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6297发布日期:2019-10-09 05:3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性能良好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连接器组件中的电源端子需要传递大电流的趋势发展,所述电源端子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较多,会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性能,因此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散热尤其重要。现有的一种具有散热效果的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塑胶本体,所述塑胶本体的一侧面凹设形成一凹槽,多个电源端子固定于所述塑胶本体,所述电源端子部分显露于所述凹槽,所述凹槽收容一绝缘导热件,所述绝缘导热件与所述电源端子接触,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一散热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与所述绝缘导热件接触,从而形成从所述电源端子、所述绝缘导热件以及所述散热器之间的热导通,进行散热。然而,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侧面,所述电源端子部分显露于所述凹槽,所述绝缘导热件收容于所述凹槽并抵接所述电源端子实现热导通,所述散热器再与所述绝缘导热件接触,即所述电源端子先接触所述绝缘导热件,再通过所述绝缘导热件接触所述散热器进行辅助散热,所述电源端子的热量通过中间元件传导至所述散热器,且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导热件之间、所述绝缘导热件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均需相互作用,如果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绝缘导热件之间、所述绝缘导热件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接触效果不好,容易影响所述电源端子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热量的有效且快速传递,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散热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设有一弹性部,通过所述弹性部接触散热器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一电源端子,对应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电源端子设有一弹性部;一散热器,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散热器设有一绝缘层,所述弹性部朝向所述绝缘层延伸且接触所述绝缘层,用以传导所述电源端子产生的热量至所述散热器。进一步,所述散热器为铝或铝合金制成,所述绝缘层为硬模阳极工艺制成的类陶瓷氧化层。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相互连通的一容纳槽及一凹槽,所述电源端子收容于所述容纳槽,所述散热器设有一导接部,所述导接部上设有所述绝缘层,所述导接部与所述弹性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对应收容于所述凹槽。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所述容纳槽,每一所述容纳槽对应收容一个所述电源端子,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容纳槽连通。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容纳槽之间设有一隔栏,且相邻两个所述容纳槽彼此相互连通。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在多个所述容纳槽的一侧设有多个收容槽,每一所述收容槽对应收容一信号端子,所述散热器横跨多个所述容纳槽和多个所述收容槽。进一步,所述导接部伸入所述凹槽。进一步,所述电源端子设有一基部、位于所述基部前端的一接触部及位于所述基部后端的一尾部,所述基部收容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弹性部连接于所述基部,所述接触部用以与一对接组件接触,所述尾部用以与一电路板导接。进一步,所述弹性部由所述基部所在的板面一体冲压形成。进一步,所述弹性部焊接或铆压至所述基部。进一步,自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的一插槽供所述对接组件插设,所述接触部显露于所述插槽,所述插槽位于所述凹槽的前方。进一步,所述插槽与所述凹槽设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同一侧。进一步,于所述容纳槽设有一凸出部支撑所述基部。进一步,所述凸出部凹设至少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向后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进一步,所述接触部包括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多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具有接触点与所述对接组件接触,所述弹性部的宽度大于每一所述弹臂的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电源端子设有一弹性部,所述散热器设有一绝缘层,所述弹性部朝向所述绝缘层延伸且接触所述绝缘层,所述弹性部即能将所述电源端子产生的热量直接传导至所述散热器,所述弹性部又能提供较好的正向力,保证所述绝缘层能稳定接触所述电源端子,保证所述电源端子产生的热量能稳定的传导至所述散热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的后视图;图4为图2的主视图;图5为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3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3中沿C-C方向剖切的示意图。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顶面101底面102前端面103后端面104容纳槽11凸出部111凹陷部112挡板113容纳孔114收容槽12支撑部121隔栏13固持槽131插槽14凹槽15定位柱16电源端子2基部21接触部22弹臂221接触点2211尾部23插脚231弹性部24缺口25信号端子3主体31对接部32引脚33散热器4导接部41绝缘层42前后方向X左右方向Y上下方向Z【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的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未图示)和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包括多个电源端子2和多个信号端子3,所述电源端子2和所述信号端子3均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一散热器4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为方便描述,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定义前后方向为X,左右方向为Y,上下方向为Z。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面101和一底面102以及连接所述顶面101与所述底面102的一前端面103和一后端面104。