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母头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1881发布日期:2019-05-11 00:1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母头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母头及其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气插接连接器用于可靠地连接电导线,并应当安全地将电能从第一电导线传递到第二电导线;电气插接连接器特别应用于楼宇自动化、仪器技术、汽车以及工业设备中。在工业设备中,电气插接连接器经常用在具有坚固金属壳体的开关柜或控制柜中;对于电气插接连接器,对两个接插壳体的安全连接性能要求很高,要避免接插壳体松开而使操作者直接接触到带电的导线或者发生短路;另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导线与插接端子公头和母头之间的连接。

传统的连接方式中电极与导线通常焊接在一起,往往由于焊接块过大,造成电极之间发生漏电甚至短路;在使用电连接器的过程中,电连接器插接头的公头与母头可以拆开,便于电路的维护;而导线与电连接器插接头的公头或母头之间无需拆开,所以导线与电连接器连接的越稳定越有利,专利号为 201520696777.6的文件公开了一种铆压连接的电源用铆线式连接器组件,相对于焊接的方式导线与连接器之间更加稳定,但是在剧烈震动或者外界大冲击等紧急情况下,导线与连接器仍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固定环固定导线后在于接线端子卡接,使得导线与接线端子的公头和母头连接更加稳定,抗振动,抗冲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包括第一绝缘体和第一金属导体;所述第一金属导体一端设有第一插接孔,另一端为插接杆,第一导线铆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内;

所述第一绝缘体靠近所述第一导线端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导线上套设有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开口由靠近所述第一凸块向远离所述第一凸块端逐渐变小,且所述第一固定环靠近所述第一凸块端设有卡孔,所述卡孔与所述第一凸块卡合后,所述第一固定环的开口紧箍导线。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孔末端伸出第一绝缘体外;且所述第一固定环大开口的到小开口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插接孔末端伸出第一绝缘体外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导体的第一插接孔端设有并排布置的三个插接孔;每个插接孔对应铆接一根导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母头,包括第二绝缘体和第二金属导体;所述第二金属导体一端设有第二插接孔,另一端为插接腔,第二导线铆接于所述第二插接孔内;

所述第二绝缘体靠近所述第二导线端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导线上套设有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开口由靠近所述第二凸块向远离所述第二凸块端逐渐变小,且所述第二固定环靠近所述第二凸块端设有卡孔,所述卡孔与所述第二凸块卡合后,所述第二固定环的开口紧箍导线。

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孔末端伸出第二绝缘体外;且所述第二固定环大开口的到小开口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插接孔末端伸出第二绝缘体外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导体的第二插接孔端设有并排布置的三个插接孔;每个插接孔对应铆接一根导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包括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和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母头;所述插接杆插入所述插接腔内实现所述公头和所述母头电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绝缘体侧壁设有条形限位块,所述条形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导体的插接杆端;所述第二绝缘体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块适配的嵌置槽;所述插接杆插入所述插接腔后,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嵌置槽中。

