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8046发布日期:2020-03-31 17:40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模块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模块连接器,其具有防止与对接模块连接器脱离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连接器已广泛使用于电力或信号连接的环境需求中。为能稳固连接,连接器可具有连接结构,使得连接器在对接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相互连接。在某些连接器设计中,其连接结构为一弹性悬臂,例如rj45连接器中向外延伸的塑料弹片。在该连接器插拔的过程中,该弹性悬臂均需相对于连接器本体上下弹性偏转。该弹性悬臂经反复弹性变形后即容易出现弹性疲乏、甚至产生断裂。弹性疲乏会影响该弹性悬臂的结构弹性,甚至使该弹性悬臂的连接效果失效。此外,在移动该连接器的过程中,该弹性悬臂也容易勾到其他物体而造成断裂,例如该弹性悬臂勾到网络电缆。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模块连接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连接器,其锁件可旋转以与一匹配的模块连接器的卡持结构衔接,以实现该模块连接器与该匹配的模块连接器稳固连接,该锁件本身无需具有弹性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模块连接器用于与一匹配的模块连接器连接,该模块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本体及一锁件;该连接器本体具有一表面;该锁件包括一连接部及连接至该连接部的一卡持部,该连接部相对于一方向可旋转地连接至该表面,该方向垂直于该表面;其中,该锁件可旋转以使该卡持部与该匹配的模块连接器的卡持结构衔接。

该模块连接器相较于先前技术,通过旋转该锁件即可实现其与该匹配的模块连接器间的稳固连接,该锁件本身无需具有弹性结构,故不会有先前技术中弹性悬臂的弹性疲乏或结构断裂的问题。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模块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模块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图1的模块连接器与一匹配的模块连接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模块连接器插入匹配的模块连接器后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模块连接器的示意图,该模块连接器的锁件位于一卡持位置。

图6为图1中模块连接器沿线x-x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图1的模块连接器的卡持部勾持匹配的模块连接器的卡持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一模块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一模块连接器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3、5、6模块连接器

