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0641发布日期:2019-06-14 22:5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线框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组合式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结构件,它起到了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重要的基础结构。

但是,现有的引线框架在组成组合结构时,引线框架之间容易出现松动,影响组合式框架的使用,另一方面,对于组合式引线框架,其连接部位的强度较差,在使用过程中,连接部位容易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引线框架,有效的对组合式引线框架的连接部位进行固定,避免出现松动现象,同时,简便的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避免连接部位损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引线框架,包括第一引线框架本体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的侧部等距安装有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之间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安装于第一引线框架本体的侧部,所述连接块远离第一引线框架本体的一侧安装有卡槽,所述第一引脚的侧部均安装有导槽,所述第二引线框架本体的侧部等距安装有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引脚之间设置有连接条,所述连接条安装于第二引线框架本体的侧部,所述连接条的一侧安装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块,所述第二引脚的侧部均安装有滑块,每组所述滑块分别活接于每组所述导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引脚的中部与第二引脚的中部均安装有凸块,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相对的侧部均通过连接杆安装有筋板,所述筋板的侧部与凸块的侧部相贴。

优选的,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的上部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的上部均开有凹槽,且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的大小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引脚的数量与第二引脚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均呈条状设置。

优选的,所述滑块呈T字形设置,且所述滑块临近第二引线框架本体的一侧与第二引脚的侧部安装有连接筋。

优选的,所述凸块分别相对于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对称安装有两组。

优选的,所述筋板远离凸块的侧部均匀等距设置有加强筋,且所述筋板的宽度与凸块的宽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第二引脚侧部的滑块插入第一引脚侧部的导槽的内部,使得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相连,利用导槽和滑块组合的形式,实现部分固定和限位功能,在滑块的滑动过程中,连接块带动卡块插入卡槽的内部,使得第一引线框架本体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进行固定,有效的实现连接部位的牢固连接,避免出现松动;

2、在滑块的滑动过程中,第一引线框架本体侧部的连接杆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侧部的连接杆分别带动相应的筋板移动,使得筋板与凸块的侧部相贴,然后在进行塑封过程,使得筋板与凸块塑封在一起,有效的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避免因强度原因发生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筋板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块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中:1第一引线框架本体、2第二引线框架本体、3第一引脚、4连接块、5卡槽、6导槽、7第二引脚、8连接条、9卡块、10滑块、11凸块、12连接杆、13筋板、14凹槽、15连接筋、1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引线框架,包括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的侧部等距安装有第一引脚3,所述第一引脚3之间设置有连接块4,所述连接块4安装于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的侧部,所述连接块4远离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的一侧安装有卡槽5,所述第一引脚3的侧部均安装有导槽6,所述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的侧部等距安装有第二引脚7,所述第二引脚7之间设置有连接条8,所述连接条8安装于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的侧部,所述连接条8的一侧安装有与卡槽5相匹配的卡块9,方便卡槽5与卡块9的连接,有效的实现固定,所述第二引脚7的侧部均安装有滑块10,每组所述滑块10分别活接于每组所述导槽6的内部,所述第一引脚3的中部与第二引脚7的中部均安装有凸块11,凸块11增加第一引脚3和第二引脚7的强度,并方便后续的固定,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相对的侧部均通过连接杆12安装有筋板13,所述筋板13的侧部与凸块11的侧部相贴。

具体的,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的上部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的上部均开有凹槽14,且所述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的大小相同,凹槽14方便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与外部结构的连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引脚3的数量与第二引脚7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引脚3与第二引脚7均呈条状设置,较好的实现连接效果,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所述滑块10呈T字形设置,且所述滑块10临近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的一侧与第二引脚7的侧部安装有连接筋15,连接筋15增加滑块10与第二引脚7的连接强度。

具体的,所述凸块11分别相对于第一引脚3和第二引脚7对称安装有两组,方便筋板13对相应的凸块11进行贴合。

具体的,所述筋板13远离凸块11的侧部均匀等距设置有加强筋16,且所述筋板13的宽度与凸块11的宽度相同,加强筋16增强筋板13的强度,同时,更好的实现筋板13与凸块11的贴合,便于后续的塑封。

结构原理:使用时,将第二引脚7侧部的滑块10插入第一引脚3侧部的导槽6的内部,使得第一引脚3和第二引脚7相连,利用导槽6和滑块10组合的形式,实现部分固定和限位功能,在滑块10的滑动过程中,连接块4带动卡块9插入卡槽5的内部,使得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进行固定,有效的实现连接部位的牢固连接,避免出现松动,在滑块10的滑动过程中,第一引线框架本体1侧部的连接杆12和第二引线框架本体2侧部的连接杆12分别带动相应的筋板13移动,使得筋板13与凸块11的侧部相贴,然后在进行塑封过程,使得筋板13与凸块11塑封在一起,有效的增加连接部位的强度,避免因强度原因发生的损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