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接触件和电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848发布日期:2019-05-24 21:05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簧片接触件和电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接触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簧片接触件和电流连接器。
背景技术
:大电流连接器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交通轨道等行业中。现有电连接器接触件主要采用弹片或簧片结构,其中比较典型的结构有采用簧片冲压并扭转成型的转簧,以及采用簧片收腰的冠簧。转簧的单簧片结构具有抗拉能力差,容易变形,寿命较短的缺点,而且转簧和冠簧通常与插针之间的接触为点接触或线接触,具有导电性能差的缺点。在新能汽车,交通轨道等行业的应用中,连接器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实现庞大的载流量,但现有连接器插孔接触件技术是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因此,设计一种抗振动能力强、拔插力平稳且柔和、电阻低的连接器插孔接触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簧片接触件,旨在提升簧片接触件的导电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簧片接触件,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多个第一管壁,以及侧向凸出于所述第一管壁的多个弹性接触部,多个所述第一管壁与多个所述弹性接触部在所述管体的周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管壁和所述弹性接触部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所述弹性接触部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拱形,且所述弹性接触部的两端呈贯通设置。可选地,所述弹性接触部包括:第二管壁,与所述第一管壁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管壁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弧形;以及,第三管壁,连接所述第一管壁和所述第二管壁,并与所述第一管壁、所述第二管壁呈夹角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二管壁设有缺口,所述缺口沿所述簧片接触件的轴向延伸。可选地,所述第三管壁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管壁到管体轴心的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壁两端的内侧边缘设有倒角。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壁为弹性管壁,所述第一管壁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管壁到所述管体轴心的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壁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沿所述第一管壁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延伸,且所述腰型孔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管壁的一端部的开口。可选地,所述第一管壁与所述弹性接触部一体成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流连接器,包括:插孔件,所述插孔件设有插孔;上述簧片接触件,设置在所述插孔内,且所述弹性接触部与所述插孔的孔壁抵接;以及,插针,活动插设于所述插孔,所述插针与所述第一管壁活动抵接。可选地,所述插孔的半径为所述弹性接触部的圆弧半径的1.05~1.15倍,所述第一管壁的圆弧半径为所述插针的半径的1.05~1.15倍。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弹性接触部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拱形设置,所述弹性接触部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并且所述弹性接触部的两端呈贯通设置,因此具有管体的径向上发生形变的能力。当插针插入所述簧片接触件内与所述第一管壁抵接时,对所述第一管壁施加了推力,该推力传导致所述弹性接触部,该推力使得所述弹性接触部发生自适应的形变,该形变使得弹性接触部趋向于贴合插孔的孔壁,实现弹性接触部与插孔件之间面接触,具有增大弹性接触部与插孔件接触面积的有益效果,从而降低簧片接触件与插孔件之间的电阻,提升簧片接触件的导电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簧片接触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簧片接触件的前视图;图3为本发明电流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图4为图3中型电流连接器组合后的径向截面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簧片接触件110第一管壁111腰型孔112倒角120弹性接触部121第二管壁122缺口123第三管壁200插孔件210插孔300插针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技术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一种簧片接触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簧片接触件100,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多个第一管壁110,以及侧向凸出于所述第一管壁110的多个弹性接触部120,多个所述第一管壁110与多个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在所述管体的周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管壁110和所述弹性接触部120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拱形,且所述弹性接触部120的两端呈贯通设置。所述第一管壁110用于抵接插针300,所述弹性接触部120用于抵接插孔件200的插孔210的孔壁,所述插针300通过所述簧片接触件100与所述插孔件20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管壁110沿所述管体轴向间隔设置,所述弹性接触部120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管壁110之间。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弹性接触部120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拱形设置,所述弹性接触部120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并且所述弹性接触部120的两端呈贯通设置,因此具有管体的径向上发生形变的能力。当插针300插入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内与所述第一管壁110抵接时,对所述第一管壁110施加了推力,该推力传导致所述弹性接触部120,该推力使得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发生自适应的形变,该形变使得弹性接触部120趋向于贴合插孔210的孔壁,实现弹性接触部120与插孔件200之间面接触,具有增大弹性接触部120与插孔件200接触面积的有益效果,从而降低簧片接触件100与插孔件200之间的电阻,提升簧片接触件100的导电性能。所述第一管壁110沿所述管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插针300与所述第一管壁110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具有接触面积大的优点,有利于降低所述插针300与所述簧片接触件100之间的电阻,从而提升簧片接触件100的导电性能。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形变产生的力使得所述第一管壁110夹紧所述插针300,所述插针300与所述第一管壁110之间的接触面积大,提升了所述面簧接触件对所述插针300的夹持效果,并有利于提升面簧接触件的抗振动能力。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包括:第二管壁121,与所述第一管壁110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管壁110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弧形;以及,第三管壁123,连接所述第一管壁110和所述第二管壁121,并与所述第一管壁110、所述第二管壁121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三管壁123为所述第一管壁110和所述第二管壁121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三管壁123有利于扩大所述第二管壁121到所述管体轴心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第三管壁123具有更大的形变空间,有利于提升所述面簧接触件的抗震性能。