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82841发布日期:2019-09-29 17:0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涉及探测器技术,具体指一种基于雪崩效应的高量子效率、低暗电流的单光子探测器。



背景技术:

在近红外波段,水会吸收大部分的红外线。因为近红外波段离可见光波段较近,探测器表面的滤波片对可见光的遮挡能力较弱,所以实际探测环境中的光线会对其信号干扰,这使得探测器只能在无光无雨的暗夜进行探测,而3~5μm的红外探测器对这些干扰信号不响应,可以令探测卫星的工作环境不受这些限制,大大增加了探测器的工作时间.因此研制出响应波长在3~5μm的红外探测器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量子通信是利用单个光子作为信息携带单位。这对探测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对极微弱信号的探测。单光子探测器能够探测到光的最小能量——光子,是量子信息技术最关键的器件之一。单光子探测技术在生物检测、天文测距、大气测污、超远程测距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碲镉汞材料的窄禁带宽度导致了大暗电流的缺陷,暗电流大小的数量级极大的影响了探测器的灵敏度。半导体材料中的暗电流形成原因非常多样,有因为载流子浓度不均匀产生的扩散电流、有因为缺陷捕获和释放载流子而产生的复合电流、量子隧穿引起的隧穿电流。除了改进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外,通过优化探测器结构也可以降低暗电流的数量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专利主要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及掺杂参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专利所公开的一种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包括衬底1、缓冲层2、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阴极引出端6、阳极引出端7、钝化膜8。在所述的衬底1上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依次生长缓冲层2、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和钝化膜8,阴极引出端6和阳极引出端7通过离子束溅射法分别生长在P型层和N型层上。

所述的衬底1材料为碲锌镉、砷化镓、碲化镉或硅。

所述的缓冲层2为碲化镉,降低衬底材料与碲镉汞的晶格失配,若衬底材料为碲锌镉则不需要生长缓冲层。

所述的P型层3为Hg空位掺杂的P型碲镉汞,厚度范围为7~9μm,掺杂浓度在5×1015~1×1016cm-3数量级。

所述的本征层4为非故意掺杂的N型碲镉汞区域,均匀的高场强区域,作为光子的吸收区和载流子的雪崩倍增区域。

所述的N型层5的掺杂浓度在1×1018cm-3~8×1018cm-3数量级,厚度范围为2.8μm~3.2μm。

所述的阴极引出端6为Cr/Au或Sn/Au双层电极,下层与台面结构接触的欧姆接触层为铬或锡,上层金属导电层为金,生长在P型层上。

所述的阳极引出端7为为Cr/Au或Sn/Au双层电极,下层与台面结构接触的欧姆接触层为铬或锡,上层金属导电层为金,吸收倍增的电子。

所述的钝化膜8为CdTe与ZnS双层钝化膜,ZnS在下CdTe在上,以达到降低器件表面漏电,降低串音的作用。

本专利提供一种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衬底1上,生长一层0.8mm~1.2mm的CdTe缓冲层2;

②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或者垂直液相外延法在缓冲层上生长Hg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形成7μm~9μm的P型碲镉汞薄层3;

③采取MBE多层生长原位掺杂技术,精准原位掺杂生长0.2μm~1μm厚度的本征层4及2.8μm~3.2μm厚度的N型层5,形成PIN结构;

④采取湿法腐蚀技术形成微台面,台面深度约为5μm~7μm;

⑤在台面表面生长CdTe与ZnS双层钝化膜8,ZnS在下CdTe在上;

⑥使用盐酸及重铬酸溶液去除电极孔位置的双层钝化膜材料;

⑦在电极位置利用离子束溅射法,生长Cr/Au电极,与P型HgCdTe上形成良好的金半接触,作为阴极引出端6,在N型HgCdTe上生长Cr/Au电极作为阳极引出端7,最终完成本专利的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的制备。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通过调整本征层的参数大大降低了低温下器件的隧穿电流,提升了雪崩二极管单光子探测器的信噪比与响应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的结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中实施例1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纵坐标为对数坐标;

图3是本专利中实施例2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纵坐标为对数坐标;

图4是本专利中实施例3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纵坐标为对数坐标;