10连接器本体

10a前侧

10b后侧

102表面

104定位结构

1042第一止挡结构

1044第二止挡结构

1046第一卡合结构

1048第二卡合结构

1050弧形导槽

106轴结构

1062突柱

1064干涉结构

12锁件

122连接部

1222通孔

124操作部

126卡持部

128第三卡合结构

130a、130b凸部

14、15复位弹簧

14a、14b、15a、15b端

2缆线

32插槽

34连接接口

36卡持结构

38避让通道

4电路板

d1方向

d2插入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模块连接器1包含一连接器本体10及一锁件12,锁件12连接至连接器本体10。连接器本体10在其前侧10a下方设置有一连接接口。锁件12包含一连接部122、一操作部124及一卡持部126,操作部124及卡持部126分别连接至连接部122。连接部122相对于一方向d1(以一箭头表示于图1中)可旋转地连接至连接器本体10的表面102,方向d1垂直于表面102。藉此,锁件12可相对于连接器本体10旋转。操作部124可被操作以旋转锁件1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锁件12为一体成形(例如但不限于为一塑料射出件、一金属冲压件等等),但实践上不以此为限,例如锁件12可为一组合件、一埋入射出件等等。又,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4及卡持部126位于连接部122的相对两侧,但实践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在一应用例中,连接部旋转地连接至连接器本体的表面接近连接器本体后侧的位置,操作部位于卡持部与连接部之间,此结构配置同样可实现操作操作部以旋转锁件,进而改变卡持部相对于连接器本体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模块连接器1为一插头连接器且为一缆线连接器,一缆线2可自连接器本体10的后侧10b组装至模块连接器1并连接至该连接接口;例如模块连接器1为一网络插头连接器。如图3及图4所示,模块连接器1可连接至一匹配的模块连接器3。模块连接器3为一插座连接器且为一板端连接器,固定于一电路板4上;例如模块连接器3为一网络插座连接器。模块连接器3包含具有一插槽32、一连接接口34及一卡持结构36,连接接口34位于插槽32内。通过将连接器本体10以一插入方向d2(以一箭头表示于图3中)插入插槽32中,并使锁件12旋转以使卡持部126与卡持结构36衔接,以完成模块连接器1与模块连接器3的连接。在模块连接器1与模块连接器3连接后,模块连接器1的连接接口与模块连接器3的连接接口34连接,卡持部126与卡持结构36的衔接能防止连接器本体10脱离插槽32,可提升模块连接器1与模块连接器3连接的稳定度。当欲将模块连接器1自模块连接器3脱离时,可先操作操作部124以旋转锁件12,使得卡持部126与卡持结构36分离。再将连接器本体10以相反于插入方向d2的方向自插槽32拔出。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2通过一轴结构106枢接至表面102。轴结构106固定于连接器本体10上且包含二突柱1062及一干涉结构1064。连接部122具有一通孔1222并以通孔1222套于轴结构106的突柱1062上。轴结构106通过干涉结构1064结构干涉连接部122,以避免或抑制连接部122脱离轴结构106。干涉结构1064由两个位于突柱1062末端的卡勾实践,卡勾勾住通孔1222,以防止连接部122脱离突柱1062;但实践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干涉结构1064得以自突柱1062侧向突出(即垂直于方向d1突出)的结构实践,同样可与通孔1222产生结构干涉的效果。又,在实践上,干涉结构1064得仅设置于其中一突柱1062上,同样能防止连接部122脱离突柱1062。另外,在实践上,连接部122亦得以其他方式枢接至连接器本体10。例如,在一应用例中,连接部具有一突轴,连接器本体具有一轴孔。通过突轴插入轴孔中,以实现连接部与连接器本体的枢接。又例如,在一应用例中,轴结构由一轴实践,连接部以通孔套于此轴上,再安装一保持环(例如c形扣环)于轴上以避免连接部自轴脱离。

如图2所示,连接器本体10包含一定位结构104,定位结构104结构干涉锁件12,以将锁件12定位于至少一位置,以便于插拔连接器本体10。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04包含一第一止挡结构1042、一第二止挡结构1044、一第一卡合结构1046及一第二卡合结构1048。锁件12包含一第三卡合结构128(其隐藏轮廓以虚线绘示于图2中)。如图1(或图3)所示,在锁件12抵靠第一止挡结构1042时,锁件12位于一分离位置;此时,第三卡合结构128亦与第一卡合结构1046卡合。如图5(或图4)所示,在锁件12抵靠第二止挡结构1044时,锁件12位于一卡持位置;此时,第三卡合结构128亦与第二卡合结构1048卡合。藉此,通过定位结构104与锁件12的结构干涉,在使用者旋转锁件12后,可将锁件12定位。在将模块连接器1插入模块连接器3前,使用者可旋转锁件12,以使锁件12定位于该分离位置(如图1所示)。在模块连接器1插入模块连接器3的过程中,卡持部126不会与模块连接器3结构干涉。在连接器本体10插入插槽32后,使用者可旋转锁件12,以使锁件12定位于该卡持位置,使得卡持部126与卡持结构36衔接,进而完成模块连接器1与模块连接器3的连接(如图4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止挡结构1042及第二止挡结构1044均以突出于连接器本体10的表面102的结构实践。锁件12包含二凸部130a、130b,此二凸部130a、130b自连接部122向外突出(即垂直于方向d1突出)。锁件12以凸部130a抵靠第一止挡结构1042,使得锁件12定位于该分离位置(如图1所示);锁件12以凸部130b抵靠第二止挡结构1044,使得锁件12定位于该卡持位置(如图4或图5所示)。在实践上,第一止挡结构1042及第二止挡结构1044对锁件12的结构限位效果亦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在一应用例中,适当设计第一止挡结构及第二止挡结构的设置位置,使得当锁件位于该分离位置时,操作部抵靠第一止挡结构,且当锁件位于该卡持位置时,操作部抵靠第二止挡结构。在此应用例中,凸部即可省略。又例如,在一应用例中,在连接部边缘形成一凹槽,第一止挡结构及第二止挡结构其中之一(例如第一止挡结构)对应此凹槽设置,使得当锁件旋转时,第一止挡结构相对地滑动于此凹槽内。当第一止挡结构抵靠凹槽一端时,可定义此时的锁件位于该分离位置;当第一止挡结构抵靠凹槽另一端时,可定义此时的锁件位于该卡持位置。在此例中,第二止挡结构即可省略。又,前述凹槽亦可形成于连接部内侧,而形成滑槽结构,此结构配置同样可实现前述定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合结构1046及第二卡合结构1048均以一凹坑实践,设置于连接器本体10的表面102。第三卡合结构128以一凸点实践。在锁件12位于该分离位置时,该凸点卡入第一卡合结构1046(如图1或图6所示);在锁件12位于该卡持位置时,该凸点卡入第二卡合结构1048(如图4或图5所示)。在实践上,第一卡合结构1046及第二卡合结构1048的结构以能与第三卡合结构128卡合即可,此时即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定位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该凸点与该凹坑均呈半球形。如图6所示,在第三卡合结构128与第二卡合结构1048卡合时,该凸点部分伸入该凹坑中以实现前述卡合于实践上,若该凸点与该凹坑大致上密合,此卡合可提供更稳定的定位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凸点(即第三卡合结构128)是固定的,但实践上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三卡合结构128以嵌入操作部124的一定位珠(ballplunger)实践。另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卡合结构1046及第二卡合结构1048可改以一凸点实践,第三卡合结构128对应地改以一凹坑实践。此结构配置同样可实现前述定位效果。

