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8325发布日期:2019-11-12 23:0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上,但为因应电子设备轻薄化的发展,电连接器的体积尺寸不断地被要求降低,如此,对电连接器的影响,除了会造成加工难度增加外,还会造成结构强度的弱化。

电连接器上通常具有接地端子、导电端子与绝缘体等构件,构件通常是用组立方式而完成彼此之间的结合,然,电连接器若持续降低尺寸,电连接器构件的尺寸也势必缩小,使得电连接器构件间的组立存在困难,接地端子的接地连接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屏蔽效果较差,很大影响了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方便组装,实现电连接器中的接地线的端子短路连接,提升电连接器的稳定性及高频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具有:

绝缘主体,该绝缘主体设有相背对的插接端和锡脚端,以及设有开口通往插接端的插槽,该插槽内具有相对望的第一内侧壁、第二内侧壁以及连接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的防呆块,防呆块将插槽分隔成短槽和长槽;

第一端子组,由若干第一端子排列构成,第一端子分别具有第一接触部及第一焊接部;第一端子组植入绝缘主体,实现第一接触部分组倚靠在位于短槽部分的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上,第一焊接部引出绝缘主体的锡脚端;

第二端子组,由若干第二端子排列构成,第二端子分别具有第二接触部及第二焊接部;第二端子组植入绝缘主体,第二接触部倚靠在位于长槽部分的第一内侧壁上,第二焊接部引出绝缘主体的锡脚端;

第三端子组,由若干第三端子排列构成,第三端子分别具有第三接触部及第三焊接部;第三端子组植入绝缘主体,第三接触部倚靠在位于长槽部分的第二内侧壁上,第三焊接部引出绝缘主体的锡脚端;

第一接地片,组设在绝缘主体的锡脚端上,该第一接地片具有第一接地接触部,该第一接地接触部与第二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二端子接触连通,第一接地片上的第一接地接触部个数、位置与第二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二端子对应;

第二接地片,组设在绝缘主体的锡脚端上,该第二接地片具有第二接地接触部,该第二接地接触部与第三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三端子接触连通,第二接地片上的第二接地接触部个数、位置与第三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三端子对应。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接地片与第二端子组注塑组合在一起,形成第一模组;所述第二接地片与第三端子组注塑组合在一起,形成第二模组;所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并列植入绝缘主体中。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并列靠贴面设有配套的定位柱和定位孔。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模组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卡勾,所述第二模组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卡勾,第一卡勾和第二卡勾分别卡接绝缘主体的内部。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接地片和第二接地片由绝缘主体的锡脚端轴向插入组装,绝缘主体的锡脚端设有容嵌槽,容嵌槽满足第一接地片和第二接地片分别嵌入固定。

本实用新型在绝缘主体的锡脚端上分别组设第一接地片和第二接地片,由此利用第一接地片和第二接地片分别将第二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二端子以及第三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三端子短路连接,由此获得较好的高频性能。结构简单,方便组装,提升电连接器的稳定性及高频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实施例组合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图1实施例的第一模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1实施例的第二模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图1实施例的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图1实施例的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植入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图7实施例组合后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图7实施例的绝缘主体的锡脚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阅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其具有绝缘主体1、第一端子组2、第二端子组3、第三端子组4、第一接地片5及第二接地片6。

该绝缘主体1设有相背对的插接端11和锡脚端12,以及设有开口通往插接端的插槽13,该插槽13内具有相对望的第一内侧壁131、第二内侧壁132以及连接第一内侧壁和第二内侧壁的防呆块133,防呆块133将插槽13分隔成短槽和长槽两段;插槽13适配外部子卡插入连接,防呆块133用于与外部子卡的防呆槽配合,确保正确插接。第一端子组2由若干第一端子21排列构成,第一端子21分别具有第一接触部211及第一焊接部212;第一端子组2植入绝缘主体1,实现第一接触部211分组倚靠在位于短槽部分的第一内侧壁131和第二内侧壁132上,第一焊接部212引出绝缘主体的锡脚端12。第二端子组3由若干第二端子31排列构成,第二端子31分别具有第二接触部311及第二焊接部312;第二端子组3植入绝缘主体1,第二接触部311倚靠在位于长槽部分的第一内侧壁131上,第二焊接部312引出绝缘主体的锡脚端12。第三端子组4由若干第三端子41排列构成,第三端子41分别具有第三接触部411及第三焊接部412;第三端子组4植入绝缘主体1,第三接触部411倚靠在位于长槽部分的第二内侧壁132上,第三焊接部412引出绝缘主体的锡脚端12。第一接地片5组设在绝缘主体的锡脚端12上,该第一接地片5具有第一接地接触部51,该第一接地接触部51与第二端子组3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二端子接触连通,第一接地片5上的第一接地接触部51个数、位置与第二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二端子对应。第二接地片6组设在绝缘主体的锡脚端12上,该第二接地片6具有第二接地接触部61,该第二接地接触部61与第三端子组4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三端子接触连通,第二接地片6上的第二接地接触部61个数、位置与第三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三端子对应。

图1~6所示,本实施例进一步是,所述第一接地片5与第二端子组3注塑组合在一起,形成第一模组;所述第二接地片6与第三端子组4注塑组合在一起,形成第二模组;所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并列植入绝缘主体1中。该结构方便制作,且结构稳定,确保短接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并列靠贴面设有配套的定位柱7和定位孔8,利用定位柱7和定位孔8的配合,实现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的准确、稳定并列靠贴组合,以便后续植入绝缘主体。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组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卡勾91,所述第二模组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卡勾92,第一卡勾91和第二卡勾92分别卡接绝缘主体的内部,达到防退卡接,提升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植入组装稳定、牢固。

图7~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所述第一接地片5和第二接地片6由绝缘主体的锡脚端12轴向插入组装,绝缘主体的锡脚端设有容嵌槽14,容嵌槽14满足第一接地片和第二接地片分别嵌入固定。该结构同样达到短接效果,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接地片5的第一接地接触部51和第二接地片6的第二接地接触部61可分别支顶接触在第二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组中用于接地线的第三端子的相对侧、相背侧或其组合。为了获得相应支顶接触力,第一接地接触部51和第二接地接触部61做相应弯曲,获得足够弹性支顶于相应端子上,由此获得良好接触保持力。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应被限制于与以上的描述和附图完全相同的结构和操作,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的情况下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还可对上述实施例作出许多等效改进和变化,但这些改进和变化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