图5是本专利中实施例4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纵坐标为对数坐标;

图1中标号为:

1 为衬底;

2 为缓冲层;

3 为P型层;

4 为本征层;

5 为N型层;

6 为阴极引出端;

7 为阳极引出端;

8 为钝化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

探测器包括碲锌镉衬底1、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阴极引出端6、阳极引出端7和钝化膜8。

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CdTe/ZnS双层钝化膜8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生在碲锌镉衬底1上;P型层材料为汞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厚度为9μm,掺杂浓度为1×1016cm-3,宽120μm;将两个20μm宽,120μm长的长方形电极加在P型层两端以避免电极附近电场对本征层电场均匀度的影响;本征层掺杂浓度为5×1014cm-3,厚度为1μm;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1×1018cm-3,厚度为2.8μm,N型层上有阳极引出端,电极下部的欧姆接触层为锡、厚度为10μm、上部的金属导电层Au、厚度为30μm,双层钝化膜8下层为CdTe上层为ZnS,红外辐射从P型背入射。

上述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衬底硅上,生长一层0.8mm的CdTe缓冲层(2);

②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或者垂直液相外延法在缓冲层上生长Hg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形成9μm的P型碲镉汞薄层(3);

③采取MBE多层生长原位掺杂技术,精准原位掺杂生长1μm厚度的本征层(4)及2.8μm厚度的N型层(5);

④采取湿法腐蚀技术形成微台面,台面深度约为6μm;

⑤在台面表面生长CdTe与ZnS双层钝化膜(8),ZnS在下CdTe在上;

⑥使用盐酸及重铬酸溶液去除电极孔位置的双层钝化膜材料;

⑦在电极位置利用离子束溅射法,生长Sn/Au双层电极,下层与台面结构接触的欧姆接触层为锡,上层金属导电层为金,,与P型HgCdTe上形成良好的金半接触,作为阴极引出端(6),在N型HgCdTe上生长Sn/Au电极作为阳极引出端(7)。

图2是本专利中实施例1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它是在衬底材料为碲锌镉,电极材料为锡/金,本征层厚度为1μm,本征层掺杂浓度为5×1014cm-3,P型层厚度为9μm,掺杂浓度为1×1016cm-3,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1×1018cm-3,厚度为2.8μm时所对应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

实施例2

见图1,本实施例的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

探测器包括砷化镓衬底1、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阴极引出端6、阳极引出端7和钝化膜8。

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CdTe/ZnS双层钝化膜8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生在砷化镓衬底1上;P型层材料为汞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厚度为8μm,掺杂浓度为5×1015cm-3,宽120μm;将两个20μm宽,120μm长的长方形电极加在P型层两端以避免电极附近电场对本征层电场均匀度的影响;本征层掺杂浓度为1×1015cm-3,厚度为0.5μm;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5×1018cm-3,厚度为3μm,N型层上有阳极引出端,电极下部的欧姆接触层为锡、厚度为10μm、上部的金属导电层Au、厚度为30μm,双层钝化膜8下层为CdTe上层为ZnS,红外辐射从P型背入射。

上述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衬底砷化镓上,生长一层1mm的CdTe缓冲层(2);

②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或者垂直液相外延法在缓冲层上生长Hg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形成8μm的P型碲镉汞薄层(3);

③采取MBE多层生长原位掺杂技术,精准原位掺杂生长0.5μm厚度的本征层(4)及3μm厚度的N型层(5);

④采取湿法腐蚀技术形成微台面,台面深度约为6μm;

⑤在台面表面生长CdTe与ZnS双层钝化层(8);

⑥使用盐酸及重铬酸溶液去除电极孔位置的双层钝化膜材料;

⑦在电极位置利用离子束溅射法,生长Sn/Au电极,与P型HgCdTe上形成良好的金半接触,作为阴极引出端(6),在N型HgCdTe上生长Sn/Au电极作为阳极引出端(7)。

图3是本专利中实施例2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它是在衬底材料为砷化镓,电极材料为锡/金,本征层厚度为0.5μm,本征层掺杂浓度为1×1015cm-3,P型层厚度为8μm,掺杂浓度为5×1015cm-3,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5×1018cm-3,厚度为3μm时所对应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