此外,在实践上,只要第三卡合结构128能与第一卡合结构1046及第二卡合结构1048卡合即可,第三卡合结构128原则上可设置于锁件12任何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卡合结构128设置于操作部124相对远离连接部122旋转中心的部位,使得该凸点与该凹坑卡合的结构拘束力可对锁件12产生较大的、用于抵抗锁件12旋转的力矩,此有助于提升第三卡合结构128与第一卡合结构1046(或第二卡合结构1048)的定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04还包含一弧形导槽1050,形成于连接器本体10的表面102。第一卡合结构1046及第二卡合结构1048位于弧形导槽1050的两端部。当锁件12旋转时,第三卡合结构128滑动于弧形导槽1050内。在本实施例中,弧形导槽1050在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亦呈半圆形,此半圆形的半径与该凸点(即第三卡合结构12)的半球形半径大致相同,故当锁件12旋转时,弧形导槽1050亦可对该凸点产生结构拘束的效果,可提升锁件12旋转的稳定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04的止挡结构1042、1044及卡合结构1046、1048均可提供锁件12定位效果。在实践上,止挡结构1042、1044与卡合结构1046、1048可择一使用,不另赘述。又,在实践上,定位结构104可改以能产生摩擦力的机构实践。例如连接部122的通孔1222与轴结构106采用干涉配合,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足使锁件12在无外部旋转之力的情形下,能相对于连接器本体10固定,进而产生定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卡持部126的末端平行于方向d1向上延伸以形成一l形结构。模块连接器3具有一避让通道38,与插槽32连通。卡持结构36位于插槽32开口的一侧边。在连接器本体10插入插槽32的过程中,卡持部126(的末端)可穿过避让通道38,以进入模块连接器3内。接着,使用者可旋转锁件12以使卡持部126勾住卡持结构36,如图7所示。在实践上,卡持部126的结构视其与卡持结构36的衔接机构而定,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如前述说明,锁件12相对于连接器本体10的位置定位需使用者旋转锁件12而实现,但实践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如图8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一模块连接器5与模块连接器1结构相似,故模块连接器5原则上沿用模块连接器1的元件符号。关于模块连接器5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模块连接器1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模块连接器5相较于模块连接器1还包含一复位弹簧14,连接至锁件12及轴结构106,以提供锁件12一回复力。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4为一扭簧,其一端14a连接至轴结构106(例如卡持于两突柱1062之间),其另一端14b连接至抵靠于操作部124(例如抵靠于操作部124的一侧),使得复位弹簧14可提供锁件12朝向该卡持位置旋转的驱动力。复位弹簧14有助于提升卡持部126与卡持结构36衔接的稳定度。其中,该扭簧的本体夹持于干涉结构1064与连接部122之间,例如在实践上不以此为限。例如,在一实施例中,该扭簧的本体放置于连接部122上,且干涉结构1064完全位于该扭簧的本体内侧。此外,在实践上,扭簧的端14b亦可连接至锁件12其他部分,例如端14b固定于连接部122上;其具体实施细节可参考图8中复位弹簧14及其相关说明而实现,不另赘述。