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受力时,所述第二管壁121发生形变,使得所述第二管壁121与所述插孔件200的孔壁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降低簧片接触件100与插孔件200之间的电阻,提升簧片接触件100的导电性能。所述弹性接触部120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拱形不仅限于上述具体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弹性接触部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的截面呈弧形,此时所述弹性接触部受力时,整体发生形变。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管体设有缺口122,所述缺口122沿所述簧片接触件100的轴向延伸。所述缺口122能够使得所述面簧接触件周向上发生形变,相比于不设缺口122的闭环簧片接触件100,本实施例所述的簧片接触件100具有插针300在所述面簧连接件中插拔时,拔插力更加柔和的优点。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在制备时,首先将矩形金属片经冲压成型,然后沿着走料方向将矩形金属片卷成筒状体,两边卷折合并处形成缝隙,不需要连接。本实施例不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簧片接触件在制备时,首先将筒状金属管经冲压成型,然后在切割出所述缺口。本实施例所述管体不仅限于上述设有缺口的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管体具有延其轴向延伸的衔接部,所述管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两个侧边,两个所述侧边在所述管体的径向上层叠,以形成所述衔接部,使得所述簧片接触件能够在轴向上发生形变。所述簧片接触件在制备时,首先将矩形金属片经冲压成型,然后沿着走料方向将矩形金属片卷成筒状体,两个侧边交错层叠。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缺口122位于所述第二管壁121。插针300活动插设所述面簧接触件时,插针300与所述面簧接触件的第一管壁110活动抵接,因此需要保障所述第一管壁110对插针300的夹持效果,本实施例将缺口122设置在所述第二管壁121,能够在保障第一管壁110对插针300的夹持效果的同时,增大所述第一管壁110的形变空间,使得所述第一管壁110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插针300的插拔更加平稳柔和。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三管壁,使得所述第二管壁更容易发生形变。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三管壁上设有多个通孔,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簧片接触件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的通孔将过渡部分隔形成若干条栅条。在插针插入装有所述簧片接触件的插孔时,该通孔将有助于接触件产生形变,使得插拔力柔和,并有效提高所述簧片接触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管壁123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三管壁123到管体轴心的距离,以使所述簧片接触件放入插孔件200后所述第三管壁123与所述插孔件200部分抵接,为所述第三管壁123保留形变空间,使得所述第三管壁123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得插针300插拔时,所述第三管壁123对插针300的挤压力更加柔和。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管壁110两端的内侧边缘设有倒角112,所述倒角112具有引导插针300插入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内的功能,提升插针300插入的便捷性,同时使得插针300插入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内部时,插针300对第一管壁110的压力逐渐增大,避免插针300对第一管壁110的压力骤增而使得所述面簧接触件发生破损,有利于提升所述面簧接触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壁110为弹性管壁,所述第一管壁110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管壁110到所述管体轴心的距离;插针210在插入所述簧片接触件的过程中,插针210先与所述第一管壁110部分接触,然后插针210再挤压所述第一管壁110,使得第一管壁110发生形变从而更加贴合所述插针210,以增大插针210和所述第一管壁110的接触面积,同时第一管壁110的回弹力有利于所述第一管壁110稳定夹持所述插针,并增强簧片接触件的抗震性能。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管壁110设有腰型孔111,所述腰型孔111沿所述第一管壁11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延伸,且所述腰型孔11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管壁110的一端部的开口。插针300插入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内时,所述插针300挤压所述第一管壁110,所述腰型孔111有利于所述第一管壁110发生形变,使得所述第一管壁110形变更加容易,从而使得所述插针300在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内插拔时更加柔和。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壁110与所述弹性接触部120一体成型,具有结构稳定性好、导电性能好以及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第一管壁110与所述弹性接触部120通过模具冲压一体成型,适合批量化生产,具有尺寸稳定性高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第一管壁110与所述弹性接触部120不仅限于模具冲压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管壁与所述弹性接触部注塑一体成型。本实施例所述第一管壁110与所述弹性接触部120不仅限于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是,所述第一管壁与所述弹性接触部通过螺钉拼接成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流连接器,如图3、图4所示,该电流连接器包括插孔件200、插针300和簧片接触件100,该簧片接触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流连接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插孔件200,所述插孔件200设有插孔210;簧片接触件100,设置在所述插孔210内,且所述弹性接触部120与所述插孔210的孔壁抵接;以及,插针300,活动插设于所述插孔210,所述插针300与所述第一管壁110活动抵接。所述面簧接触件用于夹持所述插针300,以及电连接所述插针300和所述插孔件20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插孔210的半径为所述弹性接触部120的圆弧半径的1.05~1.15倍,所述第一管壁110的圆弧半径为所述插针300的半径的1.05~1.15倍。所述第一管壁110到所述管体轴心的距离小于所述插针300的半径,所述插针300插入所述面簧连接件的内部时,插针300抵接并挤压所述第一管壁110,并驱使所述第一管壁110发生弹性形变,由于所述第一管壁110的圆弧半径大于所述插针300的半径,因此第一管壁110的形变趋向于圆弧半径变小,以使所述第一管壁110与所述插针300更加贴合,从而增大所述第一管壁110与所述插针300的接触面积,减小第一管壁110与所述插针300之间的电阻,有利于增强所述簧片接触件100的减震功能,强化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对所述插针300的夹持效果。所述插针300挤压所述第一管壁110后,插针300的压力部分传导致所述弹性接触部120,使得所述弹性接触发生形变,由于所述第一管壁110连接在所述弹性接触件的侧边,因此所述第一管壁110向所述弹性接触件的两侧施力,使得所述弹性接触件的圆弧半径变大,从而更加贴合所述插孔210的孔壁,有利于减小所述簧片接触件100与所述插孔件200之间的电阻。所述簧片接触件100具有导电性能好的优点。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