实施例3

见图1,本实施例的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

探测器包括碲化镉衬底1、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阴极引出端6、阳极引出端7和钝化膜8。

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CdTe/ZnS双层钝化膜8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生在碲化镉衬底1上;P型层材料为汞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厚度为7μm,掺杂浓度为1×1016cm-3,宽120μm;将两个20μm宽,120μm长的长方形电极加在P型层两端以避免电极附近电场对本征层电场均匀度的影响;本征层掺杂浓度为5×1015cm-3,厚度为0.5μm;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8×1018cm-3,厚度为3μm,N型层上有阳极引出端,电极下部的欧姆接触层为铬、厚度为10μm、上部的金属导电层Au、厚度为30μm,双层钝化膜8下层为CdTe上层为ZnS,红外辐射从P型背入射。

上述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或者垂直液相外延法在衬底上生长Hg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形成7μm的P型碲镉汞薄层(3);

②采取MBE多层生长原位掺杂技术,精准原位掺杂生长0.5μm厚度的本征层(4)及3μm厚度的N型层(5);

③采取湿法腐蚀技术形成微台面,台面深度约为6μm;

④在台面表面生长CdTe与ZnS双层钝化层(8);

⑤使用盐酸及重铬酸溶液去除电极孔位置的双层钝化膜材料;

⑥在电极位置利用离子束溅射法,生长Cr/Au电极,与P型HgCdTe上形成良好的金半接触,作为阴极引出端(6),在N型HgCdTe上生长Cr/Au电极作为阳极引出端(7)。

图4是本专利中实施例3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它是在衬底材料为碲化镉,电极材料为铬/金,本征层厚度为0.5μm,本征层掺杂浓度为5×1015cm-3,P型层厚度为7μm,掺杂浓度为1×1016cm-3,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8×1018cm-3,厚度为3μm时所对应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

实施例4

见图1,本实施例的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

探测器包括衬底1、CdTe缓冲层2、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阴极引出端6、阳极引出端7和钝化膜8。

CdTe缓冲层2、P型层3、本征层4、N型层5、CdTe/ZnS双层钝化膜8按照从下向上的顺序生在Si衬底1上;P型层材料为汞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厚度为9μm,掺杂浓度为1×1016cm-3,宽120μm;将两个20μm宽,120μm长的长方形电极加在P型层两端以避免电极附近电场对本征层电场均匀度的影响;本征层掺杂浓度为1×1016cm-3,厚度为0.2μm;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1×1018cm-3,厚度为3.2μm,N型层上有阳极引出端,电极下部的欧姆接触层为铬、厚度为10μm、上部的金属导电层Au、厚度为30μm,双层钝化膜8下层为CdTe上层为ZnS,红外辐射从P型背入射。

上述低暗电流台面型雪崩单光子探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在衬底硅上,生长一层1mm的CdTe缓冲层(2);

②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或者垂直液相外延法在缓冲层上生长Hg空位掺杂的碲镉汞,形成9μm的P型碲镉汞薄层(3);

③采取MBE多层生长原位掺杂技术,精准原位掺杂生长0.2μm厚度的本征层(4)及3.2μm厚度的N型层(5);

④采取湿法腐蚀技术形成微台面,台面深度约为6μm;

⑤在台面表面生长CdTe与ZnS双层钝化层(8);

⑥使用盐酸及重铬酸溶液去除电极孔位置的双层钝化膜材料;

⑦在电极位置利用离子束溅射法,生长Cr/Au电极,与P型HgCdTe上形成良好的金半接触,作为阴极引出端(6),在N型HgCdTe上生长Cr/Au电极作为阳极引出端(7)。

图5是本专利中实施例4台面型雪崩二极管结构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它是在衬底材料为硅,电极材料为铬/金,本征层厚度为0.2μm,本征层掺杂浓度为1×1016cm-3,P型层厚度为9μm,掺杂浓度为1×1016cm-3,N型层的掺杂浓度为1×1018cm-3,厚度为3.2μm时所对应的暗电流随电压关系。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凡在本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