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丝缠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7389发布日期:2019-05-17 20:45阅读:1453来源:国知局
电阻丝缠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阻丝缠绕系统。



背景技术:

各工业技术行业的应用中,或需设置有缠绕的电阻丝组件,以配合不同的功能零部件的应用;现有技术中,电阻丝的绕制多是由人工徒手完成,由于电阻丝具有强韧的物理性质,因此绕制费时费力,并且难以确保所需的螺距及松紧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阻丝缠绕系统。

电阻丝缠绕系统,包括用于收纳第一热缩管的第一储管部、用于收纳第二热缩管的第二储管部、用于电阻丝送料的送丝装置及用于热风输出的热风部,所述送丝装置的出料端旁侧设置有用于电阻丝缠绕的缠绕装置,所述缠绕装置包括缠绕杆,所述缠绕杆包括驱动端及接引端,所述驱动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缠绕杆绕中心轴自转动的杆转动机构;所述缠绕杆旁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热缩管及所述第二热缩管套接于所述缠绕杆上的套管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接引端设置有接引部,所述接引部的外径远离所述驱动端一侧呈递减趋势,呈锥状的接引部便于套管经所述接引端套接于所述缠绕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缠绕杆上设置有若干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包括靠近于所述接引端一侧的下引面,所述下引面至所述缠绕杆中轴线的垂直距离沿所述驱动端一侧的方向呈递减趋势;所述下引面朝向所述驱动端一侧过渡形成有与所述缠绕杆中轴线平行的延伸面,所述延伸面朝向所述驱动端一侧沿所述缠绕杆径向延伸设置有抵靠壁,所述抵靠壁上部朝向所述接引端一侧延伸设置有卡挡部,所述卡挡部两侧与所述抵靠壁及延伸面形成有两侧的侧开口,所述卡挡部与下引面之间形成有朝向于所述接引端的槽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卡挡部的外表侧至所述缠绕杆的中轴线距离等于所述缠绕杆的半径;所述卡挡部的外壁与所述缠绕杆的外周表侧平滑过渡;而使得所述缠绕杆外周表侧平整;满足电阻丝及热缩套穿接应用需求;一侧所述侧开口的开口边缘为光滑弧形结构,另一侧所述侧开口的开口边缘具有棱角;通过不同侧开口的设置,以便于电阻丝绕设。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所述绕线槽沿所述缠绕杆的轴线方向直线顺序布置,以便于不同尺寸的电阻丝缠绕应用需求。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收纳电阻丝的卷丝转轴;所述送丝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卷丝转轴出料端一侧导丝轮及驱动所述导丝轮绕中心轴自转动的轮转动机构,所述导丝轮的出料端设置有导丝接口,所述导丝接口朝向于所述缠绕杆的驱动端位置;所述送丝装置连接有送丝驱动机构,所述送丝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送丝装置垂直于所述缠绕杆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

进一步地么,所述缠绕装置连接有缠绕驱动机构,所述缠绕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缠绕装置沿所述缠绕杆的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装置包括套管机械手,所述套管机械手连接有第一套接驱动机构及第二套接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套接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套管机械手沿所述缠绕杆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所述第二套接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机械手垂直于所述缠绕杆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管部包括用于收纳第一热缩管的套管储柜,所述套管储柜设置有用于逐一导出所述第一热缩管的出管机构,以使导出的各第一热缩管与所述缠绕杆平行;所述套管储柜连接有出管驱动机构,所述出管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套管储柜垂直于所述缠绕杆轴向方向作往复驱动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储管部包括用于收纳第二热缩管的卷管转盘,所述卷管转盘出料端一侧设置有导管接口,所述导管接口朝向于所述缠绕杆接引端一侧,所述导管接口与所述缠绕杆同轴设置;所述导管接口旁侧设置有用于裁切所述第二热缩管的裁切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该缠绕装置的设置,有效满足电阻丝的缠绕应用需求。

通过应用有该缠绕装置的电阻丝缠绕系统的设置,有效实现电阻丝缠绕的全自动化生产,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阻丝缠绕系统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缠绕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阻丝缠绕系统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阻丝缠绕系统的b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电阻丝缠绕系统的c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缠绕装置1、缠绕杆11、接引部110、杆转动机构12、绕线槽13、下引面131、延伸面132、抵靠壁133、卡挡部134、侧开口135、槽开口136、缠绕驱动机构14、套管储柜21、出管机构22、出管驱动机构23、卷管转盘31、导管接口32、裁切机构33、导丝轮41、轮转动机构42、导丝接口43、热风部5、套管机械手61、第一套接驱动机构62、第二套接驱动机构63、卷丝转轴7、工作台面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及其优点更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电阻丝缠绕系统,包括工作台面9,所述工作台面9上设置有用于电阻丝缠绕的缠绕装置1,所述缠绕装置1包括缠绕杆11,所述缠绕杆11包括驱动端及接引端,所述接引端设置有接引部110,所述接引部110的外径远离所述驱动端一侧呈递减趋势,以使所述接引部110呈锥状,便于缠绕杆11的穿接;所述驱动端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缠绕杆11绕中心轴自转动的杆转动机构12;所述缠绕装置1连接有缠绕驱动机构14,所述缠绕驱动机构14采用电机驱动及丝杆传动的组合方式,以驱动所述缠绕装置1于工作平台上沿所述缠绕杆11的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

