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动簧片与返力弹簧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0497发布日期:2019-06-26 01:1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动簧片与返力弹簧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动簧片与返力弹簧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610276456.X的中国专利中,为避免动簧片水平偏转,在动簧片与固定部位(定位板)之间连接有返力弹簧,存在返力弹簧与动簧片间装配麻烦、动静触点接触分断产生的电弧会打在返力弹簧上以使返力弹簧受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方便,能避免动静触点分断所产生电弧打在返力弹簧上的继电器动簧片与返力弹簧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继电器动簧片与返力弹簧连接结构,继电器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及固定于动簧片上的动触点,动簧片固定于推动杆上,所述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及固定于静簧片上的静触点,推动杆轴向移动以带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或分断,所述动簧片与继电器内固定部位间拉紧连接有至少两个返力弹簧,所述动簧片周向外缘侧设有若干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凸起形成有用于与返力弹簧端部拉钩配合的钩槽,所述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位于钩槽槽面与静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之间,所述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位于返力弹簧端部与静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之间,所述固定凸起与返力弹簧一一对应,所述固定凸起至少包括第一固定凸起和第二固定凸起,所述第一固定凸起位于动簧片轴线所在平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凸起位于动簧片轴线所在平面的另一侧。

当返力弹簧端部拉钩与动簧片固定凸起的钩槽配合后,返力弹簧端部拉钩和静触点分别位于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的前后侧,返力弹簧没有任何部分在动静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上,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与静触点的触点接触面接触分断后所产生的电弧不会直接打在返力弹簧上,返力弹簧的使用寿命更长。其中,不同的继电器,其固定部位可选择继电器壳体内壁、轭铁、轭铁上的绝缘板等。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凸起与动簧片一体成型。通过在动簧片上进行切割或弯折以形成钩槽,以避免动簧片与固定凸起间的焊接,以便于继电器零部件的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凸起呈钩形设置。上述设置便于返力弹簧端部的拉钩与固定凸起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凸起向动簧片的远离动触点的一侧延伸,以使钩槽和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分别位于动簧片轴向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上述设置以使返力弹簧更加远离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并使返力弹簧能做得更短。

作为优选,所述动簧片呈以推动杆轴线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结构或中心对称结构。上述设置以使动簧片的轴向移动更为稳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装配方便、能延长返力弹簧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继电器动簧片与返力弹簧连接结构,继电器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1及固定于动簧片上的动触点2,动簧片1固定于推动杆3上,静簧部分包括静簧片4及固定于静簧片4上的静触点5,推动杆3轴向移动以带动使动触点2与静触点5接触或分断,动簧片1与继电器内固定部位间拉紧连接有两个返力弹簧6,动簧片1周向外缘侧设有两个固定凸起,固定凸起形成有用于与返力弹簧6端部拉钩配合的钩槽70,动触点2的触点接触面位于钩槽70槽面与静触点5的触点接触面之间,动触点2的触点接触面位于返力弹簧6端部与静触点5的触点接触面之间,固定凸起与返力弹簧6一一对应,固定凸起包括第一固定凸起7和第二固定凸起8,第一固定凸起7位于动簧片1轴线所在平面的一侧,第二固定凸起8位于动簧片1轴线所在平面的另一侧。其中,本实施例的固定部位为壳体9,壳体9上固定有滑杆91,返力弹簧远离动簧片1的一端钩在滑杆91上。其中,动簧片1呈以推动杆3轴线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结构。

其中,固定凸起与动簧片1一体成型,固定凸起呈钩形设置,固定凸起向动簧片1的远离动触点2的一侧延伸,以使钩槽70和动触点2的触点接触面分别位于动簧片1轴向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

当返力弹簧端部拉钩与动簧片固定凸起的钩槽配合后,返力弹簧端部拉钩和静触点分别位于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的前后侧,返力弹簧没有任何部分在动静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上,动触点的触点接触面与静触点的触点接触面接触分断后所产生的电弧不会直接打在返力弹簧上,返力弹簧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具有装配方便、能延长返力弹簧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