径的一半。

弹性件7收容于中部按压件54的外表面和套筒4内表面之间形成的第一收容腔58内,并且套设于中部按压件54。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设置为线性弹簧。

锅仔片8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厚度为0.05mm-0.1mm,锅仔片8设置于电路板9,当受到按压时,锅仔片8的中心点下凹,接触到电路板9上的线路,从而形成回路,电流通过,整个产品就得以正常工作。锅仔片8与按压组件5满足公差装配要求。

当功能操作时,按下按压部22,通过按压组件5,克服弹性件7弹力,锅仔片8的中心点下凹,接触到电路板9上的线路,从而形成回路,松开按压部22,通过弹性件7的回弹力,按压部22与按压组件5组合复位,锅仔片8回弹,电路断开。在操作过程中,第一密封件62和第二密封件64与套筒4相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对内部结构起密封保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面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防尘防水按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尘防水按键,通过在上述套筒与按压组件之间设置两O型动密封圈,同时在套筒和外壳组件设置一O型静密封圈的结构设计,对产品内部起防尘防水的保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