所述缠绕杆11上设置有若干绕线槽13,所述绕线槽13设置有至少两个,各所述绕线槽13沿所述缠绕杆11的轴线方向直线顺序布置;所述绕线槽13包括靠近于所述接引端一侧的下引面131,所述下引面131至所述缠绕杆11中轴线的垂直距离沿所述驱动端一侧的方向呈递减趋势;所述下引面131朝向所述驱动端一侧过渡形成有与所述缠绕杆11中轴线平行的延伸面132,所述延伸面132朝向所述驱动端一侧沿所述缠绕杆11径向延伸设置有抵靠壁133,所述抵靠壁133上部朝向所述接引端一侧延伸设置有卡挡部134,所述卡挡部134两侧与所述抵靠壁133及延伸面132形成有两侧的侧开口135,所述卡挡部134与下引面131之间形成有朝向于所述接引端的槽开口136;所述卡挡部134的外表侧至所述缠绕杆11的中轴线距离等于所述缠绕杆11的半径;所述卡挡部134的外壁与所述缠绕杆11的外周表侧平滑过渡;一侧所述侧开口135的开口边缘为光滑弧形结构,另一侧所述侧开口135的开口边缘具有棱角。

所述工作台面9上设置有用于电阻丝送料的送丝装置,所述工作台面9旁侧设置有用于收纳电阻丝的卷丝转轴7;所述送丝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卷丝转轴7出料端一侧导丝轮41及驱动所述导丝轮41绕中心轴自转动的轮转动机构42,所述导丝轮41与所述卷丝转轴7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辅助所述电阻丝导入的第一导轮;所述导丝轮41的出料端设置有导丝接口43,工作状态时,所述导丝接口43朝向于所述缠绕杆11的驱动端位置;所述送丝装置连接有送丝驱动机构,所述送丝驱动机构采用气缸驱动与导轨传动的组合方式,以驱动所述送丝装置垂直于所述缠绕杆11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

所述工作台面9上设置有用于收纳第一热缩管的第一储管部,所述第一储管部包括用于收纳第一热缩管的套管储柜21,所述套管储柜21设置有用于逐一导出所述第一热缩管的出管机构22,以使导出的各第一热缩管与所述缠绕杆11平行;所述套管储柜21连接有出管驱动机构23,所述出管驱动机构23采用气缸驱动与导轨传动的组合方式,以驱动所述套管储柜21垂直于所述缠绕杆11轴向方向作往复驱动运动。

所述套管储柜21上设置有用于热风输出的热风部5,具体而言,该热风部5采用热风枪结构,工作状态时,所述热风部5的出风端朝向于所述缠绕杆11位置。

还包括第二储管部,所述第二储管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平台旁侧的用于收纳第二热缩管的卷管转盘31,所述卷管转盘31出料端一侧于所述工作平台上设置有导管接口32,所述导管接口32朝向于所述缠绕杆11接引端一侧,所述导管接口32与所述缠绕杆11同轴设置;所述导管接口32与卷管转盘31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辅助所述第二热缩管导入的第二导轮;所述导管接口32旁侧设置有用于裁切所述第二热缩管的裁切机构33。

所述工作平台上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热缩管及所述第二热缩管套接于所述缠绕杆11上的套管装置;所述套管装置包括套管机械手61,所述套管机械手61连接有第一套接驱动机构62及第二套接驱动机构63;所述第一套接驱动机构62采用电机驱动及丝杆传动的组合方式,所述第二套接驱动机构63采用气缸驱动及导轨传动的组合方式,以使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套接驱动机构62驱动所述套管机械手61于工作平台上沿所述缠绕杆11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所述第二套接驱动机构63驱动所述机械手垂直于所述缠绕杆11轴向方向作往复的驱动运动。

具体而言,所述电阻丝缠绕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驱动所述出管驱动机构23以带动所述套管储柜21沿x轴方向移动,导出第一热缩管,令所述导出的第一热缩管重合于所述缠绕杆11的中心轴位置。

然后,驱动所述缠绕驱动机构14,结合机械手的配合以带动所述缠绕装置1联动所述缠绕杆11沿y轴方向移动以穿接于所述第一热缩管上;所述套管储柜21复位,所述送丝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送丝装置沿x轴方向运动,令所述导丝接口43朝向于所述缠绕杆11的驱动端位置并导出电阻丝;

然后,驱动所述杆转动机构12,使所述缠绕杆11绕中心轴正向自转动,并驱动所述缠绕驱动机构14令所述缠绕杆11沿y轴方向复位移动,使所述电阻丝缠绕于套接有第一热缩管的所述缠绕杆11上,呈螺旋状设置;当所述电阻丝到达绕线槽13位置时,经所述槽开口136扣接进入所述绕线槽13,令电阻丝靠接于其光滑弧形结构的侧开口135侧;

然后,驱动所述干转动机构,使所述缠绕杆11绕中心轴反向自转动,令所述电阻丝再次缠绕,通过两段缠绕的过程,使该缠绕后的电阻丝满足产品的标准螺距应用及松紧度调整所需。

然后,驱动所述机械手于所述导管接口32位置拉出第二热缩管以套接于该缠绕杆11上,通过裁切机构33裁切第二热缩管,令标准段的第二热缩管套接于该完成缠绕的螺旋状电阻丝上。

然后,再驱动所述出管驱动机构23以带动所述套管储柜21沿x轴方向移动,使所述热风部5的出风端朝向于所述缠绕杆11位置,启动热风部5以对缠绕杆11吹风加热,令所述第一热缩管及第二热缩管受热缩紧,以实现缠绕后的电阻丝定位。

最后,以机械手夹持该带双层热缩管的电阻丝组件沿y轴方向移动,扣接于绕线槽13上的电阻丝由槽开口136脱离,以令该电阻丝组件脱离所述缠绕杆11,至此,完成电阻丝组件的制作

所述工作平台对应所述缠绕杆11位置可设置有收集口,令该电阻丝组件可经收集口位置下落至工作平台下方,进行统一收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施原理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而相应修改方案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