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多个容纳槽11与多个收容槽12,多个所述容纳槽11与多个所述收容槽12在左右方向上呈一排设置,多个所述容纳槽1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右端,多个收容槽1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左端。每一所述容纳槽11和每一所述收容槽12分别在前后方向上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相邻两个所述容纳槽11之间、相邻两个所述收容槽12之间以及相邻所述容纳槽11与所述收容槽12之间均设有一隔栏13,每一所述隔栏13的左右两侧分别凹设形成一固持槽131,所述固持槽131与对应的所述容纳槽11或者所述收容槽12连通。如图2、4和图7所示,所述容纳槽11设有一凸出部111,所述凸出部111凹设形成三个凹陷部112,所述凹陷部112向后贯穿至所述后端面10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1还设有间隔设置的二挡板113,所述二挡板113向后连接所述凸出部111,所述二挡板113将所述容纳槽13的前端分隔形成三个容纳孔114。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收容槽12设有一支撑部121,所述支撑部121连接其对应的左右两侧的所述隔栏13.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自所述前端面103向后凹设形成一插槽14,用以供所述对接组件(未图示)插设。所述插槽14位于所述容纳槽11和所述收容槽12的上方,并且分别与所述容纳孔114和所述收容槽12上下连通。如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自所述顶面11的后端向下凹设形成一凹槽15,所述凹槽15与多个所述容纳槽11上下连通,且所述凹槽15仅设于多个所述容纳槽11的上方,使得多个所述容纳槽1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连通。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自所述底面102向下凸设的两个定位柱16,用以插设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未图示)稳定连接。如图2和图5所示,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容纳槽11。每一所述电源端子2包括一基部21、自所述基部2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22、自所述基部21的后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尾部23以及连接于所述基部21的一弹性部24,所述弹性部24向上且向前延伸。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所述基部21的左右两端与所述固持槽131相卡持,保证所述电源端子2固持于所述容纳槽11,所述凸出部111支撑所述基部21。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所述接触部22包括自所述基部21向前延伸形成的三个弹臂221,所述弹臂221对应收容于所述容纳孔114,每一相邻的两个所述弹臂221之间存在一间隙(未图示)与所述挡板113配合,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弹臂221收容一个所述挡板113,所述弹臂221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14,所述弹臂221向上凸伸形成一接触点2211,用以接触所述对接组件(未图示)。如图2所示,所述尾部23设有三个插脚231,所述插脚231插设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实现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与所述电路板的电性导通。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24从所述基部21的板面冲压形成,从而在所述基部21上形成一缺口25,且所述缺口25与所述凹陷部112连通。每一所述弹性部24的宽度大于每一所述弹臂221的宽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24也可为单独成型且导热的金属片,通过焊接或铆压的方式固定至所述基部21。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多个所述信号端子3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12。每一所述信号端子3包括一主体31,所述主体3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12,所述主体31的左右两端与对应的两个所述固持槽131相卡持,保证所述信号端子3固持于所述收容槽12,且所述支撑部121支撑所述主体31的板面。所述主体31向前延伸形成一对接部32,所述对接部32向上显露于所述插槽14,用以接触所述对接组件(未图示)。所述主体3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由一引脚33,所述引脚33用以插接所述电路板(未图示),实现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的电性导通。如图2、图4和图5,所述散热器4为铝或铝合金材质制成,所述散热器4横跨多个所述容纳槽13和多个所述收容槽14。所述散热器4的底部凸设有一导接部41,所述导接部41对应所述凹槽15设置,所述导接部41伸入所述凹槽15。所述导接部41的外表面设有一绝缘层42,所述绝缘层42为采用硬模阳极工艺制成的在所述散热器4的表面形成的类陶瓷氧化层,所述绝缘层42压接多个所述弹性部211,用以传导所述电源端子2产生的热量至所述散热器4,且同时可防止多个所述电源端子2之间发生短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24伸入所述凹槽15,而向上抵接接触所述绝缘层42。如图1至图4,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所述电源端子2由后往前插入所述容纳槽11,所述基部21的板面支撑于所述凸出部111,且所述基部21的相对两侧固定于两个对应的所述固持槽131,所述弹臂221收容于对应的所述容纳孔114,所述插槽14与所述凹槽15均设于所述电源端子2的上方,所述弹臂221部分向上显露所述插槽14。所述信号端子3由后往前插入所述收容槽12,所述主体31的板面支撑于所述支撑部121,且所述主体31的相对两侧固定于两个对应的所述固持槽131,所述对接部32凸伸入所述插槽14。然后,所述散热器4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方,所述导接部41伸入所述凹槽15,并压接所述弹性部24,从而实现所述电源端子2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散热器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电源端子2设有所述弹性部24,所述散热器4设有所述绝缘层42,所述弹性部24抵接所述绝缘层42,即能防止所述电源端子2与所述散热器4发生短路,又能通过所述弹性部24直接接触所述绝缘层42,将所述电源端子2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导至所述散热器4,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而且通过所述弹性部24抵接所述绝缘层42,所述弹性部24又能提供较好的正向力,保证所述绝缘层42能稳定接触所述电源端子2,从而稳定地导热及散热。2.所述散热器4的表面设有一层绝缘层42,所述绝缘层42为采用硬模阳极工艺制成,即能保证所述绝缘层42的绝缘和散热效果,又能增加所述绝缘层42的硬度。3.所述凸出部111支撑所述基部21的板面,而所述凸出部111凹陷形成所述凹陷部112,且所述基部21位于所述凹陷部112的上方,增加了所述电源端子2的散热效果,又因所述缺口25与所述凹陷部112连通,可加强所述电源端子2上下的空气流通,进而增加了所述电源端子2的散热效果。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