其中,所述嵌置槽位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一侧,使得所述限位块只能从一个方向插入所述嵌置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绝缘体或第二绝缘体靠近导线端设有凸块,导线上套设有固定环,固定环开口由靠近凸块向远离所述凸块端逐渐变小,且固定环靠近凸块端设有卡孔,卡孔与凸块卡合后固定环与第一绝缘体或者第二绝缘本体连接,固定环的开口紧箍导线;在受到外界大力冲击或者导线本身振动时,导线与插接孔的连接处在固定环的作用下形成整体结构,整个公头或母头与插入插接孔部分的导线共同振动,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振动,导线自然难以从插接孔内滑出,使得导线与插接孔的连接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母头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公头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公头;2、母头;11、第一绝缘体;12、插接杆;13、第一插接孔;14、第一凸块;15、第一固定环;16、第一导线;17、第一卡孔;18、限位块;21、第二绝缘体;22、插接腔;23、第二插接孔;24、第二凸块;25、第二固定环;26、第二导线;27、第二卡孔;28、嵌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阅图1,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1,包括第一绝缘体11和第一金属导体;第一金属导体一端设有第一插接孔13,另一端为插接杆12,第一导线16铆接于所述第一插接孔13内;第一绝缘体11靠近第一导线16端设有凸块,第一导线16上套设有第一固定环15,第一固定环15开口由靠近第一凸块14向远离第一凸块14端逐渐变小,且第一固定环15靠近第一凸块14端设有第一卡孔17,第一卡孔 17与第一凸块14卡合后,第一固定环15的开口紧箍第一导线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孔13末端伸出第一绝缘体11外;第一导线16的金属层插入第一插线孔后,采用压铆工艺将第一导线16的金属层固定在第一插线孔内;相对于传统的焊接工艺,压铆的固定方式弥补了焊接工艺焊接不牢固的缺陷,使得第一导线16的金属层和第一插接孔13连接更稳定;其中,第一固定环15大开口的到小开口的距离大于第一插接孔13末端伸出第一绝缘体11外的长度;第一固定环15与第一绝缘体11连接后,第一固定环15完全包裹住第一插接孔13外伸出第一绝缘体11,并且第一固定环15的小开口端紧紧箍住第一导线16的绝缘层;在受到外界大力冲击或者第一导线16本身振动时,第一导线16与插接孔的连接处在第一固定环15的作用下形成整体结构,整个公头1与插入第一插接孔13 部分的第一导线16共同振动,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振动,第一导线16自然难以从第一插接孔13内滑出,使得第一导线16与第一插接孔13的连接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1,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母头2,包括第二绝缘体21和第二金属导体;第二金属导体一端设有第二插接孔23,另一端为插接腔22,第二导线26铆接于第二插接孔23内;第二绝缘体21 靠近第二导线26端设有第二凸块24,第二导线26上套设有第二固定环25,第二固定环25开口由靠近第二凸块24向远离第二凸块24端逐渐变小,且第二固定环25靠近第二凸块24端设有第二卡孔27,第二卡孔27与第二凸块24卡合后,第二固定环25的开口紧箍第二导线26。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插接孔23末端伸出第二绝缘体21外;第二导线26的金属层插入第二插线孔后,采用压铆工艺将第二导线26的金属层固定在第二插线孔内;相对于传统的焊接工艺,压铆的固定方式弥补了焊接工艺焊接不牢固的缺陷,使得第二导线26的金属层和第二插接孔23连接更稳定;其中,第二固定环25大开口的到小开口的距离大于第二插接孔23末端伸出第二绝缘体21外的长度;第二固定环25与第二绝缘体21连接后,第二固定环25完全包裹住第二插接孔23外伸出第一绝缘体11,并且第一固定环15的小开口端紧紧箍住第二导线26的绝缘层;在受到外界大力冲击或者第二导线26本身振动时,第二导线26与插接孔的连接处在第一固定环15的作用下形成整体结构,整个母头2与插入第二插接孔23 部分的第二导线26共同振动,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振动,第二导线26自然难以从第二插接孔23内滑出,使得第二导线26与第二插接孔23的连接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2和图3,一种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包括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公头1和带固定环的电连接器母头2;插接杆12插入插接腔22内实现公头1和母头2电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体11侧壁设有条形限位块18,条形限位块18位于第一金属导体的插接杆12端;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与限位块18适配的嵌置槽28;插接杆12插入插接腔22后,限位块18 插入嵌置槽28中;具体的公头1和母头2连接过程中,插接杆12插入插接腔22中,与此同时,限位块 18插入嵌置槽28中;公头1与母头2连接后,限位块18配合嵌置槽28能够防止公头1和母插头相对晃动,提高公头1和母头2的插拔稳固性;其中,嵌置槽28位于第二绝缘本体的一侧,而并不是设置在第二绝缘本体的中间,使得限位条只能从一个方向插入嵌置槽28中;具体的,第一金属导体的插接孔端设有并排布置的三个第一插接孔13;每个第一插接孔13对应铆接一根第一导线16;第二金属导体的插接孔端设有并排布置的三个第二插接孔23;每个第二插接孔23对应铆接一根第二导线26;三根第一导线16 和第二导线26从左至右分别为零线、火线和地线;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21的外表面标有对应的标志,提醒那一侧为正,那一侧为负;由于嵌置槽28是设置在第二绝缘本体的一侧,所以只有公头1的正极和母头2的正极对应起来时,公头1才能插入母头2;有效的防止反接,避免了反接出现的电气火灾事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第一绝缘体或第二绝缘体靠近导线端设有凸块,导线上套设有固定环,固定环开口由靠近凸块向远离凸块端逐渐变小,且固定环靠近凸块端设有卡孔,卡孔与凸块卡合后固定环与第一绝缘体或者第二绝缘本体连接,固定环的开口紧箍导线;在受到外界大力冲击或者导线本身振动时,导线与插接孔的连接处在固定环的作用下形成整体结构,整个公头或母头与插入插接孔部分的导线共同振动,两者之间不会产生相对振动,导线自然难以从插接孔内滑出,使得导线与插接孔的连接更加稳定;

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孔末端伸出第一绝缘体外;第二插接孔末端伸出第二绝缘体外,导线的金属层插入插线孔后,采用压铆工艺将导线的技术层固定在插线孔内;相对于传统的焊接工艺,压铆的固定方式弥补了焊接工艺焊接不牢固的缺陷,使得导线的金属层和插接孔连接更稳定;

3、条形限位块位于第一金属导体的插接杆端;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与限位块适配的嵌置槽;公头与母头连接后,限位块配合嵌置槽能够防止公头和母插头相对晃动,提高公头和母头的插拔稳固性。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