又例如,如图9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一模块连接器6与模块连接器1结构相似,故模块连接器6原则上沿用模块连接器1的元件符号。关于模块连接器6的其他说明,请参阅模块连接器1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相对于模块连接器1,模块连接器6还包含一复位弹簧15,复位弹簧15连接至锁件12及连接器本体10,复位弹簧15可提供锁件12一回复力。在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5为一拉伸弹簧(tensionspring),其一端15a连接至连接器本体10(例如插入连接器本体10的孔内),其另一端15b连接至操作部124(例如插入于操作部124的孔内),使得锁件12具有朝向该卡持位置旋转的倾向。此外,在实践上,拉伸弹簧的端15b亦可连接至锁件12其他部分,例如连接部122或卡持部126;其具体实施细节可参考图9中复位弹簧15及其相关说明而实现,不另赘述。又,在实践上,复位弹簧15可改由一压缩弹簧(compressionspring)实践,此时压缩弹簧的设置位置原则上与图9中复位弹簧15的设置位置相反,例如以图9视角而言,拉伸弹簧设置于操作部124左侧,而压缩弹簧则设置于操作部124右侧。

如前文说明,模块连接器1、5、6通过锁件12的旋转即可实现与模块连接器3间的稳固连接,锁件12本身无需具有弹性结构,故不会有先前技术中弹性悬臂的弹性疲乏或结构断裂的问题。又,在模块连接器1、5、6中,锁件12的施转轴向垂直于表面102,故原则上锁件12大致平行于表面102旋转(例如表面102为平面时)。即使在拆卸或安装模块连接器1、5、6时,锁件12(的卡持部126)意外勾到外部缆线或结构,外部缆线或结构也难以对锁件12产生结构损伤,并且也容易将外部缆线或结构与锁件12分离,故锁件12意外勾到外部缆线或结构原则上不会对锁件12产生实质影响。此外,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卡持结构36位于模块连接器3内侧,但实践上卡持结构36的设置是依模块连接器3与模块连接器1、5、6间的连接结构设计而定,故在不同的连接结构设计中,卡持结构36亦可能位于模块连接器3的外表面,模块连接器1的锁件12亦依此连接结构设计而设置,以仍能与卡持结构36衔接,不另赘述。另外,在前述各实施例中,模块连接器1、5、6以插头连接器、缆线连接器为例说明,模块连接器3以插座连接器、板端连接器为例说明,但实践上不以此为限。在实践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连接器亦可适用于插座连接器、板端连接器或其他类型连接器(例如组合式连接器,其同时包含插头部分及插座部分,且其可为缆线连接器或板端连接器),其实施方式可基于前文说明而实现,不另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连接器相较于先前技术,通过旋转该锁件即可实现其与该匹配的模块连接器间的稳固连接,该锁件本身无需具有弹性结构,故不会有先前技术中弹性悬臂的弹性疲乏或结构断裂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做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